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古建筑修复专家让锦纶会馆走了百米

发布时间:2016-4-20 13:29:01   点击数:

岭南古建筑修复专家让锦纶会馆“走”了百米

日前,始建于清雍正元年、可谓广州织造业活化石的锦纶会馆,经过两年多的平移修缮,终究再次以崭新面貌成为都市1景;与此同时,一德路的天主教圣心大教堂也在用时8年的实测研究后,由政府投入2000多万元,正式进行保护性维修。这一座座富有浓郁岭南特点和历史文化意义的古建筑新生,背后都有着广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汤国华长达20多年的努力与血汗。他说,每座岭南古建筑都是有灵魂的。  汤国华粗略算了1下账,在自己与岭南古建筑结缘的20个年头里,足迹几近已踏遍广州城里郊内,共绘测研究了100多处岭南古建筑,亲手设计修复过20多处古建筑,目前手头上正在维修开工的古建筑则大小有2三十处。  人生从木工到古建筑专家白癜风可以治疗吗“要做好古早期白癜风治疗方法建筑维修,需要扎实的美术功底、一定的建筑技术,和广泛晓得建筑学、文学、美学和考古学方面的知识”,汤国华表示。而他自己正是以其丰富的人生经历,炼会了这诸般“杂学”“杂技”。  汤国华是广州人,中学毕业后,他遇上上山下乡,被下放到增城1所乡间学校当民办教师,教学生美术和英语。为了教好课,更为了兴趣,汤国华当时每周六都会骑三个多小时的自行车回广州,利用周末时间到广州美院进修素描与创作,前后坚持了三年多,直到1975年知青回城。  回城后的第一份工作是到广州自来水厂,当了一段时间的木工,还参加了工人美术组。当木工让汤国华学会了做家具,这让他至今提起仍有几分得意,“结婚时家里的家具,全部是自个做的”。  1982年,大学毕业分配到市建设局职工大学的汤国华,由于学校要新设建筑学这门课,便派他到华南理工大学进修进修。自此,汤开始真正与岭南古建筑密切接触,并1直到3年前在华工念完博士学位。对这段漫长而又执着的求学进程,汤笑称为“跨世纪的求学”。  “只有本身喜欢,才会干这一行”,这位由于常常要顶着日晒风吹外出测绘而肤色黎黑的建筑专家总结自己时也是这样平实。  抢救在骑楼拆毁前一小时赶到上个世纪90年代,由于当时城市化发展迅猛,广州当时许多具有典型岭南文化特点的古建筑面临着拆迁或毁灭的命运。1994年,在建筑学领域学习研究了近10年的汤国华,将学问带出书斋,开始着手对广州现存的岭南古建筑进行保护性修复。  1999年初,广州内环路施工,原沙基惨案发生地的六二三路沿线建筑,包括一些近现代岭南特点建筑骑楼,一星期内被迅速拆完,连基本的测绘图都来不及完成,这件事让汤国华深感遗憾。六二三路事件后,汤国华和同学开始紧密关注内环路拆迁情形。当年3月,他们意外得知曾是海珠区标志性骑楼的洪德路骑楼也在拆迁之列。因而,汤国华带着96级建筑学专业的两名同学火速赶到施工现场,说服工人打开棚架,进行最后一小时艰苦的抢救性测绘和拍照留底,终究为之留下了唯一的测绘资料。  建于明朝万历至天启年间的海珠赤岗塔,汤国华和学生在1995年第一次对其实测时,发现该塔多年失修,破烂不堪,塔基疏松,腰檐大部分崩塌,塔顶荆棘丛生,其破坏程度在广东同类古塔中属少见之列。3年后再次对其实测时,发现破坏愈甚,塔顶缝已岌岌可危,可见天空。经过长达大半年的实地修复,并在采取圈梁、挑梁等法对其进行整体加固的同时,引进基础灌浆、安装避雷等现代建筑法,终究使得古塔面貌一新,再次取得了新生。  与此类似,经过汤国华和前后上十届同学的不懈努力,广州海珠区的孙中山大元帅府、广州三元里农民抗英据点之一的东平公社、芳村区明心书院和建于明洪武年间的增城振星楼等10多处广东岭南古建筑得到及时抢修。  奇迹锦纶会馆“走”了整整102米每个被抢救性修复成功的古建筑背后,都有着一段曲折故事。而占地近1000平方米锦纶会馆的整体平移,则无疑是汤国华研究保护岭南古建筑20年中的1大杰作。而也正是这1杰作,首创了我国整体平移危损砖木结构文物的先例。  