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练七年传统武术获得的一些关于成长的概念

发布时间:2016-10-26 7:46:35   点击数:

今天看到一个对吴彦祖的采访,他说自己因为习武而变成了一个自律的人。小时候为了学武术,每天都要苦练苦练苦练,因为知道武术不练就不会进步。去师父家学完还要回家继续练,看很多书,看很多不同的训练方法。

所以也许帅也是可以习练得到的。

其实很多练习传统武术的方法与习惯养成的要求,与今天我们读书学英语有异曲同工的地方。

下面这篇文章来自于一名本科学习建筑现在是软件公司CEO的同学。他与我们分享习练七年传统武术后对于习得一项技能的感受。

习练七年传统武术获得的一些关于成长的概念

By薛宏伟

我要分享的话题是有关中国传统武术。

我非常欣赏并认同把个人成长比作由“概念”和“方法论”升级完成的“操作系统升级”的过程。因为我本人也是程序员出身,在软件行业做了多年技术开发工作,特别喜欢这个类比,也觉得特别地亲切。

我练习传统武术,今年刚好是第七年,时间不算很长,但有人说七年就是一辈子,完了我一看练了刚好七年了,想想是不该说点什么呢?要是不说,就得等下辈子了?!所以我就赶紧整理,把我在练习传统武术过程里听到、想到的一些概念也跟大家分享一下。

我想呢,有必要先做简单的背景知识介绍,因为很多朋友应该不熟悉传统武术这个领域。

首先要澄清,什么不是“传统武术”:

第一,武术表演套路不是传统武术,包括太极拳套路,起码不能算是传统武术的核心部分。

第二,电影里见招拆招的对打,或者说武侠小说里的那个情况,那个纯属扯淡,跟传统武术确实没啥关系。

第三,散打是近些年开始的,模仿跆拳道、拳击搞的擂台赛游戏,也不能算是传统武术。

那么,传统武术到底长什么样呢?

简单说,就是一种用于战场上搏击和杀人的技术。形意拳、八卦掌、太极拳、咏春拳等,都算是传统武术的具体分支,但传统武术的核心技术成形要早得多,较早的文字记载,比如东汉史学家记录的《越女论剑》的故事。感兴趣的,可以去查。跟现代传承下来的形意拳、八卦掌这些传统内家拳所讲求的核心理念那也是一样一样的。

因为是冷兵器时代形成的技术,所以跟擂台赛不太一样,或者说跟普通人的想象也不太一样,一是不讲抗击打,二是不拼力气。这个,跟现代拳击、现代泰拳,或者跆拳道这些都不太一样,古代拳击、古代泰拳咱没法考证,也不好说,但现代拳击、现代泰拳都是擂台赛。

冷兵器时代上阵杀敌都是手里拿兵器,刀尖儿扎进胸口,都能置人死地。没有说像擂台赛那样,扣个分就完事儿的。所以说传统武术不太讲抗击打。传统武术,也不拼力气,战场上情况太复杂了,没那么多时间拼力气。就像电影里两个人、两把刀杠在一起,一会我把刀压在你身上,一会你把慢慢把刀压回到我身上.......要是这样磨磨蹭蹭的,那早被人从后面捅死了。

越女论剑中的越女,就是越国的这个女孩,就是个柔弱女孩,身材纤细,跟那个壮汉的力气肯定是没法比,但那个是剑术大师。她许诺给越王的训练效果:以一当百,以百当万,也肯定不是拼力气。

传统武术追求的,是几秒钟内解决战斗。战场情况再复杂,也可以通过步法变换,从容地占取最佳攻击位置,迅速让敌人丧失战斗力。这需要长期训练,专业词儿叫“懂劲”。

打个比方来说明,这很像是猫科动物与草食动物之间的区别。大家可以认真回想一下,动物世界里的一些镜头,会发现,猫科动物在狩猎时,都是寻找侧面进攻机会,从最匪夷所思的角度咬到猎物的喉咙;而草食动物打架的方式,主要是正面顶在一起。那么,现代擂台赛技术,大多数草食动物打架;而传统武术,更像是猫科动物狩猎。

