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得浑元力的桩法,故名浑元桩。浑元桩是一切桩法的基础。(一)平行步浑元桩的基本外形首先要凝神定意,两脚分开与肩同宽,两脚尖稍外分呈外八字形,膝关节微弯曲,胯部微收臀部似坐非坐,小腹应常圆,胸间微含蓄,两手在胸前呈抱球状,手心向内,两手间距两拳左右。肩撑肘横,力贯掌心。头直目正,颌下若夹一乒乓球,腋下若能容球,顶心如有细绳吊系。以上就是平行步浑元桩的基本外形。(二)平行步浑元桩的意念区别健身与技击在于意念活动的不同。如果是练养生,只要想着风和日丽鸟语花香,在做休息式的运动就可以了。如果是练技击,则要求在摆好姿势以后,首先要增加心理训练的内容:将精神放大,设想自己站在一望无垠的大地上顶天立地“欲与天公试比高”,大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伟气概。然后再逐步调整检查,身体各部位的具体技术要求。达到精神与肢体的高度统一。在调整了身体的外形以后,开始注重意念活动,即精神假借。这是桩法的核心内容:先设想整体环抱着一棵大树(不是真正意义的大树,而是符合我们的想象,能与我们的手臂、胸部、腹部、以及下肢各身体部位都能吻合的,想像中的大树),当然真的大树,不可能长成我们要求的这样。随之再设想,两手和双臂乃至全身抱着这棵树分别做向上拔、向下栽、往里挤压、往外扒、往前推、往后拉以及摇晃等等。特别要强调的是:意念假借用意不用力,动作越小越慢越好,意念中虽然不能将大树引动,但似乎有随我意之支配,而微微颤动之感觉。能有那么点意思就够了。要注意凡想像中与树接触的身体部位,胸腹、大小腿等处,皆有应和两臂微动之意。待这种意念活动,有了初步的感觉以后,进一步就要打乱意念的顺序:在想把树刚提起来就往前一推、或者刚把树栽下去,又横向把他的皮扒开、亦或刚合上又往后拉、刚往起拔又摇晃它等等。因为抱树的意念训练,是和将来的技击实用分不开的。现在是抱树、推树、摇晃树,将来就是要用摸索到的拳术力量,变成推人、拉人、放人。实用时,用力没有固定程序,所以在训练的时候也不能按事先安排好的工作顺序去练习。再提高一步,到了训练有素的时候,就应在意念训练中,建立一种模糊的感觉:又想把树扒开、又想合上、又想拉、又想提、又想压,结果是什么也没想,什么也没做。想了又没想,做了又没做的模糊状态,就好像一张白纸能够画出任何美好的东西。在技击方面言之,就是后发先至的待发状态。即已接未触之时的松紧状态。其最终培养出来的力量是:碰到哪儿,那儿才会有迅速的反应,碰不上就什么也没有的高度省力的奇妙境界。所谓模糊的感觉不是发呆,而是精神的高度集中,就像足球守门员准备扑点球那样。意拳站桩开始要求用意不用力,但很快就能做到意到力到,最后要做到意力不分。真到了应敌或者遇到歹徒的时候,什么意什么力就都谈不到了。按拳学老前辈所述,习拳的最高境界应该是“拳无拳意无意,无拳无意是真义“。也就是在有意无意之间。善于游泳的人,身在水中,往往忘记了水的存在。正因为忘记了水的存在,才游得更好更自在,就是这么个道理。在练习技击桩的时候,要假定三尺以外,七尺以内四周围如有大刀阔斧之巨敌,与毒蛇猛兽蜿蜒而来,其共争生存之情景,须当以大无畏之精神而应付之,以求虚中之实也。如一旦大敌林立,在我如入无人之境,潇洒以周旋之,则为实中求虚。芗斋老人称此为技击入手的“不二法门”。(三)平行步浑元桩详细技术分析以下就浑元桩身体各部位的具体要求,进行详细的技术分析。头:头的位置对人的整体运动非常重要,不同的头部位置可以引起不同的状态反射。练习健身桩要求头顶好像有绳吊系,能使身体感到挺拔就可以了。练习技击,则要把绳吊系的位置,调整到颈后的发际部位。也就是颈后有头发与没头发的分界处的中间部位,而不是第七颈椎。这一微小的变动,将对全身力量的均整,起到决定性的作用。颈:颈下若能容球。脖子下面,好像夹着一个乒乓球。