武术搏击水平一直是真正武者的终极追求目标。然而,在习练过程中由于老师的教导方法、自身对武术的理解、习武的条件等等诸多原因,出现了莠秀不齐高低不同的差异,就如登山一样,登到每一处,风景各不同。由于目前科学武术理论的缺失,现代散打与传统武术呈现出一种面和心离的尴尬局面,正如柳宗元《〈杨评事文集〉后序》所言:“其余各探一隅,相与背驰于道者,其去弥远。”实战理论的缺失让习武者与武术爱好者一直处于恍惚迷离的状态。人们不知如何区分武术实战水平的真伪高低,作为一个习练传统武术及散打三十余年的武术追梦人,笔者很想和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探讨习武心得胸中积言,一吐为快! 寻山问路武术的第一个阶段就如寻山问路一样,刚开始学习时,根本就不懂什么是技击。不知是哪种因缘偶然接触到武术?也许是不经意的公园漫步;也许是朋友介绍;也许是新闻媒体的宣传;也许是完成父母的夙愿等等等等,总而言之习武的机缘千姿百态各不相同。机缘的不同导致人目标的差异,有的就是为健身;有的是为了这个平台交朋友;有的为了防身寻技击。无论出于什么目的,开始习武时都从踢腿、拔筋、晃腰开始,武术基本功分为肩功、腰功、腿功、手形、手法、步形、步法、跳跃、平衡、跌扑滚翻和组合动作,中国武术内容丰富,拳种流派众多,各门各派基本功的练习方法也不尽相同。外家拳讲究弓马步筋骨皮,内家拳注重意与气、站桩、行步、发力、放松。在习练基本功的同时老师会从一些简单的套路开始传授,这个阶段也是关键时期,是进入武术套路的重要过渡时期,是基本功用于套路的不可或缺的环节。如少林拳的五步拳、形意拳的五行拳、八卦掌的八大掌、太极拳的掤捋挤按等等。接下来就是武术的核心阶段,传授者会根据学员资质的不同因材施教,由于学者的力量、速度、柔韧度、反应各有不同,好的老师会为学生选择最适合的套路,让其优点发挥到极致。该阶段更是重中之重,他直接可以确定以后是否能具备实战能力,套路主要是练习习武者的协调性、速度、力量、武术的攻防招法。古人讲的:“练时眼前无人似有人”就是这个道理。此阶段还根本谈不上实战,只是对技击蕴蓄一些浅薄的认识,需要指出的是此阶段有不少夜郎自大的人,在传承光环与师门演绎故事的怂恿下,总以为本门天下第一,自认为学的东西完美无缺,只学了点套路便整日跃跃欲试想与人交手,其实只是“跃马顾盼,自以为一世之雄而已!”根本不能实战。 纸上谈兵习练完套路逐渐进入模拟实战期——武术对练。武术对练一般分为3种,即徒手对练、器械对练、徒手与器械对练。我们这里为研究散打技击故只讲徒手对练。武术对练是运用各种手法、腿法、身法等,按照进攻、防守、还击的运动规律编排对练套路。它对训练实战所需的距离感、敏捷性、抗击打能力、攻防意识、招法运用有着无法替换的实质意义。当然,我们这里所说的是真正好的对练套路,并非为表演量身定制的表演套路。比如说:“《八法拳实战对练》”,该套路是在八法拳单练套路基础上,通过两人招法对拆而体现出来的。其中有打法、抓法、截法、拿法、踢法、靠法、闪法、震法等八种主要武术招法,以及冲、钻、拧、劈等八种劲力的巧妙施展。再如:咏春拳小念头、寻桥、标指三套拳,有对手时互相练习,一人时打桩练习,拳论有云:化桥觅对手,有师更需求;无师无对手,镜与桩中求。无论是与人打还是与桩打,都可将咏春拳的所有手法脚法揉合到自由搏击中去。还有形意拳的《安身炮》实战对练,“安身炮”是形意拳对练套路中,重中之重的著名实战对练套路,也称“挨身炮”(意谓挨近对手贴身击打)。整个套路打法清晰明了,快速多变,蕴涵着许多高招,实战性极强!充分体现了形意拳中的“起如风,落如箭,打倒还嫌慢,束身而起,长身而落”的特点,后足一蹬,前足直取,惊起四梢,如此浑身抖擞之力,全注于钻翻之手,可使敌仰卧于数步之外。安身炮是练好散打必不可少的热身演练,是习练散打的必经之路,是形意拳弟子练习套路和散打之间最好的连接纽带,也是学习形意拳的必修之课,拳名取为安身炮,指的就是学会它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够凭此安身立足之意!