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武术的起源发展和丰富多彩的祖国武

发布时间:2016-9-2 13:59:09   点击数:

1武术的起源发展和丰富多彩的祖国武

---Tips:点击上方查看往期精彩内容---

1概述武术的起源及发展

武术,是我国固有的一项增强体质、培养意志、训练格斗技能的民族形式的体育运动。它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广泛的大众基础,是劳动人民在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社会实践中不断积累和丰富起来的一项文化遗产。

SEEMORE→

1、武术起源于生产

恩格斯曾指出:“科学的产生和发展一开始就是由生产决定的。”①武术运动一样是起源于生产斗争的劳动实践,“劳动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②早在5六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早期,处于原始时期的“北京人”,在收集和渔猎的原始生产中,已制造和使用了砍砸器、石锤、燧石尖咀凿等粗制石器和用石器刮削过的棍棒。这些极原始的工具,“是打猎的工具和捕鱼的工具,而前者同时又是武器”。③他们使用这些粗制的石器和棍棒等武器,去与剑齿虎、肿骨鹿等那样凶恶、庞大的猛兽做斗争并猎取它们作为生活资料。“民物相攫而有武矣”,④在狩猎的生产斗争中,人们逐渐地取得了使用武器的技能,取得了格斗和捕杀的技能,这些技能是在原始的生产方式基础上产生的,是非常低级的。但是它却是武术格斗技术的萌芽。

生产工具和劳动技能的不断进步,不但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决定的意义,而且对武术的发展也起着直接的影响。继“北京人”以后,人类社会进入到氏族公社时期,“丁村人”用交互敲击法制成的砍伐器是之前的“北京人”所没有的。厚三棱尖状器成了他们的典型工具。在这时候期的出土实物里出现了尖状石器、石手斧、石球等。到了旧石器晚期的时候,生产工具除木石工具外,还制作和使用了骨角器。“河套人”已开始用矛,矛头就是用骨角加工制成的。再从山顶洞出土的穿孔骨针和石镞等实物来看,当时“山顶洞人”已初步掌握了穿孔技术和磨制技术。穿孔技术的掌握,可以使一些工具或武器在穿孔处系缚上柄把或绳索来使用;磨制技术的掌握,则增进了工具或武器的锋利。而石镞的出现,证实了当时已有了弓箭的发明。在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中间,有些氏族开始制作把细石器和细长石片镶嵌在骨角或木器上的复合工具,使石器发挥更大的作用。后来在新石器时代出土实物里所发现的用细长石薄片嵌人兽骨一侧或两侧的石刃骨刀、石刃骨剑,正是这类复合工具的典型。在这期间,有些氏族还用玛瑙和玉髓硬度较高的玉石制作矛头和斧。到了新石器时代,人们使用的石器普遍采取了磨制方法,因此,有刃的工具或武器更加锋利。“仰韶文化”中出现了石斧、石铲、石刀、石镰、骨鱼叉等生产工具,还出现了大量的石制和骨制的箭镞。箭镞的情势也颇多样:有尾部带铤的,有双翼倒勾的。新石器时代末期,有些地区也还出现了极少量的铜钺、铜斧、铜刀、铜戈和铜镞。

这些原始的生产工具的进步,尤其是它的实际功效,为后来武术的劈、刺、砍、扎等技术的逐渐构成奠定了客观的物质基础。任何概念都是从客观的实践中产生的,而不是从主观的纯洁的思惟中产生的。如果没有由于生产斗争的需要而发明的弓箭,就产生不了“射”的这1技术概念。因之,有了尖状石器和剑的发明及使用,人们才取得了“刺”的技术概念;有了长矛的发明及使用,人们才取得了“扎”的技术概念;有了石手斧和刀的发明及使用,人们才取得了“砍”和“劈”的技术概念。

