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 戴国斌.武术技击观的“解咒”[J].体育与科学,,(1):11-14. 摘要:武术的技击最为完整地记载在套路中,套路是动作的串联。因此,动作和套路是我们阅读武术技击的最好文本,也是我们研究武术攻防的最佳切入点。本文从武术的动作和套路入手,运用哲学和心理学等理论对武术的技击进行了新的解释。 关键词:武术;技击;动作;套路目录 前言 1动作:武术技击的体现单位 1.1武术的动作是武术“文本”的最小载体,是阅读武术文本技击性的最小“解读单位” 1.2武术动作是武术技击语言的词汇单位,是与武术文本中虚拟对手的攻防对话,是武术技击行为的“刺激-反应” 1.3武术动作是对人体运动中身体各个部位运动的技术规范和武术评价,是全身性的运动 1.4武术动作是人体运动的力量练习,是武术劲力(浑元力)的培育手段 1.5武术动作是人体运动的动作技能,需要“过度学习”,方能形成动作连锁,构建武术攻防认知图式,达到自动化的程度 2套路:武术技击的系统练习 2.1武术套路是武术作者对武术技击情境的攻防规定,是武术读者技击练习的“剧本” 2.2套路仅仅对武术技击的最基本情境作了规定,读者还需要具备动作技能的“迁移”能力 2.3套路代表着不同武术群体的武术“范式” 2.4套路是武术技击不同流派的“徽记” 前言 技击是武术的本质特征,是区别于其他体育运动的鲜明的特色,是武术得以流传、发展的基石,也是武术动人心魄的艺术魅力之所在。虽然,眼下武术技击赖以生存的历史语境已逝;虽然,当今大众体育的健身、审美呼声日益高涨;但是,武术运动若欲屹立于历史巨浪的“淘沙”之中,不为新世纪的人们所遗弃,必须坚守自己的“技击”阵地、保持武术的特质——以自己的“技击”收健身之效、取审美之趣。技击,是“搏击敌人的武艺”;是“习手足,便器械,积机关,以立攻守之胜”。武术的技击以动作来体现,经套路而系统。 1动作:武术技击的体现单位 1.1武术的动作是武术“文本”的最小载体,是阅读武术文本技击性的最小"解读单位" 解释学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富有一定意义(meaning)的文本(text)。对文本中蕴藏意义的理解、解释都建筑在“读者”(reader)的阅读活动(readin-g)之中。武术的动作(招式)、套路(动作的串联)、拳谱(武术动作技击的理论说明)等都是武术读者学习技击的文本。它们不仅是武术教师向学生传授武术技击的课本,亦是武术读者自修、体悟(experiencepercep-tion)武术技击的教材。其中,武术的动作是武术运动的“细胞”,是武术套路的“马赛克”(mosai-c)。武术的套路正是由这许许多多具体动作按着一定的武术理念“组装”、“拼凑”而成的,如太极拳的“棚捋挤按,採拗肘靠(八种手法),进退顾盼定(五种步法)”——太极十三势(十三种技击方法)是组成太极拳的基本单位;不论是陈式、杨式,还是吴式、武式或者是孙式,它们都是对这13种动作的不同演绎。武术的动作是技击理论的“喉舌”和“话筒”,武术的技击原理既是对每招每式技击性的理论提炼,也得通过武术的“一招一式”来体现——技击理论来源于武术的(动作)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动作)实践,在(动作)实践中检验、修正、完善先前的理论提炼。如:“拳如流星眼似电,腰如蛇行步赛粘”,既是对武术动作在技击上“快速”、“精神”、“灵活”和“稳固”等运动表现的抽象和概括,也是对武术动作“手眼身法步”技击性要求的形象描述和具体规定;而“拳如流星”之“快”、“眼似电”之“神”、“腰如蛇行”之“活”以及“步赛粘”之“固”,都要借助于武术的每一招式来表达;没有具体的动作,武术的理论提炼和技击要求就犹如“纸上谈兵”、“画饼充饥”,而失去了“安身立命”之根。 1.2武术动作是武术技击语言的词汇单位,是与武术文本中虚拟对手的攻防对话,是武术技击行为的"刺激一反应”语言是人类思维的武器,是人们交际的工具。