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武术的中定是什么

发布时间:2016-9-1 13:08:01   点击数:

传统武术的中定是什么

形意如山,太极如水,八卦如风!

这三派顶级内家拳中太极拳讲求中定,

其实形意,八卦也是讲求中定的。

只是很多练习者其实不太了解而已。

中定在传统武术的训练中是非常重要的,

并且是贯穿全部习武进程的始终的。

何谓中定:

1、何谓中。

中即是中心,关键,是运动的发源地,

是引导身体到达上下相随调和运动的关键,

也是实现拳法阴阳相济,虚实平衡的根本。

中有内外之分。

在外者,为脊椎,两肾和

立身中正,尾闾中正,顶头悬等内容。

在内者,乃是意气中正,中庸之道,

无过不及,阴阳平衡之气。

2、何谓定。

定是守之意。

人在行功中,要守住中即关键。

在外者,即所谓命意源头在腰隙,

刻刻留意在腰间之意,腰隙即指两肾。

在行功中务须先有意动,既而气动,再有形动,

决不能活蹦乱跳,东倒西歪。

3、中与定的关系。

中与定是相辅相成的,两者缺一不可,

无中则无定,无定则无中,中是定的条件,

定是维系中的关键。

中定在拳法中的作用:

中定是拳法运动的基础,拳法运动由中定中来。

太极先辈向恺然先生曾说

太极“十三势以中定为主,

其余12势为辅,有中定,

然后有一切。”

“无中定之虚实,非虚实也,

无中定之触觉,犹瞽(瞎)之视,

跛之履,触如不触,觉如不觉也。”

从中足见中定的重要性。

中定是各种拳法运动的基础,在行功走架中,

虚实的变化是随便而变化的,

在推手中则是随动而动,粘沾连随,

可见虚实变化是多样的,随机而变,随机而动。

而中定是相对固定的。

正如《太极拳论》所言:

“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向”,

我感到这句话中的“理”最重要的便是“中定”。

应当晓得,每虚实,皆先有中定,

而后有虚实,中定是太极拳运动的基础。

中定是实现懂劲的基础,

是掌握推手窍门的关键。

太极推手中有守中、用中、避中之语,

咏春拳中也有守中,用中,打击敌人中线的理论。

形意拳也讲求拳从口中出,也就是从人体中线打出去。

八卦虽然转圈,但是中轴是不变的。

在拳法训练中如果人体的中轴线不是直线的,

就会出现前仰,后俯,左偏右斜的现像。

这是中国各派工夫都不允许的。

但是,现代搏击术却是常常出现斜着身子躲,

由于中国传统武术是发全身整体力,

如果中轴动了,力是没法从地面传至手上的。

现代搏击是不讲求这些的,他们本来就是练一块肌肉的。

这类出拳在传统武术中是大忌,

由于身体处于不平衡状态。

对方如果偏闪到侧位,一个摔法就倒了,

但是,拳击不在乎,由于没有腿法,也没有摔法,

他们可以放心的用!

这种情况在UFC上也是不常见,

由于UFC是什么都让用的,拳手很少敢这么出拳的。

如何掌握中定:

1、掌握身法。

对身法的要求,论述很多,应掌握以下几点:

一是虚领顶劲。

要特别注意是虚领而不是实领;

二是涵胸拔背。

要正确理解涵字,非用力去含,而是意图去内敛;

三是沉肩坠肘;

四是开胯裹裆。

开胯也称落胯,是实现气沉丹田的条件,

裹裆是到达开中有合;

5是命门后掌。意图使后命门后撑;

六是尾闾正中,一定要正确理解正中2字含义。

总之,对身法的整体要求是饱满,中正,虚灵。

2、掌握虚实转换的关键--两肾抽换。

在“十三势歌诀”中第一句便讲到

“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

腰隙即为腰眼,为两肾。

两肾的抽换是产生太极拳虚实变换的关键,

也是各派工夫身法带动虚实转换的关键之处。

3、一切动作由腰来主宰。

在行功中应做到腰不动手不动

(其它部位也不动),腰拉手转,

一切动作均来自于腰(从形讲),

即由两肾抽换带出来,

以实现所要求的一动无有不动,

一静无有不静,上下相随,内外相合。

长按或扫描









































北京治白癜风什么医院好
青少年白癜风的危害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qcfeicui.com/wswg/107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