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本篇长文,请时刻留意这几个问题: 1,谁是中国人? 2,什么是中国武术? 3,为什么传统武术普遍不能打? 4,为什么传统武术普遍存在虚假表演? 5,老港片的功夫片题材,武侠小说题材,根源出于何时何地? 黑文-从中国武术实战性的考证,顺藤摸瓜而揪出沉寂百年的大案:《第一篇:现代中国之由来》 黑文-从中国武术实战性的考证,顺藤摸瓜而揪出沉寂百年的大案:《第二篇:并不传统的中国武术充满政治符号》 根据中国武术协会所发布的官方数据: 中国武术分个拳种,其中分四大类,是为:武当,少林,南拳,峨眉。例如: 少林:罗汉拳,少林大洪拳,少林小洪拳,三皇炮锤,劈挂拳,戳脚翻子,螳螂拳,太祖长拳等等; 武当:太极拳,绵拳,两仪拳,八卦掌,太乙五行拳,武当剑,等等; 峨眉:蛇拳,猴拳,猴儿棍,等等; 南拳:南洪拳,蔡李佛拳,咏春拳,等等; 并且规定,这个拳种是既定的,一个萝卜一个坑,不允许再造门派,不允许自立门派,不承认新的造拳行为。 很多人嘲笑武术协会这样的决定,认为是扼杀了现代人创造新武术的动力。实际上,如果我们把“中国武术协会”理解成为一个文化单位,而不是格斗单位的话,那么这就说得通了:作为文化,在白话文运动,新文化运动之前,古代中国的时代已经结束了。之后的中国,无论是从民族概念还是国家概念,都已经是全新的,那么今天的创造,和古代的产物做一个划分,是很有必要的。确实,不能再造新拳归类到中国武术协会里面。 面对武术,到底是把他归结在文化领域还是实战领域,所得出的结论完全不同。 西安体育学院的马文国教授曾经说过一段非常精彩的话: “你不要质疑戚继光,不要质疑俞大猷,因为他们都杀过人,你没杀过。现在这个社会也不允许你杀人。戚继光是上战场的,杀人无数。所以他们当时得出的技术总结,是经历过生死考验的技术,不是我们现在通过所谓的脑子想一想或者觉得怎样就评论如何。我们只是作为承传者,把这些先人总结的经验保留下来,然后传递给下一代。不要加自己的改动,就是原本的承传下去,让我们的后人,将来也能知道,当年古人是怎样抗击敌人的。” 在今天,战场需求早就变了。人们生活的社会环境也早已不同以往。时代变了。 新文化运动、国故整理运动、白话文运动 至少,这些简介,不至于作假。 白话文运动: 20世纪早期中国文化界中,一群受过西方教育(当时称为新式教育)的人发起了一次革新运动。年5月4日前夕,陈独秀在其主编的《新青年》刊载文章,提倡民主与科学(德先生与赛先生),批判传统纯正的中国文化,并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一方面,以胡适为代表的温和派,则反对马克思主义,支持白话文运动,主张以实用主义代替儒家学说,即为新文化运动滥觞。在这一时期,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核心人物,这一运动并成为五四运动的先导。 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是由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蔡元培、钱玄同等一些受过西方教育(当时称为新式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运动。 国故整理运动: 整理国故是以胡适为代表的一种思潮。年胡适创办《读书杂志》和《国学季刊》,提出“少说点空话,多读点好书”的口号,提倡以所谓科学方法从事“国故学”,并拟定一近部的“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称青年排队游行,高喊打倒英日强盗,算不得救国事业。