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武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我国民族宝贵的一份遗产,从春秋战国到秦始皇统一以前这段时间,所盛行的手博、角抵、相扑等,至到唐朝以后逐渐兴盛起来的少林、武当、长拳等术,演变到目前,整个拳术体系的模式、内容、观念和方法都面目全非了。说他发展了也好,退化了也罢,由于时代的不同,造就了一场武术的悲喜剧。 清末民国初年,由于当时军阀混战,武术的主要作用就是击技性也就是格斗。格斗是人类原始生存的本能。武术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与发展,完善了部分理论哲学。这些在以后的事情中,都得到了印证。这期间以“搏人为主”的形意拳尤为突出,可以说在当时全国的擂台上,优胜者居多的是练形意拳者。如年在北京中山公园举行的“万国赛武大会”,张占魁老先生携其弟子我师伯韩慕侠挫败俄国大力士康泰尔。再说我师叔赵道新也遇到了丹麦的拳击家,更是一击即溃。孙禄堂也击败了俄国格斗家彼得洛夫和日本天皇钦命武士板垣一雄。在东南亚比武擂台赛上三朱即:朱国福、朱国禄、朱国祯一直保持着不败战绩等等。这些人和这些事,长了国威,弘扬了民族气节。特别是在抗日战争期间,历史证据表明,我国抗日部队确以形意拳武功训练士兵,如“最新形意刺枪术”一书,是和日军遭遇战时,拼刺刀用的。当时印成小册,人手一册携带方便。一九三三年的喜峰口血战,中日部队肉搏阶段,所用刀法是形意刀法,为尚云祥所传。谈谈喜峰口战役:一九三三年,日本制造伪满洲国的同时,大造热河为满洲国土,长城为满洲国界的舆论,随即分兵攻击长城各口。三月九日,铃木等两旅团联合先遣队进犯喜峰口,占领北侧山头,当时驻遵化的西北军二十九军宋哲元部一零九旅旅长赵登禹派王长海团救援。王长海组大刀队五百人,于夜晚攻下喜峰口,杀敌无数,大刀队多数也壮烈牺牲。此后日军在战场上宁愿打死,但怕被大刀队砍了脑袋。十日,日军与二十九军主力相继抵达。二十九军待敌临近时,蜂拥而出,用大刀砍杀。日军虽多次进攻,终未得逞,更未达到目的。十四日退出喜峰口至半壁山。综上所述,可以这样认为,在那个时期武术是以统一和永恒的“击技性”作为基础的。击技与格斗是武术的灵魂,他除强身健体之外,更主要的还起到了保家卫国的作用。当时的“国民日报”曾发表过一篇文章谈“唯五行拳为拳也”。这充分说明了形意拳的“击技性”在当时完全是积极地,也是被肯定可贵地。形意拳自明清以来,经过了三百余年历史地长期实践,使他在击技和理论上,都形成了比较完整而系统的内容。在自然界的斗争中,为了生存,诸物皆有巧妙的身形御敌或擭食。如:龙有搜骨之法,虎有备战之勇,猫有扑鼠之妙,猴有纵身之灵,鹞有侧身之力,鹰有捉拿之精,蛇有分草之巧,燕有取水之能、鸡有争斗之势、马有疾蹄之功。先哲在深山幽谷之中,见有鹰熊争斗,取其法为拳,以鹰熊二势为本。守像熊,攻像鹰;起为鹰,落为熊;而且又以鸡腿,龙身,熊膀,鹰爪,虎抱头,雷声为法。象形思意,或取形思意此即为形意拳。形意拳在格斗、击技术上有着自然而又原始、实效的打法。他总结人身有七个打人的部位,即:头、肩、肘、手、胯、膝、足。在形意拳经:“打法”中首句就是: 打法定要先上身,足手齐到才为真。 拳如炮,龙折身,遇敌好似火烧身。 可以明显看到拳经所写的“打法”每个字,都暗藏玄机。非细心揣摩领会,如:这一句中他写到“足手齐到才为真,”而不是写成“手足齐到才为真”。其实仔细想想,如果在格斗时,足先动,手可赶上足,因为足的关节大,没有手灵活,相反手先动,足赶手,就赶不上,达不到“足手齐到”的目的。所以拳经在这一句,他把足写在前面,手写在后面就是暗示格斗中足手的位置。 在“全力法”中又有这么一句: 打人如亲嘴,手到身要拥。 