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中科 http://news.39.net/bjzkhbzy/180130/6032465.html翻车辘轳锤 王八拳是一个贬损性的名称,后来却也慢慢被认同了。它是指人类天生就会的本能抡拳方式。之所以常见,也是因为好用,是以连续的抡臂为主,看上去气势磅礴,而且分量很大,又容易操作。 用此名形容,是其没有章法,技术粗浅,漏洞很大,很容易被人循着间隙一击放倒。 但就本能的出拳轨迹,在正统的流派武术当中,其实也有高度重合的内容。许多拳术都非常重视贯拳、抡摆、劈盖,以及“反王八拳”的豁打、挑打。 好比螳螂拳中有“翻车辘轳锤”,号称群战无敌,曾有高手在民国国考当中打成拳术第一,这一招原本出自地趟长拳,而长拳中的“乌龙盘打”,劈挂拳、八极拳、少林拳中都有相同动作,夸张化的“猛虎硬爬山”绝技、“磨盘手、铁刺手”、“双捆”、“白虎洗脸”等等,甚至青龙偃月刀连环劈斩的轨迹,也都是“王八拳”的轨迹,只不过是细腻化、技术化的连环拳。 螳螂拳是在传统拳中风格比较鲜明,而又招式繁多,有集合十八家武学之长的说法,过去许多散打运动员退役,在深造一门传统武术的时候,往往就会选择螳螂拳。因为螳螂拳的打法轨迹,跟散打非常接近。 本篇用螳螂拳为例,比较方便说明问题。 王八拳对抡 假设螳螂拳手上了擂台,一旦失去了勾、撕、刁、捋这些指头上的开路手法,没有了叫门的条件,余下就得仰仗组合招式收尾时候的戳锤、圈锤、抄腿、截腿这些重手法。 不便接手而突袭空当,其形式特点也就是粗糙形态的散打了,演变下去,必然是循着规则,演变为早期的散打风格。 搜裆腿、锁口锤一类阴损招法又被限制,再要发挥所长,又得是抄摔、腰斩这类摔打攻击,然而贴身摔打因为配套的手法不能应用,就必然会在激烈攻防中变形。若要坚持技术,那么也必然循着规则,演变为早期散打风格。 散打选手进进退退压着距离,而且不断出快拳、快腿阻截,很难出现街斗状态的进手机会,因此如果是按着散打规则,让传武习练者登台比试,假设他们没有进行过散打训练,那么在规则之下,他们就只能依赖粗糙的重击手法,而且还往往是单独去用,那么很明显,主要的一拳就是抡摆。 像螳螂拳的“辘轳翻车里外双捆”,可以说原本就是高级的王八拳。所以许多传统拳法,拼在一起就成了各种大抡摆对抡,也被嘲讽成“王八拳对抡”,使得“出手如泼妇”的指导理念也跟着真成了负面评价。 因为这种情况的存在,散打爱好者把散打技法看做是传统散手的精华所在,也就只能认同这一说话的成立。 出现乱拳对抡的根本原因 出现此类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比赛与日常冲突不同,心情不同,形式也不同,应用条件也不同。好比日常冲突在于速战速决,其实原本就容易出现对抡的情况,而放在擂台上,双方在相互防备以及回合制的作用下,就不会急于放倒对手,有了防备,就不容易打实在,而不允许击打要害,就要求拳脚分量必须加倍才能给予对手创痛。 因而原能起到杀伤性的攻击,便不能用或者不好用了,平常的“启动力”已经不足以分配攻击分量,原有组合的轨迹也必然会被打破、分割。 组合之所以能连续成为组合,其发力及控制是相互辅助的,有着虚实轻重的分配,面对严密的防守,小手法已经无能为力,原有组合也无从发挥,单摘出来重型手法重新组合,也就是直、勾、摆、边、蹬、踹这些。而这些动作中,便于连续攻击的,也就是连环抡摆了。 散打提取了传统武术中相对发力较重,而又简单实用的动作,进行新的技术升华与技术组合,产生了新的攻防节奏,而用于专业的竞技比赛。从比赛上讲,自然是一种进步。 散打成为中国武术的实战代表 民国国术国考的时候,河北形意与山东查拳显了威风,形意实用,是因为形意的训练方法原本就是“一锤是一锤”的练劲活用。 查拳实用,是查拳闪展腾挪,崩弹要害,非常适用于双方都有防备的周旋游斗。而且当时的山东查拳都兼习摔跤,如果限制打头又身穿护具,那么擅摔的选手必然会占一份优势。山东的螳螂拳也有这方面的特点,自古螳螂加长拳,长拳大开大合,发力刚猛,螳螂缩小紧凑,手法紧密,所以民国时间,尤其在韩复榘督鲁时期,螳螂拳备受推崇。 现代散打发展初期,辽宁通臂拳出身的选手显了风采,又是因为通臂拳一直是单操为主,强调闪战伸缩的猿猴身法,其单击动作灵活而有力,十分适合往复角逐。而且放长击远,拳劲透畅,重创力强。 