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华武术的现代价值

发布时间:2016-12-31 23:07:25   点击数:

摘要:中华武术是一种特殊的民族文化形式,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理论基础,以内外兼修、术道并重为鲜明特点的一项体育运动。她融教育、健身、技击、观赏、经济于一体,在现代化高度发展的今天,深受世界人民喜爱。在中华大地上世代相传,长盛不衰,与时俱进。究其原因,主要是其在功能上表现出了——文化承载价值、培育精神价值、颐养身心价值、防身御侵价值、促发经济价值、审美娱乐价值、社会交往价值和文学艺术价值等。深入研究武术的现代价值,目的是为了不断开发和进一步弘扬中华武术,真正造福于世界人民。

关键词:中华武术;现代价值

  中华武术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它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沃土,蕴涵东方哲学之奥妙,由此形成内涵丰富、寓意深邃、兼容并蓄的庞大的理论体系,它融哲学、文化、教育、医学、养生、军事、美学、经济等诸要素于一体,发挥着传承中华文化教化子孙后代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在东西方文化交融碰撞和西方强势文化向中国强烈渗透的条件下,深入研究中华武术的价值,对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广泛深入地发挥武术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武术是一种文化,因为文化价值具有多元性,因此,武术的价值也是多元的。新时期中华武术的价值,就是凝结在武术发展过程中的精神和物质对我国社会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和作用的总和,它是中华武术存在、发展和进步的标志。

1文化承载价值

  武术,在几千年的华夏文明土壤里成长,深深地熏染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东方哲学思想,如:天人合一观、太极哲理、道观、气观,并以此作主干和方向来构筑自己的庞大的科学体系。因此,无论从拳理拳法,还是具体动作,甚至名称,都能强烈地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气息。比如太极拳、五行拳、八卦掌,其拳理就是从阴阳、五行、八卦思想中直接生发出来。实际上,中国所有武术都讲究阴阳变化。故拳家常说:能动能静、拳道之圣。所谓“能动能静”,讲的就是阴阳变化。阴阳变化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基本思想,这在儒、释、道、医、兵中均有体现。武术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并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环境里发展、完善,所以,武术也必定充分凝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并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特征。可以讲,武术系统地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已逐步融入世界大循环。随之而来的是不同民族文化的碰撞与渗透,同时,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学的不断进步,更多的有识之士已经发现,中国传统文化在未来对世界的影响将是巨大的,因此,世界开始进行东方文化回归。在这一活动中,武术充当了很好的载体,在美国有句“名言”:不懂武术则不知中国人。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武术已是“中国人”的象征,是中华文化的代表,是中华民族精神所在文化的延续。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步伐的加快,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似乎有被新生代遗忘的感觉。继承本民族的文化是这个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前提。在日本,武士道精神对日本儿童的熏陶是众所周知的,它培养了大和民族的精神。在我国,炎黄子孙通过什么学习民族文化?靠什么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当然途径很多,但是我们认为,武术可以说是最好的教化子孙后代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发挥武术的文化承载价值,是今后各级各类学校和文化体育部门应重点研究的课题。

2培育精神价值

  正如前面所分析,中华武术在培育民族精神方面具有其他项目无可比拟的优势,是教育华夏子孙后代的有效途径。文以心评,武以德显。也有人说武术的生命力不仅在于技击,更在于武德。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武术历来以“尚武崇德”作为其传承的基本原则之一。通过习武可以培育学生养成坚毅、果敢、豁达和尚武崇德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正是中华民族精神在武坛的缩影。《周易·象传》中提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而“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正是数千年来,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民族精神。

  “尚武”能培育“自强不息”的精神。武术谚语有云:“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只要有恒心,铁棒磨成针”,皆说明了练武要能经受寒暑的考验,以磨炼意志。特别是武术基本功练习,动作单调很易使人乏味,但这其实是对锲而不舍意志品质的培养。习武是一个漫长而又艰辛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需要经受身体上的痛苦和意志上的考验。尚武者在坚持不懈的武术锻炼中,体魄不断强健,攻防技能不断提高,意志品质不断得到磨练,这是“自强不息”精神赖以存在的基础。强健的体魄可以提高生存能力,防身制敌技能可以保护自己。这种战胜恶劣环境和对手的体验,能逐步使尚武者养成见恶不畏、见强不惧、勇于拼搏的良好意志品质,这正是“自强不息”精神的具体体现。