左右一面站,单臂克双攻。 “如亲嘴”、“身要拥”和“打法”中“打法定要先上身”,是同一个道理,需要好好揣摩品味一下。李存义老先生在口诀中强调了四个字,即:“轻击重收”,这在当时,就有些人提出,这和“硬打硬进无遮拦”不是有矛盾吗?但是要想到拳经上也要求做到“出手不空回,空回总不奇”。硬打硬进决不是蛮打、死拼。“轻出”最大的好处,就是快、灵、多变,他可以随时用腕为圆心或以肘为圆心,进入空门,最后“消息全凭后脚蹬”了,这样出手就不会空。“重收”的目的就是为了击打而蓄,正如拳经所言:“进是打,退是打,打打,不打打打。”这只是形意拳打法的点滴。 当时武林除形意拳外其他如少林、武当、长拳、查、华、洪、炮、花、八极、戳脚等,都各自有各自的打法精髓,及秘不可宣的奥妙,同时在抗日救国的这一阶段,发挥了他们保家卫国的民族气节。记得当时每一支抗日队伍,都有一个或多个武术教官。当时叫国术教官,他们常以口令式进行教学,那时“国难当头”,一些武术界的热血男儿为了早日培养出杀敌之军而作出无可奈何的努力。这决不能和现阶段的武校、学院等同相比。格斗、击技性是各派拳术的主动脉。历史地变迁,也改变了武术的命运。就以少林拳来说,经过第三次国民党石友三部的掠、抢、烧,少林寺已经变成了残墙断瓦,一片凋零。解放初,一部分青壮年僧人,抗美援朝参军了,但大部分僧人还俗返乡了,寺里仅剩下七个老和尚,他们是武僧素喜,医僧德禅和算盘打的好,管理日常生活的常务行正及老妙等七人。当时的种种历史原因让少林寺拳术理论在很长一段时间都处在真空下放任自流,他的轮廓很原始实际,但理解、讲解的细节很不科学。 以传统的少林拳说,讲究“刚、快、猛、急、狠、直”,很直率的拳打脚踢并用。拳经要求少林拳要“拳打一条线,直而非直,曲而非曲。”在击技上是非常合理的要求,因为这句话,他指的不是练拳的套路或说蹚子,他说的是在击技中,对拳式的要求,手、肘、肩、身成为一条直线,尽量减少正面也就是胸和背部受打击的面积,仅仅给对方一个不怕打的肩部。“直而非直,曲而非曲。”这句是对胳膊的要求。如果这样你打出的胳膊将是上弦月形,落到对方身上,虽然击出去的是直劲,但作用力变了,它近于抛物线向上拔的作用,使对方失去重心。但正确的方向是抛物线45度减去地夹角,大概根据对方的高、矮、胖、瘦,应在42.5°左右,那么现在绝大部分人对拳经中这句有着误解,他们理解为少林拳要在一条线上运动,拳直击去再利用他的反弹成为“直而非直,曲而非曲。”谬也。少林拳经要求的身法八要:“窜、蹦、跳、跃、闪、展、腾、挪。”同时要求“手如流星,眼如电,腰如蛇形,腿似钻。”这就是在演练中的要求根据。形意拳、八卦掌、太极拳都有一个共同的要求:“沉肩垂肘”或“松肩坠肘”,它和少林拳要求“直而非直,曲而非曲”是同一道理,只是说法上不同,但万变不离其宗。证实他有着较高的击技性和潜在的击技性。六三年少林寺大队周边乡镇的部分青年找到少林寺要求习拳练武。这时由武僧德根出面授艺。至到六八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因历史原因被迫解散,德根被迫离开了少林寺下了郑州。少林拳再次坠入谷底。改革开放后八二年由少林寺和少林寺大队成立了第一座登封少林寺武术学校。紧接着电影“少林寺”的上映,唤起了国人对少林寺的怀念,激起了对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少林拳的激情。现在走在登封街头,随可听到习武者的吼声,可看到繁华而又平静,一片昌盛的一座城市。 但在这博大精深的武术发源地,我却发觉了一股反常现象,值得深思。跆拳道是韩国的国术,他已走进了奥运,并且在世界各地开办了无数的跆拳道馆授徒,他有一条严格的规矩:无论在那个国家,跆拳道训练馆正面都必须悬挂着韩国的国旗。训练前,必须向国旗鞠躬致礼。