“语言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而构成的体系”。同样,武术的技击语言是以人体为依托、以动作为组块(chunk)、以武术理念(ide-a)为蓝本而构成的体系。武术动作是人体语言(bodyl-anguage)的武术对话,是武术对话的基本词汇(lexi-s),是武术理念在具体技击情境的“投射”(projec-t)。如形意拳技击语言的基本词汇单位是“劈、崩、钻、炮、横”(五拳),在武术攻防的虚拟或实际对话中,“五拳”的运用则完全取决于“五行”——“金、木、水、火、土”的“相生”与“相克”的学说。武术动作是对武术攻防的“问答”,是对虚拟对手(fictitiousopponent)的技击行为(刺激)的“反应”——对方的技击行为是引发我攻防“反应”的“刺激”,而动作的练习就是对武术攻防“刺激—反应”(stimulusresponse)的重复。如:“抱肘”动作是对虚拟对手抱我腰的技击应答。武术动作的“刺激”存在于武术作者对虚拟对手技击行为的假定之中。如拳谚中“旁若无人似有人,旁若有人似无人”的告诫就是要求武术读者在对武术文本体悟(身体练习)时不要忘却与武术动作伴行的虚拟对手。因为,从技击的角度来看,武术的“动作——对手(或虚拟的或真实的)”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也就是说,武术的每一个动作都是针对某一武术技击情景中对手的武术行为,是对对手武术行为的我方武术动作的攻防安排。也只有在“无人”时与虚拟对手建立起牢固的“刺激——反应(S-R)模式,在面对真实对手——“有人”时才会有“似无人”的轻松与自然。 1.3武术动作是对人体运动中身体各个部位运动的技术规范和武术评价,是全身性的运动武术的每一个动作都是一种技术规范和武术评价,都是由外在的“手、眼、身、步”等形体规范和内在的“呼吸、劲力、精神、功夫”等评价尺度所构成。如长拳的“弓步冲拳”动作是由外在的“前冲拳”、“后抱肘”、“前弓后绷”、“头顶肩顺眼平视”等不同部位的形体规范,和内在的“呼吸”、“劲力”、“精神状态”、“功夫水平”等多项评价尺度所组成。故拳谚有“先看一伸手,再看一步走,便知有没有”。武术动作的“规范”和“评价”,需要我们以动作为“帖”仔仔细细地“临摹”武术动作的“间架结构”,反反复复地阅读、体悟武术动作的“运笔走势”,从而建立起武术动作的本体感受,形成动力定型,直至在技击情境中达到“自动化”的程度。 武术动作是全身性的运动,是全身动作的“合成”、人体运动“上下、左右、前后、内外”的“齐奏共鸣”,而非身体某一局部的运动;是人体运动中生理活动与心理过程的“和弦”,而不单纯是我们观察到的外显的“身体练习”;是“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的“交响”,而不仅仅局限于对“筋皮骨”的“外练”或“一口气”的“内修”。武术的每一个动作都是对人体运动中存在的众多矛盾双方的统一,是“上下、左右、前后”的动作和“内外”的生理和心理运动的矛盾结合体。总之,武术动作的“全身性”告诉我们:不要为武术动作的“一拳”、“一脚”所迷惑,武术的“拳脚”仅仅是武术整体运动的最后表现,是“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的“代表”;人体运动的“上下、左右、前后、内外”的协调是“拳脚”枝叶茂盛的“根本”,我们不能得“叶”而忘“根”或干脆“舍本而求末”。1.4武术动作是人体运动的力量练习,是武术劲力(浑元力)的培育手段力量是人体运动的基础,是动作变化的动力和源泉。人无力难以站立、不能行走,更不用说进行人体运动。但是,武术运动所需要的力量是“身法自然”的“协调力”,是手足、肘膝、肩胯运动的“和谐”,是人体运动生理和心理的“统一”,是涵盖了人体运动的“上下、左右、前后、内外”等方方面面的“浑元力”。