这个要领,对练习技击来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其一,可以调动背部大肌肉群参加整力的发动。其二,保护了颈部易被攻击的软弱部位。拳谚说:喉头永不抛,会遍天下众英豪。许多练习技击的人,在开始练功的时候,忽略了这个问题,给以后纠正错误带来不必要的麻烦。胸背:要求背紧胸松。胸部微收,使后背感到有力。扬脖挺胸绝对错误。要有在冬天身上披着斗篷的那种感觉。肩肘:要求肩撑肘横,力贯掌心。肩撑肘横不是沉肩坠肘。意拳讲:学拳不须慌,间架配适当。意拳间架,由两个肘尖与颈后构成的三角组成。这个区域是自身守卫的营盘要严加防守。与此同时,肩撑肘横使动作幅度比较开阔便于发挥攻防技术。两个肘尖的定位,在力量的发挥上,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无论怎样动作,两肘尖不许忽而靠近忽而远离,给对方以可乘之机。打个比方,意拳间架好像中国象棋的布局:头部即为将帅,两肘算是双象,而两手就是双士了。手:两手距离约二、三拳,十指分开,虎口微撑而指尖微敛,掌心内吸,有持物不使坠落之意。掌心内吸配合手指外张,似有线绳束缚,欲张不得之感。吸吐相互作用不可偏重。腹臀:小腹应常圆。臀部似坐非坐,胯部微收,好像坐靠在一个纸做的椅子上,随时都可能垮掉,要保持自己不能摔倒,始终拿着那股劲儿。意拳周身无点不弹簧,整个身体就是一个大弹簧,最大最主要的弹簧就安放在前面大腿根的胯上。往后练习发力的时候,这个部位就是技术的关键。髋部的退让性工作,好像举重训练中的负重下蹲。这将对拳术中极为重要的“鼓荡”功夫有决定性的影响。膝:芗斋老人曾说:“膝盖骨一处力之生发动用颇堪玩味”。两膝扣合又有外撑之意,由膝骨至脚面有由脚面至膝骨上撑之力,又有欲直立却被绳索将脚面与膝相连不得撑开之意,而膝盖骨以上部分复有向上总提之力,同时更具有下坐之力,膝内曲大小腿筋络有相聚之力,同时又具有相反之支撑力。借鉴举重训练“引膝”的技术,大腿前面好像有水从腿根向膝盖下流动,这样拉长大腿的肌肉纤维,对发力具有很好的帮助。脚:脚后跟如踩着一个小虫子,既不能把他踩死,也不能让他跑掉。如此控制才能使跟腱处于工作状态。四)平行步浑元桩训练自测以上所述,是浑元桩的一系列技术规范。那么怎么能检查站桩是否基本正确呢?有许多练站桩的人,从外形上看像那么回事。可经不住检验。当辅导者推他的胳膊时,一般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太僵硬,碰到他的两臂结果整个人都被推动了,这就是说他的胳膊成了传递受力的工具;另外一种情况就是一碰胳膊,他的间架就瘪了,这两样都不对。说明他不懂站桩的道理。正确的反应应该是像按弹簧一样;你推他、压他、拉他、托他到一定程度,他都会反弹回来,这才是站桩所要求的状态。再举个例子,站桩是好像棒球比赛的接球手那样,高速飞来的投球,硬碰硬的去接,肯定接不住还可能受伤。应该在触球的一刹那,往后懈一下力,就能稳稳地接住球了。再打个比方,练功者应该像大宾馆的弹簧门一样,你去推它,它是一定会弹回来的。要“放”人则像托排球一样,硬顶不行伤手指,软了不行持球违例。要恰到好处地掌握时机,“一触即发”。意拳讲究周身无点不弹簧就是这个意思。另外,在检查练功者站桩是否正确的时候,经常能碰到这样的情况;他采取抱树的意念,我们用手向里去挤压他的胳膊,他则用习惯的用力方式,向外作直接的抵抗,这是错误的。其结果非但用不上,反而容易被利用。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来自外界的力量越大,越应该通过意念将怀中的大树抱紧,此时力量会增大很多,这才是站桩时应该达到的整体撑抱力,是整体力的统一与协调。前者的用力,是人们的局部习惯用力,是笨拙的用力方式。而后者是通过训练有意识地加强了整力的培养,是技术性的功力体现。类似的例子,如果你用局部的力量,去直接克服压在你前臂上的,对方的向下的按压力量,你会感到很吃力。