这是一项体育运动,为什么代着如此浓重的政治色彩!登封这个武术圣地,这么精深的少林武学,自己到底研究到什么程度,知道多少!我们并不平排斥外来的东西,试问为什么不对着五星红旗鞠躬或请一尊达摩,焚香顶礼。孙子兵法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那么你“知己”吗?如果连自己都搞不明白。岂能问津于别人,这不是一个可叹可悲的事情么?登封市武术圣地,绝非言过。自古至今登封聚集了我国民族最古老的三大教派,少林寺禅宗佛教,中岳庙道教,嵩阳书院儒教。历代形形色色的武林人物,汇集在登封,有的到书院求学讲课,带去了华佗的“五禽戏”,还有六字诀和八字功法等课余锻炼,以强身健体,有的人参修道教成了一名道士,他们将养生气功,带到中岳庙,修炼的是小周天龙门气功:“尾闾一气皱眉际,意到印堂稍停息,眼前就是雀桥路,十二重炉降下池……”及“太乙五行拳”,五行者金、木、水、火、土;金主肺,木主肝,水主肾,火主心,土主脾。“太乙五行拳”也正是锻炼人的内五脏:心,肝,脾、肺、肾使之祛病延年等。更多的人奔向了佛门圣地少林寺,同时把养生气功溶入到打坐参禅之中,有句口诀这么说:“学打坐初参禅,这个消息在玄关,密密麻麻调呼吸,急下手采先天……”这就是少林气功,说明修通“任督”二脉是养生的必须。再拳术上少林长吾心意的心意把,在理论上他是“易筋,易骨,洗髓”三经在套路演练中达到修为,可同时,在河南一代也流传着形意拳的前身“心意六合拳”,它也是“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它有单把,双把和四把如同出一脉,非常值得考证研究它们的历史,使之有更进一步的充实提高。登封市儒、道二教的养身功法,绝不逊色少林气功,如果妥善的加以发扬,比一枝独秀要强的多,真正的使登封成为世界武术的中心。 再论下太极拳,简单地说,陈、杨、吴、武、孙等各家太极都离不开十三势。以十三势为基础,但有很大一部分人错误的认为他只能强身健体,击技性较弱。实际上他在格斗击技性上更古老原始,理论上更系统而又科学。以十三势为例:“棚、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十三字共称十三势。在拳经上,他有八要,五法。八要指的是:棚要撑、捋要轻,挤要横,按要攻,采要实,挒要惊,肘要冲,靠要崩,他同时提到:“挤要横,横不见横”,其意思是胳膊外旋内裹,将对方挤出,实际上是利用切线切点的螺旋劲即缠丝劲,达到挤出对方的目的。这是很科学的一个击技手法。再看太极拳经所谈:“四两化千斤。”“四两拔千斤”。陈鑫在“陈式太极拳图说”中讲“四两牵动八千斤。”可以看出他们都说“四两。”为什么不说“五两”或者“三两。”我们可以理解为用极少的力量可以化开牵动千斤的重物。这个问题的关键就在“四两”上。四两他所指的是方向,不是力量。一个人站在那里,他就有四个正方即:东、南、西、北,还有四个隅方即: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正和四隅正是八方位置。他巧妙地把力学和角度发展性的应用到武术的格斗中。你击打对方的四隅较易使其失去重心,这样就可明确的说拳经所说的“四两”。实际指的就是“四隅”。太极拳科学、巧妙的击技术是拳经中贯穿着的主题。接着解放后建立共和国至如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文革前和文革期间”为一节,“改革开放至如今”为另一节。 建国后在“永远不忘阶级斗争,”“阶级斗争一抓就灵”的大纲下。过去凡在旧军队当过“国术教官”的不是戴上了“历史反革命”的帽子,就是“坏分子”,这一批人就闭口不敢谈武术了,就是有些武术爱好者或拳师们,如果谈论“武术及击技性,”就成了“扰乱社会治安的教唆犯,”可以这样认为:当时政府就没有真正重视过武术,而且瞧不起武术,甚至有些害怕武术。