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武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中的瑰宝和精萃。武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沉积反映和产物再现。它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融汇和汲取了诸多社会领域中的营养,有着丰富的内涵。 因而,可以说武术文化是一个以武术为载体的、其内容具有哲理性和艺术性,其方法具有科学性的独立完整的文化体系。 1武术文化的渊源 武术作为一个完整的文化意识形态(或武术文化体系),就其文化涵容性而言,几乎涵容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各种成分和要素,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其一,武术的理论渊源来自于中国古典哲学,包括道家哲学的本体论、古朴的周易学说、太极哲理以及五行学说、孙子兵法。 其二,儒家伦常奠定了习武者的行为规范。 东方儒学文化思想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占统治地位,在其影响下,武术界形成了大家共同遵循的武德规范和标准。 其三,我国东方古典美学的特殊范畴浸润了中国古代武术。 我国古典美学范畴里,有“气、韵、形、神、意、阳刚、阴柔”等审美意境,武术不仅要求外在的气质动作与形体美,而且还讲究有神韵,形神兼备,进而引申到崇高的思想境界,使人的思想与行动和谐统一。 其四,以传统的中医养生理论为基础。 “拳起于易,理成于医”,将传统医学理论融于武术,极大地丰富了武术理论体系,内外兼修正是武术有别于其它体育项目的特色。弘扬民族文化,服务人类健康,武医结合正体现了这一价值取向。 其五,武术的发展融会了古代兵学文化。 在历史上很长一个时期,武术与军事结伴而行。武术作为一种克敌制胜的手段,无论是单打独斗,还是各种阵战,无不显示着古代兵法战略思想。孙子兵法认为,未战先谋,知而后战,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声东击西、围魏救赵等计策被应用于现代散手格斗中。孙子兵法中的精兵为上原则,在武术习练中演用为“百招会不如一招精”,体现了人们融兵学思想于武技的智慧。 2武术文化的技击特点 “武术”一词最早始见于晋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所编的《文选》,有《皇太子释奠会作诗一首》中“国尚师立,家崇儒门,……偃闭武术,阐扬文令”。意思是停止战争,提倡文教。这里的武术泛指军事。 武术在秦汉以前有拳勇、手搏、角抵、角力、相搏等名 三国时出现“武艺”一词 宋元时期有武事、使拳、打套子、白打、相扑等说法 近代有国术、国技、把式、对拳、功夫等称谓 而“武术”一词作为一种运动名称较普遍的使用则是在近代尤其是解放前后开始的。这些不同的名称都体现了武术是一种“技”“艺”“术”的文化,是围绕“武”发展的特定技艺和技能。因而,武术的技击性是其本质属性,也是构成武术运动的核心要素。 武术的技击技能最初起源于原始社会的生产劳动和狩猎技能,伴随着古代军事斗争的发展而丰富,并在现代武术运动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武术之所以流传发展到今天,是因为武术有它本质的、内在的东西值得继承,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这个本质的东西就是武术的技击性。 从武术过去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看,技击是它的灵魂。从武术的概念表述可知,它是以踢、打、摔、拿、击、刺等具有攻防价值的动作为基本组成素材,以套路演练和在对抗搏斗为主要运动形式的武术技击运动。 具有攻防搏击价值是武术最基本的特点,武术的传承决不能为了突出动作的表现性而忽视了实战攻防的技击内涵。而在武术的技击内容里,包含了我国传统文化的许多思想和观点,如:哲学和辩证法里的太极说、两仪说、三才说、四象说、五行说、八卦说、阴阳说、中医经络穴位和子午流注学说、天人合一说、元气理论说以及儒道的养生修身思想。 正是由于这些方面的渗透使武术更加具有独特的魅力,使武术文化体系更加完整。武术活动之所以区别于其它活动,就在于武术动作是攻防的统一体,技击性是其发展的本源。如果武术动作没有了攻防含义,也就不能再称其为武术。 3武术的价值 武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不同的群体有着不同的价值功能。 1.政治与军事功能。 2.防身健身价值。 3.武术的文化价值。 (1)武术本身是一种文化,它蕴涵着许多哲理和各种思想观点。 (2)练习武术可以陶冶人的情操,使人们有更高的道德修养。 (3)武术有娱乐性,它不但可以自娱,而且还有欣赏价值,能丰富人们的生活。 4.武术的经济价值。 武术健身就是发展生产力;武术是人们生活中的一种精神消费品;武术是体育产业的一部分。 5.对外文化交流的纽带。 4武术文化的美学特征 中华武术体现着中国古典美学的特殊范畴,反映了东方古典艺术的神韵。它注重对内在感情的抒发和对内在修养的表现,重在写神、写意。武术的美包括技击美、节奏美、劲力美、形神美、动作美等等。 对于武术,人们早就作为一种艺术来欣赏,在古代的“六艺”教育中,就包括“射、御”。“春夏学干戈,秋冬学羽龠”,“干戈万舞,象舞也,用动作之时学之;羽龠龠舞,象文也,用安静之时学之”(《礼记·文王世子》郑玄注)。这里的“武舞”不仅是一种武术动作,而且是一种艺术形式。 在古代文学中,人们也有用艺术的眼光审视武术的。 杜甫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中写到: 昔有佳人公孙氏 一舞剑器动四方 观者如山色沮丧 天地为之久低昂 耀如羿射九日落 矫如群帝骖龙翔 来如雷霆收震怒 罢如江海凝清光 武术之美还体现了自然与和谐,古典美学观强调美与善的统一,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主张天人合一。 武术的美还在于它的外在表现性,如它的风格特点、劲力节奏、结构造型、动静虚实、阳刚阴柔等。长拳中的“十二型”的比喻,“动如涛,静如岳;起如猿,落如雀……”展示了武术特有的神韵意境。 5武术文化的伦理观 武术充分体现着中华传统美德。崇尚武德是武林人士的优良传统。武德是在武术活动中得到广泛认同与奉行的行为规范,其内容丰富且纯朴。武德首先表现在练武与修身、习艺与立人、品德与技艺的统一,把修己养身看作立身处世、实现人的价值的根本。 武术历来十分重视武德教育,强调练武以“德”为先。《大学》中曾提出“明明德”、“内外兼修”,“内”即是指品性的修养,“外”即是指技艺的修炼。 第二,武术伦理观表现为使道德规范成为学习武技的准则,“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明德”,“德为艺先”。在古代的武德观念中,习武的目的不是伤害对手,而是自卫,要尊重对手,谦恭礼让。 第三,“仁”与“合谐”的思想是武德的核心 “仁”就是师慈徒孝,兄友弟恭,朋亲友爱。所谓“和谐”,包括个体和谐、人际和谐与道家的“天人合一”。武术运动的主体即人体自身是与宇宙自然相应相通的,人与自然是一个和谐的整体,“和谐”观念渗透于武术的各个方面,是武术伦理思想的最高准则。 识别下方白癜风效果哪家医院能够治好白癜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