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好人生有木有,没事跟着导航走! 武术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财富,中国各民族对武术的起源、形成和发展都有贡献,而回族的武术活动尤其引人瞩目,武术实际上已经成为回族文化的重要构成成分。 回族武术指的是由回族人推广并传播,在中国各民族群众中普遍流行的武术运动项目,其内容涵盖回族人所创的武术以及回族人所传播、创新的各类武术拳种与器械。 回族武术文化的形成、传承与发展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事例,它的许多拳术内容、格斗形式、技击思想和文化内涵都对我国传统武术有着十分巨大的影响,不仅丰富和完善了传统武术体系,也展示出穆斯林武术区别于汉族传统武术的浓厚文化特色。现在回族武术已成为中华武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分享自天下回商) 一、回族武术起源和发展的分析与探究 由于历史的演进、政局的更迭和民族人口的流动迁徙等原因,使得民族文化赖以生存、发展的自然条件与生计方式从古至今决非一成不变。生态环境的改变又影响了一个民族的生活生产方式,同时又由于生态环境的相似程度也使许多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趋于相同。在这种外部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下,一些少数民族的文化内质也在悄无声息地发生着演变,而回族武术文化现象就是一个典型事例。 (一)民族迁徙与军事战争对回族武术文化形成的影响 从历史上看,中国国在历朝历代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民族迁徙和交融,只是迁徙的地域、范围和程度不同罢了。造成民族的迁徙与流动无非有这样几种原因,即军事战争、政治活动、经商贸易等。 回族是一个外来民族,并非我国土生土长,而且相对于其他民族来说,它的形成较晚,是一个比较年轻的少数民族。从历史记载来看,回族是由域外多种民族在长期发展中逐渐融合而成的。早在唐宋时期就有大批的阿拉伯和波斯商人陆续来到中国经商贸易,他们娶了中国妻子,定居在中国。这些人成为回族的早期先民。 13世纪初蒙古人崛起以后,成吉思汗及其子孙开始大规模的西征,先后灭掉回鹘、西辽和花剌子模,又攻陷巴格达,摧毁了阿巴斯王朝。在战争中,蒙古人把被俘的阿拉伯和波斯人以及中亚各族穆斯林签发为兵,编入到蒙古军中以兵源,他们被称为“回回军”。这些的回回军随后参加了蒙古灭西夏、金和南宋王朝的战争。元朝建立后,这些回回军由于戍边、驻防和屯垦的需要遍布全国各地,其人数约二、三百万,随之出现了“元时回回遍天下”的局面。元朝军队本身就是由多民族组成的,各民族不同风格的武术技艺得到了互相学习、交流、充实和提高。 查阅历史文献可知,构成回回军的主要来源有两大部分:一是西域诸地各部族首领降服时所带来的普通军士和有一定技能的工匠艺人;二是蒙古在西征时强征西域各族以及青壮年阿拉伯和波斯人入伍。 元初时,回回军数量极多,后在统一组织管理下屯田拓荒,从事农垦生产。这种情况一般分为两个过程:其一为灭南宋之前,屯田是一种临时措施,军事性质很强,主要服务于战争之需;其二是元朝统一全国后,把屯田作为一种制度固定下来,并且推广到全国,目的是“寓兵于农,以省粮饷”,以便解决驻军的兵饷粮运之需。 不过随着战事的结束,回回军的屯垦使部分士兵逐渐脱离军籍,慢慢地融入到当地居民中间来,形成了的“大散居、小集中”的居住格局。正是由于大量的回回从军人员的身份转变,使得许多军队武艺流入民间,并逐渐传播开来,形成具有浓郁特色的武术流派。这些武艺在穆斯林民族之间习练和传承,经后人长期的归纳和总结,就慢慢形成了现今的回族武术流派的雏形,因此元朝成为也是回族武术的发源期。 在当时的战争条件下,穆斯林也为中国输入了具有中亚和西亚风格的刀剑等兵器。比如由于一些回回工匠艺人的到来,为蒙军制造了大量的军事器械,蒙古军常用的环刀即是如此。《黑靼事略》中记载“环刀,效回回样,轻便而犀利,把小而扁,故运掉而易。”此形制过去中原少见。其他如剑、斧、瓜锤、刀各器之名称种类繁多,形式亦不一致。可见当时各民族由于条件地位的不同,有各自的习武传统和特点,而元朝的建立,使这种武术文化的交流加强了,回回武术便是这种交流结出的硕果。 (二)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生活环境的变迁对回族武术形成的影响 回族武术流派的形成除去迁徙和战争的影响外,还跟回族的形成的历史背景以及生活环境的不断变迁有着极大的关系。 