  “崇德”能培养“厚德载物”的气度。武术传习中,强调武德教育,要求习武者讲手德、口德和公德。手德即较技时不以武力伤人,就是对坏人,也以擒拿、点穴等法制服敌人为尚;口德即不出言不逊用语言伤人;公德即遵守社会道德规范,不做扰乱社会治安的事。另外,在武德修养中还有明确提出的“五不传”的要求:“不传人品不端者,不传无恒心者,不传不知珍重者,不传心险好斗者,不传轻浮外露者“。这些崇尚道德的修养,能逐步使习武者养成与人友善、淳厚处世、宽以待人的气度,这正是“厚德载物”的具体体现。

  我们今天要把习武同培养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发扬祖国的灿烂文化,热爱祖国,弘扬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联系起来,尤其要培养青少年一代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提高对民族的自信力,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要见义勇为、嫉恶如仇、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尊老爱幼、尊师重道、乐于助人;更要通过习武来磨炼新生代的德、勇、智、恒的坚定意志。

3颐养身心价值

  武术虽然起源于搏杀,但其修炼过程却是在壮内强外的基础上,再掌握技击技能,而有些武术的宗旨就是“详推用意终何在,延年益寿不老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武术已从过去的搏杀技术逐渐向健身方向发展,并作为一种体育运动方式而固化下来。现代科学研究表明:武术在调节人的身心健康方面具有其他体育项目无法代替的作用。武术的颐养身心价值已成为中华武术熠熠生辉和广为流传的基础,同时也逐步形成了中华民族的特有健身文化。

  武术健身具有独特的形式和内涵,这是高于其它体育项目健身效应的关键所在。主要在于,武术合理解决了掌握技击技能与健身壮体并存的关系,合理解决了物质和精神的辩证关系。另外,武术与中医同在一个自成体系的文化区域内发展,宏大、缜密的中国医学理论对武术的发展影响深远。“拳起于易,理成于医”这句武术谚语是对这种影响的精辟概括。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中的“精气神学说、络学说”,以及“辨证施治、整体施治”原则和“伤科”等对武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而使武术把医学纳入到自己的体系中来。武术各门派的点穴、针灸、按摩、推拿、正骨等技术,都是中医在武术中的发展运用。武术运动对一些疾病有特殊的疗效,其原理是武术能激发患者的内在恢复机制,从而不治而愈,如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太极内功以及内功拳等对一些身心病症的显著疗效作用已被现代科学研究所证实。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大多数人处于工作和生活的高压状态,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群越来越多。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健身养生的需求也就越来越高,因此,武术的健身养生价值也就越来越得到了体现。武术锻炼方便、经济,对场地、器材要求不高,俗称“拳打卧牛之地”;另外,武术流派、项目众多,不同的拳种有不同的身心锻炼价值,这就为不同群体选择不同的练习内容创造了条件,可因人而宜。武术的这一特点也是其具有普遍推广价值的优势。

4防身御侵价值

  从武术的起源及发展史来看,武术是作为人类生存的手段之一被加以广泛传播的,其直接表现为武术的防身御侵价值。现代社会中,由于社会的高速发展以及国门的进一步开放,使得社会关系极其复杂。因此,寻求一种自我防卫的有效手段已成为许多人的愿望,武术的技击价值恰恰能满足这种社会需要。它可以使人们防身制敌、主持正义、有备无患。另外,武术的防身御侵价值还能激发人们习武的积极性,增强格斗意识。尤其在当前社会中,处处存在着竞争和挑战,没有良好的意志品质很难实现自身的发展,习武练功是苦差事,它需要习练者具有坚强的意志,俗话说“要练武不怕苦”。因此,习武不但能培养练习者战胜困难的意志,而且能增强人们竞争意识,有利于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5促发经济价值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各种以物质生产为基础的的文化精神产品,也不可避免地打上商品经济的烙印。武术作为一种民族文化形式,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中可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武术既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又有浩如烟海的套路功法,既有纷繁林立的武术门派,又有武术名胜古迹,同时还包含有浓郁的传统文化和武术特色的各种艺术形式,武术旅游资源的开发可以使世界各国人民通过武术文化的参观,了解中国文化和中国人民;武术服装、器械、图书、音像制品以及武术文艺影视等的开发,带来得经济价值难以估算。国际性武术比赛可以做到“武术搭台,经贸唱戏”,诸如中国少林国际武术节、世界太极拳健康大会、中国沧州国际武术节、中国温县国际太极拳年会等国际武术盛会的举办,已将武术活动与旅游、经贸融于一体,以武术活动为形式,以经济活动和文化活动为内容,既推动了武术运动的蓬勃发展,又加强了该地区和世界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有利地促进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

