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少年,金刚武魂 崂山,海上名山第一。 崂山脚下,青山绿水间有一处小小村落,公元一九八七年,我们的主人公就出生在这里——在这里,在这山水之间,我们的主人公度过了他的童年与少年时代,天性自然。 每一个男人心中都有一个武侠梦,好男儿青衫磊落,或仗剑江湖快意恩仇,或除暴安良替天行道。初中时,少年武侠梦开始觉醒——武侠书是教材,男同学是沙袋(偶尔或为别人沙袋)——几年下来,他已将自己由一块生铁打造成螺纹钢,却终究还未成为一把宝剑——他需要一个好的铁匠,需要熔炉,需要锻造。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终于,18岁那年,伯乐出现,螳螂拳大师夏绍龙先生慧眼识珠将其收为弟子。 螳螂拳起源于明末清初,传到第六代时已衍生出了五支(三山二亭),各具特色。夏绍龙先生即是三山之一太极螳螂拳大师王玉山的关门弟子。 就像李小龙得遇明师叶问,在夏老师的无私传授倾心指导下,我们的主人公悉心揣摩勤学苦练——仅三个月后便出门切磋交流并在青岛武协杯散打比赛中夺银。 我们的主人公深知功夫是练出来打出来的,而不是说出来吹出来的。于是,他开启了学以致用的战斗模式——为印证所学的功夫,从年到年这四年里我们的主人公参加了省内国内的各种赛事,以及私底下的切磋较技——虽说颇有斩获,但他却是越打越迷惑: 先说套路比赛,评委打分看的是造型好不好看以及动作的难度系数——于是更多的选手放弃了武术的本质而去追求动作造型的花哨,只为了提高观赏性——这与杂技和体操有何分别? 再说擂台竞技,按理来说这是最能体现武术本质的,其实不然。我们的主人公发现,越是看起来大型的正规的比赛猫腻越多,比赛中运动员代表的是他身后的团队,类似田忌赛马,可就算你是一匹千里马也比不过一匹劣马——对方只需派出一匹劣马以犯规的方式将你打伤让你无法参加后续比赛即可——我们的主人公便是在年的央视武林大会中被“田忌”所伤止步——怎一个黑字了得! 如此说来还是武林中私下的比武较技最为公平——赢了的,站着;输了的,趴下。可是,这种比武的意义何在?无冤无仇打着切磋的旗号上门把人打伤,此岂非匹夫之勇? 以武入道,返璞归真 武林大会之后,年方21岁的他拖着腿伤回到了崂山脚下那个生他养他的故乡静养——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崂山,造化钟神秀,自古以来就是道教圣地,有“九宫八观七十二庵”之说。在家休养期间,我们的主人公日日徜徉于这山水之间,与道长们攀谈说法,听晨钟暮鼓看天阔鸢飞、、、他的心也慢慢变得辽远开阔从容沉静起来、、、 也是在此期间,我们的主人公在机缘中结识了道家大道传承者莫子老师。 莫子老师年起拜三元先生为师修习传统道家内丹功法,参学儒释道文化精髓,而后又受佛教印心宗大德元音阿阇点化而开悟,之后又拜善扑营传人及宋氏形意拳“唯”字辈传人王鲁东先生为师习善扑营功夫及宋氏形意拳。莫子老师德高功深,是华夏武林中流砥柱、集大成者。 结识莫子老师之后,因腿伤不便练拳,我们的主人公在莫子老师的引领下开始站桩并定步操拳。桩是道家的混元桩,拳是形意的五行拳。通过混元桩与五行拳的修炼,经历了如涅槃破茧般的身心重铸,他不仅腿伤得以恢复,还真正切实的体验到了功夫上身的感觉,在行拳过程中深切体会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身心合一的劲力。 年春节之后,我们的主人公再次出山——南下江浙闽粤一带游历。 这一去,便是四年! 在那四年的时间里他的经历我们知道的不是很详细,但,由他那萍踪侠影的如同雪泥鸿爪般的往事印迹中我们能够猜到——他去过很多地方,见过很多人,经历过很多事,读过很多书、、、 只记得他曾经说过,岳飞抗金留下《武穆遗书》,戚继光抗倭留下《纪效新书》,这都是爱国名将所留下的武学名著——为国为民,此乃侠之大者! 他还说过,无论是《阵记》《岐海琐谈》还是《手臂录》,包括其他武学著作,都是表面看是论武而实际上说的却是道——以武入道之道。 总之,四年后再次归来的他已经敛去了锋芒与光华,变得更加的和善内敛——正应了那一句话:武人文相谦谦君子,重剑无锋大巧若拙。 四年的游历与历练,四年的领悟与思考,再次归来的我们的主人公没有急于分享他的所得,而是继续追随莫子老师潜心修习炎黄自然大道及道家混元功法,继续将其所学熔于一炉倾心打造——火候不到绝不出炉! 