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期) 四 真正的太极拳与一切武术拳种的区别,就在动机和目的上。由于它主要是对内“练已”,以伸展肢体,培养真气正气为主的运动,所以它在训练中便无须不自然地打磨自己。加上它又是最讲究节能、贵柔,以四两胜千斤,以走圆走弧、盘架子为要义的拳种,又必然带来周身的放长、舒展,呼吸代谢功能的更新有序——一种不仅不耗能耗氧,反增氧生气的运动。 我们知道宇宙间最节能有效的运动,就是圆、螺旋运动。无论人体的血流气流,无论万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都无条件服从这一规律。圆、弧线、螺旋运动,确实包含最大的忍耐与时间——具有水的柔性,载舟复舟的博大能量。特别如太极拳那样经年累月一次次“委曲求全”的环聚中心,一次次在腰部进行的横字螺旋运动,一旦变成了竖8字气流(也就是物理学上著名的S矩形运动),一旦出圆为方为直,一旦由长久的压抑浓缩达到最后的释放,其俯冲力、连环放劲的气势简直不可想像。这也是为什么真正的太极大师必然天下无敌——倘都是一流的拳师过招,最终的胜利必然属于太极拳高功夫师无疑。这正是:千锺百练绕指柔,他早已将自己练成一块浓缩铀,一个太极旋射球了。 按辩证法原理:易即难,神奇的功夫就意味最耗时间。从这一层面来说,一切急功近利、心浮气躁之徒不适宜练太极拳。
五 本文即将杀青。我要把久蕴心底的声音发出来;我要以一个作家的良知对中华古老的太极拳运动说几句话——作几点毫不含糊的定义: 一、鉴于太极拳深厚的文化内蕴,它不应仅仅归为武术——恰恰相反,武术可以归为太极的名下。此外,太极拳还可以在“两极性”上:既能作为高雅的艺术体育,又能作为普及性的群众体育全面推广。建议中华体育运动总会今后将“大而全”地疲于应付各类中外赛事,改成以太极拳为“国运”的长远谋略。这样做的好处是“得人心”,真正以人为本,以提高全民身心素质为本。何况作为中华民族最有特色的运动项目,太极拳同时还可以与国外最高精尖的体育项目相比美——而国外的项目则没有我们太极拳的健身效果及群众基础。 二、考虑到太极拳的耗时性和精深性,我认为每个太极界中人(不分传统、竞赛套路)应对自己有明确的估价。太极拳既需要大批对国内外公众进行普及授拳的专家,更需要一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志于探索拳理拳道,为传播中华太极文化,为未来中西文化的一体化做贡献的高层次文化人材——一批甘于寂寞,敢于摈弃名缰利索的“敢死队员”! 三、我预言:不管年的奥运会能否将太极拳作为正式项目,太极拳都必将在本世纪迎来它的高峰期——成为全世界祈求和平、健康的人们最钟爱的运动项目。没有任何人为的力量能够阻挡。 时间——很忍耐地等待着奋斗不息者的成功;太极拳——以无限的厚德博容,迎候化育着全人类的公民! 六 非常愦憾,现在我要以依依不舍的心情向广大读者作个短暂的告别了:此文将是《英琦悟太极》系列文章的最后一篇。我毕竟还是一个“职业作家”,还要恪守作家天职——还必须写其它一些不可推诿的“载道”文章。何况我的本性就是变动不居、“见好就收”,不愿逮着话语权就不休,占上山头就赖着不走。我更渴望听听武术界、太极拳界对这些文章的看法与反映,然后再作思量。亲爱的太极拳界的朋友们,我爱你们——但我更爱太极真理! ——————————————————————————————————作者简介: 王英琦 女,年生,安徽寿县人。当代著名散文家(一级作家)–安徽省文学院专业作家。年起开始发表作品,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历任安徽省文联文学院作家,省作协理事,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出版过《守望灵魂》、《求道者的悲歌》、《背负自己的十字架》、《热土》、《漫漫旅途上的独行客》、《情到深处》、《我遗失了什么》、《王英琦散文自选集》等十七部散文集。其中散文《我遗失了什么》获年全国优秀散文奖。并著有短篇小说集《爱之厦》、《遥远而切近的爱》等。早年写过电影文学剧本《李清照》(由西影厂拍摄)。散文曾获全国及省级奖,曾被介绍到日本、印度及欧洲诸国,并被新出的《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中国当代散文史》、《中国现代文学历程》《二十世纪中国女性文学史》等书列为专章介绍的中国少数几位重点散文家之一。创作上多年来坚持人文关怀和人道情感。在报刊多次撰文谈到中国文学的弊端。呼吁文学应向多学科交叉渗透,散文应打破传统单一的美文观,向人类文化的多极性、高阶美发展。注重散文作者人格的自我修炼及自我完善,提倡作家用整体人格与世界对话。成就 近年又专攻太极拳、内丹功,曾获第六届国际太极拳联谊赛一等奖与风格奖。被《文学报》、《文摘报》等报刊誉为“中国第一个有武功的女作家”。另外,中国作协副主席–著名作家蒋子龙曾以《文坛升起武星》为题,写过专稿。 人生格言:为人性的纯洁、自由而奋斗! 作者王英琦 (连载完) 长按 太极拳训练 taichihao 太极养生网站: 沈阳白癜风医院贵州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