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S新闻丹心精论nbsp高岸

发布时间:2016-12-7 22:00:19   点击数: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年第1期刊发的邱丕相教授和郭玉成教授合著的《丹心精论高岸深谷——漫谈武术泰斗蔡龙云先生对中国武术的贡献》一文被《新华文摘》年第8期全文转载(转载时题目改为《追忆武术泰斗蔡龙云先生》)。

《新华文摘》创刊于年1月,旨在选录或摘编高质量、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学术论文,展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交叉学科中的重要研究成果,反映学术动态和学术走向。《上海体育学院学报》刊载论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代表了其在该领域的重要学术价值和影响力。

小编从《上海体育学院报》上摘取了《丹心精论高岸深谷——漫谈武术泰斗蔡龙云先生对中国武术的贡献》全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丹心精论高岸深谷

——漫谈武术泰斗蔡龙云先生对中国武术的贡献

蔡龙云先生简介

蔡龙云(—),汉族,山东济宁人。我国著名武术技击家、理论家、教育家,新中国武术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上海体育学院教授,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专家委员会主任;原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武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武术协会副主席。年、年先后在上海与西洋拳击家比赛,以中国拳法击败俄国拳击家马索洛夫、美国重量级拳击冠军鲁塞尔,被人们誉为“神拳大龙”。著有《武术运动基本训练》等10余部专著。主编我国第1部《武术竞赛规则》,主编和参编了全国体育院校通用教材《武术》。年被授予“新中国体育开拓者”奖章。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年出任武术理论与方法博士生指导小组组长。年,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为他建立“蔡龙云大师工作室”。

采访时间:年12月22日

采访地点:上海市国和路弄金体苑小区邱丕相家

采访人:郭玉成受访者:邱丕相

摄像/录音整理:王培含张银萍

我年开始跟随蔡老师,到今年应该是54年了。年我进入上海体育学院武术系,蔡老师是我们班(武术、摔跤、举重班)班主任;从二年级开始,又担任我们专项班的教练老师,一直到毕业。我毕业之后留校工作,到文化大革命,年他带着我去国家体委编写武术剧本。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恢复教学,到获批硕士点、博士点等。他也曾带着我参加统编武术教材、各种比赛裁判及国际裁判训练班教学等,一直到大师工作室成立,他依旧耕耘不息。

文武贯通、击舞融合,是德艺双馨的武术家

蔡老师是一位伟大的武术家。伟大在于他站得很高,可以说是高瞻远瞩、高屋建瓴、高韵深情。与同时代人相比,他是文武兼修、德才兼备的一代宗师。通俗地讲,就是蔡老师能打、能练、能写。能打,赛场上叱咤风云,挫败俄、美的洋力士,十几岁的时候就很有胆量和智慧。能练,他练的华拳也好、剑术也好,甚至形意拳、太极拳也好,都气韵不凡。记得在年天津举行全国民族体育大会的时候,最后一场,蔡老师参加一个精英表演,和蔡鸿祥老师一起,表演四路华拳对打,令人叫绝,其中有个动作叫金钩挂帘,非常精彩。大会结束时,国家挑选了一批优秀武术运动员,进京到怀仁堂给国家领导人表演。蔡老师后来给我说起,他当时表演的是剑术,我估计是峨眉剑,因为后来在4年的教学中,对我们影响最大、印象最深的就是他的峨眉剑。能写,他是当时著作最丰的一位武术家。不光是他自己的编著,他还帮别的武术家整理,像胡汉平的《武松脱铐》、邵善康的《醉拳》等等,都是他整理的,还有好多。

蔡老师的文化资历不是很高,没有上过大学,但是他读古文的能力颇强,文学修养颇高。他研究武术历史,研究整个套路的发展历程、剑术的发展过程,都是认真读史书、查资料的。他的文字功底也很好,20世纪50年代的时候,他就经常在报纸上写一些评论性的文章,写得很精。集成一集成了后来的《琴剑楼武术文集》,既是行家里手,读起来又颇有兴味。我后来也写一些类似的文章,都是受了蔡老师的影响。