终于,又两年后,炉火趋于纯青,我们的主人公这才于年在莫子老师的带领下与其他志同道合的师兄弟们携手以尚武精神、身心双修的国术功夫体系,设立青岛国术(内家拳)文化传播中心——旨在传承并发扬中华传统国术,重建尚武精神。 为什么要成立国术馆而不是武术馆? 对此我们的主人公有话要说有感而发,他说:98年前,霍元甲精武体育会成立,中山先生曾题写匾额倡导“尚武精神”;90年前,中央国术馆成立,国术馆卧虎藏龙人才辈出;80年前,抗战开始,武人们冲上战场杀敌捐躯以忠报国,热血谱春秋,民国风骨侠义肝胆。 然而,建国后因为“历史的原因”,武林萧条万马齐喑,武人们隐匿民间不敢稍有作为——整整三十年的断层!直至年国家开始大规模的武术遗产挖掘整理工作,这本是利国利民可喜可贺的武林盛事,结果却是精华连其糟粕统统挖掘出来,直接导致龙蛇混杂良莠不分!——又三年后,电影《少林寺》上映,更是掀起全国性的习武热潮——于是大师掌门纷纷出山,名头一个比一个响一家比一家牛——再加上现在自创一个门派拳种就像注册一个公司一样简单,于是中华武林“空前繁荣”、、、 然而,实际上呢? 君不见,多少大师掌门实战中被人打得满地找牙一脸血,多少赳赳武夫铮铮铁汉年未及半百而早衰早逝,又有多少人从青年时代一下子就进入了老年时期! 为什么会这样?难道是代表中华尚武精神的传统国术失传了不成? ——没有失传,但已经失真! ——国学,国术,皆为国之根本,人不可“不“学”无“术””。 ——国术,不该囿于门派拳种,不应执着于拳脚的片面追求,更不该追求特技玩花架子,所谓大道至简,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去芜存菁后的国术功夫体系其实就那么几下子。 侠之大者,尚武精神 拧干了水分的青岛国术(内家拳)文化传播中心的功夫体系是这样的: 一,“筋长一寸,寿长十年”——通过“易筋十二式”有形有意识地舒展拉筋使血管膨胀疏通,进而提高筋脉活性,强度与韧性,使末梢达到通畅。 此“易筋十二式”与世俗武术院校中流行的压腿下腰劈胯截然不同,不是靠外力拔苗助长般硬拉,而是通过由内而外滋养筋骨来达到易筋目的,使人体的血、肉、筋、骨之末端四梢齐一,精神贯骨,元气充盈。 二,“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黄帝内经》)——通过道家大道功法混元桩的修习,内养浩然正气,由内而外细微到每一个细胞的改善人体的“材质”,提高人的涵养气质,从容淡定,虚怀若谷。 在混元桩的基础上,又辅以降龙\伏虎\三体等桩法来强化人体筋骨,使人外柔内刚如绵里裹铁。 三,“人老腿先老”——以走桩的方式使混元桩动起来,一动则无有不动,在缓慢行走的过程中调整身体各部的结构与支撑,要求脚踏实地却又能落地无声。人的心脑用的多了会牺牲手足(末梢)的气血来补给心脑,动作提前出现衰弱状态。多少的习武之人英年早衰甚或早逝,就是因为他们过早的透支了精气神,因而外强中干——国术馆功夫体系始终坚持以内养内、修养身心为根本。在自身强大的基础上再去追求武术的技击功能。 四,八卦转掌。关于八卦转掌的理论太多,如太极阴阳等等,篇幅所限无法细述,简言之八卦转掌就是融技击与养生为一体的一种修炼法门——通过掌法变换和行步走转,锻炼以腰带动四肢和全身,头悬于天,骨节松开,肢体饱满,全身化整,从而达到气血贯通,周身和谐,用功自如。 五,劈崩钻炮横——形意五行拳。拳谚素有“太极十年不出门,形意一年打死人”之说。所谓大道至简,形意五拳即是形意拳的核心功夫,其技击功能自不必说,更因其五拳如五行,因而对应人体五脏,行拳的过程自然也是内养脏腑的过程。 篇幅所限,仅以劈拳为例简述之,拳谚有“一世劈拳终身随”之说。劈拳通肺,而“肺主皮毛”,时习之,除技击之外更可使修习者皮肤细腻面色红润,自带美容效果,其功简效宏——这是青岛国术馆成立三年来上百位修习者印证过的。 其余四拳各有独到功效,恕不一一叙述。 六,大枪。“枪为百兵之王”,“年刀月棍一辈子枪”,这都是拳谚对大枪的描述。国术馆将大枪这一武林自古以来的不传之秘和盘托出,可见无私与良苦用心,可钦可佩! 鸾交凤友,求其友声 纵观国内武林之怪现状,虽馆校林立,却大都执于一隅,或固步自封妄自尊大,或盲目冒进以戕害人体为代价挑战极限,或装神弄鬼蛊惑民众、、、不可言状。 青岛国术(内家拳)文化传播中心自年成立以来,始终以传承发扬传统国术倡导重建中华尚武精神为使命,三年来随其修习受益者已达二百多人——有意者敬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