通过此阶段的练习可以说初步具备了实战能力,但要想用于实战还是相距甚远,因为人是活物变化无穷,现阶段仍只不过是纸上谈兵而已。 无招无势胡打乱踢这个阶段对于爬山来说才是刚开始,对于实战来说也是起步期。该层次的人,不知道传统武术中什么招式真的可用?什么招法华而不实用不成?这一点许多朋友可能都遇到过,平时习练千锤百炼的招式一交手荡然无存,被人打的昏头转向眼冒金星而不知所措。手脚无序胡打乱踢。因怕挨打故而低头,因不会打两拳胡抡,常被网友耻笑为:“王八拳”。这个阶段确实犹如登坡度较陡的山非常艰难,明代著名军事家、武术家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就讲到:“平日十分武艺,临时如用得五分出,亦可成功;用得八分,天下无敌;未有临阵用尽平日十分本事,而能从容活泼者也。谚云:到厮打时,忘了拿法。兵岂易言哉?”将理论升华到实际确非易事!像戚继光那样的高人都认为能用五分就算成功了,能用八分天下无敌。现阶段的普通武术爱好者在此阶段有许多人知难而退,甚至因畏难而暗自决定永不涉猎其中,便是寻常事了。武术看似简单其实很不容易习练,有望山跑死马之说。明明已经看到了山,可是真要是走到,还要花上很长时间,走上很长的路。 杀敌一千损兵八百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表面上来看,指的是跟敌人作战,虽然杀了敌人一千,但是自己也损失了八百个人,双方的损失情况差距不多.表示如果跟人硬碰硬的较量,损失惨重的不只是敌人.兵法里面讲究的是避其锋芒,攻敌之弱,最上乘的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用最少的损失争取最大的胜利.所以说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绝对是不值得的.这对于武术实战来说也算一个必经阶段,经过武术套路、对练、实战的洗礼,习练者终于在实战中找到了自己的杀手锏,经成千上万次训练,将简单的招式在大脑中固化,无论对方如何打如何进攻,我还是我行我素的将几个组合招式打完,这就出现了你打你的我打我的那般情景,这种情况在散打比赛上常见,双方运动员经常会互殴不分上下,最后一方运动员以微弱优势获胜。此打法最终拼的不是技术而是体能。大家都是一样的简单、单一的技术,直拳、低鞭腿、抱腿摔;低鞭腿、直拳、抱腿摔,如侧踹、高鞭腿、虎尾腿、转身后踢在比赛中都很难见到。所以我们的散打运动员可以横扫国内传统拳习练者,而在国外却被撞的头破血流俯首称臣。究其原因还在于我们的实战训练方法出了问题。散打捉襟见肘单一的技术,是以胜者自居俯视传统武术的必然产物。以体能、训练条件、训练时间而取胜是散打也许是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缘故吧!既看不清自己又欣赏不到其它拳种的好处,怎么能识庐山真面目呢?怎么能扎根于中国传统武术之上,吸取中国古圣先贤留给我们得天独厚的文化精髓呢?目前,散打的发展可以说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怎么发展已成进退两难的事情。跟着西方跑似乎有些力不从心,我们经过三十年的奋斗摸索出的拳击加腿加摔刚见雏形,人家已经将摔法延伸到了地面,这就是人人皆知的终极格斗;学习传统武术似乎又放不下身段,如同与手下败将共谋天下一样尴尬。打开门户学习国外先进的搏击技术是无可厚非的,但要立足于自己文化的根本才行,不能以邯郸学步的方式,今天学拳击、明天学泰拳、后天又练跆拳道,失去自我无头苍蝇乱撞的学习方法终究会一事无成。 散打的唯一出路1.首先要从新认识传统武术。武术的技击性毋庸置疑,千百年的传承就足以证明它的价值与辉煌。武术博大精深内容丰富,既有上阵杀敌的必杀技,又有竞技擂台的杀手锏。不像一些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泛泛之辈所言:“传统武术只剩下踢裆、刺眼、锁喉了。”