要安心独坐图书馆,踱进研究室,整理国故。此主张遭鲁迅、郭沫若、茅盾等文化界人士的反对。 49年的胜利,并没有留下胡适在大陆。这和他之前的工作内容息息相关。 而我们理一理时间轴会发现: 辛亥革命; -护国运动,干袁世凯; -,北伐战争,蒋介石横扫六合开始。(很难想象,一个青帮会员,之前还在上海滩夜夜笙歌,跟风二级市场做多做空,享尽天下女人温柔的光头佬,一夜之间变成了禁欲系的拥护者,然后一扫花花公子的糜烂生活,转入戎马铁血的一生。从心理学上来说,无法解释这个人的蜕变。只能从病理学或许可以解释:蒋中正先生曾经患有梅毒,梅毒螺旋体会攻击神经系统,从而导致一个人彻底在人格上发生变化。好像梵高、尼采,都因此有过一些奇妙的经历和体验。但如果要从梅毒的角度去研究国民党党史,恐怕有一大票人要疯了) 结合上一篇文章:中国这片土地自古以来都存在着政治大导向引发的群众效应,在西学、国学两大分支的博弈中,客观上,造成了百家争鸣的生存环境,无论是左的鲁迅还是右的胡适,他们都具备相应的土壤,来让思想的碰撞迸发出更加璀璨的火花。 而这种自由碰撞的火花,只能诞生于中央集权弱化的时刻。只要集权的力量再次强大起来,就会重新摁住思想的发展。从历史事件的时间轴上我们可以看到,这段时间,恰恰是国民党并不强大的时候,也并未形成公开独裁的格局。蒋委员长的德式王牌部队还没问世。冯玉祥还觉得自己蛮牛逼的时候。 如果你了解陕西关中刀客和冯玉祥的渊源,我们真的可以这么说一句话: 喜欢刀法的刀客冯玉祥,和喜欢现代化王牌部队的蒋介石,历史最终做出了无情的选择。 题外话:西安城墙门,至今保留着一个门的名字叫做玉祥门,据说是为了纪念当年冯玉祥某次重要的出征。另外杨虎城也是关中刀客之一。陕西红拳研究会内部保留有这些人当年的很多旧闻,只是不便于公开出版。 在北伐的同时期,中央国术馆,在南京应运而生。 我们结合年在南京建立的中央国术馆这个事件,国术馆的建立:中央国术馆建馆的发起人有国民党的著名人士蔡元培、孔祥熙、于右任、钮永健、张之江、张树声等。该馆设有理事会,由冯玉祥先生担任理事长,并设参事会,聘请当代名人担任参事,每季度召开参事会议,提出各项意见,起到建设性作用。 国术馆口号:强种救国,御侮图存。 根据中国这片土地的一般规律:如果没有强大的政治政策做支撑,很难做到广而告之的普及。 有趣的是,这些消息只能在公共平台上找到一部分不疼不痒的描述,一些更加细致的资料却只有文史类的档案才可以查到。可以说,公共媒体对这些内容避而不谈,因为这些内容既不挣钱,也讨不到好。 我曾经谈及“间歇性逻辑混乱综合征”,这在当下的尤其是高级知识分子之间并不少见。尤其在文科高知中,逻辑是他们的敌人。当一段历史剖析到某个程度的时候,他们就会避而不谈,或者用洗脑式的背书来做辩驳,就是不敢面对客观事实。对于“半殖民地半封建”这个描述,根本无法合理的说明-年所发生的的社会变化:大烟社会问题的变迁;中国民族主义的形成;国土国界形成;井冈山会师的本质……所有的问题,都没有使用经济和政治维度做任何解读,只是描述了“国民党反动派镇压人民运动”,“伟大的井冈山会师”这种伦理维度的表述。 我之前说过:不要做民国吹,因为民国没那么好,所谓的民国有自由,只是因为管不住而已,被动自由;但民国也没有那么不堪,不至于所有的进步和成果都要被抹杀。 当我们谈起抗日英雄的时候,永远想到的是英勇的八路军战士。一腔热血唱赞歌。但是对于同样作为中国人的国军将士,我们似乎总是太过于冷静和“客观”了。我们说不出当时的中央军那些死去的将士任何番号,姓名也不知道几个,仿佛几十万日军就是被“敌后武工队”和“地道战”在农村消灭的。