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点击上方蓝色字体幼儿园国学教育↑订阅 让孩子从小学点国学经典,许多家长对此不仅认同,而且已经付诸实践。然而,在实践过程中,除了少部分有精力、有毅力、有魄力的家长之外,大部分家长发现孩子学国学经典的效果并不理想,往往虎头蛇尾、始乱终弃。究其原因,主要是家长没有把握国学学习的特殊性,没有掌握正确的分寸和方法。由于经典文本的特殊性,由于孩子身心所处的阶段性特点,决定了孩子学国学不同于学其他内容。那么,如何有效地让孩子学点国学呢? 一、过程比内容重要 许多家长刚开始让孩子学经典,最为关心的是学什么。他们会到处应该从《弟子规》开始学,还是从《论语》开始学;学了蒙学之后,应该学“四书”还是“五经”;等等。实际上,学什么不是第一位的,是否能一直学才是第一位的。换言之,学习的持续性比学习内容的选择更重要。先从《三字经》《弟子规》等蒙学经典开始当然是可以的,从《论语》《老子》等哲理经典开始也无可非议,甚至从《周易》《诗经》等文化原典开始也行。关键是,一定要让孩子持续学,让孩子的学习生涯中始终有国学经典。而要实现这一点,就要在家庭中建立一个学习国学的习惯。 二、少量而不是贪多 要培养孩子学国学的习惯,一定要注意学习安排的适切度。换句话说,要适合孩子,要符合孩子的接受能力。在这一点上,诀窍是每次少量即可,切忌贪多。那么,少量如何来衡量呢?从时间上看,每天大体限制在30分钟以内,20分钟、15分钟皆可,即使5分钟、2分钟也是可以的。从文字量看,不同阶段、不同水平的孩子自然不一样,大原则是3句话以上皆可,以孩子轻松学完为限。总之,经典学习关键在于时时有,而不在于一次能够吸收多大的量。否则的话,孩子很容易就排斥学国学而适得其反。 三、习惯比兴趣重要 一涉及孩子的学习,许多年轻家长的第一反应是激发孩子的兴趣,让孩子自愿去学。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这一点毫无疑问是正确的。但是,关于兴趣与学习之间的关系,这些家长的认识往往过于表面。他们看到了乐趣对学习的引入,但是没有看到学习的持续发生并不是兴趣所能维持的,更重要的是适切度、成就感。从日常来说,几乎没有孩子(哪怕是好学生)喜欢学习,但是他们每天都在学习中不断进步。认清这一点,对于学国学很重要,因为客观来说国学与经典本身难以长期激发孩子的兴趣。因而,比激发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习惯。让孩子树立每天(周)学点国学的习惯,就像要上学,要做做运动,要弹弹琴那样,让国学进入孩子的生活与人生。好习惯是成功的一半,这句话非常适合学国学。 四、坚持而不是突击 要确立孩子学国学的习惯,除了贯彻每次少量的原则外,还要做到长期坚持。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少量的学习经过长期的坚持,就会产生良好的效果。而一个行为之所以能够成为习惯,就是因为持久的坚持。坚持对于孩子学国学来说,尤其重要。为了做到这一点,需要三个要素:一是制定适切的学习计划,二是负责的监督机制,三是一定的考核办法。其中,监督机制尤其必要,如果没有监督,不光孩子,就是家长也会坚持不住。因而,监督角色最好是在家长、孩子之外的人。 五、浸润而不是灌输 学经典,应该学到什么程度?这是每个让孩子学经典的家长想要弄清楚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人们常犯的一个错误是以语文、数学等学科的学习程度来比照国学学习。这显然是削足适履的行为。学经典与学语文不一样:语文的内容根据孩子年龄来建构的,因而孩子有能力学懂、学透;经典则是一个个高度凝练的文化整体,并非简单而轻巧的学科知识。因此,学经典不必一时学懂、学透(也做不到),而应立足于熏染和浸润。这是一种隐性的学习方式。所以,孩子学经典学到什么样的程度都是可以的,如熏听、随读、熟读、理解等,孩子有多少能力、多大的积极性,家长就让其学到相应的程度。只要经过长期的点点滴滴的浸润,学习效果自然会展现出来。 六、积淀而不是速成 对于学国学的程度,除了要把握浸润的方法之外,还要把握积淀的目标。我们说,孩子学经典要点滴浸润,长期熏染。但是,浸润不仅仅是一个过程,而且也是一种结果。所谓“润”,就像水之于万物那样,必须产生了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这个作用就是提升孩子的文化积淀。因而,在浸润和熏染的过程中,家长不仅要如何识别白癜风症状白癜风可以治愈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