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沧州市新华区一栋普通的居民楼里,53岁的王长友像往常一样在自己家不大的门厅里细细欣赏那排列满满的“兵器库”。自小习武与武术结下一辈子的不解之缘,王长友用他30余年的时间做了两件让人敬佩的事情,一件是他用那双除了上班就是习武的手,小心地写下一个个小楷,然后用铅笔“描样”,再用毛笔勾画,如此“图文并茂”地整理出近本拳术、兵器图谱。第二件,就是他亲手制作武术器械,尤其是“还原”了多种曾经流传的古老兵器。 30余年的坚守,30余年的寂寞,30余年的苦心付出,只因为了一份热爱,一份责任。 7岁习武结下一生武术情缘 王长友是土生土长的沧州人。沧州是中国武术之乡,这里有着极其深厚的“武术土壤”。王长友就是这片土壤里生长出的一位众多武术爱好者中的一位。 他出生于一个武术世家。从很小的时候,王长友就经常听父亲讲家族流传下来的习武故事。习武对于王长友来说,似乎是生下来就自然而然的事情。 7岁时,他跟随父亲开始习武。而这份热爱就从那时起一直伴随着他,最后甚至“融入血液”,成为了坚持至今并为之“疯魔”的终生的事业。 王长友说,小时候他跟随父亲练的是“六合”,不仅有拳术,还有多种兵器。后来因为对武术的热爱,他不断寻访名师,又习练了多种门派的武术。而与此同时,中华武术的博大精深也深深地震撼了他。用他自己的话说,是越练越觉得自己不懂的简直太多太多了,越练越感受到自己如同一滴水在面对着一条江河。 潜心整理武术典籍 这份敬畏直接表现在家里流传下来的一些武术典籍。王长友小心地展示了几本他精心保存的典籍。有的典籍已经泛黄,纸张出现了碎片。还有一本是他的父亲凭借记忆整理记录的《绘图兵器谱》,家里本来是有这么一本从祖上传下来的典籍的,但毁于“文革”。后来,老父亲又凭借着记忆整理了出来。 王长友说,沧州有着众多值得珍视的传统武术瑰宝。这些“宝贝”已经超越了门派、时间的界限,应该说,已经成为属于所有中国人的一笔精神财富。对于这笔财富,任何一个喜欢武术、练习武术、热爱武术的人,都应该想着怎样去珍惜,去发扬光大。 正是本着这样的朴素念头,这些年来王长友开始有意识地搜集、记录、整理武术典籍,并且还亲自动手,用那双练武的手,拿起了毛笔。他写的,是一个个端庄的小楷,至于图,他先用铅笔“描”出样子来,然后再用毛笔勾画。这一笔一划里,写下的是他对中国武术的敬畏与热爱。 至于为止,王长友已经整理拳谱等武术资料近本。除此之外,他还创作了30多卷“武术长卷”。王长友慢慢展开,长卷上是他精心整理的“摔跤”“六合”等武术瑰宝,一招一式,绘制传神,上面还有专门的注释。王长友说,他创作的最长的长卷长达50米,装裱的时候因为无法装裱才分成了两个部分。这些,都是他利用业余时间一笔一画费尽心血创作出来的。 亲手“还原”古老兵器 其实对于武术器械的喜爱自习武之时就开始了。对于习武之人来说,那些器械是兵器,更是朋友。但遗憾的是,“文革”期间,父亲让大哥让家里保存的所有武术器械全部扔进了一处大坑。对于“家庭成份”不好的人来说,家里保留这些东西,意味着风险。 但习武又离不开器械。于是,17岁的时候,在成为铁路职工第二年之后,“武术少年”王长友开始自己动手制作武术器械。第一件“成品”是一把单刀。这把刀他保存至今,仍旧闪着亮光。而在整理武术典籍的过程中,他也被中华民族丰富的传统兵器宝库所深深吸引。提起兵器,人们现在说得最多的是“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镋棍槊棒鞭锏锤抓拐子流星……”,这些更多时候是来自于评书的传统认知其实远远不能阐述武术器械的博大精深,“一说‘枪’,人们想到,噢,这是‘枪’,可人们很少知道,就是这‘枪’,又分为了种!‘刀’呢?