也仿佛日军从来就没有在中国打过什么大规模战役。除了晋察冀一代由英勇红军主导的游击战斗和类似“平行关”这样的大捷以外,没有国军什么事。沪淞会战规模如何,武汉会战,长沙保卫战,徐州会战……似乎并没有人愿意为其热血沸腾,更不要说什么赞歌了,我们只是将其放在冰冷的文字和数字中,客观的假装这些并不重要。我们冷静的令人吃惊:“打仗嘛,怎么都是要死人的。”宋哲元手书信函“宁做战死鬼不做亡国奴”,张灵甫战死后尸骨无法确认,只有一处疑似猪圈的位置相传有可能是当年埋葬其尸骨之处,即便如此,学者们依然冷静的指出:“他们当年其实差一点就投降了。”这样,我们就会觉得,这些军人战死只是洗刷了自己的耻辱,是赎罪,并没什么值得骄傲与光荣的地方。热血好男儿都埋在烈士陵园。 中央国术馆制造中国武术,恰恰在这段时间内。 如果我说:个拳种、四大流派的武术划分,也是诞生于国学整理运动的一个分支,诸位又作何感想呢? 或者,谁可以解释一下,在49年以后的亲苏联、推广简体字、批林批孔、破四旧、打倒一切牛鬼蛇神、反三座大山、天天都在搞运动的环境下,谁会有心思搞这些封建遗留物的拳种分类、流派划分? 有那闲功夫,还不如多读两便伟大领袖毛主席的语录,多背两篇毛选。 个拳种,也许在时间轴上也有增有减那么几个项目,但是,大框架的基调,绝不是49年以后定下来的,而是之前。 武侠体系 大陆人知道金庸的武侠,却忽视了整个港台系统武侠小说实为文学圈的一个分支。 无论是古龙还是金庸还是温瑞安,一旦说起武侠,除了一些神秘莫测的门派,比如缥缈峰,逍遥派,移花宫,点苍派等等,一旦涉及国家地理图谱,你会发现,这些作者不约而同的会在同一个地图上做特点划分。 一说西域,必然是陕西潼关向西,如今的甘肃、新疆一代;一说塞北,必然是如今内蒙、山西一代的内陆;一说关外,则也特指北京城东北方位地区,也就是今天的东北三省; 对于带武功的人,小说中一说和尚,十有八九跟少林有关;一说道士,十有八九跟武当有关; 一说反清复明,则许多和福建、广东有关。 这些小说的再创造,基本上建立在一个共同的蓝图基础上,这个蓝图,恰恰是来自胡适引领的国故整理运动。 如果把一片土地的历代帝王图谱、思想大成典籍、科学技术内容等做一个系统整理,然后做成书去卖,我相信,必然亏出血。 人民群众如果都是爱读书、爱思考的理性君子,那么这世界人人都是博士生了。 但是,如果把这些国学整理运动的内容,变成各种故事,例如乾隆是私生子,是汉人,他和反清组织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里面夹着爱恨情仇、各种八卦,那么这就一定会是畅销书。——《书剑恩仇录》就是这么回事,金庸早期作品代表。 在小说中,把人文地理当做素材直接放进去,人民群众各个看的都会高潮迭起,乾隆和六和塔,关外胡一刀连夜奔袭杀死山东大豪商剑鸣。闯王宝藏和四大侍卫家族,五岳剑派,终南山重阳宫,漠北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等等,这些东西,多年以来一直作为看官们最耳熟能详的剧情之一。 背诵中国三山五岳实在是无聊枯燥。但是来个五岳剑派,这就让人觉得有趣多了。 既然李白曾经说《蜀道难》,既然难于上青天,那么来几个御剑飞仙。普通人走难走的蜀道,在那无法企及的突兀高山之巅,仙人们佩戴者君子的标志:剑,蜀山剑派来了。日后的仙剑奇侠,蜀山剑侠,修真,玄幻一切的衍生作品,都得叫还珠楼主一声鼻祖。 金庸、古龙、梁羽生、温瑞安这都是后继者,民国武侠的几个扛把子:“北派武侠小说五大名家”,社会反讽派宫白羽,“帮会技击派”郑证因、“奇幻仙侠派”还珠楼主、“悲剧侠情派”王度庐、“奇情推理派”朱贞木齐名。 