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你不能小瞧任何一个姓马的男人。 比如最近的互联网新贵、站在潮流风口浪尖上的男人,“浑元形意太极拳掌门人”马保国马大师。 说起马大师,其实已经是火了大半年的老熟人了。看到上面这张照片,你可能还一时想不起他是谁。毕竟,下面这张脸才是我们熟悉的马大师。 这是今年1月的时候,马大师在健身房和两个年轻人切磋,把眼睛给蹭了一下,事后马大师就顶着淤青红肿的眼眶,录了一段视频。 万恶之源 在短短2分47秒的视频里,马大师简明扼要地讲述了他在健身房碰到两个年轻人,要求切磋,他“点到为止”,在本可以把对手鼻子打骨折的时候及时收手,对方却“不讲武德”偷袭他将他打伤的故事。 马大师的讲述,故事结构完整,信息量极大,画面感极强,配合他鼻青脸肿的模样食用,一下就戳中了广大网友的点。 马大师是不是真的武术大师,大家还不能确定,但可以确定的是,马大师一定是个被练武耽误了的说书大师。 马大师绝学:闪电五连鞭 很快,今年5月,又发生了一件事。俗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到底能不能打,手底下见真章。5月17日,马大师高调参加了山东演武堂比赛,据说这是马大师在国内的首次公开比武,在赛前还预告要“为传统武术正名”。 谁能料到,赛前信心满满的马大师,在开场之后的三十秒内,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被50岁的民间武术爱好者王庆民连续KO三次,倒在地上起不来了,最后被工作人员抬下去,比赛草草结束。 这下马大师可就一败成名了,各种段子满天飞,鬼畜区也是一派其乐融融。 说起来,这些年的武术“假大师”,其实真不少。比如抬手间把人打得活蹦乱跳的闫芳大师。 大家在屏幕前一边笑看欺世盗名的武术“大师”翻车,一边也不得不在心底感叹:现在的武林还是当年的武林吗? 在当代互联网的引战话题榜上,“传统武术到底能不能打”一定名列前茅。 可是争来争去,那些曾经躲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看武侠小说的少年人,那些曾经和朋友为降龙十八掌和黯然销魂掌哪个更厉害而争得面红耳赤的少年人,不管见识过多少让人哭笑不得的“武林大师”,可能终其一生还是对“武侠”二字没有一点免疫力。 这也许是因为,武侠小说里真正让我们无法舍弃的,不是让人眼花缭乱的武功招式,也不仅是剪不断理还乱的爱恨情仇,而是其中所蕴含的一种精神,“侠”的精神。 用梁羽生的话来说,“‘侠’是灵魂,‘武’是躯壳。‘侠’是目的,‘武’是达成‘侠’的手段”。 把传统武术作为骗人骗钱工具的“假大师”大谈“武德”,不仅是侮辱传统武术,也是对武侠精神的嘲弄。 什么是“侠” 武侠文化是华人世界独有的一种流行文化。 “侠”的概念,最早见于韩非子的《五蠹》:“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 文中“游侠”、“私剑”并称,而“带剑者”的特征是“聚徒属、立节操以显其名,而犯五官之禁”——后世关于“侠”的观念在此已露端倪。司马迁为游侠作传,即以此开篇,后世谈及“侠”也多基于太史公的对游侠的描述: 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 班固追随司马迁,为《汉书》作《游侠传》,但此后便无以为继,历代史家不再专门为游侠立传。可这不等于社会上不再存在游侠。魏晋南北朝诗篇、唐代传奇,以至宋元话本,其中的侠客形象,不少带有其创作时代生活的印记。 唐末杜光庭创作的《虬髯客传》 作家大多将侠客搁在兵荒马乱、藩镇割据或者王朝更替的时代,这自然不是偶然的。侠客形象之得以形成及发展,与读者大众的心理需求大有关系。 司马迁称:“且缓急,人之所时有也”;虞舜、伊尹、仲尼等有道仁人尚且遭灾,“况以中材而涉乱世之末流乎?