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技击是太极拳武术文化更深层次的内涵和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它的精髓和灵魂。弱化太极拳技击内涵不利于太极拳的发展和推广、阻碍了传统太极文化的传承。强化技击在太极拳教学中的应用,结合技击文化思想和攻防内涵,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是传承太极文化的需要。 太极拳技击思想起源 太极拳渊源流长,是我国传统体育文化奇葩,其拳理博大精深,涉及多方面学说与原理。是陈王廷在戚继光的《拳经三十二势》的基础上所创,经过了历代武术家们的不懈努力,由多种拳法和导引术加以揉合编制而成,也充分继承和发扬了《拳经三十二势》中遇敌制胜,朴实无华的技击方法和思想,并创造了太极推手,丰富了太极拳的内容和技击形式,也为太极拳各流派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统一的技击特点和指导思想。是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逐渐发展成为中华武术的一个拳种;所以说太极拳属于中华武术的大范畴,一种属于拳术的运动,其一招一式都符合拳理,具有技击性,这里的拳理是指太极拳动作本身具有攻防的含义,能够产生一定的攻防实效,也是太极拳运动区别于体操、舞蹈等项目的根本性因素。 太极拳的技击特点 太极拳形成过程中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追求天人合一。修身养性,刚柔相济,内外动静结合,注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统一思想。因而太极拳运动在劲路上表现为刚柔、轻重、长短、明暗等力量的互补;正面表现为正面的实、顺、刚、强;负面表现出用虚、反、柔、弱等特点。 由于其产生的特殊背景,决定了太极拳与其他拳种的技击性有很大的区别。太极拳的所有动作都具有技击含义,它的一招一式都讲究收放、开合、动静、虚实结合,和谐统一。同时它体用兼备,特别强调上身的中正安舒和肌体各部位的劲力要对称平衡,逢上必下,逢左必右,前发后塌,八面支撑。比如:太极拳重视“以柔克刚”,讲究“沾粘相随”、“舍己从人”“四两拨千斤”“借力打力”“后发而先至”等特点;太极拳之技击还具有很高的技巧性、灵活性、刺激性、趣味性和观赏性特征。太极拳深涵传统文化,其内涵包罗万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华夏文明之结晶。 技击在太极拳传授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太极拳只不过是依太极阴阳变化之理而运其拳,其健身休闲都是为其本质功能——技击服务的,不能本末倒置。技击是太极拳的重要内容,是太极拳传统文化思想内涵的外在表现形式,在太极拳的传授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太极拳运动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在高校也得到长足的发展,然而人们过分追求太极拳的健身、休闲功能,导致太极拳的发展进入误区,尤其在青少年的心理形成“太极拳舞”,“老年人运动”“花拳绣腿”的错误观点,这都是忽视和弱化太极拳技击性造成的,照此发展下去,太极拳必将失去武术意义,失去其向前发展的内动力。技击内涵的传授不仅是太极拳运动的需要,也是太极拳本质需求,是太极拳传统文化传承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攻防是太极拳的精髓,那么太极拳攻防的精髓又是什么呢? 打拳的初始阶段,对这个问题不甚明了,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打了一段时间以后开始考虑这个问题。继之,觉得在太极拳诸多攻防动作中,都贯穿着一个内核。那么这个内核又是什么呢? (一)为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先从简化24式太极拳的“左右穿梭”谈起。这是个攻防兼备的拳势。其第一个动作是“落脚转体”,第二个动作是“抱手收脚”,第三个动作是“上步错手”,第四个动作是“弓步推架”。