这些原始的生产工具或武器,大部分也是后来武术的器械运动的前身。除弓箭以外,像棍、棒、斧、钺、戈、矛、刀、剑、锤、铲、叉等,在后来的所谓“十八般武艺”里就占了大部比重,而其余的几种武器,有一些也是在这些原始生产工具或武器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和发展的。比如:枪是矛的变体,只是矛头长,枪头短而已;戟是戈和矛的合并,它兼有了戈的横刃和矛的直刃;槊是锤的加长;鞭、锏则是由短棒演化的,短棒是没有棱的器械,而鞭和锏却演化为有棱的器械。就武术器械运动的“软器械”来看,有些器械也是从某些原始的生产工具演化发展而来的。“绳镖”就近似原始的“鱼叉”。“绳镖”是在一只镖的尾端系缚着绳索,用手捉住绳索将镖打出以后还可以收回。而在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原始“鱼叉”,其形状和后来的镖十分相似,与其说是鱼叉,还不如说是镖更加确切。出土的“鱼叉”中,有的在尾端带有结节,便于系缚绳索,使用时将叉掷出,然后抓着绳索又将叉收回,这和“绳镖”的使用方法是相同的。所不同的只是:出土的原始“鱼叉”是骨制的,而后来的“绳镖”随着铁器的发明变成铁制的了。再如“流星锤”,拿它和解放前生活方式还停留在原始社会渔猎阶段的少数民族所使用的狩猎工具“投掷石球绳套”相比,“投掷石球绳套”是绳索的一端或两端做个套兜,里面套着一个不大的“石球”(就像杂技“水流星”在绳索两端的套兜里套着两只水碗那样)。狩猎的时候,将套着石球的一端向猎物甩去,把猎物的腿脚缠住拖倒。后来的“流星锤”则发展为在绳索的一端直接系缚一个铜制或铁制的圆形小锤,不再用套兜套石球了。它的作用也随着社会的向前发展,和其他某些原始的生产工具一样地不再直接用于生产了,但是它在形式上还是保存着原始生产工具的痕迹。

2、原始战争的出现,增进武术向军事战斗员技能发展

原始部落战争的社会实践,使武术在已有了狩猎的格斗和捕杀技能的同时,又有了军事战役技能的发展。后来的武术运动,其内容就大都近于军事战役技能而远于狩猎捕杀格斗技能了。

在氏族公社时期,部落与部落之间,有时为了反击侵犯者,或为了扩大已感到不够了的占地,常常引发战争。一些古籍记载里的“黄帝与炎帝战于版泉之野”⑤,“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⑥;“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⑦;和共工还与祝融大战等等,这些记载中的传说,都是原始社会部落战争的反应。当战争产生的时候,由于平时没有甚么军队的组织,从事狩猎生产的猎手们便志愿地组成1支战役的队伍去进行战役。在这些战争中,远则弓箭、投掷器,近则棍棒、刀斧,凡是能用于战役的任何生产工具都会成为战役的武器。战役是很剧烈的,一个人有时须要对付好几个人的攻打,当手中的武器被打坏或打掉了的时候,就得赤手空拳与拿着武器的对方展开搏斗,或双方都是拳打脚踢地徒手搏斗。

部落与部落战争之间的实践,要求人们需要掌握一定的军事战役技能。人们为了个人和全部社会的生存,也总是把从战争实践中取得的一切技能、知识和经验不断地加以总结,并和狩猎生产的技能一样传授给年轻的一代。因而,战争实践里的一些徒手搏斗的技能、使用武器搏斗的技能、空手夺刃的技能、单人应战多人的技能,和个人操练的单个技术,便都成了经验总结的对象。到这时候,武术的技术概念,根据部落战争的客观实践,经过一个抽象的进程,又有了新的内容。原来一些从狩猎生产斗争中取得的技术概念,像劈、刺、砍、扎等已不再是仅仅作用于狩猎,同时也作用于战争了。武器也随着战争的要求,在生产力不断提高的条件下,逐渐地有了改进和发展。这样,武术随着原始部落战争的客观存在,同时也是社会生活的需要,有了军事战役技能的发展。