所以我们了解任何事物都要全面,不能横看成岭侧成峰。传统武术确实有一些华而不实故弄玄虚的糟粕,如隔山打牛、胸口碎大石、以慢打快、头断钢板等等。也有一些可以直接用于散打比赛的奇招高招,想要知道其真伪,只有从实战中一点一滴的筛选去伪存真,才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当然了,如能找到真正懂武术实战的好老师就可以事半功倍了。 2.要全面继承中国传统武术的精髓。散打目前是国家的正式竞技比赛项目,其优越的训练条件是任何传统拳习练者望尘莫及的!如能将武术理论与实战融会贯通,训练方法科学合理,走向世界应毫无悬念。武术就是功夫,功夫就是时间。散打属于专业队其训练时间是非常有保障的,这是能继承中国传统武术的先决条件,再好的搏击术你不去练也没有意义。在古代身怀绝技的武术高手比比皆是层出不穷,像开砖断石都是极其平常的事。内家拳奇人张松溪传载:“尝与诸少年入城。诸少年闭之月城中,罗拜曰:今进退无所。幸一试之。松溪不得已,乃使诸少年举圜石,可数百斤者,累之。谓曰;吾七十老人,无所用试,供诸君一笑可乎;举左手侧而劈之,三石皆分为两,其奇如此。”目前,习练传统拳的武术爱好者,没有时间与精力练习硬功夫。而样样具备的散打运动员又没有此习练课程,所以我们现在很难见到有功夫的高人。散打运动员的优势是毫无疑问的,但不能得意忘形骄傲自满,中国近代文学巨匠老舍先生说过:“骄傲自满是我们的一座可怕的陷阱;而且,这个陷阱是我们自己亲手挖掘的。”如能戒骄戒躁虚心的专心向传统武术学习,现代散打肯定可以开辟出一条光明大道。 3.现代散打的发展不要抱残守缺、唯我独尊,应打开国门学习国外高水平的搏击技术与科学训练方法。例如拳击的简单直接、速度、体能的训练方法、泰拳膝肘组合、跆拳道腿法的训练方法等等。不能轻易丢掉自己的东西,盲目的学习国外不成熟的技术。从80年代初散打刚开始试点,人们就意识到传统拳里有许多技法上不了擂台,将扫堂腿、腾空飞脚、以斜打正的技法大刀阔斧的删掉,最后,将隐蔽性极强的侧踹也悄悄抹去,因为大家认为侧踹是一种阻击腿杀伤力不足,然而,看看泰拳比赛我们就会感受到,泰拳也有阻击腿,由于泰拳的横扫腿虽然杀伤力大,但速度相对慢,这也是致命的短板,聪明的泰拳手找到了扬长避短的窍门,他们在使用低扫腿或高扫腿前,总会以前腿“正踢”阻击对手的进攻,再使用重腿给对方以重创。其实这种“正踢”在传统武术里面司空见惯,只是名字叫法不同,我们称其为“穿心腿”。此法虽然直接而快速,但预兆性太强,很容易被对手发现,比起中国的“侧踹”隐蔽性要差的多。但是我们的选手放弃了好的东西,拾起了人家所谓好的技术。在散打比赛中我们的选手经常会用到“正踢”与更夸张的“下劈腿”。这是进步还是倒退呢?要做到人会的我会,人不会的我还会。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条件反射式的打法这个阶段应该说是比较高的阶段了,习练者已摆脱了胡打乱踢与硬打硬拼的阶段。无论是速度、力量、反应都达到了一个新的比较理想的高度,运动员不单单是靠体能赢人了,学会了使用大脑,这是一个质的飞跃。虽然人的反应极限是0.2秒,也就是说超过0.2秒人就大体上没有反应能力了。如在足球比赛场上罚点球一样,守门员的反应能力根本不及踢球人的速度快,扑不上球是应该的,踢不进球才是不可思议的!所以一个拳手以一秒超过5拳的速度击人,对手一般情况下就无可奈何了。这个阶段的搏击手,只能靠看对手的肩或胯,来做出相应的制敌方法。截拳道创始人李小龙在街上行走时,经常观察行人的脚与肩,看游人先迈出那只脚先动那个肩,从而做出不同的反应来训练大脑的反应速度。在习练反应速度的同时还应练习几手自己的绝招,将这些招法通过千万次习练形成不变的机械模式,用拳怎么制敌,用脚如何应付;用跌摔怎么降服敌人。这些绝招要练到你的思维之前才有出奇制胜的奇效,这就是武术家常说的“拳打两不知”。对方肩微动就能判断出那个拳;对方胯微动就能判断出那条腿;对方身体微下潜就能判断是否要使用跌摔之法。