在冷兵器时代,传统武术就是上阵杀敌的核心技术。但掌握这个核心技术非常难,一是传授难,二是练的时间长,天天玩命练,十年能有成就也已经属于非常幸运。

长时期以来,因为中国的社会阶级观念里面,士农工商的次序,有武艺但不做官,也没什么社会地位。所以直到清朝、民国期间,中国才开始有一大批拳师拥有明星般的社会地位,出了很多名人。比如戴龙邦、李洛能、郭云深、陈长兴、杨露禅、董海川,都是大名鼎鼎。

这段历史过程里面,其实刚开始不分门派。比如太极拳,陈长兴在世的时候,没有陈式太极拳这一说法。杨露禅也没有杨氏这一说法。至于后来的吴氏、武氏,甚至李氏、经悟太极拳,这些都是后人为了标新立异(其实主要是标榜自己),硬给老师安排上的一个门派。大部分真正得到传授的,自己不会主动另立门派的。越是学不好还想挣钱,越是想立个新门派。

刚开始也没几个套路。不能随便立门派,但是套路对行家来就就说是个便宜货,谁都可以编。形意拳,或者心意拳,最开始也主要是五行拳,甚至有些大武术家就练那几下,有些叫“炮劈蹦”,有些叫“间裹钻”,郭云深甚至就一个崩拳,半步崩拳打天下嘛,后来才慢慢开始流行五行十二形。

太极拳的成名是因为杨露禅在京城里闹腾了几把,是以“绵拳”的名字成名的,当时杨露禅父子号称打遍京城无敌手。后来就改了“太极拳”这个貌似特别有学问的名字。

董海川开始出来的时候,八卦掌还叫“转掌”,后来看太极拳这名字改得有文化,很高端,所以就把转掌改成八卦掌。董海川教人的时候,只教盘八卦圈,还有三个基本掌花。然后几十个成名弟子,都非常被社会认可,为了教学方便,各自编各自的,补齐八掌,完了就冒出八八六十四掌的说法,跟周易八卦的文化更合了。后来王家卫的电影里面居然翻出了一个逼格更高的名字,叫“六十四手”。

上面讲了这么多,是对传统武术的一个粗浅介绍,简单做个总结:在中国大地上,长达几千年的、漫长的冷兵器时代,一直都有少数人掌握了非常高级的武术技能,他们是社会稀缺资源。那大家就容易理解,权利、金钱、荣誉那就都来了。所以这个领域一直吸引社会上最聪明、最勤奋的一批人来研究。因为习得这个高级技能涉及到金饭碗、身家性命甚至军事级秘密,那么传承也就相当谨慎和保守。

但是,随着冷兵器时代结束,进入现代社会,这个稀缺技能变得不那么金贵,距离金饭碗、身家性命神马的,越来越远。所以说,也就成了只有少数人,可能也是没有那么聪明、那么勤奋的少数人,去研究的一件事儿。到现在,仅仅作为一种传统艺术,几乎是到了濒临灭绝的境地。同时,还被很多人认为,那东西根本就不曾存在过,认为那就是武侠小说里面的虚构,就跟玄幻小说虚构的东西是一样一样的。

我个人非常地幸运,从年开始接触、学习这个濒临灭绝的传统艺术。为了不给我的老师找事儿,也为了避免争论,我就在分享里面就故意隐去了我所练习的具体拳种、流派和师承关系。实际上,这个也无关紧要。今天不说专业细节,只分享我从练拳里面领悟到的,可延伸到武术之外的概念和方法论。

第一个给大家分享的概念是:习得。

这是我的说法:习得,就是痛苦的积累。大家都知道,痛苦是人的神经系统的一种排斥性反应,因为不适应嘛,所以痛苦,就是身体给的一个信号。那么,我想换个高大上的说法,接受痛苦、习惯痛苦的过程,就是脱胎换骨的身心改造过程。

练习传统武术还是有点苦头在里面的。我觉得,老前辈总结的练功方法,其奥妙就在于可以源源不断地制造痛苦:好像是开玩笑,是吧?实际上,能做到这种程度的练功方法非常稀缺。

按规矩做动作,做到位就会有些痛苦;刚习惯了一点,马上自觉点提高一点新的要求,新层次上的痛苦又来了。就这样周而复始,越痛苦越练,越练越有新的痛苦,够你玩一辈子的。

太极宗师杨露禅,当年训练几个儿子,都是特别艰苦,最后都训练成了一代宗师。露禅公的次子杨班候后来回忆,当年练功真是苦得不像样儿,甚至都要自杀了。实际上传统武术的习得,就是要每天感受到大量的痛苦点,训练才能有收获。胯膝踝酸胀难忍那都是常有的事。