后来原始社会瓦解,在阶级社会里,奴隶和奴隶主之间,农民和地主之间,彼此之间的阶级斗争十分尖锐,战争频繁。统治阶级为了进行侵犯和弹压人民的反抗,有了专门从事军事活动的军队组织,军事战役技能在他们手里成了掠夺和屠杀人民的残酷工具。而奴隶和农民为了反抗统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也总是以军事战役技能作为武装起义的必要手段。从奴隶起义和陈胜、吴广农民起义起,仅在汉族的数千年的历史上,这类奴隶和农民的革命战争就有数百次之多。每次起义和战争的结果,都打击了当时的统治阶级,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由于社会的向前发展,生产水平不断提高,战争的武器生产日趋改进;随着城堡、舟车、骑战、攻城战,和火攻、水攻,都陆续地在战争实践中产生出来,同时也产生了作战的阵势和队列。这样,军事战役技能的范畴就更加广阔。

3、强身除病的客观要求使武术成为体育的一种手段

原始社会的人们,在与自然和疾病的长时间斗争中,从生产和军事活动的社会实践里逐步地意识到了体质的健康在社会生活中起着积极的作用。他们为了强筋骨、增体力、调气味、除疾病,使体质增强以利于生产和军事战役,因而有了医药和体育的要求。如《吕氏年龄》里说:“昔阴康氏之始,民气郁阏滞著,筋骨瑟缩不达,故作舞以宣导之。”这个记载表明,在原始社会氏族公社时期,人们已创作了一种唤作“舞”的运动情势来锻炼筋骨,活动关节,以增强体质。毛泽东同志指出:“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应。”⑧原始社会的体育,必定是和当时生产技术、生活资料、生产方式,和在此基础上所产生的社会观念,产生直接的联系。在原始社会渔猎阶段,人们的社会生活,最重要的部份是狩猎和军事战役相干。人们既要从事狩猎生产,又要时刻准备迎击别的部落对生活区域的侵犯。因此,每个从事生产的猎手,同时又必须是从事战争的战士。身体硬朗、大胆刚强的氏族成员,成为社会尊重的人物,社会舆论的全部气力在于使青年成为大胆无畏的人,培养他们对战役荣誉的渴望。从这样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观念动身,原始社会的体育,其内容和性质自然而然地要与生产劳动和军事战役相干联。全部社会的生活所必须的活动,决定着体育的运动情势和内容。因而,某些从生产劳动和战争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狩猎技能和军事战役技能,和被看作是大胆、有力、灵活等意味的某些动物的动作,就都成了在古代唤作“舞”或“戏”的运动情势的主要内容。

在原始社会出现的猿猴舞、雀鸟舞、熊舞等以模仿动物动作为内容的各种“舞”,《尚书》里把它唤作“百兽舞”。这里面就有一些是“得所以利其关节者乃制之为舞”⑨的“熊经鸟申”的体育运动。后来的“五禽戏”“象形拳”,即是这类运动的延续和发展。

原始社会里拿着武器操练的“伐”和“干戚舞”,则是一种纯洁以军事战役技能为其内容的体育运动。古籍记载里,“夏后氏”这个部落在“大东之野”进行军事操练时,教战士“舞九伐”⑩。“一击1刺为1伐”?,那末,“伐”这类运动在它的内容与形式上已有了9个击刺技术的变化。另外一则,一度和“黄帝”部落进行过战争的“刑天”部落,虽然是暂时溃退了,但依然是“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斗志昂扬地“操干戚以舞”来训练战士们。这些传说记载表明,以武术的军士战役技能为内容的体育运动,在原始社会里是直接与军事活动相联系的。它起着增强体质和训练军事技术的两重作用。

这类拿着武器操练的运动,后来把它和某些描绘战争、歌颂武功的舞蹈统称为“武舞”。描绘战争、歌颂武功的武舞,在原始社会里一般的是把战争的状态通过舞蹈艺术予以抽象地再现,它和戏剧差不多是同一个东西,应该是属于原始文艺的范畴。拿着武器操练的武舞,虽然是纯洁的军事战役技能的操练,但操练时也带有战役的意识(敌情观念)。而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这里面也有了动作的编排、布局、结构等创作技能,使它逐渐地构成了武术套路情势的体育运动。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指出:“每事物的运动都和它的周围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和相互影响着。”任何事物都不是彼此孤立和不变的。以军事战役技能为内容的武舞(运动),在它发展中间一样是和它周围的一切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因之某些描绘战役事物状态的武舞也或多或少地影响着武术套路运动的发展,这使后来的武术套路运动的内容和情势更加丰富多彩。