只有这样将意识与身体相结合才能出其不意克敌制胜。 一招制敌这个阶段应该的武术搏击的巅峰境界了,这个境界是真正的用脑子打人了。将武术中的“术”发挥到了极致,打法讲究策略如拳谱所说:敌不动我不动,敌若动我先动。静如处子,动如脱兔。指上打下,声东击西,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据清雍正年间,曹秉仁纂修的《宁波府志》卷三十一张松溪传载:为人如儒者,遇人恭谨。松溪为人,恂恂如儒者,遇人恭谨,身若不胜衣;人求其术,辄逊谢避去。时少林僧以拳勇名天下。值倭乱,当事召僧击倭。有僧七十辈,闻松溪名,至鄞求见。松溪避匿不出。少年怂恿之,试一往。见诸僧方校技酒楼上,忽失笑。僧知其为松溪也,遂求试。松溪曰:必欲试者,须召里正约,死无所闻。许之。松溪袖手坐。一僧跳跃来蹴。松溪稍侧身,举手送之。其僧如飞丸陨空,堕重楼下,几死。众僧始骇服。从上面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出,武术的最高境界就是一招制敌,没有第二手。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涉世之初,还怀着对这个世界的好奇与新鲜,对一切事物都用一种童真的眼光来看待,万事万物在我们的眼里都还原成本原,山就是山,水就是水,对许多事情懵懵懂懂,却固执地相信所见到就是最真实的,相信世界是按设定的规则不断运转,并对这些规则有种信徒般的崇拜,最终在现实里处处碰壁,从而对现实与世界产生了怀疑。习武也是亦复如是。刚开始习武什么都不会,一拳一脚的学习,对武术从神秘到膜拜,遇到与人交手会一败涂地,从而又开始怀疑武术的真实性和实用性;逐渐接触到武术的套路、对打、散手、招法立即觉得海阔天空深不可测,我们开始用心地去体会这个过程,对一切都多了一份理性与现实的思考,山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山,水也不是单纯意义的水了。最后,达到顶峰时又从新回到了根本一拳一脚。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这是一种洞察世事后的反璞归真,但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这一境界。人生的经历积累到一定程度,不断的反省,对世事、对自己的追求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才能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达到这个层次可以将谋略发挥极致。《水浒传》关于林冲棒打洪教头的描写,就能说明武术的战术犹如兵法。第九回:“洪教头喝一声:“来、来、来!便盖将下来。林冲往后一退,洪教头赶入一步,提起棒又复一棒下来。林冲看他脚步已乱,便把棒从地下一跳,洪教头措手不及,就在那一跳里,和身一转,那棒直扫着洪教头臁儿骨上,撇了棒,扑地倒了。”毛泽东读这段故事,从中悟出的道理非常深刻和独到。他依此启发党和军队的干部——在斗争中,要讲究策略。特别是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我们有必要先进行战略退却,从退却中发现敌人的弱点,进而打败敌人。谁人不知,两个拳师对垒,聪明的拳师往往退让一步,而蠢人则气势汹汹,劈头就使出全副本领,结果却往往被退让者打倒。毛泽东的话,生动而又有趣,让干部和战士们一听就懂,并且容易记得住,得以在战争实践中加以运用。一招制敌对于现代搏击人来说确实很难想象,如形意大师郭云深半步崩拳打遍天下无敌手,这个阶段就如爬上山巅,一定程度上讲难以逾越,然而也非是绝对高不可攀。思想上要“心如止水”,见弱不傲、见强不惧,身体上要速快力猛,拳如铁锤无坚不摧。