蔡老师能练、能打、能写、有文采,教学能力也非常强。我们当时各个班抽出一部分专项比较好的同学集训,蔡老师身体力行,晚上需要加班训练的,就白天上课,晚上训练。蔡老师那时候40多岁,示范动作的手眼身法步非常漂亮,气宇不凡。蔡老师的理论课也非常精彩,我们当时都很喜欢听他的理论课。蔡老师口才好,博闻强记,绘声绘色,极为生动。当时上海体育学院举行过对全校教师的示范课,他在大礼堂讲武术教学法,相当精彩。他还讲过一次武术的套路运动。

总体来说,蔡老师是技理全面又有综合修养的一位武术大家。

非但如此,蔡老师还会弹古琴,他跟上海文艺界不少名家有交往。如上海歌剧舞剧院院长舒巧、上海古琴协会会长张子谦等等。蔡老师的书法也相当有造诣,他不太轻易写,写的是颜体,他写的“中国武术博物馆”7个大字,相当端庄、大气。

旧时代的武术行家里手,多数是能练或能打,而不能写;蔡老师则能练、能打、能写、能教、能讲,相当全面,在老一辈武术家中,他虽然年轻但出类拔萃。

著书立说“筑基武术”是新中国竞技武术的开拓者

说到学术成就。第1件事是新中国成立后,在国家体委的领导下,蔡老师和众多专家一起开拓了新中国的武术,或者说开创了新中国武术。新中国成立以前,武术的拳种很多,流派林立,却有宗派门户之见,甚至有的民间组织受到封建迷信及反动道会门的影响,使武术组织比较混乱,蒙垢染尘。当时中央人民政府对反动的残渣余孽混在民间武术中是取缔的,但是新中国不是不要武术了,而是要有一个崭新的体制去替代它。

毛主席当时的指示是“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武术在民间流传了这么久,如何作为体育运动来开展,来为增强人民体质服务呢?当时国家体委总的思想是建立一个新中国的武术。从名称上来讲,由国术改为武术;从具体的技术内容来讲,孕育出以“长拳”为代表的新中国武术运动。其中很重要的奠基人之一是蔡先生。他技术纯正大方,思维敏捷,敢于创新,长于动笔,自然不辱使命。他当时写的《武术运动基本训练》和《长拳基本动作和应用术语》两本书,为长拳运动奠定了技术和理论基础,将武术的基本功、基本动作、动作规格、动作名称规范等系统地统一。

在此基础上,有了竞赛规则、竞赛套路,有了竞技比赛,也就有了专业运动队,武术运动开始蓬勃发展起来。年,还在上海体育学院风雨操场举行过一次14个省市的比赛,有规定套路,也有自选套路,各队风格不同,而技术标准是一致的,很规格化、标准化。手型、步型、跳跃、平衡都清清楚楚。“长拳”运动的确立,蔡老师功不可没。他这两本书对各武术运动队和体工队的建立、建设及教学训练有直接的指导作用。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的武术形式,跟新中国成立以前相比,可以说是面貌一新。当时好像很长一段时间,蔡老师调到国家体委的武术科协助工作,为新中国武术的创建立下了汗马功劳。

第2件事是教材建设。年青岛会议,全国体育院校校(院)长开会,决定把武术列为院校课程,设立专项班。蔡老师和一批学院里的老专家,在年共同出版了全国体育院校通用教材上、中、下3册。当时没有主编,只有编写组,大家分工写,蔡老师负责串编。这3本书是新中国第1套武术教科书,也可以说在新中国成立前还没有这么一本全国统一的教科书,这也是他的一个很重要的贡献。

再接下来,又出了一套4册的武术教科书,后来,专修教材和普修教材分开了,蔡老师任教材组组长(国家体委任命的教材组组长),我那时担任秘书,负责整理专家讨论的意见。此后,又出了两次统编教材,由我接替蔡老师任组长,全是继承了蔡老师的思想。