“角抵戏”,乃是一种以军事战役技能为其内容,而以搏斗情势出现的体育运动。《述异记》里说,蚩尤部落里7十二个兄弟氏族,“头有角……以角抵人,人不能向”,“名角抵戏”。蚩尤部落以“角抵戏”这类运动来训练战士,使他们成了英勇善斗的部落,作起战来,“人不能向”。他们把野牛角装潢在头上,正是为了显耀自己的大胆、慓悍和力大。“角抵戏”这类搏斗情势的运动一样是直接与军事活动相联系的,同时也有增强体质和训练军事技术的两重作用。

武术,在原始社会随着强身除病的社会需要,成了原始的体育中的一种手段。

4、周秦以来出现的武术运动

在中国长时间的社会发展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武术也随着社会实践不断地向前发展着,使它在体育领域内出现了许多不同内容和情势的运动。在古代,武术除套路情势的运动以外,也还包括搏斗情势的运动。自周秦到元明,据文字的记载,搏斗情势的运动有角力、角抵、手搏、相扑、击剑、较棒、刺枪,等等。这些运动项目,都有广泛的大众基础,技术水平的发展也较高。例如汉“元封三年春”举行的一次“角抵戏”,“3百里内”的人“皆来观(看)”?。又如在春秋战国时,仅仅在赵文王那里就聚有“三千余人”练习“击剑”,一次击剑比赛连续进行了“七天”?。当时在妇女里面也出现了击剑家,“越女”就是其中的一名代表。她把击剑的经验概括为“内实精神,外示安仪,见之似好妇,夺之似惧虎”?。她的剑术到了汉朝还在流传,王充在《论衡》里说:“剑伎之家,斗战必胜者,得曲城越女之学也。”这些搏斗情势的运动,到了近代有的已像“摔交”那样不再从属于武术,而是成为一项单独的体育运动了;有的则尚待研究,使它能更好地为人民的健康服务,为国防建设服务。

套路锻炼情势的运动则有“剑舞”“戈舞”“矛舞”“刀舞”“戟舞”“双戟舞”“走戟”“使钯”“使棒”“使枪”“使拳”或“打拳”等单人舞练和集体舞练的项目;“枪对牌”“剑对牌”等双人对练的项目。舞练的技术水平,也到达了较高的程度。例如明朝唐顺之在1首诗歌里曾这样描写过一个拳法舞练的景况:“……忽然竖发一顿足,崖石迸裂惊砂走;去来星女掷灵梭,夭矫天魔翻翠袖……翻身直指日车停,缩首斜钻针眼透;百折连腰尽无骨,1撒通身皆是手……”?这类描写虽然说有些夸大,但从这拳法舞练中可以看出武术套路运动对人体素质的气力、速度、灵敏、柔韧、调和等性能能力有着很高的要求,因之它具有强体健身的体育价值。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页

②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页

④《兵迹》

⑤《列子·黄帝》

⑥《史记·五帝本纪》

⑦《淮南子·天文训》

⑧《毛泽东选集》64开合订本页

⑨《路史》

⑩《山海经·海外西经》

?《礼记·乐记注》

?陶潜《读山海经》

?《汉书·武帝本纪》

?《庄子·说剑》

?《吴越年龄》

?《荆川文集·峨嵋道人歌》

以上内容出自年体育院系通用教材《武术》第一章第一节内容,后收录在《琴剑楼武术文集》中。

2

丰富多彩的祖国武技艺术

武术是我国文化遗产中一项具有独特风格的体育艺术。它是我国广大人民所爱好的传统体育运动。它不但含有武术特点、具有艺术情势,并且具有锻炼身体的价值,在保健和医疗方面也有很多功用。

