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2月4日,《每日新报》第12版以“津门武林往事”为题,采访报道了我校体育文化学院副院长杨祥全、教师霍静虹。现全文转载,以飨读者。 津门武林往事(图) 习武风气从宋辽开始流传 清末民初成北方武术重镇 门派汇集遇事多止戈为上 尚武之地 传艺爱国 孙中山为津门大侠霍元甲创立精武体育会题词“尚武精神”,赞扬和激励的是绵延不断的武“术”以及强身健体之能及侠义爱国之魂。 天津体育学院体育文化学院副院长、博士研究生导师杨祥全教授介绍,从宋辽军事对峙“前线”,到明代设卫建城,天津的军事要塞地位显著,兵武为源的习武风气流传,“明清时期城市快速发展,此时亦是中国武术发展‘轴心期’。在传统武术流派纷纷涌现、传统武术理论日趋成熟的时代背景下,文化的兼容性造就了丰富多彩的天津武术文化景象。至于近代,中西文化汇集、北方经济中心等原因,给更多人以生存、发展空间。” 五方杂厝,在当时形成了以天津为中心的北方武术繁荣之景。各地拳种入津发展、津门武馆林立的同时,“武术救国思想”流行、武侠小说创作兴盛、义和团运动曾风靡一时。杨祥全说,当时的武术界,不少拳种得到跨越式发展,北少林武术、五行通背拳、李氏太极拳、程派高氏八卦掌、无极拳、功力门武术、拦手门武术、独流通背拳等天津特色武术拳种涌现、高手辈出,出现了霍元甲、韩慕侠、李瑞东、李存义、张占魁等诸多武术大家,中华武士会、精武体育会、国立体专等武术团体、武术教育研究机构,更是对武术技艺、精神传承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有“津人刚猛,孔武多力。朋侪聚处各袖利刃,一言不合,即拔刀相向”之说——那旧时津门江湖武林是否就像文艺作品中那样充斥剑拔弩张的气氛和血腥风雨的争斗呢。仗义侠士之辈,有;争斗挑战,有;交流切磋,有——但门派、武馆、武术人之间,“止戈”为上,从大环境来看,更是“报团取暖”共谋生存。今以天津武术传承者、历史文化研究人所述鳞爪,一窥往昔武林风光。 讲述人杨强—— 中国武术七段国家级武术段位考评员 杨强现在练八极拳,教八极拳也研究八极拳,常将八极拳入津的意义形容为如京剧之“徽班进京”。历史机缘、风云人物必不可少。 八极拳入津破茧成蝶 李书文小站授武 霍殿阁皇家保镖 八极拳自康熙年间祖师吴钟创派后,发展基本集中在沧州。沧州八极拳人进天津很早,但影响力巨大的第一个标志性人物事件是前辈宗师李书文受邀在小站练兵教授武术,“八极拳人开始参与了‘国家事务’,不再只是‘庄稼把式’”。 南开区的西北角、西南角曾是当年沧州人在天津的聚居地,这一片也被称为“小沧州”。李书文的扬名,让在津八极拳人看到以武谋生的希望。“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之后,逊帝溥仪在天津任用李书文的徒弟霍殿阁为保镖。霍殿阁曾在天津中华武士会、东北军官学校多地担任教官,在天津开设武馆。很多记载说,霍殿阁是战胜日本武士,甚至经过多场比武胜任保镖的,杨强认为,还是有了李书文、中华武士会以及霍殿阁自身技艺、名声的诸多铺垫而“顺理成章”,“霍殿阁成为‘皇家保镖’,也带动了身边八极拳子弟直接参与其中。” 英雄大会拳术展百余武馆风云际会 有人曾说天津中华武士会办的“天下英雄会”就是武林大会。在杨强看来,实际是各门派、拳种的展示。中华武士会让各门各派,在天津开馆传艺,打破了旧有的保守。“吸收、借鉴、融合、淘汰”。各拳种门派入津、中华武士会开放式影响,给了八极拳乃至很多拳种提供发展的人文基础,“在南开广开后街著名的‘后街把式房’前辈大家张毓衡在内,八极拳在天津的技艺得以大发展,形成了被认可的‘清代风格’。”之后,身份特殊的吴秀峰来到天津,开启了八极拳“民国风格”的雏形。 没有什么求扬名“挨个踢馆”的现象,杨强说自己听一些前辈老人说,“踢馆有,但行家出手在电光火石之间,多以说和为主。”从大氛围来看是抱团取暖谋求生存,“当时天津在册武馆多家,不少都有着复杂的背景。”而往往越是身怀绝艺的大家,越不轻易出手。 南市旧事 “霸州李”落脚天津女承父业两代名宿 天津历史文化研究学者李弢提及,在民间大名鼎鼎的还有个南市的“霸州李”。 李茂春,年出生,河北霸州人,武林中被称作“霸州李”,为“功力门”武术宗师。早年被父母送到位于霸州东关十二街的玉皇阁习武,后认识了来此避祸的山东籍拳师王绛云,苦练十多年。他曾在天津小住过一段时间,后游走于全国。 晚年,李茂春回到天津。