此时你如果用意念去想象,用手去抓握住前面的一棵小树,你的力量顿时会感到增大了许多。因为前者的力量是局部抵抗,而后者则是整体的加强。检查桩功正确与否,还要看站桩时身体各部位的工作状态。曾经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有的人能站几个小时的桩,因而沾沾自喜。但一旦指出他的身体根本不在工作状态的时候,会让他大失所望。因为他站桩时,只有一个空架子,没有内容。就是说它的关节韧带乃至肌肉,都没有处在应感而发的预备动状态。具体来讲,他的脚下往往是全脚掌着地,脚跟没有一点空灵的意念,脚心没有内吸的感觉。因此他的跟腱处在松弛的状态,也就是说根本不工作。加上意念活动,跟腱应该坚挺呈弓弦状态。在教学中碰到这样的练功者,一旦叫他脚上加上意念活动,他很快就会原地上下颤动,坚持不了多少时间就累得不行了。原先能站三、四个小时的功夫一下子就没了。意拳站桩要求“骨缩筋伸”,所有的关节,特别是大关节处的肌腱都要处于弓弦状态。从事意拳教学的辅导者,应该经常用手检查练功者的膝关节腘窝处的肌腱和肘关节大小臂连接处的肌腱。摸一摸这些地方的肌腱,是否处于弓弦状态。也就是工作没工作。大关节处的肌腱是否处于工作状态,是站桩有效无效的重要标志。只有肌腱处于工作状态,才能达到全身的连通,肌肉的预先拉长则有利于发力的实施。以上所述,比较详细的介绍了,意拳浑元桩有关精神训练和身体各部的具体技术要求。这些并不是看不见摸不到的抽象东西,除了摸肌腱的方法,在一些训练有素的练功者身上,当他站桩时有了临敌的假想之时,会在他全身的皮肤上,看到一粒粒的斑点突起(俗称鸡皮疙瘩)越来越明显,这就是所谓的“毛发如戟”。这既是一种训练水平的表现,也是说明此时这个人具有极强的攻防倾向。“外练筋骨皮”提高皮肤的灵敏触觉,是意拳站桩独特的训练手段。以上基本上是意拳(大成拳)的原则、原理加上个人训练及教学中的心得体会。虽然尽了很大的努力,但仍然觉得意犹未尽,如果能给广大意拳爱好者一丁点儿启发和帮助,则喜不自胜。大成拳浑圆桩法要集成大成拳名震华夏,远播海外,习者如云,人才辈出,然能登堂入室,深谙大成秘奥而达炉火纯青之境者,实属凤毛鳞角,屈指可数。大多数普通大成拳爱好者尚停留在一知半解、囫囵吞枣、欲进不得、欲罢不能的境地,甚至未涉堂奥却孤芳自赏、稍窥门径却固步自封、练有所得却夜郎自大、误入岐途却嚣张狂放,此皆大成拳门外汉也。今笔者将大成拳门内传承心法秘要及20余年修炼体悟大成拳之心得陆续托盘公示,以期对大成拳爱好者功力精进及大成拳的发展壮大有所助益,更望拳学方家不吝赐教。学者有疑则问,有问则告,告必尽义。凡属同好,有来则教,教必尽力。浑圆桩是大成拳最重要的基础桩、基本桩、养生桩,入门容易入境难。但万法源于浑圆桩,浑圆桩练不得法,习大成拳就是缘木求鱼,浑圆桩练不精深,其它功法的修练也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今将大成拳浑圆桩行功法诀披露如下:站桩贵在明理性,形神合一体力行;置身氤氲大气中,头顶脚踩身膨松;肩撑肘横臂撑抱,涵胸拔背身后靠;脊柱后绷竖沟平,气贯周身筋膜挺;胯裹膝顶膀吊垂,上虚下实身撑坠;整体呼吸在毛孔,腰马合一筋连通;骨骼生棱四梢惊,五气朝元六根静;体内细胞齐沸涌,周身鼓荡如悬空;根松梢紧中节争,周身无根处处根;六面争力起螺旋,五行合一力浑圆;离形去知体透空,独立守神无念中;返寻天籁似睡婴,松柔空灵入化境;行站坐卧拳服膺,动静互根修性命;抱圆守一不着象,天人感应本能光。“站桩贵在明理性,形神合一体力行”。站桩要有悟性,能够明心见性,也就是要能够正确理解拳学理论和拳道规律,要能够彻悟“拳禅不二”、“拳道合一”的本来面目。正如王选杰先生所言:“学练大成拳除在明师口传心授之外,还应自己多设疑问,因有疑才能有悟,因悟有深浅,故成就亦有高下。试看,有数十年功夫笃实者,由于悟性差功夫亦见平常。