元朝统一全国后,由于回回军在元朝统一全国的战争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回回人十分受朝廷的重用,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也相对较高,并没有因其是外来民族而受到统治者的压迫和排斥。 不过,元朝统治的时间相对较短,紧跟而来的元末的农民大起义就推翻了元朝的统治,朱元璋建立起了大明王朝。朱明王朝建立之后,回回人失去了优越地位,外部环境压力加大,而回回的内聚力却增强了,加速了民族共同体形成的步伐。按照学术界普遍的观点,到了明代中期,回回人最终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从此回族作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民族登上了中国历史的舞台。明朝初期,在明朝第一个皇帝朱元璋的民族歧视政策之下,回回人的民族成分、社会地位和文化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受汉文化影响逐步增大,但是仍然顽强地坚守着伊斯兰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形成了与汉民族有同有异的民族心理。不同点之一就是在当时社会重文轻武的大背景下,与汉族相比,回族对强健体魄和武勇精神的追求远远强于汉民族。原因首先应该是回族穆斯林认为习武是穆罕默德圣人所倡导的嘉行,喜爱武术遂成为回族穆斯林的民族心理意识。其次,作为少数族群捍卫自身安全的需要,练武成为必要手段。因此,在回族社区,习武活动不仅不受歧视,甚至会得到宗教人士的鼓励和提倡。武术与清真寺紧密结合,不少清真寺的伊玛目成为武术的习练者和推动者。甚至有些伊玛目本身就是回回拳术的创造者,比如七式门的创始人伊玛目李拜斋等。 元朝灭亡之后,原来的很多回回职业军官沦为靠武技生活的职业武师或教师,他们有的继续在明朝军队中服役,有的则在民间担任武术教师,这些人慢慢形成了世袭的职业武术家族。这些家族的成员,对武术、摔跤和射箭、举重等运动项目在回族群众中的传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影响一直延续到近现代。 此外,明朝的武学和武举制度的建立,是回族武术繁盛的历史契机,这一点,为不少回族武术研究者所忽视。 首先是武学制度。明朝为提高军官素质,中央、地方皆设武学,并以武举制度选拔将才。年建文皇帝开始在北京设立武学。年正统皇帝在南京设立武学。年崇祯皇帝令天下府、州、县学,皆设武学生员,经考试可选拔为各地主管军事的武官。 参加武举考试的人,只要精通武艺,不问出身。考试的方式,有乡试、会试、殿试;会试未及第者,官方发路费回家。武举依成绩优劣、排列次序先后;再根据中试者原来的身分、地位,分别授官。 武学和武举制度,是明朝选拔武将的国家政策;尤其是后者,刺激了下层百姓,为谋得仕途,找到了一条途径。有这么一条出人头地的路子,各地的习武的场所纷纷设立。这些类似今天的私人学校,有师傅专门教授,还有些定期的或不定地期的武场,举行比赛,彼此切磋争胜,在社会上就形成了风气。 话题回到回民。他们先祖留下来的尚武传统,还有他们围寺居住的方式,与上述武举选人这个要求,就其预备条件的提供方面而言,简直太理想不过了。因而,在清真寺提供练武场,为回族武术的兴盛提供训练场地的保证。 这两种制度,清朝继续贯彻执行。回族武术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涌现出不少大师。据不完全统计,有清一代,武状元共计名,目前查明的,至少10人来自回族。 到了清代乾隆皇帝时期开始,政府推行歧视少数民族政策,不断在中国主体民族汉族和作为少数族群的回族之间制造矛盾。社会动荡不安,回族人民在压力下艰难生存。尤其在同治皇帝直到清朝灭亡这一时期,回族备受欺压和血腥屠杀,不断爆发大规模反清武装起义。他们意识到,要卫族、卫教,就须有强健体魄。于是回族勇武、团结和不畏强暴的民族性格得到加强,各地清真寺内纷纷设立习武场,每日晨昏礼拜后,大家聚在一起习武弄棒,探究武艺。回族武术发展到了高峰时期,出现了一些有影响的门派和很多武术大师。 总结一下:自元朝回回人入住中国,军士的身份,奠定了他们习武的传统。明朝的武学和武举制度,是回族武术发展的契机。清朝是回族武术成熟的时期,清政府推行民族歧视政策及大规模的回民起义,更是回族武术走向民间底层的推动力。 (三)宗教信仰对回族武术形成的影响 在回族形成过程中,伊斯兰教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可以说,如果伊斯兰教没有传入我国,就不可能产生回族。