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敬重的女人与ldquo男大人

发布时间:2021-8-28 11:16:28   点击数:
北京看白癜风哪间医院效果最好 http://m.39.net/pf/bdfyy/bjzkbdfyy/

男生六:

我敬重的女人

让我敬重的女人,是这样类型的女人:如梁漱溟的夫人和巴金的夫人,跟着丈夫在乱世受苦受难,而无半点怨言,且又为丈夫料理了一切他不能料理的事。这就是连他们二人也十分敬重、珍惜的女人。他们在悼亡夫人的文章里,分别写道:“……及到遮蔽渐去,我自己亦有点长进,对她的人格价值,暗暗点头,感到满足,反而觉得只有她配做我的妻子……”“我看见她一天天地憔悴下去,我看见她的生命之火逐渐熄灭,我多么痛心。”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坤厚载物,这是女人最可贵的品德,也是我所敬重的。她们可以为家庭承载着一些东西,一些特殊的东西,而且总是默默地承受着。这就是我所敬重的。

一个男孩如何成为男大人

人到十八岁成年,从身体上来说他成熟了,可更重要的是真正的心灵上的成熟,才是真正的男大人。不然,他怎么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啊!

从一个男孩成为一个男大人,良好的教育很重要。《易经》里有个《蒙》卦,讲的就是教育的事,而且是启蒙教育。“蒙以养正,圣功也。”《蒙》卦里还有一段话:“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这段话讲的是师生关系。不是单方面老师教学生,而是学生要主动地学习,遇到问题了去找老师,而不应该是老师主动来教你。正如《师说》里讲:“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所以,学习如何成为一个大人,70%在于自己,30%在于老师。

今天老师在课堂上发了毓老讲《大学》的文章。大学,就是学大,就是大人之学,也是天学,因为“唯天为大”。毓老还讲了:古人的东西都是肥料,“元”是种子,施了肥料,再长出来的东西,那就属于你的,是新的。这是最重要的学习,就是怎么样把经典里的东西变成你的,在你身上活出来,你就学到了。

老师今天讲了四个字:信、解、行、证。这四个字就是我们学习经典的过程,一个完整的过程。这也是今后五年我们最重要的学习——“大人之学”。

你对梁漱溟和巴金先生的文字有感觉,能感受到他们对女性的那份敬重,这很好!相对于女性,男性有个特点,看事情容易概念化。因此,建议你抽空多读些小说,包括关于爱情的经典文学作品,比如《简爱》之类。

读书,也是读人。对人的情感世界的探究,可以帮助自己培养细腻的感受力。一个人格成熟的人,情理通达,是生动的,活泼的,而不只是会讲刻板的道理。哪怕这些道理是经典上的文字,倘若缺乏内心的感动,那也是没有力量的。

男生七:

我敬重的女人

本想写历史人物,并不想提及母亲,但思来想去,对所谓历史名人又无真正了解。不写母亲,不过想求新鲜而已,毫无意义,不敬重,却又写她什么?

回想起来,母亲并没有特别过人之处,但对家是很负责的。

幼时在包头度过的时光并没有什么特殊。只记得父亲当时很忙,经常在外地来回奔走,她便料理家事。到义乌之后,她的任务便更加繁忙,常早出晚归,既要料理家事,又要照顾生意,自是十分辛苦。又是总因工作劳心,心情不顺,精神消耗甚大。

后我转学南山,工作方面母亲便全交予父亲,她全身心投入到支持我的学习,及新生弟弟的抚养中,实在并无轻松多少。但毕竟生活环境变得更好,心态也有所转变,倒有一丝要焕然一新的感觉。

终于前后费心劳神数日,又使我来到师范的实验班。为了观察我的学习状况,还是把弟弟送回老家,方才挤出了一些时间。

不管怎么说,这几年来我总是发生各种情况,要是这些转变能让我把握,让我提高,也就不愧她的付出。因为我相信:这可能就是我不上进人生的转折。

一个男孩如何成为男大人

如果说,想要成为一个大人,却不知何谓大人,岂不可笑?