亦由于悟性极好,虽有二三载之功夫,其造诣亦可臻于上乘。”王芗斋先生谈拳学要义时也指出:拳学拳理极难亦极易,“倘遇天才的学生,不满百日之功,则有成通家大器之望。”由此可见,习拳应先明理,通晓体悟拳法、拳理和心法。但光看书思考、领悟,而不去下功夫“体认”,浅尝辄止,或者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功夫充其量只能“悟”到口上,“悟”到笔杆子上,但“悟”不到自己身上,所“悟”出来的也只是拳学表象而无实功,一交手便挨打取败。“体认”功夫有“内省”自己、“外观”他人、证于“实践”三个要点,缺一不可。久恒见真功,辍练必荒疏。习拳站桩,时间愈久愈妙,没有时间保障,只能养生保健,不可能收技击实效。王芗斋先生在《桩功与四形》中指出:“每日之中持桩以一小时至一个半小时为宜。每日持桩之时间应占练功总时间的三分之二,以三分之一做试力,就我之经验而论,如此为宜。”这是宗师对学者提出的最起码的时间要求,而且日日如此。因为站桩、试力、摩擦步是大成拳的基本功,不可偏废。假如每天行功两次,那么早晨可站四十分钟至一个小时浑圆桩,接着练习二十分钟试力(只练钩锉、波浪、猫洗脸),晚上可站四十分钟至一个小时矛盾桩,接着练习十分钟试力、十分钟摩擦步。初学者三分之二时间用于站桩(浑圆桩、矛盾桩),接着用三分之一时间练习圈锤单操手试力,以活动肩胯,并体认以身带手的整体惯性力,继之可加练撑按桩、风帆试力、撑按摩擦步。学者因时间关系,也可按“浑圆桩”、“左式矛盾桩”、“右式矛盾桩”的顺序练习,每天一桩,反复循环,站桩临近收功时辅以“摇法”、“旋法”等活桩试力,为功法精进打基础。学练大成拳贵在养成习惯,贵在行站坐卧不离拳意。休息时,以卧式放松身心进入睡眠状态。平时时间紧,工作忙,站桩时间不必太长,贵在站成习惯,但每次站桩不能少于40分钟,待到双休日闲散时,抓个大块头时间狠站一下,可保功力不退反进。浑圆桩要站松、站透、站空、站忘,才能站柔、站化,才能为技击桩打下良好的根基,鉴于此,浑圆桩要过一次二小时的时间关。而日后练矛盾桩也要过时间关,左式或右式一次站一个半小时。大成拳重精神、重意感、重自然力的修炼,“形神合一”是站桩入手之初的不二法门。徒有外形,而神外溢、心外驰、意着象,如此分心分神,则站桩只是空架子,试力也成了导引体操,永无实功实效。“形神合一”基于“身心合一”、“神意合一”、“神松意紧”。“神”指先天元神,是潜意识、无意识,是本能反应,是诉诸于心灵。“意”指后天识神,是意识,是诉诸头脑,包含了主观能动作用。无意识决定意识,大成拳的自然力和本能反应是诉诸心灵而不是诉诸头脑。举例来说,突然受惊是“神动”,受惊之后考虑怎么办则是“意动”。“神松”就是从精神到形体、表情,全身放松,无处不松,使气血运动畅通无阻。“意紧”也就是意存意真、意念切实,从而养气养神,使气血运行得更快一些。但“意念”不等于“意感”,“意念”只是手段,“意感”是在“意念”诱导下所生化的感觉。学者应渡河弃筏,“意存不出于意求”,“意念在无心中操持”。“身外须有意,此意还存身”,“意感”的体认,是整体与部分、内省与假借、身内与身外三个方面的有机统一。大成拳的意念活动有局部的意念活动和整体的意念活动两大类。意感的体认,是先感知整体,再感知部分,然后再升华到整体,最后是整体和部分的统一,学者应按照系统论的原理体认实践。“自身已具备,反向身外求”,意感的体认,是先求己身,再求身外,以期内省与假借、身内与身外的和谐统一,这与易经“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易理一脉相承。力生于骨而连于筋,《易筋经·内壮论》指出:“设未及充周,驰意外走,散于四肢,不惟外壮不全,而内壮亦属不坚,则两无是处矣。”因此,站桩重在练内,气充遍体,气贯周身,凝神定意,敛气入骨。