年我主编《中国武术教程》时,蔡老师和我们一起去了武夷山,他担任教材顾问,依旧兢兢业业。可以说,新中国武术从技术到理论的建立,蔡老师从一开始起步,到带领武术人,逐步构建了一个新中国武术的技术体系和理论体系。这是蔡老师一个很突出的贡献。

20世纪80年代《少林寺》电影之后,武术掀起了一个热潮,蔡老师出版了《少林寺拳棒禅宗》。这本书中有八步连环、少林十八手、疯魔棍等内容。蔡老师亲力亲为,自己做示范,我帮助拍,也参与了蔡老师技术动作的拍摄,因为打对练的时候需要一个对手。这本书发行量很大,在普及武术的热潮中深受青少年喜爱。

还有一本书是《剑术运动》,后来又再版了。这本书也是开历史之先河,之前只有《青萍剑》《昆吾剑》《青龙剑》等各种剑术书,都是单一套路的。蔡老师高瞻远瞩,从剑术历史到基本理论,剑术运动的发展脉络、运动特点、基本技法,都系统整理了。蔡老师在这本书里向读者系统推出了太极剑、峨眉剑、双剑、长穗剑、醉剑等剑术套路。这样,剑术的系统就比较全了。

还有一个就是“把法”。以前的剑术书中就是写动作,如弓步刺剑、回身劈剑、提膝平斩等,但是怎么握剑,没有写。蔡老师总结了“把法”,因为有时候握剑要满把握,如劈剑,而刺剑的时候就不行了,刺剑就要螺把,还有的剑法要钳把、刁把、压把等。这是开创性的技术理论。

除了这些,蔡老师还提到套路运动的几种基本形态,由书法联想到工、行、醉、绵、劲、别。以往武术套路的分类按地域、内外家、寺和山等,蔡老师将自己的多年实践上升到理论,提出了按体势分类的方法,即武术套路有几种不同的体势。

所谓工体,那就是工整的,支撑八面、平衡匀称,就像书法当中的楷书;比较流畅的行体,如行云流水,势势相连,起伏跌宕,就像行书、草书,比如八卦掌走出来就是连绵不断的;醉剑有点像书法里的狂草写法,很自由;太极剑就是绵体,柔利而绵绵不断;还有劲体和别体,如西北鞭杆的技术形态,就属于别体。蔡老师认为不同的拳派有不同的技术风格,但是可以大致分为6种技术形态,这也是他的一个理论贡献。

在此基础上,蔡老师发表了一篇名为《论武术的内家与外家》论文,认为笼统地将武术拳种分为内外家是不够科学的。有人认为只有内家才讲“以柔克刚”“后发制人”,其实所谓的“外家”讲“刚”也讲“柔”,讲“外”也讲“内”,讲“先发”也讲“后发”,总之是相对而言,以“柔、静、内、后”来标志内家拳类是不科学、不准确的。这篇论文一经发表,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他辩证唯物主义的思考方法令人折服。蔡老师整理撰写这些文章时站在国家的高度,不是为某一家拳种、某一个门派,可谓高屋建瓴。

寓教于武、继承创新,是新中国武术教育的奠基人

蔡老师在理论上的贡献很多。其中教学法是具有开创性的。比如讲武术的教学步骤,第1步要掌握动作路线,路线先搞清楚;要学会掌握这个动作过程,怎么做的,是走的弧形,走的圆形,走的直线,从哪儿到哪儿。第2步动作式势要到位,最终的位置这个姿势应的变成什么样的,比如弓步冲拳,从搂手之后,是弓步和冲拳,最后结束的姿势要正确。

第1步是先明路线,哪怕你姿势还不行,但是你的动作路线先要清楚,所以教学要先交待路线,这时候教师领做的时候可以轻轻比划一下,姿势高一些也无妨,但是动作要慢,把它的路线搞清楚。第2步教师施展动作时,要标准,要到位;每个动作姿势要正确。第3