《易》曰:“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由此可见,大人,是贯通天道之人。所谓“乾道成男”,一个男人,要充分发挥乾的精神。“刚健中正,纯粹精也。”所有的言行举止都是中肯的。而要做到这些,定要从立志开始。

子曰:“吾十五而志于学。”学什么?是如何成为一个大人,要立志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大人,配天。

孔子的第一步——立志在十五岁时便已完成,而现在,别说十五立志,就说成年人里,真正立志了的又有多少人呢?寥寥无几啊!

所有的事情都应自己主动。不仅立志,要用自己的人生去完成,去追求他,不能耍耍嘴皮子就过去了。天地在我们每个人心中,当你真正相信他,并努力追寻他的时候,就能够活出自己,活出天地,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人!

看得出你有意在锤炼自己的文字,这很好!练习文笔可以有一个模仿的过程。读一位作家的东西多了,用词造句会受他的影响;过段时间,再读另一位作家的文字,语气也不由地受其感染。多阅读,多写作,写作能力自然会有提升。但更关键的是,可以帮助自己提升思考力。

对此,你已有所省悟,愿立志上进。这要感恩你的父母。将来你的见识、看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可能会超过父母,但在他们对你的恩情上,是永远无法超越的,这值得你用一生去感恩!

男生八:

我敬重的女人

她第一次来班里讲课的时候,我对她印象并不深刻。只记得她一身黑衣素装,提一个竹编的手提包,不长的头发遮住了半边脸,颇有一点书生气质,但绝不文弱。

前几次上课,她教我们怎么通过古诗的字里行间,与古人对话,还原其情境,找一个历史知音,畅发人生感慨。起初,我还觉得略感空洞,少了几丝真情。

可随着课程的深入,老师讲得愈发精彩。道诗仙之飘逸,品诗佛之空灵,感诗圣之情深,她把先人的身影勾勒得栩栩如生,像是前辈们抹去了历史的尘埃,向我们素面走来。课上常有同学提出稀奇古怪的问题,说一些不着边际的话,她一概会细细听完,然后认真作答。这使我不由肃然起敬。

那天我们讲到诗圣杜甫。她讲杜甫祖上十三代奉儒守官,家学传承尤其可贵,又讲他有“语不惊人死不休”之志,同时还有着丰富的内心情感世界。对家人亲友关怀之至,令后辈如我也唏嘘不已,感叹“儒者情深呐!”老师讲到动情之处,吐出“家学家教,国士国风”八个字,令我心头为之一颤。想起今天多数人连自己都在十字路口徘徊游荡,只觉我们是何等幸运,而老师是何等关怀。

像老师此种深情而有礼、认真面对生命的女性,是我所敬重的。

一个男孩如何成为男大人

从男孩成长为一个男大人,这个过程短暂而又漫长。是刹那间意识的觉醒,又是需要穷极一生不断实践的生命体证。

大人本与你我没什么不同,甚至就在我们生活中我们也难以觉察。但日子久了,终会感受到他们的份量。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一颗大人的心,只是有些人先上道了,我却还在路口彷徨。就像我们都在玩一个遮住眼睛的游戏,而他们已经拿掉了遮布。

《易经》蒙卦的彖辞:“山下有险,险而止,蒙。”蒙卦就是一个稚嫩的孩子刚来到这个世界,身边危险重重,不知该往哪儿去。此时的他还需要一个老师的引领,为他开启一扇门,这扇门便是生命内在的自明。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讲的就是这种自明。“明明德”可分为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发觉自己的良知本心,并以诚实相待,不要蒙昧了良心;第二层意思,本与第一层是一体两面,但还是点出来更好理解。《易经》系辞里说:“……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相信生命的终而复始,此生的来去只是永恒生命的短暂一瞬,而我们曾经留下的足迹名叫历史。我们在一幽一明这两个地方,来回穿梭着,但也许你对那未知的目的地还存有疑惑,甚至恐惧,可我们不可避免地要踏上这辆列车,也将在不久后返程。