其中,武术力量的“协调”,要求我们时刻牢记全身运动的“协作”——要体现出武术劲力的“整体性”,不要忘却“后是前之基、下是上之根、右是左之伴”;武术力量的“和谐”,告诉我们在武术动作的练习中要考虑到身体各部位运动的“配合”——“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而“动”则使武术的“手足、肘膝、肩胯”等动作密切配合,“静”则“势成一瞬间,动止一刹那”;武术动作的“统一”,提醒我们经常检查武术运动的“六合”——不仅要观察武术动作的“外三合”,而且还要逐渐地体悟武术运动的“内三合”,使我们的动作真正地做到“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武术的“浑元力”,告诫我们丝毫不能淡忘武术劲力对的人体运动方方面面(尤其是内在的)“汇合”、“聚焦”的追求;对此,拳谚作出了“眼到手到,手到步到”、“手眼相连,上下相随”、“手到脚不到、脚到手不到,都是瞎胡闹”、“手到脚不到,鬼也打不倒;手脚一起到,金刚也跌倒”之诫。 1.5武术动作是人体运动的动作技能,需要“过度学习”,方能形成动作连锁,构建武术攻防认知图式,达到自动化的程度对于动作技能的定义真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生理学家眼里,运动技能(motorskill)是复杂的、连锁的、本体感受性的条件反射。而于心理学家的心中,动作技能(motorskill)则“是一种习得的能力,表现于迅速、精确、流畅和娴熟的身体运动之中”。所以,有的心理学家又把动作技能称之为“心因运动技能”(Psychomotorskill)或“知觉—动作技能”(perceptualmotorskill)。他们认为,任何动作都不是简单的外显反应,而是受内部的心理过程所控制,与人的知觉活动相联系,是肌肉群之间协调的、精细的运动和神经系统对其控制等的结合。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动作的学习是武术信息的输入(intak-e),动作的练习是武术信息的编码(encoding)和信息加工(informationprocessing)的过程,掌握武术动作则是在大脑中建立起牢固的“S-O-P”攻防认知模式,而武术的技击行为也就成了千锤百炼所形成的内存的攻防认知图式的一次输出(output)。武术攻防认知模式的构建基于“闻鸡起舞,挑灯夜战”的早早晚晚地练习和“拳不离手”的反反复复地锻炼(过度学习)之上,过度学习又称超额学习(overlearnin-g),是学习者在达到记忆后的继续学习,即对某一材料的学习达到%的程度(如学会某一材料需要10分钟或10次,过度学习则是在10分钟或10次学习后再学5分钟或5次)。武术运动的过度学习并不是精力的浪费,而是为了发掘出武术动作的深层次意义,建立起武术动作连锁的牢固的内在联系。 动作技能总是可以通过某种外显的操作或动作表现出来,人们也往往以外显的操作和动作为动作技能掌握程度的评价尺度。如“心理学家总是将达到较高速度、精确性、轻松、连贯的操作或动作称为熟练的操作或熟练的动作”。“熟练”是动作技能获得的标志,武术动作的熟练一般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从对武术动作的演练来说,身体的局部动作综合成整体行为,并受内部程序的控制——人体的“手、肘、足、膝、头”等一长串动作系列综合成更大的“组块”(chunk),形成了一个连续的、完整的整体,建立起动作连锁(加涅语);也就是说,武术的每一个动作哪怕是简单的一举手或一投足都是整体运动的结果,都是武术运动“六合”的流露。从对武术技击情境信息把握的敏感性而论,能利用自身和对手动作的微弱线索(cue)——不仅能敏感到自己动作细枝末节的变化,而且还能准确地捕获到对手武术动作的“真正的用意”,而察秋毫辨真相。从武术动作的演练和技击应用的“纠错功能”来讲,错误被排除在发生之前——能灵敏地觉察到自己动作的偏差和对手动作与内存攻防模式的出入,并能在自己的错误动作出现之前以及武术攻防应答的盲目性即将发生之际收回原先的指令,重新发布新的、纠错的动作指令,从对武术动作技击应用的果断性来看,立即“反应”代替了“举棋不定”——武术动作熟练者在技击情境中的行为是早已建立的技击“S-R”模式(样板)的提取,整个动作似乎是自动流出,仿佛是人体的本能反射,无须特殊的注意。