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大家的留言然后感觉大家还是喜欢传统武术的多一点!所以想先普及一下武术的基本知识,如有不当之处,请大家指正!也希望大家给予大大的宣传哦!这次是介绍下武术的流派 我国是武术之乡。在我国古代称武术为武男或武艺,又称做技击。因为武术是我国的国粹,所以近百年来,武术又称为国术或国技。在我国的武术中,包括拳术及兵杖两种。“拳术者:徒手之操练,兵杖者,器械之运用”。本文仅介绍拳术的流派及历史!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流派众多,支派繁多,不能悉数,且拳术的渊源及其如何分派,亦众多纷纭! 武术起源于远古时代,传说从黄帝时期就将武术用于战争了,如《史记·乐书》上说的:“蚩尤氏……与皇帝斗”。又如《列子·黄帝》里也曾记载过这方面的情况。 到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当时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战争的需要,使我国当时在武术方面也相应的得到发展。就在这个历史阶段,我国武术界人才辈出,并且从过去的单纯实践,形成了初步的理论,如《庄子·论剑篇》中所记载的“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的论述。 随着武术的发展,武术中开始有了师承关系,有了这种关系,就奠定了武术流派的基础。然而武术流派的正式形成,当推到我国的唐代时期。因为佛教的禅宗,在唐代才开始分为南北两大派别,南派以慧能和尚为首,谓之顿宗,北派以神秀和尚为首,谓之渐宗。河南嵩山少林寺的武要,当时正值方兴未艾之际,于是效法禅宗,也开始分为南北两派。南派的以菩提达摩为宗师,北派以求那跋陀罗为宗师,南派以达摩所传的《洗髓经》和《易筋经》等,做为此派的基本功,所传的拳法以龙、虎、蛇、豺、鹤五形拳为主,称为少林派拳法的内家拳。北派以求那跋陀罗所传的拳法为“十八罗汉手”又称“十八手先天罗汉拳”,仅是18资姿势,后来逐渐演变为各种套路的少林拳法,当时只是为僧众在坐禅之余,专以锻炼身体而用,此又称为少林派拳法的外家拳。 后世之人,常将此内外两家的少林拳,混为一谈,故往往使有些人,对此拳派鱼鲁莫辨。 自唐代以后,由于习武之人日益增多,对于武术这门学术有研究成果的人,都各有千秋,各具特点,于是在当时的武林中,便出现了各自的师承关系。由于这种关系的发展,武术中就有了门户的出现,同时又受少林拳派别之分的影响,于是也出现了武术中的流派。 在武术的流派中,总的归纳起来,也分为南北两大派别,南派为内家拳,北派为外家拳,内家拳以内功(所谓现在的气功)为基础,尚柔劲用时多以静待动,后发制人。外家拳以踢桩打袋等硬功夫作为拳术的基础,尚刚劲,用时多主攻击,先发制人。 在南派的拳法中,最主要的有太极拳、八卦拳和形意拳。 一、太极拳:内家拳法,当首推太极,因太极拳历史悠久,流传最为广泛,在中外都享有盛名。此拳术以“太极十三势”为主,“十三势”者,拥、挤、按、采、裂、搂、肘、靠,此八势是太极拳的手法;进步、退步、此二势,是太极拳的步法;左顾右盼,此太极拳的眼法;中定一势,是太极拳的身法。此外,太极拳以沾、粘、连、随为此拳术的四大要点,太极拳的特点,是内有柔化之力,外示缓慢之形,锻炼时主张用意不用力,劲断意不断,意断神犹连。其动作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亦名长拳。此说见于抄本《太极拳论》。 太极拳以练习拳架套路为求劲方法,以练习推手为懂劲阶段,以刚柔相济之力,引进落空之法为技击要领,但近代多有失传。 再有太极拳注重养生,如太极拳家所传的《十三势歌》所言:“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想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 至于太极拳的渊源,其说法不一,有谓创始于唐代隐士许宣平者,有谓创始于唐代李道子者,有谓始自梁元帝时的程灵先者,也有人谓太极拳是殷利亨所传,当时此拳名为“后天拳”,还有人认为是元代辽阳人张三峰所创立。以上诸说见于民国年间太极拳家许禹生先生,所著的《太极拳势图解》一书。 另有一说法,认为太极拳是明末将领陈王廷,在退归林下时,因读道家《黄庭经》,对道家“气功”,有所领悟,后把道家气功,揉合在拳术之中,创立的太极拳。 然而,据明末清初的学者黄宗羲言“张三峰为北宋人。在他写的《王征南墓志铭》的记载中:张三峰为武当丹士……以单丁杀贼百余,三峰之术,流传于陕西而王宗为最著。” 