其遇害何可胜道哉”(《史记·游侠列传》)。遇害而不能自救,当然只能寄希望于“赴士之厄困”的侠客了。 社会总有黑暗,人间总有不平,而正如明人张潮说的:“胸中小不平,可以酒消之;世间大不平,非剑不能消之。”(《幽梦影》)能自掌正义,平天下之不平,那当然最好;至于无此本领的凡人,焉能不怀念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侠客? 正因为侠客形象代表了平民百姓要求社会公正平等的强烈愿望,才不会因为朝代的更替或社会形态的转变而失去魅力。 不过,乱世并非促成游侠诗文、小说繁荣的唯一原因。文人之写侠客,可能感于时世艰难,也可能只是寄托情怀。也就是说,千古文人的侠客梦,实际上可分为两大类:一以侠客许人,一以侠客自许。 为什么我们对“武侠”毫无抵抗力 现在我们对“武侠”的认知,多来自于武侠小说,以及由之改编而来的一系列影视、游戏作品。 中国武侠小说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唐宋的“豪侠小说”、清代的“侠义小说”和20世纪的“武侠小说”。在唐代,豪侠小说纯为高雅的文人创作;在清代,侠义小说带有浓厚的民间文学色彩;只是从20世纪20年代以后,武侠小说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通俗小说。 通俗小说不同于纯文学。要理解中国人为什么对“武侠”爱得深沉,单纯从文本上去解读武侠小说,可能得不到什么让人耳目一新的结果。 就像武侠精神,我们能从字里行间领会到一种模模糊糊的情绪、心理和感觉,可一旦试图用语言去具体地描述时,那种玄之又玄的感觉又瞬间从指缝中溜走了。 如果试图从“英雄失落时代的英雄梦”角度去理解大众对武侠小说的欢迎,就难以解释武侠小说与同样是惩治邪恶的侦探小说或警匪片的不同。 武侠小说的根本观念其实在于“拯救”。“写梦”与“圆梦”只是武侠小说的表面形式,内在精神是祈求他人拯救以获得新生和在拯救他人中超越生命的有限性。 从司马迁之“且缓急,人之所时有也”(《史记·游侠列传》),到黄侃之“苟强种不除,暴政不戢,富人不死,侠其得群黎百姓之心乎”,都是强调侠客赴汤蹈火拯世济难的功能。 到了近代,中国积弱积贫,游侠精神更容易被理解被推崇。 谭嗣同将西汉“内和外威,号称一治”归功于“游侠之力”,而且称颂日本变法自强效果显著,“亦由其俗好带剑行游,悲歌叱咤,挟其杀人报仇之气概,出而鼓更化之机也”。 章太炎亦称先秦时代“天下有亟事,非侠士无足属”,而且推而广之:“故击刺者,当乱世则辅民,当平世则辅法。” 五四以后,侠客崇拜开始不太流行了。除了侠客确实不长于介入现实政治斗争外,更重要的是侠客的拯救功能已由别的“救世主”取代。 忘记(或自以为忘记)侠客的年代,并非大众真的成了社会的主人并掌握了自己的命运,而是找到了另外的救世主,在其身上寄托了世人被拯救的强烈愿望。 流动不居、洋溢于天地间、人人可能得而有之的游侠精神,坐实为“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职业化侠客,已是退了一大步;而从称颂苍茫天地间为替天行道而“负剑远行游”的侠客,到崇拜现实政治中取得支配地位的政党或领袖,更是不可同日而语。 游侠精神是一种人生境界 游侠之所以令千古文人心驰神往,就在于其不但拯救他人,而且也拯救自我。 中国文人理想的人生境界可以如下公式表示: 少年游侠—中年游宦—老年游仙 最能代表这种人生境界的是汉留侯张良。据《史记·留侯世家》载,张良少时“为任侠”,刺秦王,救项伯;中年则“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封万户侯;老来“愿弃人间事”,于是“乃学辟谷,道引轻身”。 中国历史上如张良般圆满实现这三部曲的或许不多,可这种人生理想,千百年来为中国文人所梦寐以求。