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技理对武术发展的贡献
(一)陈王廷首创太极拳 明朝洪武七年,陈卜率族人从山西洪洞迁至河南温县陈家沟(时名“常阳村”)。陈氏族人精习武术,传到第九世的陈王廷时—明末清初时期,出现了新生武术拳种琳琅满目的情景。究其原因,值得注意下述几点: 1.明代戚继光(—)和程冲斗(—?)等武术家,通过对明代武术的全面总结,留下了一批宝贵资料,为新拳种的诞生提供了武技基础。 2.戚继光、程冲斗等,揭示出套路式武术传习,对武术传承和通过全面锻炼系统掌握武术攻防技法的重要作用。民间拳家也把套路武术作为传播的重要形式,推动了武术套路创编。 3.新兴的“六合拳”等拳种将哲理融入武术,对各拳种具有启示意义。 4.出现了将导引和吐纳术渗入武术锻炼的趋势。连少林寺武僧也于此时开始兼习“易筋经”,促进了武术由单重技击向兼重养生发展。 陈家沟陈氏第九世陈王廷(-),顺应这一趋势,为了“教下些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见陈王廷遗词《长短句》),于晚年着手创编拳架。据《陈氏拳械谱》,陈王廷所造拳架共7套,包括有太极拳(一名十三势)五路、长拳一百八势一路、炮捶一路以及有关锻炼方法。在陈王廷所造拳架中,有二十九势同于戚继光综合古今十六家拳法编成的《拳经》三十二势拳套。此外,在《陈氏拳械谱》中,还有“红拳”“盘罗棒”等谱以及“古刹登出少林寺”这样词语。说明陈王廷是在总结民间和军队中流行拳法的基础上,取众家之长编创出太极拳早期拳架的。 (二)太极拳技理对武术发展的贡献 陈王廷开创的太极拳体系,丰富了武术技法和理论。 在技术方法方面,起码可以看到三点重要贡献。 一是陈王廷综合各种攻防技巧,研创出双人推手锻炼法。这种练习形式,两人手臂互靠,粘贴缠绕进行攻防练习。 二是陈王廷依照两人推手法,研创出了两人粘枪(杆)练习法。 上述两种对抗训练法,都因以“粘缠”为特点,能有效地训练周身皮肤触觉,提高反应速度,而且能在不用护具的情况下进行技击方法的练习。 三是陈王廷在徒手攻防技法中强调和丰富了“靠”法。他留下的《拳经总歌》开篇就说“纵放屈伸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陈小旺老师在中央电视台演讲陈式太极拳技击特征时,突出地展示了多种“靠”法的应用时机和技巧。在戚继光对明代武术进行全面总结后写成的《拳经捷要》中,只归纳出了踢、打、摔(跌)、拿。归纳出发挥躯干攻防作用的“靠”,使武术击法,由“四击”发展到了打、踢、拿、靠、摔“五击”。为《中国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确定徒手技法要素,提供了实践和理论支撑。 在理论方面,起码有两个重要理念丰富了武术理论体系。 一是陈家沟陈氏十六世陈鑫(—),汇集先世历传拳学真诠,对陈式太极拳进行全面总结,写成《陈氏太极拳图说》。书中明确太极拳的命名是“理根太极,故名太极拳。”将太极学说引入武术,以太极之理说拳理,规范拳技,指示练法,明确功能。 依据《辞海》的注释,“太极”一词及其概念,初见于《周易·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在理论方面的第二个重要理念是将儒学中的中正、中庸观念以及伦理观念引入了武术。以“外保君王内保身,全凭太极真精神”,明确太极拳的锻炼价值。以“意气君来骨肉臣”作为太极拳技法要诀。联系到“太极”一词及其概念,初见于《周易·系辞上》。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说明“太极”及其学理出自孔子或者孔子学派。 鉴此,可以说,“理根太极,故名太极拳”的这一拳术系列,彰显着鲜明的儒学文化特色。值得一提的是,儒学并不是在真空中萌生的,而是在与诸子百家长期共存、交流争鸣、相互融摄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在儒学中既有自身的核心理念,也有从诸子百家借鉴和吸收的学理。 (三)借鉴和吸收中国传统医学理论和道教养生理念形成了突出武术本质的养生原则。 陈王廷遗词中有“到而今,年老残喘,只落得《黃庭》一卷随身伴”。《黄庭经》秉承黄老医学有关脏腑、经络、精气的理论,着重阐述存思身神、守固精气的理论和方法,是道教养生修仙专著。道教养生理念和方法在太极拳中的体现,值得我们深入进行研究。在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中,较多地引入中国传统医学的经络、气血、脏腑等基本学理,丰富了武术运动的人体知识,促进了武术锻炼方法与祖国医学结合,对于提高武术健身养生的效果有着积极作用。 在太极拳家借鉴吸收中国传统医学理论和道教养生理念的基础上,清朝咸丰年间或稍晚见传的《太极十三势行功歌诀》中提出了“详推用意终何在?延年益寿不老春”的练拳宗旨。这一宗旨,明确了武术健身、养生的方法,不同于医家的健身、养生的方法,也不同于道教的养生方法,而是通过体现武术本质的攻防动作锻炼,达到健身、养生的目的,从而形成了突出武术本质的养生原则。 白癜风哪家医院比较好治疗白癜风的中药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qcfeicui.com/wsps/140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