解放前,武术运动在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社会里,在“全盘西化”和“复古主义”的两重压迫下,被弄得七零八落、面目全非。解放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才根据人民的需要把它扶植起来。但是,由于旧社会反动统治者所加在武术界的许多坏的影响,还没有能够彻底清除,大众还不可能顺利地参加武术活动。因此,动员武术界人士和广大大众共同来发掘、整理、研究和发展武术运动,是极有意义的。

一般地说来,武术是以各种徒手拳套和各种器械的技术套路为主要内容的。根据初步的调查,散在全国各地的武术约有一百九十九项,而属于少林拳(俗称长拳)类的有一百3十项;器械技术约有四百多项。而使用刀、枪、棍、剑四种器械的约有二百八十3项。因而可知我国武术内容的丰富多彩了。

武术的最原始的情势是格斗,是人类求生存的生活技能。在原始公社时期,人类为了生存,除寻食果实之外,还需要肉食和穿着兽皮,同时,为了保障生命安,需要同猛兽进行斗争。这样,人类就需要有一套猎取野兽、同野兽格斗的方法,这种方法在实践中逐步发展,便构成了在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格斗(包括进击和躲闪)技能,也就是生存的技能。到了后来,随着军事战争的出现,格斗技能进一步向前发展。汉书艺文志兵技能十三家中有了“手搏”6篇,“剑道”三十八篇,其意用在训练军士。可见在汉朝格斗已构成了一种系统的武术。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经济繁盛的时期。诗人骚客漫游天下,而游侠之风也盛极一时。武术在这类社会里普遍发展并且是多向剑术武术这方面发展。著名的诗人李白就曾学习过剑术武术。这类游侠风气反应在舞蹈艺术上出现了“剑器舞”,这就促使武术同舞蹈融会。杜甫曾写过《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的诗。到了宋代,表现武术的剑器舞又分向两条不同的道路发展,一条走向了“戏剧艺术”,另外一条走向了“武技艺术”。某些武技艺术表演家们根据武技艺术的创作原则,在长短兵、徒手等器械武术和徒手武术中吸取了素材,创作了各种各样的表现武术的充满战役气魄的艺术作品。“武技艺术”的创作必须在各种武术特点和武术规律中去汲取素材,所以这些创作家们也必定是个晓得武术的人物。这样,“武技艺术”和“武术”就成了一个统一的体系,这个统一的体系就为今天的武术运动奠定了基础。

武术运动在今天它还是包括着“武术”和“武技艺术”这两个基本方面。武术在今天能够走上体育的道路是同它本身的特点和大众的需要分不开的。

先拿“武术”来讲,“武术”在今天发展成为系统项目的,在徒手方面有散手(中国式拳击)、推手、摔角等等,在器械方面的有击剑、刺枪等等。散手的特点是手足并用,全身肌肉的张力极大,而动作非常迅速,这就能够将肌肉锻炼得粗壮和富有弹性;并且由于肌肉活动得剧烈,这就同时提高了呼吸系统和心脏血液循环系统的性能。另一方面,它又能锻炼打击的准确性和培养人们大胆、顽强、镇静、机灵等意志品质和气力、速度、耐久力等。推手的特点是应用肘、腕、掌、指的本体感觉,来帮助判定对手肌肉气力上所产生的最细微的变化而滑避这类气力、或借劲发劲地将对手推出。这就要求本体感官性能和中枢神经提高功能,能够迅速变换抑制同兴奋作用的复杂进程。摔角的特点在于克服活的阻力,它能使肌肉发达,并能提高心脏和呼吸系统的性能能力,它在发展气力和机敏等方面也有重要意义。击剑、刺枪等运动,能够培养人们进攻和防守的技能,培养人们的注意力和迅速辨认情况的能力。由于进行击剑、刺枪时,情况变化不定,人们要能及时地辨清并能进击,中枢神经系统的反应能力和视觉、感觉等性能感受非常敏锐,这就进一步地锻炼和提高了神经系统同各部肌肉活动的调和性能。正由于这样,人民群众才爱好这些运动,用它们来锻炼身体。目前除击剑、刺枪和散手还没有一定的防护用具,危险性较大,没有能够被广大大众所完全接受之外,像摔角、推手在全国各地已很普遍。这样,它就很自然地发展成为一种“体育竞技运动”。