回族的族源是多元的,它没有一个诞生地或者说源头,在形成为回族的时候,他们唯一的共同性是宗教信仰。另外,不同民族的穆斯林定居在中国各地后,共同的宗教信仰把他们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伊斯兰教成为沟通回族成员之间社会关系的主要渠道,并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从而形成回族独特的风俗习惯。于是回族人在各地纷纷建立起了用于礼拜的清真寺,他们围寺而居,形成了大分散、小集中,与其他民族广泛杂居的分布格局。由于回族人民有崇尚习武、不畏强暴的民族性格,自古以来,凡回民聚集的地方大都有练武的风俗习惯。他们每天在做完礼拜和吃过晚饭后,便“齐集寺院,弹腿打拳,玩枪弄棒,切磋琢磨,互试比赛”。迁移到南方各地的回族也多擅长武术,河南、和山东等地的回族更是酷爱习武,均保持着回民族练武的习俗, 并世代相传、繁衍不息。许多的回族武术内容,例如一些教门拳在这些民族中也有所传承和发展。他们在习武过程中处处都体现了浓重的伊斯兰特色。比如“汤瓶七式”,它的起式和收式都以穆斯林洗“阿卜代斯”即小净的汤瓶为标记。并且汤瓶七式整个动作刚柔并济,与穆斯林礼拜相似。还有“回回十八肘”是以肘法居多的短打招法,起式就有依玛式(食指放在鼻前)意为信主独一,结尾有“都瓦式”(双掌抹脸的动作)。 二、从清代到民国——回族武术的鼎盛时期 经过了元代和明代的起源和发展,在清代,回族终于形成了鲜明的尚武精神,形成了本民族的武术文化特色,一些回族武术的重要流派得以定型,回族武术发展到鼎盛时期。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回族积极参加清朝政府所设立的武举考试,许多回族习武者通过武举考试进入仕途,产生了不少杰出人物。仅有清一代,共开科武举,产生了个武状元,但目前能确知其籍贯者只92人,其中确认是回族的就有10个武状元。分别是:江都杨谦,康熙四十五年武状元;乾隆二年武状元任邱哈攀龙;十七年武状元献县哈廷梁;三十一年武状元河间白成龙;五十二年武状元山东临清马兆瑞;嘉庆元年武状元河南邓县马殿甲;十九年武状元山东益都丁殿宁;咸丰二年武状元抚宁马鸣图;咸丰九年武状元山东禹城韩金甲;同治十三年武状元河南西平张凤鸣。其中,杨谦家族是南方回族中的望族,其弟杨凯也是武进士出身,官至湖广提督。哈攀龙之父哈元生,其子哈国兴,都是武进士,哈廷梁则是哈攀龙的族弟,他们都做到提督职务。乾隆皇帝所说“中土回人,性多拳勇,哈其大族,每出将种”,就是在夸赞哈国兴时所言。 第二,在清代,出现了一批成就卓著的回族武术家,他们之中,有些人是某些重要武术流派的主要建构者;有些人则对武术的传播和交流起了重要作用。同时,在回族聚集地区还出现了一些重要的武术之乡和摔跤之乡,近代一些回族武术精英人才的产生,同这些地区浓郁的尚武氛围和世代传承的训练经验密切相关。在此举几个代表性的例子: 山东冠县的回族中练武的风气很盛,雍正、乾隆年间的回族军人沙亮是其代表人物,他被认为是查拳早期重要的传播者。长期以来,查拳由冠县传向全国各地,主要传习人多是回族,名家辈出,传播日广,故查拳及其所属的弹腿,被中国武术界视为回族拳种,有“回回拳”、“教门弹腿”之称。早期查拳的重点传播地区是山东,传播中往往与摔跤运动相结合。 大约在乾隆、嘉庆间,山东庆云县出了一位杰出的回族武术家吴钟(—年),他是八极拳在沧州地区的第一位传人,对八极拳和六合大枪的技术构成和传播,起了决定性作用,因此至今被海内外八极拳爱好者奉为八极始祖。后来,八极拳传向沧州所属各县,中心传播区是沧州东南的回民聚居区。清末民初逐渐传向全国,目前已发展成为闻名世界的著名拳种。 约在嘉庆、道光之间,省回族武术家常燕山,人称常巴巴,他将原本流行在中原地区的许多拳、棍武艺带到大西北,无分回汉,择徒而传。自他以后,经过多年,逐步形成了以八门拳、天启棍为核心的西北武术体系,传播遍及今天的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四省区。直到今天,常巴巴仍然是西北各族传统武术爱好者们共同尊奉的武术先贤。 回族聚居区以武术、摔跤闻名者很多。其中大片成乡成县的约有几十处,小的聚居点不可胜计。大的如沧州孟村回族自治县、保定、大厂回族自治县;山东济南、冠县;河南开封、漯河、周口、沈丘等地。小片的,如甘肃临夏八坊、北京牛街、广州光塔路、西安回坊、呼和浩特回民区等。 到了清朝末年,在民主革命浪潮的推动下,各地回族的武术活动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武术爱好者们的社会参与意识、民族自强意识大为增强,回族武术传播与交流空间大大拓宽,武术社团活动十分活跃。