步,要求恢复到正常的速度,体现一定的劲力。第4步,再整个手眼身步的协调。第5步,讲的是学而令其似本,强调反复练,拳打千遍,身法自现。同样的道理,这5步教学步骤也是站在新中国武术教育的角度上,破了以前传统的“教师做学生跟”的模式,在后面跟着模仿,一遍又一遍;现在公园里还有人这么教,太极拳一打,什么也不讲,跟着模仿就可以了。蔡老师是站在一个科学的角度,经过提炼总结,把武术教学引入一个新的阶段。

关于武术的套路运动源流,蔡老师从套路的历史出发,告诉人们中国武术开始最早的是相搏、手搏、击剑等格斗技术,摔跤也属相搏。另外还有一种是演练、舞练的技术,即套路运动,它与搏斗运动长期并行不悖。套路技术最早在汉代的宫廷里,剑舞、刀舞、双戟舞等等,他引用了大量资料,说明那时候就把格斗的技术动作连接起来,形成套路。他认真地研究了这个历史,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武术套路运动的“四击”“八法”“十二型”,就是我们讲的“踢、打、摔、拿”“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动如涛、静如岳、起如猿、落如鹊、立如鸡、站如松、转如轮、折如弓、轻如叶、重如铁、缓如鹰、快如风”,掌握了这“十二型”,基本上套路的演练技巧就掌握了。重如铁,轻如叶,砸下去很重,跳下来很轻,都是功夫,这个动作连起来,起承转合,动静疾徐,都在这里面了。可以说,蔡老师总结了套路演练的基本技法。

20世纪80年代,我写了一篇《武术套路美学初探》,这篇论文就是受蔡先生的影响。蔡先生在理论课上讲得很深,他提出了一系列的传统美学理念来分析套路运动,比如说讲究“五体匀称”,“五体称,乃可谓之形备”,即形体要匀称、工整,势正招圆;“筋骨遒

劲”,“筋骨遒,乃可谓之质善”,即动作架子摆得好,内涵的劲有没有,要看身体是否含了劲,如有劲力就到位了。这让我们联想到书法亦是如此,字型、间架、结构、笔画要写得饱满、工整、匀称。其次要看力度,不是剑拔弩张就很有力,真正书法家的字初看起来很柔和,再仔细品味却很老辣、内刚。如太极拳,它的劲力是含在里面的,绵里藏针。

练武术要心动形随,心要动,形要跟上去,意气要风发,意发神传,特别讲究精、气、神,讲究形断意连,式断气连,整个套路讲究起伏转折、气脉不断。气脉不断

也如书法一样。

经过长时间的琢磨研究,蔡老师最后总结出套路运动演练的最高境界,是一个很了不起的贡献。中国20世纪60年代出类拔萃的运动员都心甘情愿拜蔡先生为师,如黑龙江的于立光,江苏的王金宝,山西的张玲妹,安徽的陈道云,上海的李福妹,山东的于承惠、于海、王常凯等,对蔡老师从技术到理论都非常崇拜。

蔡老师有这么好的理论都是通过博览群书、精研覃思后提炼出来的。蔡老师建议研究生要从技术上研究、思考,不能仅仅做从理论到理论。蔡老师对现代竞技武术提出了建议,认为现在的竞技武术缺乏内涵、味道,要把握竞技武术真正的内涵,需要更多研究者从技术上认真研究,思考什么样的套路形式才能代表武术发展的正确方向,要既是传统的,又是创新的。

蔡老师重视武术教育,强调“少年强则中国强”,在青少年这一代要进行武术教育。武术教育最重要的是品质、精神、人格的教育,不是单一的通过理论进行教育,也不是只教技术、练功夫,而是要通过技术锻炼,使学生感悟和体悟品格与精神。他还强调,习武之人要心力坚强,要培养青少年的心力,练武术时刻要进入一种战斗的场合,这样精气神才能表现出来。习武者心力要坚强,。如果没有这种精神,武术就和体操没多大区别了。

回顾蔡先生的人生历程,正是:

铁骨神拳挫洋力士为民族吐气扬眉,

丹心精论革新武术育中华栋梁英才。

[作者/邱丕相郭玉成]

[责任编辑/董杨华]









































北京看白癜风费用
白癜风初期怎样治疗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qcfeicui.com/wswg/405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