再拿“武技艺术”来讲,它除使用器械,如刀,剑、棍、枪等之外,在徒手中还分有各种拳系,每一个拳系中又各有很多“武技艺术”的创作,有的“轻盈飘逸”,有的“雄伟浑厚”,有的“跌扑滚翻”,这就赋予了它以音乐、美学、体操等综合性的艺术价值。“武技艺术”的毎个作品中,动作与动作之间的连续,都有着急、缓、轻、重、强、弱、大、小的劲力和抑扬,构成了全部作品的旋律。同时在每一个作品中它都有着完全的、匀称的、轻盈的、明朗的构图和画面。如果从所有的作品来看,那末全部的“武技艺术”,它包括着伸屈、回转、平衡、跳跃、滚翻等现代体操的所有动作,因此,它又无异是中国的古典艺术体操。“武技艺术”中由于包括着体操所应有的动作,所以它对人们身体、各部肌肉的发育、各部关节的灵活、各韧带的伸长和巩固和平衡感官、神经同肌肉活动的调和性能都有一定的作用。“武技艺术”的多数动作是由大肌肉来履行的,因之肺活量比一般的体操高,增进了血液循坏器官和呼吸器官活动的高涨,这就能完成锻炼体质的任务。“武技艺术”的锻炼,需要有较长的艰苦进程,要求人们具有吃苦耐劳、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武技艺术”由于它含有着舞蹈的情势,具有一种旋律鲜明、动作优美的强烈的美的感觉,可以培养人们审美的正确观念和酷爱艺术的兴趣。另外,由于某些拳系像太极拳虽然缺少跳跃、滚翻和一定数量的平衡动作,但它的活动多重视在呼吸,对内脏的锻炼起到特别的作用——医疗作用。“武技艺术”由于它是综合性的艺术,在体育上起着较完全的作用,所以人们爱好它,认为是一种锻炼身体的好手段,它也就很自然地发展成为中国式的“古典艺术体操”。

从无数的武术锻炼者的锻炼效果看,武术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有些项目在指点原理和技术训练方面不但有了比较完全的、系统的理论,而且到达了比较高的水平。它对身体训练方面的要求也是非常明确的。如太极拳在身体训练方面要求上下相随、内外一致,反应迅速,动作灵敏而轻松、和缓,成为特别适宜于年老体弱的人们的锻炼项目。长拳虽有许多门派,但在已发现的五十多种拳术项目中,也具有了许多共同特点。同时,它的大胆、敏捷的优美形象,吸引着人们去进行锻炼。但是,由于武术被反动统治阶级长时间利用,和宗派分立,造成了技术上的零散混乱和迷信荒谬的说法。因此整理武术运动,要注意推陈出新、去粗存精,把一切有益于人民身体健康、艺术形象优美的项目搜集起来,加以研究整理,根据各种项目的不同性质,明确它的使用目的、对象,在技术上使它成为有标准、有规则,科学化的体育运动项目。

由于武术运动的历史悠久,项目繁多,我们不可能在短期内完成它的整理任务。目前,可以先捉住为大众所特别爱好、在大众中发展得最普遍的项目进行整理,总结经验,逐渐推行。在整理工作进程中,应当反对以体操的情势来要求武术,但也不能忽视体育运动的科学原则。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地保存武术遗产和避免盲目的发展。

这次在北京举行的武术表演比赛,虽然项目不多,但已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宝贵的资料,对今后继续搜集、研究、整理武术,提供了有益的条件。我们相信,在武术界人士和广大爱好武术的大众的共同努力下,武术运动将成为我国群众性体育运动的一部分。

此部分内容曾刊登在年11月29日《人民》上,后收录到《琴剑楼武术文集》中。

本文内容节选自武术泰斗蔡龙云

大师编著的《琴剑楼武术文集》









































怎样能够治愈白癜风
白癜风药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qcfeicui.com/wsdw/108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