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是社会发展的产物,起源于人类相互之间的争斗掠夺杀戮,它的历史比你想象的更残酷,作用比你想象的更超能。战场上的杀伐征战就不用说了,即使是在民间,在社会动荡,兵荒马乱的时代,遇见流氓土匪劫道的,宗族村落械斗的,执刀弄杖寻仇的,那都是要出手见红,性命相搏的。没有独到的手段,上手不狠,下手不毒,三两下不把人放翻了,等着吃亏吧你!练武的目的就是为了打!根本就哲学和文化无关,武术纯粹就是搏击术。 翻开近人孙禄堂所著《拳意述真》一书就可知,武术的讲的就是体用不分,自己练者为体,施之于人为用,而用才是最根本的目的。功夫练得怎么样,最后都要通过实战交手来检验。书中不仅详尽讲述如何通过观察对方的形体动作,精神气质,迅速判断对手的功夫高低,利用地形方位站位抢先机,交手时技法劲力以及心理的具体运用,还涉及了作为禁忌的人体几大死穴,及双指点,单指点,肘点,膝点,足点,掌印点等点穴之法,无一不是在强调实战。可以这么说,冷兵器时代搏击技法的巧妙,和内力劲道的威猛,已经被中国人发挥到了极致。 武术的内家外家,少林武当,内功横练,管你什么门类派别,如果不是经过真刀真枪的比试,谁耐烦听你天花乱坠的理论。那时候可没有现在这种充满体育精神和艺术气息的武术赛事,也没有那里不准打,这招不能用的繁琐限制。习武之人,敢做敢当,伤了残了都认账。所谓起脚不顾命,出手不容情,拳精不精,艺高不高,一战见输赢。像电影《叶问》里北方拳师踢馆闯码头的例子多了去了。 当年李存义年过七十了还要携单刀走镖,与人比武。孙禄堂之师李奎垣,专好与人较技,与郭云深比武,被一招击败,才拜入郭门。尚云祥成名后,不但要接受民间拳家的挑战,还要应付来自军队高手的较量。程庭华拳艺精微,同道来比试者甚多,皆铩羽而归,因而招人之忌,竟至尾随持刀暗算,被先生夺刀踢翻,斥之:“朋友,回家重用功夫,练好了再来!”不问姓名,倘徉而去。那时的武术氛围,是现在这些大腹便便,四体不勤,强于喷而拙于行的人根本无法想象的。武术不能打,请问练武干嘛? 拳经里有“三毒、五恶、六猛”之说,讲究眼要毒,手要奸,心要狠,意要毒,强调的就是迅猛狠辣,不是你一拳我一脚地比谁更抗揍,而是把命都要悬在手上。“肘打去意占胸膛,起手好似虎扑羊。膝打几处人不明,好似猛虎出木笼。”形意拳里的膝打,一个猴挂印就能要了人的命。谁说肘膝术是泰拳的专利?担任过孙中山的保镖的杜心武,做过段其瑞的随护的孙禄堂,还有溥仪的卫队长霍殿阁,哪个不是一等一的武术高手?没有经过严酷的实战检验,这些位高权重的政要会把命托付给他们?要知道这可不是站在绳圈里打比赛那么简单。 那时候,不但民间武林英才济济,军阀之中亦不乏高人,像李景林和张之江,本身就是成名的武术家,在军中就成立了武术队,披坚执锐,决战沙场。这两位战场上曾经的对手,卸下戎装后,鉴于国弱民衰,共同发起成立了中央国术馆,号召要“强种救国,御侮图存。” 为什么在科学昌明,火器发达的时代还要提倡武术呢?因为只有这些经过严酷战争洗礼的武术家才明白,国家要强盛,在于国民之振作;国民之振作,又在于有自信力。而习练武术,体健身强,自然会精力足,胆气壮,才有振作精神,以图强国的本钱和胆略。若民无精神,士无节操,军无胆气,欲盼国强,不可得也。 这说明练武术不仅是搏击厮杀那么简单,它还具有强壮体魄,增强意志,改变人的精神气质,固本培元,培养做人的根基之作用。张之江先生提议国民政府把武术定义为“国术”,普及推广,希望以此强我种族,不是没有道理的。先辈们倡导武术,不是为了培养纠纠武夫,好勇斗狠,而是为了培养中华民族的脊梁。 现在的武术,之所以给人以实战性不强的原因,是由于大的环境发生了变化,武术走了竞技体育的路子,注重健身性和观赏性,只强调体,而不再关心用,体和用分了家的结果。那些喷武术不能打的人,是把作为竞技体育的套路表演,当作武术的全部,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本来,以这点浅薄的见识和幼稚的思维能力,又没有练过武,没有切身的感受,是没有资格谈论武术的,但这些人却对本民族的精粹不遗余力地肆意贬低,说武术是花架子,功夫是骗人的,真让人怀疑他们这样做的动机。 一个人没有了自信,也就会缺乏胆量;没有了胆量,就会丧失骨气;没有了骨气,就是人们常说的“没种”!没种之人就会任人欺辱宰割。先贤们对武术的实战威力有着切身的体会,故大力推广武术,鼓励民众习武,以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强种救国。而如今盛行的这些偏知邪见,把武术贬得一文不值,摧毁民族的自信,瓦解国人的意志,让人丧失自我,盲目崇洋,实在是愧对先贤! 文章转自网络 北京哪看女性白癜风好白癜风的影响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qcfeicui.com/wswg/415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