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 涟源市湘剧保护传承中心送戏下乡时,来看演出的村民坐满了观众席。刘原摄 涟源市湘剧保护传承中心在“周末剧场”演出传统戏《打猎》。刘原摄 核心阅读 涟源湘剧深受民风民俗影响,融合了梅山武术、湘中曲艺等艺术成分,形成独有的地域特点:动作以粗犷火爆为美,兼具滑稽幽默;声腔高亢激越,白口多用方言俚语。年,涟源湘剧成为国家级非遗。 多年来,演员们一直保持着苦练基本功的好传统,克服伤病等困难,不断提升技艺水平。流动舞台车开到哪里,精湛的表演就送到哪里,每年开展的送戏曲进万村、进景区等活动达到多场次。“周末剧场”经常座无虚席,有时候过道里都挤满了人。 春日里难得的晴好天气,湖南省涟源市湘剧保护传承中心又一次送戏下乡。白色流动舞台车徐徐拐上乡村小道,车辆停稳熄火,77岁的戏迷李希林迎了上去,帮着搭舞台、挂幕布、摆道具。李希林是一名退休职员,住在城里,这些年,但凡下乡“追”戏,他都会提前到场帮忙。 乡亲们不断涌入,李希林在前排最佳位置入座。熟悉的板鼓声响起,戏台上正在演折子戏《拦马》,出自湘剧传统剧目《杨家将》。宋将焦光普和杨八姐在辽境偶遇,在打斗试探中,两人确认了彼此的杨家将身份,共商对策,闯关归家。 “弹腔唱词和打斗衔接流畅,一气呵成。”20多分钟时间里,李希林连眼睛都舍不得眨,直呼过瘾。 湘剧是湖南省代表剧种。涟源湘剧深受民风民俗影响,融合了梅山武术、湘中曲艺等艺术成分,形成独有的地域特点:动作以粗犷火爆为美,兼具滑稽幽默;声腔高亢激越,白口多用方言俚语。9年,涟源湘剧列入湖南省非遗名录,年成为国家级非遗。 涟源市湘剧保护传承中心的前身是涟源湘剧团,成立于年。打那时起,一代代艺术家走进群众当中,送上一出出直抵人心的精彩表演。他们以执着与热爱传递戏曲之美,使涟源湘剧成为如今当地居民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功夫戏的精彩程度不亚于大片” 无技不成戏。《拦马》需要两名演员相互配合,完成数个翻扑、梭扑、轻跳、摸爬滚打跌等高难度动作。全剧最危险的场景之一,是焦光普跃上椅子、直躺在椅背上的“横梁探身”动作。要想让扮演焦光普的同事稳稳地“定”在窄小的椅背横梁,饰演杨八姐的彭攀文必须用力扶住椅子,让它保持平衡。 一次排练时,她过于用力,“咔嚓”一声,手腕处骨折,“演得太投入,当时不觉得疼。去医院的路上才回过神,痛得哭出声来。”手伤刚好,彭攀文就重回排练场,一天也不耽搁。耗时半年打磨,他们终于成功拿下这出戏,演遍了涟源市的每一个乡村。 这出戏在涟源湘剧团成立之初就登上舞台,是李希林最钟情的一出“功夫戏”,几十年来百看不厌,“精彩程度不亚于大片。”精湛的技艺,赢得无数喝彩,这也成为该中心人气最旺的一出折子戏。 “武戏,来不得半点虚的。”作为当家武旦,入职已20余年的彭攀文,每天的头等大事就是练功,唱念做打,一个不少,“一天不练,自己知道;两天不练,内行知道;三天不练,观众知道。” “涟源湘剧的一大特点就是武戏比较多,表演难度大。即便有童子功,也必须日复一日训练,才能保证艺术水准。”涟源市湘剧保护传承中心主任谭三章说。 多年来,演员们一直保持着苦练基本功的好传统,克服伤病等困难,不断提升技艺水平。流动舞台车开到哪里,精湛的表演就送到哪里,该中心每年开展的送戏曲进万村、进景区等活动达到多场次。 “搬了四次家,唯一不变的就是到‘周末剧场’来看戏” 从涟源火车站附近嘈杂拥挤的老街,转入狭窄陡峭的文艺路,爬坡数十米,闹中取静处,是一处小小四合院。院子一侧,便是能够容纳名观众的大剧院。 一个基层文艺单位,拥有自己的剧场难能可贵。以此为阵地,年,涟源市湘剧保护传承中心在全省率先推出“周末剧场”,定期开展免费演出。该中心人数不多,只有演员28人、乐师13人,但考虑到观众要“换口味”,大家每年都会复排一两部大型传统经典剧目、三四出精品折子戏,轮番上演。 67岁的市民申乐文,已数不清自己是多少次从这些剧目中汲取力量,获得安慰。 年,现代湘剧《千里寻党》在剧院上演。队伍被数倍于己的敌军围困、遭受重创,红军将领妥善安置受伤战士,历尽艰险突破围追堵截,孤身一人,揣着一个干粮袋、握着一个指北针,踏上了“千里寻党”的路途,最终回归革命队伍。 “革命先辈为了理想信念,连流血牺牲都不怕,我们在生活中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看完《千里寻党》,申乐文深受触动。 “周末剧场”经常座无虚席,有时候过道里都挤满了人。申乐文说,几十年来,她搬了四次家,房子越住越大,生活越来越好,唯一不变的,就是到“周末剧场”来看戏,“涟源湘剧,陪伴着我从青年到老年,让我感到充实。” “让湘剧呼应时代发展,引发社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