站桩时以收视听内为主,兼以假借外物,内七外三(内省占七成,假借占三成),若专注假借而疏于内守,一是导气趋行于外而使内力不坚,二是意念活动流于虚幻,使“意念”成了“杂念”,意感不实。此外,练站桩功时,不宜兼习硬气功以及用力性外功,以免使气入于四肢,导气趋于体表,即成外勇,与内功宗旨相悖。站桩是精神内敛功夫,是“揣摩意中力,虚无求切实。”“形神合一”的修炼分四个阶段:有形无意、有形有意、有意无形(得意忘形)、无形无意(离形去知)。“置身氤氲大气中,头顶脚踩身膨松”。站桩之根本在于内清虚,外脱换。《易经筋·总论》指出:“所云清虚者,洗髓是也,脱换者,易筋是也。……所言洗髓者,欲清其内;易筋者,欲坚其外。”洗髓就是洗去七情六欲,返还清静无为、空空妙有之本原,一言以蔽之,就是由“意识界”返回“无意识层”。易筋就是周身筋膜腾起,而收骨重筋灵、筋长力大之效用。体松则筋舒,筋舒则长,筋长则力大。站桩伊始,应在一分钟之内使形神迅速进入凝神洗髓、体松筋舒的境界,这就是大成拳门内“一分钟站桩”之说。初学者可取“提插式”作为预备式,凝神洗髓3~5分钟,接着站浑圆桩,最后站3~5分钟“背手式”休息收功。普通人站桩大约二十分钟左右才能进入身松心静境界,事倍功半。站桩时,应迅速安静思想,设想自身被大气包裹融化,神光朗照,通体通明,然后再体会各种细胞动荡之情态,此为“凝神”。诚如《大成拳论》所言:“扫除万虑,默对长空,内念不外游,外缘不内侵,以神光朗照巅顶,虚灵独存,浑身毛发,有长伸直竖之势。周身内外,激荡回旋,觉如云端宝树,上有绳吊系,下有木支撑,其悠杨相依之神情,喻曰空气游泳,殊近似也。”足下踩则身躯起拔上挺,头也自然上顶了,此时便会有顶天立地之感,此为“调身”。头顶脚踩是整体齐动,不是单纯的使头吊、顶,这一要领,习大成拳者大多数均不得法,未得真传。此即“提携天地,把握阴阳”之意,与《内功真传·纳卦经》所言内功之头、足练法要求异曲同工:“头项效法乾,取刚健纯粹;足膝效法坤,取镇静厚载。”世人练不得法,刻意“头顶悬”,结果以意引气上涌入头,年轻时浑身不觉其害,及至年老,轻则头昏头晕,头胀头痛,重则脑溢血而告终。站桩首重放松,“松”就是“松开”之意,周身上下内外、四肢百骸,膨膨松松,如死面经清蒸而膨化成馒头,体内细胞之激荡回旋,犹如沸腾的开水。我师张礼义曾谆谆告诫弟子:“放松!放松!再放松!”并一语点破天机:“松、柔、化三字诀是大成拳根本大法!”随着功夫的层层深入,放松的境界也随之加深,由“松”到“柔”而入“化”。拳学中“涵胸拔背”、“周身整体如束”、“脊背如锅”等要领都不是人为矫正的,而是在“松柔”中“练”出来的。调身的步骤是自上而下,不能自下而上。如果由足、膝、胯、裆、腰、腹、胸、背到颈部、头面部逐次调整身姿,则是原则性的错误。因调身时必然伴随着意念的诱导,意到气到、气到血行,自下而上调身,有引血上行、引热上行之弊,对高血压、眩晕患者尤为不适。大成拳站桩功调身时,是自上而下诱导的,由头、目、耳、口、鼻、齿、舌、胸背、腰腹到臀、胯、膝、足逐次调整,引血下行、引热下行,这是科学的、正确的。为什么很多著名的武术家、气功师最终死于脑溢血?难道不值得后学反省吗?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头顶悬”或意守百会、泥丸等头脑部位,错将意念引至头部,用意执着导致气血上涌;二是调身时自下而上,有引血上行之弊;三是传统的“大小周天”功法隐含着气机紊乱、违背生理之弊。“小周天”功法,意通督脉、任脉,有引血上行之弊,“大周天”功法极易气机紊乱。人身小周天,天地大周天,气充遍体、气贯周身,即为“小周天”;致虚守静、天人合一即为“大周天”。人体气血的生理运行轨迹由任入督,任升督降。中医学认为“顺阴阳则生,逆阴阳则死”,而道家丹鼎学说认为“顺之有死,皆逆死”(《外经微言》),“顺则凡、逆则仙,只在其中颠倒颠”(张三丰《无根树》)。这是因为顺阴阳生化,人体必然由生而壮而老死,在生长中孕育着死亡的机制,而如果逆转阴阳之化,则生命得到再造,可以导致长生不老,衰老机制得到逆转。