6审美娱乐价值

  武术作为一种典型的东方运动形式,充分体现出了具有东方哲学意蕴的刚柔并济之美。中国武术注重追求内在的自我充实和外在的神意表现,以求达到形神合一境地。

  首先,武术讲究手、眼、身、法、步等形体动作的规范和精、神、气、力、功的统一,强调习练者的意象思维,进一步发展到追求动作演练所表现出来的精神、节奏及风格,形成了武术形神兼备的运动特色及审美特征,而武术的神、意、气、韵等与中国古典美学范畴是基本一致的。

  其次,传统武术常常借用自然界的各种景象或动物的不同姿态来比喻武术动作,以形喻式,如“拳似流星眼似电,腰似蛇行步赛粘”等“八法”和“动如涛、静如岳、起如猿、落如鹊……”等“十二型”,以及诸如“白鹤亮翅、野马跳涧、大鹏展翅……”等动作名称等,都体现出了武术独具特色的含蓄、深邃的内在美。这在以显示武术功力与技巧的套路练习中表现的尤为突出。

  第三,在斗智较勇的对抗性搏击竞争中,力量美、速度美、柔韧美、灵巧美可表现得淋漓尽致,从而使人在奋发抗争,锐意进取的意境中获得美的观感和愉悦,这是技击美。这些都能引人入胜,给人以美的享受。

  中国传统武术内容丰富、风格多样,适合于不同性别、年龄、阶层的人练习,同时练习不受时间、地点、气候和场地的限制,具有经济与方便的特点。人们通过参加武术练习或观赏武术表演,可以获得的身心愉悦效果。所以千百年来,一直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成为中华民族健身娱乐的重要手段。

7社会交往价值

  中华武术正阔步走向世界,同时也正在逐步被世界人民所认识和接受,随之而来的国际间交往会日益增多。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武术活动可以扩大交往,增进民族之间的了解和友谊,加强团结,同时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因此,武术也越来越清晰地体现出它在社会交往中的价值功能。武术不仅为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提供了机会和条件,而且武术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体育项目,在国际间的交往中也正发挥着其特殊的政治功能。年3月俄罗斯总统普京访华期间,国家专门安排他到少林寺参观考察,其目的就是通过少林寺所代表的博大精深的中国武术和中国文化的交流,达到进一步增进两国之间的相互了解,加深民族友谊,强化两国关系,以维护世界和平。

8文学艺术价值

  现代社会中以武术为题材的小说、影视作品越来越多。这些作品既给人们以强烈的感官刺激享受,又可以使人们从中了解一些诸如历史、武术流派、武术技术等方面的知识,据调查许多青年人就是通过看武术小说和影视才迷恋上中华武术的。而在国外有些人不敢欺负中国人,也是影视武术的宣传在起作用。因此,进一步深入挖掘武术的文学艺术价值对弘扬中华武术具有重要意义。在进一步深入挖掘武术的文学艺术价值时,应以弘扬民族精神、重振国威、教化后代子孙等方面为题材进行创作,多出精品,以发挥武术作为重要文化载体在教化后代中的积极作用。

  “武术源于中国,属于世界”,如今武术已向世界大家庭迅速迈进,各国武术组织相继成立,洲际武联、国际武联成员国日益扩大,中华武术已跻身于世界的竞技体坛上,中华民族向世界人民献出了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这对于展示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武术文化,树立中华民族昂扬的健康形象,激扬民族奋发向上的豪情,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提高我国在世界的威望,都起着积极的作用。我们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重视对武术现代价值的研究,以确保武术能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注:本文发表在《科技师范学院学报》年第三期。

更多好文请







































白癜风注意什么
北京白癜风的最好医院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qcfeicui.com/zysx/514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