真正的搏击高手从理论上将武术搞懂了,从实战上将古今中外各门各派融会贯通,再加上刻苦的实战训练是有可能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那种境界。当然就当下的实际情况看,说习武者多如牛毛,能达到此境界者乃凤毛麟角少之又少确是实话,理当引起我们深切的反思。达到武术巅峰也并非难事,我个人认为能做到以下几点,中国武术一定会冲出亚洲走向世界。 1.老师是黑暗中的指路明灯,武术的发展与强盛离不开真正有传承会实战的好老师。习武者的水平直接取决于老师对武术的认识与实战能力和经验。有的武术习练者就没有一点实战的经验,一辈子光练拳、说手没有与任何人交过手,一直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即使他的老师是叱咤风云的搏击高手,也只是头顶光环徒有虚名的纸老虎。这样的人是无法教出好的技击高手!非常可惜!目前,懂理论会实战的老师太少了,幸运的是当下仍然还仅存一些技击高手,但他们都年事已高估计最小的也在70左右了,这些武术界的“大熊猫”是中国武术发展的最后机会了,如再过5—10年后果不堪设想。如再不抓紧武术就只剩下华丽的空壳了!技击就成为一种可望不可即的传说了! 2.作为中国传统武术的继承者应具备习武的基本条件:时间、场地、训练器械等。常言道:“贫不习武”就是这个道理。现代的武者可以说是业余中的业余,在场地、训练器械皆无的情况下,一天两个小时的训练都无法保证;有的可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有的可能一星期也练不了一次。这样的状态如何可以实战呢?别的不说就是体力这一关都过不了,打不过散打是天经地义的事,能战胜散打运动员才是奇迹。从这一点看习练散打的运动员的确是幸运儿,如能碰到好老师、方法得当、持之以恒的艰苦努力,既有可能成为武术的集大成者。 3.任何一种体育项目,任何一种文化传承都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国家的支持是武术发展的命脉。没有执政者的倡导与政策支持,武术人学无所用的局面永远不会改变。唐代武则天建立了“武举制”,武术开始迎来难得是发展期;明代为打击倭寇政府广招武术人才,武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清末民初由于社会动荡在政府大力的支持下全国各地迅速建立起无数个镖局,武术最后一次得到了翻天覆地的发展。当下的武术发展仅靠几个热心的企业家是不够的,这种杯水车薪的善举作用是微乎其微的!虽然,我们目前有上千所武术院校,看似一番欣欣向荣的景象,但仔细想一想这只不过是自欺欺人的假繁荣,犹如无根之水一去不复返。家长望子成龙花尽自己的所有,将孩子送到武校,习武孩子如李小龙、成龙、李连杰一样出人头地。然而,世上有几个人能名利双收走向成功呢?大部分孩子都学的是武术皮毛,会翻几个跟头、做一些所谓的高、飘、美、难的动作,对武术的实质可以说一窍不通未曾接触过。孩子们毕业后绝大部分都选择了从新学习技能再就业的道路;少部分人当上了武术教官工资待遇极低仅能维持生计而已;更有甚者流向社会可能会成为危害社会的毒瘤。中华武术是中国古圣先贤留给子孙万代的无价之宝,呼吁我们的国家能将这一财富继承下来传承下去,使中华武术成为独特的中国符号。 武术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一种技击方法、技击谋略,它体现在“术”字上,这个“术”字也是区分搏击水平高低的一把尺子。“术”不仅是要在手脚的动作上寻求、去落实,而且要靠思想去充盈、去实现,所以有人曾经说:“武术是智慧和勇者的结合体”。现代武术的发展要在“术”字下足功夫,才能立足于世界搏击巅峰之上。 (文/李建炜)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中医治白癜风全国治白癜风最好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