基于这种违背自然规律和人体生理机制的错误认识,于是产生了逆转阴阳(由督入任,督升任降)的“小周天”功法,并美其名曰“还精补脑”。脑为髓之海,肾主骨生髓,髓有骨髓、脊髓、脑髓之分,三者皆由肾精所化生,肾中精气不足,则脑髓空虚,肾强则髓自充,固守虚无则神清,精满气足则神旺,如此才能健脑益智,并非以意领气沿督脉上升入脑。大成拳宗师王芗斋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意拳正轨》中尚极力推崇“小周天”功法,而在四十年代《大成拳论》中只字不提,并且在大成拳功法中废止了“小周天”功法,主张“气贯周身”为第一要诀,这难道不值得后学及同道警醒参悟吗?丹道周天功法有悖生理,千百年来并未引起拳学家、气功家、中医学家的足够注意而盛行不衰,执迷不悟也!抱残守缺也!积弊已久也!沉疴难复也!“肩撑肘横臂撑抱,涵胸拔背身后靠”。两肩要平,要松开并微向前合,则胸窝自然内收,“涵胸”实是“涵肩”所致。两肩要松沉,不可耸肩。两肘要平要横撑,既不下垂坠肘,也不上抬,两肘高度略低于肩、腕,使肘、肩、腕呈三角斜面。两臂要有撑抱力,也就是开合力,抱球活动的意感调配原则为撑三抱七,如此则拉之不开,合之不扰。上肢抱圆的外形是靠大小臂的撑抱和手腕的内夹外顶完成的,不可“瘪肘”,不可“软腕”。两肘夹角必须呈钝角,必须在大于90度,小于度之间,而且要有撑抱力。如果呈锐角,或者肘部只撑未抱都是错误的。肩撑肘横,腋下夹角约为90度,则腋下筋肉绷起而有弹力。在肘部撑抱的同时,脊柱要随之后靠。涵胸拔背的正确要领是脊柱整体后绷和上下拉伸。此处要注意三点:一是下颔内收,头直项正,颈椎上拔,肩如挑担,尾骨下沉,上拔下拉,脊柱后绷,势如扒墙观物;二是保持双肘撑抱之力和空间位置不变,两肩前合,两肘前指,与脊背后靠形成对争,从而使脊背筋肉拉长;三是脊柱后靠必须是整体后靠,尤其是颈椎和骶椎部要上下齐靠,避免扬头、软项、驼背、吸腹、挺腹、折腰、突臀(蹶屁股)等错误。“脊柱后绷竖沟平,气贯周身筋膜挺”。在婴幼儿时期,人体的脊柱只有一个后凸弧,呈拱梁式的线弧形。到一岁半时脊柱的生长发育形成了四个生理弯曲度,即颈椎向前突,胸椎向后突,腰椎又向前突,骶尾椎又向后突。王芗斋所说的“改造生理,发挥良能”,就是矫正脊柱的后天S形生理弯曲并对其进行重新拉长的训练,使之恢复到婴幼儿时期的状态,以恢复并增加其生理弹性。一般人的腰背部都有一道竖沟,如果按照矫正脊柱的正确要领持之以恒的锻炼,在练功时,有意识地使脊柱正直后向外鼓凸,只需半年,这道竖沟就会同腰背的肌肉平行,脊柱也会自然向外鼓起,竖沟平直后,腰背部肌肉就会更加发达并连通为弹性极强的一个整面。矫正脊柱,要领为:1、头直项竖,颈椎正直上拔;2、涵胸拔背,胸椎后靠上拔;3、命门后突,意想腰部似垫上一块枕头;4、尾骨中正下沉,骶椎后靠;5、整体正直后绷,上下拉拔;6、敛臀裹胯,髋部内收紧缩,带动大腿外侧肌肉,由外向里裹夹,膝部前顶上提,足心涵空十趾抓地并意力外捻下踩,含有若弹簧之崩力;7、整体如束,龟背蛙身。初练为“束肋”,“束”就是捆、系的意思,束肋就是意想用一根布带自后向前把肋系住,使双肋部自后向前圆裹。进一步则配合“束腰”,意念中用一条宽布带自后向前将肋、腰系在一起自后向前圆裹。最后是“身裹”、“身抱”,整个脊背部、手臂外侧、大腿外侧等阳面筋肉全部向前向内裹合,而胸腹等阴面肌肉则放松平直,并配合沉腹开胯,以及下肢的拧裹提挟,这样全身阴阳两面筋肉就有了裹卷回环之力,如此则阳紧阴松,紧中有松,松中有紧。矫正脊柱,进行筋肉若一的锻炼,是求取整体力的根本所在。筋肉若一的锻炼,也就是平常所说的“易筋”功夫。站桩时,要用意念调动和支配全身筋肉连接、拉紧、放长,也就是在整体连通的基础上放长筋肉的初长度。