并不是说以后的人生就是一帆风顺,可如果抱着此种对生命的信念,不虚度光阴,迎接生活中的挑战。哪怕是命运的多舛,也只能成为我们一段宝贵的人生经验。而随着这种经验的一天天积累,就是我们迈向大人之路的一个个脚印了。

第一篇文章中你选择了董梅老师,我心有同感。一位“弱”女子,但深明大义,能讲出“儒者情深”、“家风家教,国士国风”的话来,实在不简单。将你的第二篇文章中的“男”字去掉,改为《一个人如何成为大人》,你的这篇文章依然是立得住的。这也说明,男人、女人,在生命的本质上没有不同,而所有的教育,其核心是自我教育,即自明——点亮自性之光,而不是四处借光取暖。

有时,我们会对女性有一种错觉,包括有的女性对自己也有这样的误读:女性比男性柔弱。由于生理和气质的缘故,女性是相对柔的,但绝对不弱啊。气质上,男女有别,男性偏阳刚,女性偏阴柔,但内在的精神都当自强。男人和女人需要相互学习,男人学习女人的宽容,女人学习男人的刚强,两者变化气质,都成为内刚外柔的中人。——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人的性情是内敛的,男人不张扬,女人当然更不会放肆。

西方女权运动,唤醒了现代女性的自我意识,但在如何提升自我的精神品质上,缺乏内劲。人格独立,是内在的觉醒,而不是靠外在权利斗争来获得的。一个内在独立、自重的人(无论男人、女人),才能使别人尊重。

男生九:

我敬重的女人

我敬重的女人应属我的母亲。大概也因为我是最了解她的人之一,更能明白她的可贵之处。母亲的祖上是满洲国的王爷,因为先人生活在一种安定而富足的状态中,以至于我们家人都被外人觉得平常悠闲怡然,甚而有些散漫,性格与生活节奏稳定平和,偶能看到些许富态。母亲的性格里带有这些特质。平时在家的日子,我和父亲是没有那么多想法的人,喜欢待在房中,静静做自己的事情。母亲却常化身成一个孩子,不时需要父亲与我来操心照顾,偶尔丢三落四,还会像个年轻人那样突发奇想,甚而放假时会邀我一同出去看电影,吃好吃的。隔一段时间就从母亲那儿听到哪里有一家不错的餐厅,或者最近是否有想看的电影,然后大家就会都忙碌起来,为母亲接下来的活动做准备。她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不少的趣味欢乐,让这个家的颜色愈发明亮鲜艳,有一种道不明的魅力让我们每个人都愿意与她一起相处,也一点一点的改变着我们。

虽说在生活中我们时常在小事上照顾她,但母亲是有力量的,这一点我深信不疑。年轻时的她,性格内向,不善与人交往,固执的坚守着自己的一方小天地。与父亲结婚后,父亲是心中藏不住事情的,不满意的地方往往会厉声指责,要求甚严。当时稚气还尚未脱尽的母亲几次因吵架跑回娘家,依稀还记得年幼的我随父亲去西安娘家找母亲。但就是这样的一个“小女孩”因为生活而迅速的成长着,在我父亲胃溃疡吐血时坚守在床边,彻夜未眠;贫困潦倒时也会坚定地告诉自己的孩子“因为有你,我们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走投无路的时候,丈夫带着孩子去南方谋生,一人在家乡经营幼儿园,为相隔千里的丈夫孩子保证着唯一的经济来源。她的所为才撑起我们今天的家。

记得父亲也曾对我说起,他一生中最感谢的人除过父母,就是我母亲。父亲因为从小生活的环境与状况,让他经历了一些事情,过早的进入社会也、对他产生影响。生活的历练让他成长,同时也受到了伤害。性格中,情绪时来时去,爆发时如滚滚洪流,去时却又戛然而止,我和母亲都吃过不少父亲火爆脾气的苦头,但母亲事后随心中不好受,却又常常告诉我,需多多替父亲着想,他就是如此。甚至从另一方面来说,她也是欣赏父亲的直率的,有事情在心中从不怄气,直来直去,母亲的包容是胜过情绪本身,在父亲怒不可遏时,母亲还会尽力保持自己的理解,去为父亲着想。因为母亲的宽厚,父亲也很快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每一年父亲的改变都是显著,令人欢喜的,虽也因年龄的增长与身体的原因,父亲更加注重,可是他极为清楚母亲之前对他的帮助,他们二人既是如此互相搀扶陪伴,一路走来。