种!”,王长友说,更让他无法释怀的,是随着时代的变迁,有越来越多的兵器品种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最后慢慢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他觉得,自己有责任让这些古老的兵器重新展现在世人面前。 于是,这些年来,王长友又将自己的精心分出很大一部分用于制作传统武术器械。这是一份并不轻松的工作,制作之前,他必须要查找大量的资料来确定这些兵器的渊源,尤其对那些已经淡出人们视线的传统兵器,他更得翻遍众多典籍资料来研究。不仅要翻书,更要动手,可动起手来会发现,他面临的是“一穷二白”,无论需要什么材料都得他一个人去“淘”。 卅载辛苦不寻常 一手提笔,心怀敬畏与责任细细记录整理武术资料,以期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为沧州武术做些什么,能够给后来习武的人、进行武术研究的人提供些什么。另一只手则要从厚厚的资料堆里抽出来,结合书上的研究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古老兵器重新出现在世人面前。30余年来,王长友将自己所有的业余时间全部用到了这上面。 拿不出的不仅是时间。在他的家里,除了武术器械,就是堆得满满的各种武术资料。其中的辛苦和付出的心血,也许只有他自己一个人知道。别的不说,单说做枪用的白腊杆,因为沧州当地没有符合他条件的,他就在大年初六跑到廊坊去买。而那看似平常的“枪缨子”,是他特意找来牛尾巴上的毛做的。一根牛尾巴肯定不够,多的时候,十多根牛尾巴才能凑够这一个枪缨子。凑够之后,他还得用手勒,这个活儿有时一干就得用两天时间。勒好了,还要染,他自己买来朱砂等亲自动手染制,费这么一番功夫,才能做出这么一个枪缨子来。 此外,一件件曾经消失的传统兵器也在他的手里重新“还原”。“梅花匕”“虎爪镰”“月牙鏳”“峨眉刺”“荞麦梭”,还有人们常常与“峨眉刺”混淆的“峨眉翅”……这些武器或长或短,或笨重或灵巧,可却无不处处充满玄机,充满了古人的智慧。 期盼更多人弘扬武术文化 直到现在,王长友仍旧保持着每天习武的习惯。白天要上班,他就晚上练。不仅如此,他还义务授徒,这些年来,一拨拨的孩子和年轻人在他这里体会到了武术的魅力,年纪最大的徒弟都有40多岁的了。 教武不要钱,目的和他所做的整理典籍、制作传统兵器是一样的,那就是尽自己所能来传播武术魅力。 这些年,有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王长友在制作传统兵器的事情。其中有不少人过来交流,王长友的“大门”一直敞开着。他说,还有不少外地人,听说沧州武术的名气,也找到他想保留一件传统兵器,这些年来,他无偿赠送的那些兵器也有很多了。目的还是为了向外界更多地传播、推广沧州武术。这几年来,王长友的“传统兵器制作工艺”“六合大枪”以及“摔跤”等纷纷入选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去年,他又当选为沧州市新华区的“最美新华人”,这些,都是对他这些年来默默付出的证明与回报。 王长友说,天下武人是一家,但武术又决不仅仅是习武之人的财富。他说,每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但如果能够集合起大家的力量来,那就一定能干些大事。他愿意用他毕生的精力来研究武术,来传播武术。他更期盼着能有更多人行动起来,在各自的能力范围内一起努力,共同弘扬武术文化,让这颗中国传统文化的明珠绽放出更加动人的美丽光彩! “你好沧州”原创 北京白癜风公立医院北京白癜风医院的地址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qcfeicui.com/zysx/123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