值军阀混战,不少人想请他做保镖,天津警察局也要请他做总教练,“李茂春不愿意为官家出力,又不能随便得罪,就选择落脚在南市一位开药铺的曾在霸州向他学过武艺的胜芳人家中。”他名满天津时,弟子租下他卖艺的地方为其盖起武馆。大女儿李文贞深得真传,曾获得第一届全运会武术冠军。“南市东兴市场曾有一片空地,是李文贞创办的练武术的大空场,当时也有一些练武父女,出现类似李氏父女对打(练)的场景。” 讲述人霍静虹——霍元甲玄孙女天津体院武术教研室教师 真实霍元甲拳重名高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香港电视剧《霍元甲》,激发了几代人习武、爱国情怀。霍静虹说,但先祖霍元甲故事被演绎众多,有些与事实相去甚远。 单臂能当单杠耍流传亲编头路拳 小南河村的霍氏始祖霍利通,是兄弟三人在清朝初期同出沧州。霍利通定居小南河村,一个兄弟在静海闫家冢村,另一个出走东北后无音信。霍静虹介绍说,霍利通带来了习武之风,“霍家,人人习武。先祖高超的武术技艺和诚挚的爱国精神,也正是天津土壤培育起来的,霍氏练武也是天津不少世家传承武术的一个缩影。” 霍静虹说,甚至一些文献都流传霍家“九虎一羊”,说霍元甲幼年多病,父亲霍恩第担心他学武难成丢了霍家的名声而禁其习武,“家中老人并不认可幼年身体不好的说法,先祖的徒弟也从没提及。”霍元甲再传弟子李庭吉就曾听师父边寿琪提到的是霍元甲力气很大,“常单臂平举,让边寿琪当单杠玩耍。”实际上,是霍元甲不喜欢套路而喜欢实战,边寿琪磨了霍元甲很久,霍元甲才传授一套迷踪艺头路拳,这也是霍元甲亲自创编的拳术套路。霍静虹说,所谓偷练,其实就是先祖常独自练习实战之技。 鼻子李追徒留憾霍东阁踢场护武 霍元甲成名较早,年轻时爱打抱不平,后来才内敛不出。霍元甲夫人一直活到年,曾向后辈讲述当年一次上门挑战,“霍元甲把石碾放倒坐在上面,告诉来者只要能把他拽起来,就算自己输。结果来人并未晃动霍元甲。” 霍元甲在三岔河口做工时曾上门挑战“鼻子李”李瑞东,这被后世传扬各种版本。霍静虹访问李氏太极拳传人才得知,当年起因是有人“挑唆”,霍元甲上门时李瑞东并未在家,李回家得知霍到访,立派徒弟去追,从武清到天穆都未追上,“李瑞东早知霍元甲之名而想收为徒,却成遗憾。” “冲劲儿”大的是霍元甲之子霍东阁,霍静虹说这位太爷常和到乡里来教授武术的拳师比试,因为在他看来,不允许有招摇撞骗者玷污武术。“教武,得真才实学。”霍东阁督促自子练武极严,其子霍雅亭常累得需要人抱回床上,霍雅亭再教武则注意“度”,也严禁霍氏传人出去比试,一些“重手”更是待后人成人之后才传授。如今霍静虹在天津体院教授本科生、研究生霍氏练手拳,在人民体育馆体操武术队教少年儿童练武,传承着祖辈们的技艺和精神。 讲述人李淑新——吴式太极拳研究会秘书长 一招显门道以和为贵 老一辈武术人经历过社会动荡,李淑新说,过去“武林人士”携武从戎,希望“求一隅之安”而变成了爱国救亡。 高手比划露一手同门相争众说和 出生于年的李淑新6岁习武,她广泛拜师学艺,老师们也会聊起过去“武林往事”。过去天津的一次所谓“比武”,“并没有直接动手,几位大家都‘露了一手’绝招、狠招。内行看门道,过去武术实战型往往是最快速制敌,同行相较没有生死搏命,也不能全部露了功夫家底。” “传说中的薛癫同门之争,也是众人出面最终化解。”李淑新说,整个武术界讲究以和为贵。 向鬼子头上砍去携武从戎为爱国 李淑新说,很多前辈真正是武术技艺和爱国精神艺德双馨,在天津创办“红旗武术学校”的李士廉就是其中代表之一。 “李老11岁习武,16岁就考入南京中央国术馆。”师从王子平、孙禄堂、郭长生等大师习练各门派武术。年,抗日战争爆发,李士廉配合“大刀进行曲”编制了一套实用性强、具有杀伤力的大刀术——“向鬼子头上砍去”,在各大战区得到迅速推广,并被西北军将领张之江称赞其“大气磅礴、长才善用”。抗战结束后,他投身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还为北京纠察总队编制了“近身擒拿术”等训练套路。作为后辈者,在李淑新看来在当今环境下,一方面助力强身健体,一方面传承传统武术,就是对先辈们最好的学习方式。 供稿:体育文化学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qcfeicui.com/zysx/1290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