作为“外家拳”代表的河南少林拳,原本也有单独成势的“炮拳”打法,而且因为弓马步的根基,以及移身闪战的格斗理念,尤其少林拳的踹腿法有独到之处,由少林拳演化的散手打法也较早成熟,发展迅速。 北京散打主流在引进西方模式的同时,也有吸收本地摔跤、八卦掌中的传武技法,甚至因为抱摔的出色,拳腿加摔高度结合的散打模式,影响了散打整体的风格形成,使得各地散打风格趋向统一化,使得散打成为了中国武术的实战代表。 在散打的发展演变中,因为地域特点,北京、山东、辽宁、河南、浙江等等武术地区,在早期的散打发展时期,都有结合本地流行拳法,生成了相应的风格特色,当时留下来的一些视频材料,都非常具有研究价值。 传统武术在趋向套路化的时期,武打影视作品也极力保存各流派的“武术形式”,致使招式概念根深蒂固。在以形式为判断标准者眼中,不摆个标志性造型就不是那一门的传承。受到这类观念影响,普通爱好者分不清拳劲的区别,以形式而论,便不认为散打属于传统武术,而一些“脱形应用”的情况,也被认为不是传统武术。 当今一些人,先按着自己的理解,给“传统武术”下一个自己的定义,套上自认为的应该的模式,然后传武自然地就变成了一个落后粗糙、自说自话的东西,超出了这个模式,他反驳你不是传武,而应用这一模式,又往往“不能实战”,这个现象,也值得深思。 流派的区别在于内劲,而不是外形 过去武术教学分两种,一种是先学套路,再拆解招式,再练习拳劲,一种是先习练拳劲,再组合招式,再串联套路。 招式组合中,往往是重击置后,这也是平时训练的重点,一旦周旋对抗没能形成拆招条件,先手没有出来时,后边的组合与重击也就无从发挥了,因此就迫使对战者必须从组合招式里拆解重击去硬打。仓促应战,肯定不怎么好看。 而起初就用劲求活、以独立重击为基础训练,而后才将单个技术进行组合攻击的武术系统,就比在繁琐的套路中感悟用劲要实惠得多,特别在层层保守的传授方式下。 对于空架子拆招出身的传承人,现代擂台竞技演变而来的出拳方式,无论打击力度还是攻防节奏,都明显要高明一截。 其实任何拳种到后期都要进入“忘形”阶段。 螳螂拳以刀钩手为特色,影视里戳戳点点,以阴招擒拿为特色,但真实的螳螂拳也有透彻的重击傍身,其前手崩锤后手补锤的攻击方式、左右双捆连打带摔的招式组合、偷展底漏圈的摆拳攻击、捆腿砸肋的腰斩打法等等实用手法,都比前后直拳、边腿切别、假动作摆拳、组合勾拳等现代散打手法出现要早,这也反向说明了重击手段大同小异,很多只是取舍问题。 功力体系与格斗状态越是接近,吸纳起来也越是趁手,当两者达成统一之后,两门拳法的攻防模式也必然会随着规则趋向统一。 当然,哪怕动作再是简单,外观再是类同,但因为内在用劲的区别,还是会分开流派的。流派的区别在于内劲,而不是外形。 比如同样一个侧踹,有提拧展髋的、有抬腿直送的、有勾绞转蹬的、有抬腿连蹬的、有垫步助力的、也有类似蹶腿的拧身后踹、放在台下还有调整攻击点奔着要害弹踢的、有略微起纵再斜势蹬踏的……表现起来仅是轻重远近略有区别,似乎就差在规范与否,可一旦放开了规则,各自的长短便显现出来了。 犯规动作更实战 街头所用打斗技法,多是“不规范”形态。很简单的道理,犯规动作更实战。 如果要保持风格发挥固有能力,便只能以他山之石为启发,继续深造本门功力。 散打的功力状态也自有散打的长处,而且发展的空间也很宽阔。比如控制能力便是优势之一,因为对各类技法照顾周全,打击的力量相对全力冲击的重型打法有一个变换余地,这个余地会使得散打的拳、腿、摔组合要相对的灵活也丰富一些。 在散打发展初期,因为这份“不规范”出现过许多趣事,就有选手运用通臂应门腿打迎击,那是一种特殊的边腿,就不小心给对方踹断了锁骨。 散打王争霸赛时期,与之前相比,无论台上台下都有了时尚、规范的感觉,然而散打选手依然是各具特色,各怀绝技。在个性之下,无论输赢都会非常精彩。 这也是中国散打的魅力,是体育运动强健体魄、培养个性的激烈式体现。这个时期也是非常值得怀念的,对于老散打迷来说,各届各级别的王者风格以及得意绝技,一定还都历历在目,朗朗上口。 开明之人从来不会固步自封,也不会一味迎合修改,他即会想办法正面应对,又不会一味以扬长避短顾此言他,而是以灵活通达为功力追求,在保留自身特色情况下,去吸收借鉴各类打法。也只有这样,一个流派才有顽强的生命力。 一晃数十年过去了,新中国的散打先驱已经成了白发老人,细数前后百年,令人感慨无限。 喜欢铁萼堂高品质原创文章,一定记得标记星标!星标!星标置顶!不然容易失联。如果感觉有益,或者认同观点,还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