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分析武术中的三练

发布时间:2023/12/9 11:25:27   点击数: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价格 https://m.39.net/pf/bdfyy/dbfzl/

学习武术首先要了解“武术”这一概念产生发展并不断变化的历史。

中华民族远古祖先为了生存而与野兽搏斗的狩猎及部落中人与人的争斗是武术的最初起源。

南北朝时期,南朝梁的太子萧统在其《文选》中记载了南朝宋延年的一句四言诗:“偃闭武术,阐扬文令”。在当时,武术是指军事技击术。这就是中国历史上关于“武术”一词的最早记载。而后“武术”一词鲜有记载,在宋元时期以武艺称呼者最多,十八般武艺就出自宋元时期。

之后,民国以“国术”代称武术,赴外的华人以“功夫”传播武术,新中国成立后采用了“武术”这一称谓并沿用至今。

“武术”,“国术”,“功夫”等都是武术在历史上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不同称谓。

在传统意义上,文练被定义为拳术的正统练习方法。其特点是重理论重思维,对武术的实用性如攻防技击方面没有过多要求。武术分为套路,散打,功力三大方面。而套路运动就是文练的代表。

套路在练习中自成一套,没有外在不定项因素的干扰,练习时重在克己,顿悟。研究琢磨自己的动作是否规范,到位。

总体来说,套路这一文练运动以中低层次的运动强度为主,按照万物休养生息的规律为指导,以修养身心滋养身体五脏六腑为主要目的,通过长久的修养型练习来达到锻炼筋骨增进身体健康的效果。在达到以上各方面的前提下,才会对攻防技击等实用性方面提出进一步的要求。

文练对身体素质无过多要求,年龄大小与身体条件的好坏都不影响文练,几乎可以说是人人都可以练。文练练好可以成为绝顶高手,但文练能练成高手程度的少之又少,几率为百分之一到百分之二不等。所以普通习练者以文练为习武手段,会有一定的格斗实用性但作用不大。

基于文练重理论重修养重精神因素这一特点笔者认为有利也有弊。

首先,文练普及性广,不受年龄性别等身体生理因素影响,是大众健身的良好选择:其次,易学易练,习练者可根据自身条件选择习练项目。如少年儿童可以习练长拳等竞技与传统门派等中级强度的套路,激发锻炼身体协调性柔韧性平衡性。

因为套路需要记忆动作,体会动作的节奏速度,所以对提高少儿记忆力注意力及思维能力有较大帮助。再次,文练对身体的康复及维持提高机体健康有显著功效。如中老年人与亚健康人群可以通过导引,健身气功及太极拳等低强度的套路运动,舒筋活骨,加强人体新陈代谢,促进身体健康。最后,文练不仅可以使身体恢复健康并保持健康,并且可以从精神上缓解神经性紧张,疲劳,抑郁等。陶冶情操,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文练对精神健康及身体健康的修养是双方面全方位的,是全民健身,振兴民族的有效健身方法。

另一方面,文练在一定程度下也存在弊端。对于想成为高手的人来说,习练周期长,耗费精力大。虽然可以练成绝顶高手,但却是十分困难的,除非是生长在武术世家有一定基础,或是一生都投入到武术事业中去,或许有可能成为绝顶高手。

中国有句古语穷读文,富习武。研习武术需要花费大量精力与财力,文练周期漫长而负杂,有想象不到的困难,所以大部分人仅处在文练的初级与中级。或许对普通人来说达到中级已经足够了。

武练,是以高强度大运动量的方式较快提高身体机能,为实战积累基础。理论也以技击技术与战术为主要内容。武练对身体素质有一定要求,是要在身体健康的前提下才可以练。大部分人都可以成为高手。练成几率在百分之七十到八十不等。可以开馆授徒。

武练已不仅仅要克服自己更要克服一定的外力,它是传统武术基本技法的基础。它以攻防技击的技法内容为主要调练内容,属于克服外力的应战技法,有较强的实战性。比如军事擒拿格斗散打等。

在快节奏的讲求效率的当今社会中武练比较符合人们对武术的普遍本质认识。武练比文练更直接快速,应用效果也更明显,但在精神修为上要比文练差很多。武练更适合作为一种生存技能存在。如在当今社会中,懂外语,懂计算机,会驾驶一般,是一个人综合实力的组成部分。而横练则是武练在武技方面的延伸,在精神文化方面横练已超出了中华武术的范畴。

横练,是以人体生理心理极限强度为训练限度,最大范围的发挥技击的作用。

横练要求自身恢复力强及抗外力能力强,只有身体强壮的人才有条件练习。只要肯吃苦几乎人人可以成为高手,成为高手的几率在百分之九十以上。横练在武技上可以达到最高,但它没有精神修为这一概念,易成为武夫。横练一般人练不了也不提倡练,除非有某种极强的目的性。对横练我们要以辩证的观点去看。

先修身再练技是为文练,先练技再修身是为武练,只练技不修身是为横练。文练是武练的基础,武练是横练的基础,在武技方面三者关系层层递进。但在精神修为上却是层层下降的。

每个人身体状况,年龄,习武程度不同,正确选择适合自己的练习方法是至关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自己的预期目标。(史悦)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qcfeicui.com/wstd/1484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