在王宗岳《太极拳论》的末后附跋语云:“右系武当山张三峰先师遗论,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 尽管对太极拳的渊源,有各种说法,但从“太极”这个名称及其注重养生的内容来看,可推想此拳原出于道家,或与道家有着一定的亲缘关系。 太极拳由明代王宗岳地,始发扬光大,其著作有《太极拳论》行于世,以后的历代太极拳家,都以此论做为习拳准绳,奉为经典。后世太极拳传人甚广,通过发展演变,现在的太极拳分为五种流派,或称五家。 1、陈王廷的后代陈长兴为陈氏太极拳。2、杨露禅为杨氏太极拳。3、武禹襄为武氏太极拳。4、吴鉴泉为吴氏太极拳。5、孙禄堂为孙氏太极拳。 二、八卦拳:八卦拳亦归内家拳,因此拳多用掌法,故又名八卦掌。此拳以走圈换掌的锻炼方法为正宗,锻炼时有上中下三盘之别,上盘行时腿微屈,中盘行时较上盘取势较低,下盘行时取势较上盘更低。除此之外,又有所行之圈极小的锻炼方法,只须两尺见方之地即可用功。此拳以练习单换掌和双换掌为主,此二掌法又称为乾坤二掌,后世将此二掌,演变成十掌。余八掌名叫顺势掌,大蟒翻身,狮子开口,狮子滚球,风轮掌,探掌,大鹏展翅,白猿献果。后世又有人,将此八掌演变为六十四掌外加七十二腿。实属画蛇添足。 八卦拳在走圈练习中,要求的基本要领是“顺项提顶,溜臀收肛,松肩沉肘,实腹畅胸”。更须做到神形一致,内外相合,动作协调,完整一气,在意念中不松不紧,潇洒自如。步法上分为起、落、摆、扣,其动时如行云流水,滔滔不断,可以用“前脚如船,后脚如篙,篙支船行的现象,去理解此拳的步法。” 八卦拳的技击方法,均在走步时手脚的变化中求之,此拳特点,动作敏捷,矫健有力,能够避实击虚,使人猝不及防,甚至可以在一瞬间,绕于对方身后,击败之。 关于八卦拳的渊源,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清代嘉庆年间,省文安县董海川先生在江皖间遇一道人,道号红莲,董从其学武技、内功,后自创一家拳术,名为八卦拳。 另一种说法是八卦拳为清代嘉庆二年山东济宁人王祥所传,此说是《蓝外史》“靖边记”里记载。 不管哪种说法更为可靠,但武术界更多的人认为八卦拳自董海川才开始大兴,董的门徒甚多,出类拔粹的亦复不少。后世八卦拳分为两大派,以尹福为首的叫尹派八卦,以程廷华为首的叫程派八卦,两派之学,大同小异,均可继董海川先生之学。 三、形意拳亦属内家拳,原名叫做心意拳,俗称“心意把”。清代山西太谷戴龙邦先生将“心意”改为“形意”。此拳注重形与意的同时锻炼,并含有“以形取意,以意象形,形随意转,意自形生,力由意发,势随意从”的原理。 形意拳是以“三体式”站桩法为最主要基本功,其桩法要领是“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此为内三合。“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此为外三合。故此拳最初曾叫“心意六合拳”。其拳势为劈、崩、钻、炮、横五种,称为五行拳,以五行拳为锻炼拳术的五种力量,及其此五种力量的变化。后世之人再配以“十二形”,成为当今行意拳之全貌。“十二形”是模仿龙、虎、猴、马、鼍、鸡、鹞、燕、蛇、骀、鹰、熊等十二种动物的特长,而演变成的这十二路拳法,除此之外,还有“五形连环拳”和“杂势锤”等等。 此拳特点,是以站桩内功为主,套路练习为辅。平时练习注意周身协调一致,要做到“上动下自随,下动上自领,上下动中间攻,中间攻上下合”。不管前进后退,均能保持不失重心,平衡均整之势。 技击时,不动如山岳,一动似山崩,发力整而无断处。以其形意拳力量笃实,实作时不必迂回动转,皆可以威力而取胜。即拳经中所说的“起打钻,落打翻,起钻落翻无遮拦”。待到此拳练到日久功深,即可达到“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的上乘功夫。 关于形意拳的渊源,传说是创始于南宋名将岳飞,其著作为《岳武穆拳谱》其内容有“九要论”及最后言交手一篇,文字朴实无华,论理深入浅出,观其手笔,确信为岳公所著。历代形意拳家,都以此拳谱习之。 岳公拳谱,在岳飞被害后湮没人间,直到明末清初时有武人名姬际可才,在终南山发现,姬发氏依此谱练习,武技大进,已证得上承功夫。后臣氏将此武技传于曹继武、马学礼。清代曹的弟子戴龙邦又传于李洛能,李的门徒甚广,且造诣极高,其中以郭云深先生为最,在当时有“半步崩拳打天下”之称,此外在形意拳中还有山西及河南两派,亦负盛名。 北京白癜风医院好不好北京治疗白癜风的皮肤病医院是哪家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qcfeicui.com/wsxx/474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