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武术_武术教程 >> 武术品势 >> 阴阳与武术

阴阳与武术

发布时间:2016-12-21 11:04:53   点击数: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阴阳的最初涵义是很朴素的,表示阳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后来引申为气候的寒暖,方位的上下、左右、内外,运动状态的躁动和宁静等。中国古代的哲学家们进而体会到自然界中的一切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作用的关系,就用阴阳这个概念来解释自然界两种对立和相互消长的物质势力,并认为阴阳的对立和消长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进而认为阴阳的对立和消长是宇宙的基本规律。《易传·系辞上》中说:“一阴一阳谓之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说文通训定声》曰:“(阴)者见云不见日,(阳)云开而见日。”

老子曰:“万物负阴而抱阳。”说明了阴阳是两种对立而统一的矛盾体,它们相互运转、交替的作用是宇宙变化的根本规律。阴阳学说是武术拳理的理论基础,它对于武术来说,可谓影响至深,武术技术中无处不反映出阴阳变化的思想。古代武术要求“顺阴阳而运动”,这一思想在先秦时已见记载,其中最具特色的是春秋末年“越女”论剑和战国时《庄子》的有关论述。“越女”论剑认为:“道有门户,亦有阴阳,开门闭户,阴衰阳兴。”整篇言辞都是以阴阳变化法则解说攻守制胜之理。《庄子》则认为攻防格斗的奇巧在于阴阳。他认为在武术格斗中,阴阳转化得当的一方就能以巧胜拙、后发先至。在阴阳学说的直接影响下,使中华武术形成了刚柔相济的力法特点。所谓刚,主要指的是坚硬、强悍、干脆、果断。所谓柔,主要是指柔韧、缠绵、顺手不悖、不丢不顶、不及不离。刚者为阳,柔者为阴,刚柔既相互对立,又相依共存而不分,故无刚则柔不存,无柔则刚不立。在武术运动中,若重柔而轻刚,必过柔而不坚,过弱而不悍,过软而不硬,从而缺乏雄悍之劲力而成为舞蹈式软拳;若重刚而轻柔,势必僵而不化,呆而不活,滞而不灵,从而成为僵死易折之病态,岂能克敌制胜,所以须有刚有柔,刚柔相济方能“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技巧乃出,制胜于人。比如陈式太极拳讲究“显刚隐柔”,杨、吴、孙、武式以柔为主,柔中寓刚,还有形意、八卦的出掌要求微屈,刚中有柔,劲以曲蓄而有余。长拳则是刚柔相济,讲究寸劲中由柔转刚,从而体现出唯刚柔相推,始能变化,实为攻防之根蒂,生克为化之玄机。三皇炮锤有“炮锤以柔为体,以刚为用,拳谱有‘刚拳柔打’之说。”,白眉拳则要求“虚实转换、刚柔并济、柔以化走、刚以击发。”,华拳的拳理中有“不柔不刚说”,要求演练华拳时要刚柔兼用。少林五祖拳的拳理中有“刚柔论”一节,其中讲到“武道不外刚柔二法,刚在他人前,柔承他人后。刚者,先发制人,动速势猛;柔者,后发制人,引化灵巧。刚可克柔,故善刚者,刚其不柔;柔亦可克刚,故善柔者,柔其不刚;全刚易折,全柔易缠,刚柔相济,操胜在手。”,而通臂拳则讲求“出手为柔,力到为刚”、“用柔之时,必要存刚,用刚之时,必要存柔”,可以看出,武术拳理刚柔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阳学说的最好体现之一。

武术的功用并不是打架斗殴、逞强好胜或为一己之私欲成群结党危害社会,也不是单纯的健身养生、参加比赛表演、而是以武术修炼为途径,培养任劳任怨,吃苦耐劳,知难而进的优良思想品质,以达到内外兼修,身心合一,武德兼备,知行合一,形神同炼,物我统一的境界,最终升华为“武道”精神,“武道”人生。武术根植于数千年华夏文明沃土之中,蕴含着东方哲学思想,在武术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深受道家阴阳学说的影响。中国武术史上较早采用阴阳学说来阐述技击制胜之道的是庄子,他说:“且以巧斗力者,始乎阳,常卒于阴,大至多奇巧。”以后历代武术著作大多把阴阳学说纳于武术理论中。内家拳追求“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境界。八卦掌转掌歌曰:“内讲气功分三节,外有手法分阴阳”,强调“走”为百练之母,走中阴阳俱合,形神兼备,内外合一,并具备刚柔、虚实、显藏等相辅相成的特点。少林武术亦贯穿阴阳变化的观念:人一身贮立之间,需要阴阳配合,方知阴来阳破,阳来阴破之妙,若不明阴阳,则无变化之妙,而有呆钝之嫌。再如:内外兼收,动静结合,刚柔相济,虚实兼备等武术术语,无不以阴阳学说为依据,力图完整解释武术的东方哲学特征。