如果你看过还珠楼主的《蜀山剑侠传》,如果你能认得那些字,知道其中的一些意思,你会感慨,中国文字居然可以这么美,仙侠居然可以这么帅。这几乎是后来玄幻、修真、仙侠等所有题材的源头。 那才叫做文学。 当人们说起年,吴式太极拳吴公仪和白鹤拳陈克夫在澳门打了一场“世纪之战”从而引发了金庸的灵感,于是写出了武侠小说,开辟新纪元的时候:我呸!金庸绝不会认同这样的评价。说这话的人是压根不知道民国还有武侠小说。 作为正统大陆教育长大的我,小学老师的教育历历在目: “旧中国,山河碎,国贫主阔民遭罪,强人富人恶似虎,哪管工人苦和累?” “娃娃饿的皮包骨,妈妈没奶干掉泪?多少灾民哭街头,冻死饿死尸成堆。” “帝国主义欺负人,鸦片战争打进门。仗着洋枪和洋炮,抢我领土抢白银。” “中国像块大肥肉,八个列强来瓜分。你一块,我一块,都想来个一口吞。” “共产党,不害怕。一心挽救我中华。组织工农千百万,南征北战打天下。” “毛主席,真伟大。立志建立新国家,(这一句忘了),人民做主笑哈哈。” “所以,《像雾像雨又像风》太不像话了。30年代,日寇侵华,国难当头,居然还谈儿女私情!” 从小学到的就是:旧中国都惨成锤子了,还能有人谈恋爱?还能有人闲得看武侠小说? 还居然有人写武侠小说? 真的有。而且你读了之后,才知道什么叫1.0版。 那么我们来捋一捋武侠小说和影视作品的特点 南金北萧:金庸和萧逸 萧逸:《甘十九妹》 除了女人复仇的女权味道以外,这不是一个斗力的武侠世界,而是更多在于斗智。其中涉及列阵,28星宿,下军令等等。这些都可以在《纪效新书》,《武备志》等明朝战争典籍里面找到对应的根源。 金庸:《射雕三部曲》 强调民族性。在国家立场上不断进行深化,郭靖要选择南宋和蒙古的站队;杨康要选择南宋和金国的站队;杨过成为“神雕大侠”也继承了一部分郭靖的意志;张无忌要选择蒙古江山还是汉人江山。“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是这一系列的核心思想。 黄飞鸿系列 几乎一个世纪的时间,黄飞鸿作为南拳的代表,不断被搬上银幕。 黄飞鸿生平非常艰难,曾经作为刘永福黑旗军的教头,给人家练过团。接舞狮的活儿是为了走穴挣钱,经营一家药材铺子叫做宝芝林,据说还有暗器的绝活儿。但是死的时候,却连棺材本都凑不齐,是徒弟几人凑钱才把他埋了。猪肉荣和梁宽是真实存在的,猪肉荣叫做林世荣,黄飞鸿的拳法是此人所传(洪家铁线拳,工字伏虎拳,虎鹤双形拳,是为洪拳三宝)。 黄飞鸿做鬼也想不到,自己死了之后,居然有这么多人用他的名号拍电影,动画、电影、电视剧等等各种加起来,至少在百部以上。将他塑造成为:为国为民,大侠,侠骨柔肠,德艺双馨,威震武林,济世救民的盖世英雄。 倘若黄飞鸿泉下有知,恐怕怎么也想不通为何自己活着的时候那么穷?还无人赏识。 赵文卓和李连杰饰演的黄飞鸿在大陆最为出名。然而有趣的是,黄飞鸿说道我们“中国人”的时候,这“中国人”是民国才有的概念,说的也是民国的人。在《男儿当自强》中徐克最精彩的两大矛盾刻画,其一是单挑白莲教描写了xie教愚民,民也不愿看到真相的群体心理学特征矛盾;其二,是甄子丹饰演的纳兰元述和李连杰最后因为立场而决绝对抗的矛盾。纳兰元述是忠于朝廷,黄飞鸿却很迷的救了革命党,仿佛是一个支持革命的人。最后保卫的旗子是青天白日旗作为片尾。这其中,只能用民国价值观来解释才说得通。 早年功夫片 五枚师太、严咏春、赞先生和陈华顺,作为咏春派功夫的代表;方世玉、洪熙官等人作为洪拳的另一条故事线代表,然而洪熙官、方世玉同期作品的角色还有胡德帝、马超兴等,作为南少林逃跑的反清义士而存在。这里面本身就有很重的革命主义味道,只不过披上了反清复明的衣装而已。 