这四个动作合称“右穿梭”。细心观察,就会发现这四个动作在转换的过程中,都含有螺旋运动。不仅动作的路线上有螺旋运动,就是在细节上也有螺旋运动。例如“推架”的“架”,它是个防御动作。假设对方用手打来,我用右手挑架。在挑架的过程中,右前臂要有个滚动式内旋。有了这个内旋动作,就可以使对方打来的手向外滚落,不致伤着自己。此外,用于招架的右前臂在内旋的同时,还有个向侧上方上举的动作,这是为使对方击打的手落空。若没有这一系列螺旋运动,那就极有可能被对方击中,先失一招。 同样,在右手挑架的同时,左手要迅速反击。而这个“推”,也不是简单的前推,而是向前侧推出,并且在左掌接触对方前胸的瞬间,有个旋转推按的内劲,才能转守为攻,把对方发出去。 “左穿梭”则是依计按相反的方向攻防。 无论是“右穿梭”,还是“左穿梭”,自始至终都贯穿着一个方法,那就是螺旋运动。 不仅综合拳比赛套路如此,太极拳几个主要流派的拳势,也有诸多相似之处。以“云手”为例,陈式拳(比赛套路)的向右“云手”,包括“收脚旋掌”“开步推掌”“插步旋掌”“开步旋掌”“旋掌平摆”“提膝横击”。单从名称来看,这六个分解动作中,就有四个称为“旋掌”。这“旋掌”动作要求双手一高一低在体前做旋转缠绕,也就是螺旋运动。即使“推掌”、“横击”两势,手臂在外放时,也含有螺旋式内转。 向左“云手”的劲力也类似,只是方向不同。 我们再看看杨式拳。杨式拳(比赛套路)的“云手”,包括“转体落掌”“云手收脚”“云手开步”“云手收脚”“云手开步”“云手收脚”几个动作。两掌和两臂在体前交替画立圆时,是边云手边做螺旋式的内转和外转,两掌在左右两侧还各有个旋转翻手按掌的动作,可以说这个拳势自始至终,均含有螺旋运动。 吴式拳和孙式拳的“云手”,虽表现形式不同,但其整个动作过程,也都含有螺旋运动,不光“云手”之类含有明显“画圆”运动的拳势如此,就是“搬拦捶”中的“弓步打拳”,用于外发冲拳的那只手,也不是简单的直击,而是从腰间“拧着麻花”打出。各主要流派的太极拳,虽风格不同,但都含有螺旋式运动。 (二)刚柔相济是太极拳技击中应遵循的一个重要法则,而“以柔克刚”则是太极拳攻防中的一个杀手锏。那么如何以“柔”克“刚”呢?我认为这个“柔”的核心,就是螺旋运动。不然这个“柔”,很难克“刚”。 按常理,在“刚”与“柔”这对矛盾中,“柔”处于劣势,刚猛占有优势,“柔”要胜“刚”,就要讲究策略,这个策略的着力点,就是不能蛮打硬拼,而是像太极拳前辈们那样,用螺旋运动的独特战法应战。螺旋式运动的高明之处在于与对手交锋时,不是以“刚”对“刚”的硬打,而是“随曲就伸”,用“四两拨千斤”的巧劲,避开对方的攻击,再乘势攻击,螺旋运动力点多变,运动方向千变万化,最能迷惑对方,使其一时难辨用力的方向。我方则能运筹帷幄,在引进化打中,变被动为主动,反制对方,克敌制胜。 螺旋运动的威力,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得到验证。比如,在硬木上打洞,用螺旋钻头钻木,比用钉子直钉,钻得更深,也更省力。在现代战争中,有螺旋膛线的枪打出的子弹,要比无膛线的枪射出的子弹,打得更远、更准确,也更具杀伤力。螺旋运动的优势以此可见一斑。 (三)那么螺旋运动是否有拳理依据呢?我们先看太极图。太极图是由一个外圆,和这个“圆”中的“阴阳鱼”及两个“鱼”中间的一个“S”形曲线组成。一般认为“圆”表示无极;“阴阳鱼”表示太极的“两仪”,以及事物的运动是个此消彼长的过程。有趣的是界定“阴阳鱼”的那条中线,不是直的,而是条“S”形曲线。对此可以有多种解释,比如说它表示对立事物的变化是个从小到大的渐变过程。而一些太极拳前辈则把它视为拳理的依据,比如,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有“随曲就伸”的说法;陈鑫在《太极拳缠绕精论》中则说:“太极拳,缠绕法也。进缠,退缠,左右缠,上下缠,里外缠,大小缠,顺逆缠。”似乎这个缠法在太极拳中无处不在。王宗岳说的那个“曲”,陈鑫说的那个“缠”,其实就是螺旋运动。以此为据,我们可以说,太极图那个外圆中就包含的内核,也应是螺旋运动。当然太极拳攻防的内核,也不能例外。 太极拳的攻防,还有其他因素的配合,诸如内功的运用、“懂劲”等,这里就不一一详述了。 由此看来,与其把太极拳称做“抱圆运动”,还不如把它叫做“螺旋运动”更贴切、更符合实际。 c 越来越多的拳友北京治疗白癜风的最佳疗法最好白癜风医院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