武术讲究的攻防转换,其理论基础无非源于阴阳学说。阴阳学说认为阴阳是相互对立,相互矛盾,相互统一,相互转化的。在武术技击格斗中,强调把敌我双方看作是阴阳对立的整体,“攻为阳,守为阴。”(《手臂录·附卷上·攻守篇》)。根据攻守,进退,前后,左右,上下,动静,刚柔,顺逆等阴阳变化的规律特点,或运用静中用乱,乱中用静,或以柔克刚,以刚克柔,或避实就虚,引进落空,或舍己从人,后发先至的战略战术,达到技击制胜的目的。六合拳术讲究:“出手分阴阳,出手分短长。右手为阳,左手为阴;出手为阳,收手为阴;外门为阳,中门为阴。不动是无极,动则太极,一动即包含阴阳。两手齐动、手脚齐动均要阴阳相合,刚柔相济”。拳经曰:“先明进退之势,复究动静之机。”、“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太极阴阳少人修,吞吐开合问刚柔”。总之精于阴阳变化就能够在技击格斗中夺机夺势,从各个方向,各个角度,或运用闪展腾挪,或顺其势,借其力,以巧破之。六合拳强调:“交手双方莫过于乘隙而入,以己之有气击彼之无气之隙也。隙者,阴阳相交之处,阴阳相合之时”。武当拳认为凡是以阴阳为本,以静制动,掌握对方进攻的方向、路线,然后乘虚回击的拳法都属于上乘拳法的范畴。故练拳不懂阴阳就无法练拳;不辨阴阳就不能学以致用。

《太极拳论》中说“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将阴与阳统一于太极之中,这个统一体就是太极拳。阴阳对立统一观在太极拳运动中的体现不仅在某个门派的理论及动作之中,而是渗透于太极拳拳理阐释、练功理论、技击原则等方方面面,并由阴阳对应思想而衍生了一系列诸如动与静、刚与柔、虚与实、开与合、进与退等互有联系而各不相同的矛盾对立因素,太极拳从劲力运用、演练风格等方面无不体现着阴阳学说的精髓。在太极推手的一招一式中,都寓含着阴极生阳、阳极生阴,阴阳互为其根。以定步四正手为例,从双掤式开始,搭手未动时,双方处于无极状态,甲以抨开始,由无极而生太极,太极一动分阴阳,甲以阳起,持动之中而生阴,阴长阳消,由主动变被动,抨至极点将要转按时,则为阴极,阴极而阳生,即变抨为按,由被动变主动,阳长而阴消,至阳极,阳极而又生阴,按中阴长阳又消,则阴极,即由按到掤化。乙以阴应,掤化之中而生阳,阳长阴消,由背势变顺势,至阳极,即由拥化变为挤,阳极而生阴,挤中阴长阳消,再由顺势变背势,达到阴极,阴极而又生阳,即变挤为抨。这是甲乙双方以棚、抨、挤、按四正手,在刚柔相生相克,物极必反,终而复始,循环无端等过程中,充分体现阴阳相易的关系。

武术能够成为人们喜爱的体育项目,其中重要的条件是,武术具备着养生,健身的社会功用,能够从整体上提高民族直至全人类的身体素质。武术把人视为阴阳的复合体,从知规矩,守规矩到破规矩,最终超越招式的束缚达到精神,形体的高度合一,从而全面改善生理、心理机能,达到阴阳平衡。阴阳之间矛盾的运转,乃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在机制,由阴阳构成的人体,在武术修炼中,技术动作的阴阳协调,内功的修炼标准,复杂,均匀而全面的技术体系,系统而全面的功力训练方法,都是力求把人体调节到阴阳平衡的机体状态。并为武术养生提供了理论基础。

桔子君:重温经典,每日一篇









































北京白癜风治疗的医院哪家好
白癜风会治好吗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qcfeicui.com/wsps/475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