从对武术动作技击运用的灵活性而言,在不利的条件下仍能维持正常的操作水平——即使技击的诱因(如:对手的攻防行为)与内部贮存的“刺激—反应”样板(template)有所出入,亦能根据变化的运动环境及时地、适当地调整熟练的动作模式,而灵活地加以应用。 2套路:武术技击的系统训练 2.1武术套路是武术作者对武术技击情境的攻防规定,是武术读者技击练习的“剧本”武术套路是对武术“动作库”中千姿百态动作的一次提取和重组,是围绕着武术作者(writer)对武术攻防情境的假定而展开的。套路的攻防情境是武术作者对武术读者进行技击练习(与虚拟对手攻防问答)的技击场景、道具、角色、情节、动作等的技击安排或攻防规定,是武术作者对武术技击众多场景或片段的一次武术抽象。套路的动作是武术作者对这个亦已抽象出来的场景或片段中存在的无数种可能出现的武术行为(behavi-or)的再一次假设或又一次筛选,是武术作者在武术技击情境预设后对彼方(虚拟对手)攻防动作的设定及我方攻防应答的理性编排。其中,不论是“场景”的布置还是“片段”的安排,不论是武术技击情境杂多的抽象还是彼我双方技击行为的“假设”或攻防可能性的理性“筛选”,都强烈地表现出作者的武术价值观、武术理想和武术乌托邦。因此,套路可以作为武术读者进行攻防对话、技击练习的“剧本”或“脚本”(script)。这是因为,从技击的角度看,套路凝聚着与虚拟对手进行武术攻防对话的最基本的会话情境,是武术作者对真正技击生活的浓缩和提炼。也就是说,套路中的武术技击情境基本上涵盖了武术攻防的最主要场景,是武术技击的一部小型百科全书。所以,武术读者在修完本门“套路和动作”的技击教程后一般都能与各路英雄豪杰进行武术的技击交流(以武会友)。 2.2套路仅仅对武术技击的最基本情境作了规定,读者还需要具备动作技能的“迁移”能力套路中安排的技击情境是武术技击中最基本的因素,它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覆盖武术技击的一切场合;同样,武术读者在技击的实际运用中,不可能也无法苛求真实对手的技击行为与套路对虚拟对手行为假定的一致。因为,在人体运动中已经掌握的动作技能可以在不同的动作和身体的不同部位之间进行“迁移”。迁移是人类学习过程中的一个自然现象,是先前亦已掌握的技能对学习新技能的影响或在新的情境中的“变通”能力。其中,在同原先学习情境相似的新的情境中能自如地运用——“水平迁移”(向迁移侧),它是动作技能在同一水平上的迁移;在与原先学习完全不同的新情境中对已掌握技能的“变通”运用——“纵向迁移”,这是动作技能在不同水平上的迁移。迁移的必要条件是两种活动之间具有“共同的成分”和对原先动作的“熟练”操作。熟练是动作技能的动力定型和自动化,是实现技能迁移的前提;拳谚“千招会不如一招熟”就是对动作“熟练”重要性的强调;武术界广为流传的“郭云生半步崩拳打天下”正是动作熟练后能“广泛”迁移的佐证。反之,没有对套路中动作的熟练,即使遇到新的技击情境与已经掌握的攻防情境具有“相同的成分”亦无法实现练习情景中动作技能向实际情景的迁移。 迁移不仅可以在不同的动作之间相互影响,而且还可以在身体的不同部位之间互相作用。心理学将“身体一侧所进行的学习可以作用于肢体另一侧的学习”的现象谓之“两侧性迁移”,库克(T.W.Cook)则称之为“交叉教育”(crosseducation)。据研究发现,在人体学习的两侧迁移中效果“最明显的是人体对称部位;其次是同侧部位,即左手——左脚、右手——右脚;最弱的是对角线部位,右手——左脚、左手——右脚”。武术套路技击练习的“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正是对各个身体部位动作技能对角线迁移的体悟;另外,套路的技击练习有六种练法——可以“将套路的动作改为左式(即反式)(练习,也可以把双手分开来练”等亦折射出武术套路的技击练习对动作技能“两侧性迁移”的追求。 