其中三个阶段虽互有联系,但又各有其独立价值,前者绝非只是为后者铺路搭桥。 少年任侠使气,既为解救他人厄难,也是人生价值的一种自我实现。故侠客之行侠,为人也为己。贴近这种生命形态,才能理解何以诗人那么喜欢“侠骨香”这个意象: 生从命子游,死闻侠骨香。 ——张华《博陵王宫侠曲》 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 ——李白《侠客行》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王维《少年行》 宝玦谁家子,长闻侠骨香。 ——李贺《马诗》 “侠骨”之所以“香”,主要不在于建功立业,而在于其狂放不羁的意气,纵横六合的豪情,一洗循规蹈矩的“儒生酸”。 这种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意气”和“豪情”,在人生某一阶段可以说是不可缺少的;缺了这一课,将是无法弥补的终生遗憾。 对个人是这样,对整个社会也是如此——游侠精神可以说是亘古荒原上数朵惨淡而凄艳的小红花,它使得整个生活不至于太枯燥空寂。 就改变历史进程而言,游侠即便有作用,也是微乎其微。游侠的价值在于精神的感召,它使得千百年来不少仁人志士向往并追求那种崇高但“不切实际”的人生境界。 正是从人生境界的角度,我们才能理解沈从文之赞赏湘西混合着浪漫情绪和宗教意识的游侠精神:“游侠者精神的浸润,产生过去,且将形成未来。” 这里的游侠精神,是作为那种“无个性无特性带点世故与诈气的庸碌人生观”的对立面而出现的,难怪作者要对现代世界中游侠精神的失落大为伤感。 林语堂显然也是有感于此,才会叹惜中国人只会“鬼脉阴阴病质奄奄卧在床上读《水浒》,赞李逵”。 这种游侠精神失落的另外一个突出表现,就是世人由“起而行侠”转为“坐而论侠”:人人在武侠小说中重求顺民社会中所不易见之仗义豪杰,于想象中觅现实生活所看不到之豪情慷慨。 “坐而论侠”固然不能与“起而行侠”相比拟,但毕竟保留了“豪情慷慨”的“千古文人侠客梦”,令后人感慨叹惋,“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在现代社会中,游侠精神或许不可挽回地没落下去,而游侠文学则将时刻提醒人们先祖光荣的过去以及今人苦涩的幻梦。 “黄昏风雨黑如磐,别我不知何处去”(贯休《侠客》)——侠客的身影早已消失在历史的深处,可是,后人将永远铭记那令人心醉的辉煌意象: 长剑横九野,高冠拂玄穹。 传统武术成为江湖骗子横行的重灾区,武侠小说最辉煌的时代也已经过去,我们不禁要问,武侠精神已经没落了吗? 但是当我们翻开书,或许是看到郭靖死守襄阳,或许是看到月圆之夜紫禁之巅的决战,又或许是看到苏梦枕在风雨楼决战后开始交代后事,我们在某个瞬间好像能隐隐约约感知一种武侠精神。 不止是在武侠小说中,在现实世界里,我们看到新闻里“路见不平拔棍相助”的路边店主时,也能感知到其中与武侠精神的契合之处。 年9月12日,一醉酒男子持刀伤人,路边店铺老板、退伍军人王磊挺身而出,见义勇为。 武侠,不止是一种情怀,更是一种文化精神。它不故作高深,却始终对中国人有一种巨大的感召力。武术也许会没落,但武侠精神不能丢。 今日活动 你认为什么是武侠精神?在评论区随便聊聊吧,两位幸运读者将获赠今天的主题图书《千古文人侠客梦》,从武侠小说的前世今生里看到中国人的民族精神与“桃源梦”(电商大促火热进行中,5.0f/u枝这个¥uDe1ckw5uIZ¥打кǎI??淘Ьáò??) “不能说只读武侠小说就能了解中国文化,但不读武侠小说却很难完整地理解中国文化,这是因为武侠小说中的某些文化味道,在其他小说类型中很难找到。” -End- 编辑:丹怡黄泓 观点资料来源: 《千古文人侠客梦》 转载及合作请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