建于清雍正元年(1723年)的广州绵纶会馆,是广州织造业发达和对外贸易的活化石。2001年8月,由于开辟康王路迎接九运会,正处于计划路中间、先前湮没于民间多年的锦纶会馆成了广州建设部门和文物部门之间的1大头痛事。  历经近300年的风雨,锦纶会馆虽结构基本完好,但已很脆弱。锦纶会馆的地基仅仅只有2米深,里面的柱子也只是“放”在石凳上,下没有基础、上没有固定物联系,根本没办法承受平移的巨大压力,这个困难被人形象地称为“筷子夹水豆腐”。经过实地测绘研究,作为专家的汤国华大胆提出捆绑平移方法来解决这1困难,用钢筋水泥重新给锦纶会馆量身订做一件“衣服”。  在汤国华的指点下,先将全部锦纶会馆用钢管密密实实捆紧,包扎好,仅这一项就花费了钢管上百吨。然后在会馆地基处制造新的双层顶托基座,再奇妙利用滑轨进行向北直行、换轨、向西转弯,将包扎如粽子的会馆渐渐平移。“1分钟常常只能移几厘米,移一下再停一下,看看建筑结构会不会变松散架,然后再移再停……”汤国华称,就这样102米的路程锦纶会馆“走”了20多天,终究顺利向北向西退出了计划中的康王路。  一年多后,平移后的锦纶会馆开始重新修缮。目前,已最大可能保持了原建筑历史信息和整体完好性的会馆修复工作已接近扫尾。讲起这次用时3年多的古建筑平移,汤国华认为,当时最大的挑战是如何保证会馆转弯后,由于地面落差再整体上升“长高”1.08米进程中房屋不散架,不拉裂,“个千斤顶平行搁在会馆地基底座上,一声令下就得上升,误差不能超过1毫米”。每座古建筑都有灵魂  (以下简称“记”):您用将近20年时间血汗专注于岭南古建筑的保护修复,您怎样看岭南古建筑?  汤国华(以下简称“汤”):岭南气候湿润、白蚁多、台风多、雨多雷多,这些自然客观条件决定了岭南古建筑的一些独特设计,如房屋檐角,就介于江南屋檐的很翘和中原的庄重略翘之间,再就是三雕两塑等典型岭南建筑装潢;另外,岭南建筑表现出了强烈求变特点,兼融了中原文化和近现代外来的西方文化。  记:亲手修复了如此多的岭南古建筑,您的最大感受是什么?  汤:我其实不觉得幸福,相反会觉得痛心。由于每座古建筑都有灵魂,那么多有灵魂、可谓历史活化石的古建筑,由于自然风化或大规模的城乡开发,正在一天天变得存量有限,挽救的气力和速度有限,这不能不使人难受。  记:一个城市的发展过程,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去旧求新,所以对部份古建筑的消失,能不能认为是一种必定呢?  汤:对承载了大量历史文化信息的古建筑不能这么简单地看。建筑改变人,如果在城市化进程中推倒大量历史建筑,代之以新的现代化大楼,那末总有一天,有历史文化的旧城都变成了新城样子,旧有历史沉淀的市井文化也消失了,哪里还谈甚么历史文化名城?  记:历史文物的保护,是每个城市都会遇到的问题,那您怎样看待城市的保护与发展,是不是有途径实现共赢?  汤:别的不好多说。古建筑也不是说就当永久供奉着不动,要的是公道利用。由于城市化步伐太快,最好是在城市改造之前,能留出一段时间,在摸清这个城市的家底以后,再深思熟虑古建筑的保护与发展性利用。  记:对广州目前的古建筑保护,您怎样评价?有甚么心愿?  汤:广州目前有很多珍贵岭南古建筑能得到修复保护,是经过很多斗争获得的。至于心愿,希望广州能像上海、北京一样对大量的历史建筑保护进行立法,并将从一栋栋古建筑的保护,尽早扩大到历史环境和历史街区的保护。  人物小档案  汤国华,广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建筑物理实验室主任,岭南建筑研究所主任,建筑学博士。长时间从事岭南建筑物理环境和岭南历史建筑保护的研究和设计,曾主持完成多项大型厅堂的声学工程和众多文物保护单位的修复工程。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qcfeicui.com/wsps/97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