2.3套路代表着不同武术群体的武术“范式”范式(paradigm)是美国科学哲学家库恩(Thom-asKuhn)思想的核心概念。“范式是一定的科学共同体所接受的假说、定律、准则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等的总和,其中最主要的是具体的范例。它有两个特点:一是能吸引一批科学家以它为依据进行研究;二是能提出一些有待深入又可解答的难题。武术的范式是某一武术共同体(太极、形意、八卦、峨嵋或少林等)——武术的某一群体(group)所奉行的武术理念(idea),所恪守的技击范例和所具有的(武术套路和动作)风格的集合。正是由于武术界一代又一代的成千上万的武术群体一生都信奉着同一种武术范式,仔仔细细地解读、论证这种范式的“拳理”,认认真真地求解该范式中的疑难,恭恭敬敬地修补、完善自己为之着迷的武术范式的体系,从而,不仅使武术的范式在一代又一代的武术群体对武术文本的“研读”中得以逐步充实、完善、深化和提高,而且也使武术家们在长年累月的武术体悟中能从武术的“一滴水”中洞见武术海洋的全貌和真谛,发现传统范式的困难所在和薄弱环节,找到突破传统范式的出口和方法,最终导致了武术范式的革命或进化。武术范式是武术各个群体对武术理解的“趋同”、对武术动作的“定型”和对武术套路的“完善”,它经历由“萌芽——成熟”的发展过程,是武术拳种日臻完善的标志,是武术运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象征。 2.4套路是武术技击不同流派的“徽记”武术的流派是在武术技击探索中形成的武术家团体,而集合武术家群体形成流派的基础是武术学说。武术的学说是武术的某一拳种和流派在武术领域内独树一帜的根本,是该流派构建自己武术大厦的基石。其“独树一帜”主要表现为:他们提岀了不同于他人的、自成体系的学说(观点、理论或方法),形成了区别于其他拳种的鲜明的“徽记”;亦正是这些武术学说凝聚了武术的“志同道合”者,成为他们分别为该流派“添砖加瓦”的共同出发点,如:武术的“五行说、太极说和八卦说”等学说构成了武术的“形意、太极、八卦”等流派,而其“形意拳、太极拳、八卦掌”等套路亦成为这些不同武术学说的体现和不同武术流派的标志。派也者,一群人之谓也。独木不成林,一人不成派;所以,流派首先是一群人的集合,是信仰某一学说的一群人。其次,无所创新,雷同他人,没有自己独立的学说,也称不上流派;最后,对自己的学说缺乏充分的理论和实践论证,本门的功法、套路等不成体系,也谈不上是武术的一个流派。除了武术的学说、武术群体之外,武术的各门各派还有自己津津乐道的“神奇人物”,太极的杨露禅、形意的郭云生、八卦的董海川……等等,亦正是这些“神奇人物”推动了武术流派的发展(或提出了武术的新学说,或发展了该流派),肩负起某一武术流派“带头人”的重任,成为该流派的代表和灵魂。可见,流派是一个系统,是“武术的学说、武术家共同体和带头人”三个子系统的统一。一个流派的建立,也意味着为武术的研究指明了一个新的探索方向,开辟了一个新的学术领域和中心。武术流派的作用是巨大的,在武术技击的探索中,流派不失为一座照亮技击探索之路的灯塔,不愧为一面指引武术技击实践不断前进的旗帜,当然,武术流派的作用也是辨证的;它如一柄双刃剑,对武术的发展具有两重性的影响。一方面,流派是武术繁荣的标志,它吸引和培养了一大批武术的“仁人志士”去论证和发展武术的某一学说,推动着武术界的学说争鸣。另一方面,流派又可能成为“门派之见、门户之争”的温床,而制约着武术事业的健康发展和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参见原文)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见原文 END 图片来源:网络 版权声明:如需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并保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