筋内若一的锻炼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松静”训练,放松身心,洗心涤虑;第二阶段是“松整”训练,通过牵挂活动整体连通;第三阶段是“松紧”训练,通过“屯筋活动”、“抱球涨缩活动”、“抱树活动”,加强筋肉的弹性和柔韧性,进一步放长筋肉初长度;第四阶段是“松沉”训练,也就是“空灵”、“充盈”训练,其要领为“周身空灵”、“上虚下实”、“充气遍体”、“身如灌铅”。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松柔”训练,则功夫渐入化境。依此行功,只需站桩三个月,胸腹两肋,乃至周身上下,便可承受一般习武者的拳打脚踢,甚至棍棒击打,不仅具备了一定的抗击打能力,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弹簧力(反弹能力)。站桩时,闭上眼晴,身形放大,自身似乎变成了一株参天耸立的大树,脚长出根须,小腿和脚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呼吸地层深处的元气,头发长出树冠,手、腿变成树枝,全身毛发长伸直竖变成树叶,呼吸宇宙的元气,筋肉变成树汁,在树干树枝的年轮里旋转、流淌、冲腾。树体(自身躯体)松开膨化,势如蒸发酵过的馒头,天地之元气进入树体(自身躯体的筋肉骨膜),渐渐膨胀充实如球如胎。此即气充遍体、气贯周身之法,也是导气入内、行气入膜、敛气入骨之法。筋膜,骨外物也。筋,联络肢骸,包括有形之筋肉和无形之经络。膜,包贴骸骨,居肉之内、骨之外,包骨衬肉之物也。易筋之要在于挺筋腾膜,若只言“筋长力大”,失之片面。《易筋经·膜论》指出:“练筋必须练膜,练膜必须练气。……气至则膜起,气行则膜张,能起能张,则膜与筋齐坚齐固矣。”因此,站桩必须使气串于膜间,使周身之膜皆能腾起,护其骨,壮其筋。养气练气必基于周身放松、精神集中、呼吸自然之要素,心静则体松,体松息自调。而凝神定意、气贯周身乃练气之要诀。“胯裹膝顶膀吊垂,上虚下实身撑坠”。胯部向内收,同时臀部下坐,大腿根部内夹,大腿外侧肌肉向内裹,膝前顶上提内裹外撑同足下踩、臀后坐形成争拉,使下肢外侧肌肉群连结放长,裹胯要与“沉腹开胯”相结合,沉腹是保持胸腹放松平直的状态随呼吸将小腹下沉,开胯是保持敛臀状态的胯部外开,但只是胯根部外开,双膝部不能随之外开,更不能破坏大腿外侧肌肉的内裹。沉腹可以客观的起到挤开胯部的作用,但臀部肌肉不可收缩而应为之松懈。开胯不仅是横开,而是后向和横向的弧形轨迹外撑,同时大腿根部在内裹的同时需要与横开相配合。膀子,指胳膊的上部靠肩的部分,也指整个胳膊。拳学中的“熊膀”是指上臂而言,强调上臂要内含熊膀之劲力。上肢劲力的大小,主要依赖于膀的所含劲力大小,膀劲涣散,则肘劲松懈,前臂、手腕、手掌、手指的劲力也无源而生。“熊膀”劲力的训练,先练上臂的劲力,站桩时腋下有夹劲,似有弹簧支撑,意念上臂如吊系在空中,同时意念上臂如悬挂千斤重物,如此上吊下垂,则膀力增加。进一步同时意念肘、腕也上吊下垂,如此则整个胳膊的劲力都增加了。大成拳的“松柔”训练,实质上就是在“易筋”的基础上所进行的“易骨”训练,也就是大成拳中向来秘不示人的“脱骨力”、“缩骨力”训练。首先进行“脱骨力”的训练,也就是“千斤坠”训练法。站桩时,意念双腿如入地,两脚如生根,两手、全身如吊系在空中,手及全身往下坠,其修持秘决是“肩撑胯坠”、“骨撑肉坠”。在“千斤坠”的基础上再进行“骨动肉不动”的“伸筋缩骨”训练,这便是大成拳中秘不示人的“老牛筋”功法。王芗斋在《意拳正轨》中说:“筋伸骨要缩,骨灵则劲实,大成拳发力之秘是缩骨而发,用骨头打人。经过“千斤坠”和“老牛筋”的训练,则“易骨”功成,然后便可进一步进行“易髓”训练。“整体呼吸在毛孔,腰马合一筋连通”。关于毛孔呼吸之功用及练法,王芗斋在《论存意与养气》一文中有精辟论述:“见性明理之后,则应向身外寻求,意在宇宙间……,气充遍体方能养生增力,而全身之“毛孔呼吸”尤为重要,其功用大于鼻息也……。练拳如在空气中游泳,……以呼吸之法,使身体内外之气川流不息。