对于他们二人,我无一没有打从心里的敬佩与敬重,因为他们二人我才有幸降生于此,更庆幸自己生于这个家。他们对我的意义非同寻常且不可替代,母亲经过岁月,磨平了棱角与稚嫩,却没有失去她性格中最宝贵的童真与活泼,无论何种艰辛,她总可以为这个家带来温馨,从不通过激烈煽情的语言试图去教导我,只是真诚而直率的做着自己的事情,无言的为这个三人世界建造出心灵的小巣。母亲便悄无声息的成为我极敬重的一位女人。

如何成为一个男大人

——读《这个世界会好吗》有感

与其说通过明确的描述学习成为一个男大人,更不如寻找到一个活生生的榜样供我们参考、效法,一点点从心中贴近,通过他体会到一个男大人是怎样的气魄与格局。

自古我们的教育就被划分为两个阶段,首先是开蒙,让孩子自小就清晰我们文化的方向,了明天地与人之间的关系,人要怎么活。此非多高深的学问,故称为小学。其后进入大学,大人之学,古人的大学非为我们如培养今专业性人才的学校,而是可以接通天地自然的学问,继往开来,通人事而知鬼神,解决大是大非的问题,是生命格局的扩展。

梁漱溟在《这个世界会好吗》一书中,提到“宇宙就是一个变化流行,一点也不能停住,凡是对人生、对生命真有体会,他就会感觉到宇宙是一个变化流行,自己也是在变化流行之中,跟变化流行不可分。……按中国老话说,天地万物一体。……《论语》有一章:‘子在川上’——孔子在河边上,‘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逝就是水流,他看见水流……,昼夜不停地这么流,……,这个叹息不是说他眼前看见的水,而是说整个宇宙,整个人生,整个人类的历史。”世间万事万物无一没有关联,懂得这个道理的人必然是关心天下的,我们的命运紧密羁绊在一起,互相依存与影响,同进退而共存亡,谁与谁都不会是毫无关系。中国人明白这层道理,我们的文化中很早就提出“一体之仁”,对每一个人给予尊重,因为在根本上我们是一般,并无差别,地位能力虽有别,但人格是平等的,人都是上天的、自然的一部分。所以我们的文化行“仁爱”,心系苍生,积极入世,现世的关系与我们极深极深。梁先生正是通透此中道理的人,30岁之前确立此生志向,涉政究学,以探明国之方向为己任,始终心牵民众,体恤百姓,躬身力行教育改革与国家政治。他上达一国之首,下通黎民百姓,却把自己毕生心血尽之于为这个国家民族谋求一份出路。此乃大人之胸襟。

但在为人上,先生通达,淡薄,却又充满浩气与自信。书中,艾凯教授问道:“您这一辈子最大的失望,或者遗憾是什么呢?”梁先生回答:“没有。”艾凯教授惊讶的追问说:“没有失望?怎么可能呢?”梁先生平淡的答道:“因为我想做的事情都做了。”

又有一处,艾凯教授问:“现在的情况看来看,对中国文化最大的威胁,您认为是什么?”梁先生回答:“我看没有什么威胁。”“没有什么威胁?”艾凯教授追问。梁先生又答:“近来尽管有点对旧的风俗习惯有些个破坏,但是前途并不悲观。”先生从始至终对我们的文化怀着饱满的信心,他曾有一段话这样说:“今日世界问题之形成由于西方文化。要避免人类之毁灭只有转向中国文化。”细细品味这句话并非夸大之言,有意褒中贬西。西方文化从“人”入手,提倡人权主义,讲求人人物质权利的平等,然而实则容易落入自我为中心主义,一味讲求自己的得失,忽略了其他,以至于对自然缺乏尊敬,一叶障目。长此以往,西方文化下的社会必然走下坡路,如果不尽快清醒,就离分崩离析不远了。