因为怕武术拉帮结派,搞封建迷信聚众闹事,怕一些年轻人结伙打架等原因,直到“文革”开始,打着“横扫封、资、修”的旗帜,做到了“史无前例”的“打、砸、抢、烧,”这样就使原本就少的可怜的古籍拳谱和手抄本大都付之一炬,小部分被一些有识之士和武术痴迷者,冒着危险保留下。文革前后,以长拳为主的学院武术,作为“破旧立新”的革命行动也就应时而行了。由官方强制推行,学院武术回避了击技,专以套路为主,增加了芭蕾形态的基本功,在攻防技术上掺杂了大量象征性动作,成为一种模仿格斗或格斗故事的舞蹈及武术体操,确增添了“艺术美”。 改革开放后至如今这一阶段,由于历史地发展,科学地进步,人类对抗的法宝,早已让位给枪、炮、火箭与原子弹了。那么今天武术价值,就是能给人带来“美感”但这种美感决不是像想象的那么简单,更不是让“艺术美”取代“击技性”,需要的是通过人体“动”与“劲”的操练,表达出“雄健”,“精巧”的技艺,征服对方的拳。应明确指出“击技性”是对拳不对人。但决非完全是杀伤力的大小,只不过是一种主观上的满足,感到美的“观赏”与“欣赏”,达到美的享受。 武术这个东方神秘主义的哲理,对自然和人生都产生过意想不到的启示。民族这一精深、宝贵的文化遗产,政府决心抢救出来,提出“挖掘、整理、继承、承袭”的方针。这是项“利国利民”的举措。现在的年轻人,从心底深处对武术的痴爱渴求的就是能够用来“打人”的学问,也就是利用体能和技巧,征服他人的格斗和格斗训练在拳术中击技性。只有完全针对格斗需要,特意培养发展那些直接用于格斗的素质和技术,这才真正称为击技训练。当今的中国武术整体上可以说是极度缺乏击技性。中华武术的击技精华是在民间。目前在传统武术中,急需挖掘抢救的是“技术”与“学术”,“文化”与“历史”。到民间去采访更多的民间拳师,以弥补技术著作不方便写出的内容。 少林拳经谈到“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很多人不理解,甚至误解了这个“气”字,明白的说“内练一口气”,在“内”和“气”上,绝不是指呼吸的“气”,他所强调的是“内气”,即“元气”。男人的英姿潇洒,女人的妩媚亮丽、生机勃勃。就是“元气”充沛的效果。形意拳经谈到“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是同一个道理。这是把中医学的哲理为武术所用。中医学谈到五行及五行生克,作为医者医病的概念。形意拳把五行生克,作为习武者的概念,以相生之理强身祛病;相克之理,击技应用。 “气畅则血融,血融病自祛”这是中医的哲理,气息的充沛,这是习武的基础。一呼一息称为“息”,身体有隐疾,坚持练息可以将其灭于无形,一旦人上了年纪,身体会亏空,要经常通过练“息”将气补足。各个门派加强“击技性”灵活的基础,形意拳经一句道破了真谛:“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在挖掘整理时,一定要注意到中医哲理与武术的关系。我相信今后中华武术除了给人们表达出雄健、精巧的“击技性”的美感外,而更能够发挥中医学的哲理。针对性地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在目前的盛世时期,使中华武术向更高一层次发展,造福人民,这是我殷切期望,也是我的愚忠所在! 白癜风用什么药最管用哪家治疗白癜风最好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qcfeicui.com/wsxx/433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