气在体中,或在体外,其变化神乎至于无形,微乎至于无声,引自体外而充于体内。……全身毛孔之呼吸与鼻息相应合,而其功能大于鼻息,而世人多不知此,故今之言气功者多论鼻息而鲜及毛孔呼吸。要知调息以匀静自然为要诀,是免去急迫短促之鼻息,而使肺活量增加,与毛孔呼吸相应。故曰鼻息调而毛孔呼吸细匀一致。若但知鼻息而不知毛孔呼吸者,对于气力之用恐难入妙境,以其不明身内外气之运养而裕之也……习拳要虚中取气,而气为虚中之实,动时要于身外留有不尽之力与气。而浑身毛发直竖如乾,气达稍端方谓之气足,不见力处正是有力,不觉呼吸时正在呼吸,应于此处下功夫也”。站桩时,先通过“融化活动”,设想全身毛发放大,直竖摇曳,自身被宇宙大气所包裹,渐渐被融化,而自身己不复存在,似与大气融为一体。继之通过“充盈活动”,与大气呼应,意在宇宙间,气在体内,又在体外,引自体外而充于体内,使身体内外之气川流不息。站桩中应使整个身体保持上虚下实,并做到胸腹空灵,进而手掌、脚掌也要做到空灵,自身就象一个空口袋被悬挂在空中。空灵是为了使之盈满,故练到胸腹空灵境地时,要在意念中使之不断充实盈满,所谓五脏充盈,指的也就是这个意思,从而蓄力于全身。设想天地之元气源源不断地自手心、足心、顶心(头顶百会穴)以及全身毛孔进入体内,气充遍体,使自身内部源源不断地充实盈满,又源源不断地放出气体,这种气体逐渐充盈屋室,充盈一定的自然环境,最后充满宇宙,身体也在不断地长大,变为顶天立地的巨人。然后这种气体又不断地收缩聚拢,身体也随之回缩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如此不断地作涨大复桩、复桩涨大的整体涨缩运动。进一步再体会四稍之力—发欲冲冠,齿欲断筋,舌欲摧齿,爪欲透骨。这样,浑身上下,就有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但力宜含蓄而忌外泄,故还需将手心足心顶心本心微微用意吸于任脉中脘内(脐与胸骨剑突联线之中点),做到六心相印、五心归一。大成拳应敌发力,是脊柱主动、力由脊发的一动无有不动的整体发力,发之于根节,变化于中节,运达于稍节。从人体来讲,上肢为稍节,身为中节、下肢为根节,而腰部(主指两肾及命门)既是全身中节之中,又是一身的根节之根,腰马合一是全身筋肉整体连结放长的关键。站桩时“颈要竖起,腰要挺起,下腹要充实,两胯撑起,两腿夹起,自头至足,一气相贯”(王芗斋《意拳正轨》)。矫正脊柱时的“命门后突、“沉腹开胯”、“尾骨下沉”等训练就是为了达到腰马合一的效果。腰马合一了,则全身上下联成了整体,应敌发力才能“骨重如弓背,筋伸似弓弦,运劲如弦满,发手似放箭”(王芗斋《意拳正轨》)。选老的养生桩姿势。 欢迎大家提供大成拳文稿,一起分享! (以上图文均来源于网络。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 大成拳是王芗斋先生在基础上吸取:等等众家之长创立)。大成拳“七妙法门”即站桩、试力、步法、发力、试声、推手及实作;及养生体疗健身法。它打破了武林门派之分,并将“拳道”不传之秘公诸天下。 中国大成拳俱乐部 大成拳养生体疗(治疗)康复培训机构 排毒、排湿、打通经络、使身体阳气回升,对治疗亚健康(长期疲劳精力不足等)、肩周炎、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抑郁症、气血不足、四肢冰冷、胃病、神经衰弱、三高、糖尿病、肾病、风湿、耳鸣、腰肌劳损、便秘、失眠、经络堵塞、头痛、湿寒之气重、痛经,不孕、不出汗、甲亢、宫寒、肾衰竭等等均有明显疗效。 --中国功夫---养生空间--- ---我们专注健康养生事业--- 只要您有时间 我们给您一个健康的身躯! 急性白癜风北京有没有专门看白癜风的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