先生对中国文化的自信,首先来源于自身的确信。以前,有一些出家人睡觉时,会把脱下的鞋,翻个面,底朝上摆在床边。寓意我随时做好躺下就不起来的准备,走的干干净净。有的人走了,生前负债累累,留下一屁股债让子孙还,走了依然遭人唾弃。像梁漱溟先生能这样笃定的说这辈子没有遗憾的又有几人?先生经过人生的崎岖坎坷,始终守着一份真诚,于事于人都爽直相待,建国初期因意见相左敢于与毛泽东争论,其妻亡故后发文追悼,对一个不曾读过书的女人却敬佩有加。他清楚自己的位置,明白自己应当做什么事,不因强权而畏惧,不以贫贱而轻视,在先生眼中,区分人的标准应说是德行。自古有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种气度非强撑而来的,只是因为一切都比较淡然,固守本心不被外物所扰,才显出一股巍然不动之象。

中国文化未来能帮助世界,一是因为我们的文化足够的大,足够的圆融,既注重生活,贴近生命,又弥补现今对于物质的过度崇拜,用整体关照局部。梁先生一生走在重建文化的道路上,以天下苍生为己任,心中是大毅力与大信念。梁先生在我心中就是一位顶天立地的大人。以对生命的信心作为基石,用真诚仁爱行走世间,直率洒脱,夕惕若厉,一刻不停生命的成长。男人当有如此之志向,做一个了不起的男大人!

你的这两篇文章写得都很好,尤其是第一篇,真挚之情,溢于言表。家教对你的影响很大,这要感恩你的父母。他们因为你的缘故,投身教育事业,白手起家,终于在幼教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值得敬重!也正为你父母的诚恳、朴实、敬业,才使得你在同龄人当中,具备难得的好品德。

上回你聊起今后如何打算,借此机会再详细说说。实际上,我们涉及的话题是“如何为入世做准备”。所有的父母都关心这个问题,只是许多人因为孩子年龄小,还没来得及多想。或者,按照惯性思维,总关心如何考大学、如何出国等枝节的问题。若要深入讨论这个问题,必须研究一下时局,也就是我前文中提到的“大的运势”如何。中国的前景如何?国际形势如何?中国的政治、经济走向是否会有大的波动?看上去,这些都是社会层面的问题,包括人文、伦理各个复杂的话题。似乎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很难看得清楚。你们这些年轻人,受我的影响,觉得中国文化很厉害,似乎中国的前景一片光明。其实,现实没有这么简单。你们年轻,容易受我蛊惑,而社会上的成年人,可不容易那么轻信。

昨日,我在南京,还受我堂兄堂嫂的委托,希望我尽力说服他们的女儿不要从美国回来。虽然他们的女儿已经结婚,女婿已经回国准备创业,但他们希望女儿继续留在美国工作,在美国拿绿卡。我心想,他们找我真是找错了:)不过呢,聊了几个小时之后,大家都挺开心。因为我把大家最担心的问题都挑明了,甚至说得比他们担心的还严重。

人,容易担心、焦虑,是正常的。但如果调整“时空”的焦距,把社会变迁放在一两千年、甚至两三千年的时间范围来看,把空间放到整个银河系来看,许多我们担心的事情就不是什么事了。——这就是我在杭州参加两天“书院学研联盟会议”最重要的感受。修道的人说:“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以前,人们总觉得这句话是神话,其实有可能是真的。现代前沿科学,正在修正人们的“时空观”。我们的会议主题是《中医助力中华古代科学工程》,如果顺着中医的思维,重新来看待生命和这个世界,人们的观念会来一次大的翻转。因此,台湾的赖一诚老师提出一个命题——“爱因斯坦的办公室将放在哪儿?”

