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继承中国传统螳螂拳论的基础上,根据自己70年对螳螂拳习练、研究、感悟,法国螳螂功夫总会永远名誉主席、著名太极梅花螳螂武学宗师张炳斗近日整理完成其关于太极梅花螳螂的又一巨著《太极梅花螳螂论与谱》,对太极梅花螳螂拳械的源流、风格特点、练习方法、拳谱等进行了系统总结,对中国传统武术的弘扬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张炳斗先生(右)接受本报记者采访。 山东螳螂拳是中国国家体委认定的中国十大武术流派之一,年被定位国家非物质遗产。随着《少林寺》、《南北少林》等电影,《武松》等电视剧以及港台影视剧的传播,螳螂拳在全世界有广泛影响,受到练武者的喜爱。其中,作为螳螂拳正宗传人的张炳斗先生在螳螂拳的传承中居功至伟。其在上世纪80年代初根据螳螂拳史料及其自己对螳螂拳法的理解及体会而创作的《螳螂拳史演义》(其在出版单行本时称《王郎传奇》)在山东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知识与生活》上连载后,风靡全国,后结集出版,并被改编为连环画,先后发行上千万套,创下当时的出版记录。张炳斗还是山东版电视连续剧《武松》的武打设计和剧中“飞天蜈蚣”的扮演者,其在剧中使用太极梅花螳螂打斗的场面,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至今还有人亲切称他“飞天蜈蚣”。 张炳斗先生,山东省莱西市朴木镇人(原属莱阳县十区),年出生于武术之乡的武术世家,其祖父张文英(字京华)是擅长罗汉拳的武术名家,其父张修山集罗汉拳、螳螂拳于一身,造诣颇深。其外祖父李昆山是蜚声国内外的螳螂拳大师。是全国著名的“莱阳三山”之一。年李昆山参加全国擂台赛,所向无敌,获大枪第一,得金盾一枚,鉴于其在抗战中的功勋,蒋中正先生亲书“一支干戈震东洋,半世英雄传天下”的金字大匾相赠。张炳斗年起师从外祖父李昆山习武,不但打下了扎实的武功基础,其螳螂拳、大枪、剑等已具颇高的水平。年后又先后师从螳螂拳名家“莱阳三山”之一的王玉山和孙玉君、刘景山。张炳斗先生是太极梅花螳螂的第七代传人。习武一生,全面继承了螳螂拳的拳技、拳理。同时,在梅花螳螂拳的基础上又融入了多家拳法的精华,丰富和发展了梅花螳螂拳的技法和理论,张炳斗先生还精心创编了“螳螂剑”、“螳螂棍、刀、双钩对练”诸多套路,极大地推动了梅花螳螂拳的发展,使太极梅花螳螂拳门成为一大更加完整的流派。极大地推动了梅花螳螂拳的发展,使梅花螳螂拳成为更完整的流派。张炳斗先生几十年锲而不舍的艰辛努力,成就了他为武学大师——太极梅花螳螂拳继往开来代表人物的历史地位,现为国家武术八段。 张炳斗先生手书《太极梅花螳螂论与谱》。 张炳斗先生为了光大中华传统武术,十分重视螳螂拳拳技、拳理史料地挖掘和整理。他对所继承的传统正宗太极梅花螳螂拳进行了精心地研究和总结,撰写整理出系统的整套套路90余万字,绘制详明套路示图两千余幅,先后在山东友谊出版社和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发行。在当代各种武术论文及文章谈到螳螂拳的特点时,基本上都是引述张炳斗先生对螳螂拳的论述,可见其理论影响深远。现在中张炳斗先生又根据自己的亲身练功体会,结合现代体育理论,遵循古法总结出《太极梅花螳螂论与谱》,填补了螳螂拳系统理论的空白。 这本《论与谱》除了收入了太极梅花螳螂主要拳术套路的拳谱、拳理、练功方法等以外,还对外界争论颇多的螳螂拳的源流及传承、《莱阳县志》对螳螂拳记述之误作了勘正。螳螂拳为明末陕西淳化县王郎,即王文成所创。王文成初学少林功夫,后与习通背功的张琦比武失败,在回乡途中,看到螳螂斗鸟,由此得到启发。他回家后苦心钻研,取螳螂的活动特点,集十八家拳法的精华。创编出“崩补”和“八肘”两套拳法,并取名“螳螂十八凑”。王郎传内弟山东省莱阳县赵家疃赵珠。螳螂拳自赵珠后盛行于山东莱阳县。赵珠传李秉霄,李传梁学香,梁传姜化龙,姜传宋子德及李昆山,姜与宋一起传王玉山、崔寿山等。张炳斗承李昆山与王玉山。张炳斗指出,“年,莱阳县续县志,曾找当时的莱阳县国术馆馆长李昆山了解螳螂拳的师承关系,不巧,李到青岛去了。于是找到他的大徒弟李淑栽,但李淑栽把赵珠和李秉霄颠倒了,因此,现有的县志记载李秉霄为赵珠的师傅,这给后人留下了一个错误的依据。县志还把梁学香写成了“梁梦香”,也是不对的。”县志还把张炳斗的父亲“张修山”误为“李修山”,留下笑柄。其中县志还有一些错误,张炳斗一一指出。 对于“太极梅花螳螂”拳名的由来,《论与谱》也作了记述。在姜化龙之前,螳螂拳没有别名。到姜时,因与结拜兄长罗汉拳名家李丹伯互相学习,把罗汉拳的“翻车”、“一肘遮半身”、“辘辘锤”等几十个要招,都融进了螳螂拳之中,使拳术演练起来一出手就一个组合,被称为“梅花螳螂”。张炳斗在学习、演练中,融入太极手法,使手法走圆行弧,便称其演练的是“太极梅花螳螂拳”。这一名称第一次使用是在其创作的《螳螂拳史演义》第三回,借王郎之妻赵秀英之口说出,“它活动起来阴阳分明,上下肢时时旋转,划弧,具有太极拳的特点。上肢上下旋转,四面环绕,手的招势像朵朵梅花,发劲时‘张如弛’,发劲结束或静止时‘缩如球’,兼有螳螂活动之长。”于是借王郎之名定名为“太极梅花螳螂拳”。随着小说的发行,这一名称传播开来。年,在山东省武术协会的支持下,张炳斗先生以“太极梅花螳螂拳”之名举办函授班,学员逾人,遍及29个省市自治区,更使这一名称声名远播。现在很多习练螳螂拳的人都愿意把自己所习拳术叫“太极梅花螳螂拳”,可见受到其受喜爱程度。张炳斗指出,当初想用这个名称,其实不在于名称的改变,更在于练习方法、演练风格、发劲特点的改变。不然,就真是“徒有其名”了。 很多武术专家对张炳斗先生老骥伏枥总结螳螂拳理论表示高度赞赏和敬意,尤其在当下很多人对传统武术质疑的时候,《论与谱》的完成对传统武术的继承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也进一步夯实了其在螳螂拳传承上武学宗师的地位。 (欧洲时报/黄冠杰巴黎图文报道) 编辑:潇潇潇 -THEEND- (转载请注明法国敏白灵北京治疗白癜风哪个医院最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