这个时期出现了一批重要的回族武术人物,王正谊(大刀王五)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王正谊积极参与当时中国的维新变法运动,其社会活动大大突破传统民间拳师的行为范畴。 第三,清朝末年,专制政体日益腐败,内外交困,对回族人民的压迫异常严重,回族人民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尚武性格使他们揭竿而起。西北、西南等地的回族人民先后发动了抗击专制统治的起义。—年宁夏爆发了由长达九年的回民起义,这支义军的成员有很多是回族武林高手。义军首领伊玛目马化龙统帅十三营,其中的“烈虎营”由擅长棍法的武术家何生洲统领,他们在战场上十分勇猛,多次击退清军的进攻。清军只要看到“烈虎营”的旗帜就望风而逃。这次大起义在阵地上重新出现了军事武艺与民间武艺的结合,战场上的肉搏厮杀大大推动了回族武术实战性的发展。 进入民国,回族的武术活动出现一个高潮,重要的标志是:第一,涌现了一大批回族武术家,他们在全国武坛上十分活跃。第二,一批回族武术家积极参与以武术、摔跤为核心的中国民族体育体系的构建,参与国家武术管理体制的建立和推行。第三,一些回族武术家在武术教育、整理和创建武术技术理论体系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第四,出现了一些传统武术家族及其代表人物,这些家族和代表人物不仅是回族武术的代表,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武术的代表。 这一时期,回族将军马良的武术活动是值得注意的。早在清末,马良就提出“中华新武术”的概念,以武术、摔跤为主体,建构“新武术”体系。民国初期,他在山东编定出版了多种新武术教材,使之成为山东军警教材,并进入学校。这套教材于年被北洋政府正式定为全国军警“必修课”,不久又被教育部定为全国中等和高等学校“示范课程”。马良在民国初年的一系列武术活动,对武术技术的规范化和武术进入学校,都起到开创作用。马良还比较重视网罗和培养人才,在一段时间里,他聚集了以查拳名家杨鸿修为代表的一批回族武术家,其中有些人后来成为对中国武术界有影响的知名人物。 年成立的中央国术馆(CentralMartialArtsInstitute),是国民政府最高的武术管理与研究机构。国术馆从艰难开创到发展成为一个从中央到地方的完整系统的过程中,以及在构建国术体系上,一批回族武术家参与其中,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其中代表人物有王子平、马英图、韩化臣、马裕甫、杨松山、马文奎、杨法武、常东升等。至于各省、市、县级国术馆的回族武术家就更多了。比如马凤图先生在年代初创办了青海省国术馆和甘肃省国术馆并担任领导。吴桐于年在内蒙古成立绥远国术馆,对内蒙古地区武术的普及产生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各级国术馆在开展武术运动和培养人才方面成绩显著,影响深远,新中国武坛上占有重要位置的回族武术家如张文广、何福生、张登魁等,都是由中央国术馆培养出来的。 民国年间,一些回族武术家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武术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许多成就,产生了久远的影响。其中最典型的成就,一是查拳的广泛传播,二是马氏通备武学体系的构建与传播。 查拳本身山东地方拳种,深受当地人民喜爱。民国年间,经过一批回族拳师的积极推广,查拳的流行面积不断扩大,爱好者遍布全中国。查拳成为中国武术有代表性的著名拳种之一。 通备拳源于古老的通臂拳,清朝末期主要流行于省沧州地区。年沧州回族武术家马凤图在中华武士会成立大会上提出“通备武学”就是“融通兼备”的理念。此后,他不断吸收中国古典武艺的精华,逐步使“通备武学”成为一个内涵丰富的武术体系。由于当代通备武学主要由马凤图及其家族成员传播,马氏家族在中国近百年的武坛上占有重要位置,所以通备武学被国内外武术爱好者称为“马氏武艺”或“马氏通备武学”。通备武学体系是当代回族武术家最重要的成就之一,由于它主要传播在穆斯林大量聚居的中国西北各省区,所以在这些地区拥有大量回族爱好者。 备注:合作事宜请联系导航哥(0) ——本地优质商家全在这儿了!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商家资讯和活动! ↓↓↓ 北京哪个地方能治好白癜风白癜风什么中药可以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qcfeicui.com/zysx/272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