我们非常乐观地认为,在未来30-50年,在人类的许多领域,都会出现爱因斯坦式的人物;而且中国将会成为世界文化融合的中心。我们刚出版一本书,书名为《医学的未来》,副书名叫做:“对科学与玄学的超越”。科学与玄学不再对立,科学与科幻的边界也正在打破。试想一下,人可以不死,所有的资源可以取之不尽,人与人之间还会那么计较得失么?今天人们的紧张、焦虑,竞争、冲突,乃至战争,都是建立在一些假设原则基础上。这些假设的原则,包括:“自我”是真实的;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宇宙的寿命是有限的;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活资源是有限的;人的本性是恶的;历史是进步的,或者文明终将毁灭;物质决定精神,或者精神决定物质,等等。

最近读了两本书,一本是《凯南日记:用一百年和美国告别》,作者是被称为“冷战之父”的美国著名外交家乔治·凯南,一本是怀特海的《教育的目的》。

凯南活了岁,曾任美国驻苏联大使,对苏联遏制政策的创始人,两次荣获美国普利策奖和国家图书奖。凯南就读于普林斯顿大学,受的是典型的西方精英教育。他总是“远远地、冷静地审视他所处的时代——一个目光短浅、浮华虚荣、不知发展是否能带来进步的时代。”尽管成就非凡,精力旺盛,但凯南的内心依旧很脆弱。“当他觉得自己的话没人听的时候,马上就会陷入萎靡的状态。”“正如日记所暗示的那样,他经历了一系列桃色事件、挑逗行为以及性幻想。他很早就认为:幸福只不过是巧妙的自我欺骗而已……”

今天,我们来看这位西方著名的知识分子和外交家,实际上他的灵魂一直是孤独的,就如怀特海的学生和同事——被称为20世纪智者的罗素。怀特海在他的著作里,对现代教育有严厉的批评:“我在数所大学任教,痛感学生思维的僵化,这是对精确知识漫无目的的积累且不加以利用所导致的结果。……在最近的三十年里,英国的中学一直在向大学输送大批令人失望的年轻人,这些人就像被接种了预防智力热情蔓延的疫苗,拒绝任何智慧火花的迸发。大学的教育进一步强化了中学的教育,更加剧了这种失败。结果,年轻人的热情转向了其他方面……在古代的学校里,哲学家们渴望传授智慧,而在现代的大学里,我们卑微的目标却是教授各种科目。从古人向往追求神圣的智慧,堕落为现代获取各个学科的教材知识,标志着在漫长的时间里教育的失败。”

怀特海是数学家和哲学家,他注重的是智力教育;有趣的是这次参加杭州会议的好几位老师都是数学或者是科学背景的,但他们都完成了对当前科学思维的超越。两千多年的齐国,曾出现过一个了不起的大学——稷下学宫,争鸣讲学之风很盛,前后历时一百三四十年之久。我相信,这样的新型大学正在呼之欲出,而入门的钥匙是中医教育。

行益老师,著名中医,为人十分纯朴,他在会上把道家的内丹养生讲得极其透彻。他说,有一天,当他看到遍布自己身体的穴位,如满天星斗,是那么的明澈,感到老祖宗的话真实不虚,感动不已。争取将来有机会,请行益老师来辛庄讲学,大家一定能从他身上学习到什么是虚怀若谷。

赖一诚老师,台湾音声律历研究中心创办人,大学数学系毕业,研究中国音乐音声律吕之学,专精笛箫尺八,习易学医多年,易学能得天地之法。医学,独钟艾灸与黄帝内经运气学,自创经络艾灸养生法与五运六气时空禀赋之法。

金日光教授向“书院学研联盟”赠送他研制的陶瓷金字塔(可加速电解水的过程)。

钟鹰扬老师讲武术对少儿成长的帮助,画面上的案例是一刀老师和他的儿子。

李辛老师的演讲主题:《如何在基础教育阶段开展中医教育》。

王镇华老师在杭州会议上的主题演讲:《书院的功能与精神》。

-------------------------------------------------------------------------------------

★辛庄师范由立品图书董事长黄明雨创办,致力于“重建大人之学”。更多信息请登录"一滴水“新浪博客、“辛庄师范”新浪博客及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qcfeicui.com/wsps/1339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