这里面有个特别浅显的道理,例如一个拉筋的动作,目标就是把跟腱的筋拉长。如果在训练中很轻松,就说明你的训练要求完全在你的筋长范围内,可能是式子高了,也可能是身体没有坐正,其结果就是不会有进步。

道理很浅显,但是非常地反人类,所以很多人练不下去,中途就放弃了。能练下去的人,也因为对待痛苦的态度不一样,同样的练功方法,每个人练的时候效果就不一样。亲近痛苦的人会不断往前走,害怕痛苦的人会止步不前。

因此,可以说:每一次痛苦,就是交换一次小小的进步;体会不到痛苦,就是没有收获进步。体会不到痛苦,通常就是放宽了练习的要求,忽视了练习的要领,就是掩耳盗铃,自己骗自己。所以,我经常要给自己做这个反人类的提醒:要珍惜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痛苦,这种体验非常珍贵,无论是练拳,还是读书,还是学习其他东西。

反过来,这也是一个提醒:但凡是不费脑力就很容易消化和吸收的东西,通常不是真正的升级。实际上,大多数人在大学毕业之后,或者工作一两年掌握了基本工作技能之后,就不再希望感受痛苦了,其实是停止进步了;而另一部分人,他们总是解决麻烦、接受挑战、啃硬骨头,他们喜欢痛并快乐着的感觉,所以他们会不断进步。

我要分享的第二个概念,是慢练。

提到慢练,大家首先想到的肯定是太极拳,公园里老头老太太练的那个。实际上还真不准确。所有传统内家拳,都会将慢练作为一种重要的训练方法。慢练的原始目的,既不是为了练气功,也不是为了适应老年人的身体情况,而是有几个明确的技击训练目的。

其一,慢练是为了快用,慢动作是爆炸力的慢镜头。

传统武术讲求的是整体劲,经过多年训练,一百多斤的体重,是可以通过蹬地的力量,瞬间发生位移和旋转,产生极大的动能,并传递到手上,在技击实战中就表现为爆炸力,又快、又猛,而且在所有前进后退左顾右盼的动作变换中,不断劲,随时可以发出这种爆炸力。这种爆炸力,必须经过长期的慢练,才能训练身体各个关节协调配合,形成条件反射,然后在快用的时候发挥效力。这个专业的词叫“六合劲”。

其二,慢练是相对的,不是越慢越好。

永远以最慢的速度练,那你永远都快不起来;之所以要求慢练,是因为我们练功的过程中,有太多细节要领需要兼顾。直接快练,你就全顾不上了。如果你掌握的所有要领都能做到,那么你可以再稍微快一点。一旦感觉自己的要领兼顾不到,可能就是练功的速度超过了自身的功夫,就要再稍慢一点,把细节兼顾起来;长期坚持下去,逐步就可以在兼顾所有细节的情况下快起来,功夫也进入相当的层次。

慢练这个概念,延伸到武术之外,对我来说也非常好用。而且,因为练习传统武术得功夫比较慢,时间尺度大,所以慢练就成了学习方法的一种放大,实际上道理是很相似的。

比如,读书的方法,快读还是慢读?其实,阅读速度是伪命题,理解速度才是关键。那么,大部分人遇到好书就要应该慢读。慢读是对概念和方法论的细嚼慢咽,是为了能快速理解;慢读也是相对的,如果理解得好,你可以快一点;发现超出了你的理解能力,你就应该慢下来,读书久了以后,自然就有了快读且能快速理解的能力。

以上,是我在习练传统武术过程中的一些总结,有些是我的武术老师的开示,有些是自己的心得,还有些是受到一些智者的启发。

我的分享就到这里,感谢大家聆听。

?

?

有方优课,哈尔滨有理想的大学生学习托福的地方。

有风骨的托福课程!

名师、口碑、有效在这里,只是底线。

???

长按下方







































白癜风有什么偏方治疗吗
看白癜风哪个医院看的好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qcfeicui.com/wsps/152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