《笑拳怪招》,《蛇形刁手》,《十八般兵器》等由刘家良主演的旧功夫片,其中对于社会的设定基本形象为晚清和民国早期,穿蜈蚣服,穿褂子,女人基本是村姑造型。 而仙侠玄幻系列的,如《天蚕变》,各种匪夷所思的武功,基本主题是抗击外敌或者武林大魔头。谁是外敌,一般都是东洋武士;谁是大魔头?一般都是跟“名门正派”作对的非主流。 以楚原为代表的功夫电影,其中设定人物特点为:名门正派势力,魔教势力,某某山庄势力,江湖游侠隐士势力以及其他若干。名门正派代表官方发言,魔教是主要敌对对象,有敌人才能有名门正派统一战线;三少爷的剑是山庄,西门吹雪有闲工夫打架也是因为有山庄,这些山庄可以理解为不动产,是地主农民生产关系里面非常重要的一类阶层,就是士绅阶层。士绅、豪族是广义上的地主。我们很容易理解“打倒土豪劣绅”,却忽略了士绅豪的本意。胡一刀杀的山东商剑鸣是豪族,于是很多人读不懂了。天龙八部的聚贤庄并非是江湖好汉的集会所那么简单,首先它是游坦之家的别墅,还是有很多佣人的那种别墅,私有的。 80年代由黄元申主演的《大侠霍元甲》,主题曲《万里长城永不倒》,其中的民族主义痕迹非常明显,尤其是对“东亚病夫”这个绰号的敏感,是全剧的核心。其中梁小龙饰演的陈真,更是重复了李小龙《精武门》的部分场景。 70年代的香港并不为人所熟悉。74年成立廉政公署,正是因为之前的香港太夸张,警匪蛇鼠一窝,香港的反贪风暴最后是由英国本土直接调军队过去,从港督开始一路彻查,才得以成功。刘德华饰演的《五亿探长雷洛传》是根据真人真事改变。其中“雷洛”探长不太满意,向华胜、向华强亲自前往加拿大给老爷子赔礼道歉的事情,也是后来人们才知道。 李小龙死于73年,年仅33岁。恰恰是反贪风暴前夕。所谓叫卖的电影《唐山大兄》,描写了华工在国外维权无果,最后以暴制暴的故事。接下来的《精武门》直切“东亚病夫”和“打日本人”的民族情绪。《猛龙过江》是华侨打西洋人。这三部都直切民族主义的核心。可以说,李小龙的成功,正是通过煽动民族仇恨而获得。 当然,把李小龙当做民族英雄的人,绝不愿意听到:他妈妈是葡萄牙人;他老婆是美国人,所以他儿子绝不同于国内汉人;李小龙在美国惹了黑人帮派,受到威胁才再回香港;李振藩从小就有丰富的表演经历和机会,因为他爸爸就是粤剧的演员,6岁的时候就已经走上银幕。西方人认可李小龙的功夫,却也给他标上了“东方暴徒”的标签。 成龙在功夫片的巅峰作品《醉拳二》中,所有的故事展开是由老前辈刘家良保护国宝延伸出来。保护皇帝玉玺作为保护国家财产的象征而存在,其中的反派是要“卖国宝给洋人”,主角要阻止这样的事。而其中细节,尤其是最后在工厂的打斗,主角能够去救助反派的喽啰,也是因为同为一国人的缘故。电影的意图非常清晰。 总结 功夫片、武侠小说的诞生,是中国民族主义形成过程中的产物。 老港片里面的功夫片,基本设定在民国的背景上,用民国的背景去描写现代甚至古代。 打洋人、打日本人这样的宣传手段来建立民族主义,是民国产物,而非49年以后产物。先形成民族主义,哪怕是狭隘的民族主义,也得先有,然后再说修正。 所有的功夫片,没有逃过新文化运动和国学整理运动的那次博弈而刻画出的蓝图。这也和近代民族主义的兴起对的上号。 大陆强调了新文化运动,却不愿意讨论国学整理运动。所以一个大的支线是缺失的。 中国武术从年以后正式诞生开始,进军队、进警队的内容资料无人谈及,例如自然门的万籁声。《大刀进行曲》是国军的歌。很多武术名家都有当年的合影,只是不方便拿出来。隐藏于民间而已。 副产品则编了些套路,看起来生龙活虎,重在精气神。作为民族主义的现实化产物,保留下来流传于民间。49年以后并未推翻这些现行产物,而是选择继承。例如千斤神力王王子平,49年以后依然作为体育部门的要职人员。28年的时候他也曾在中央国术馆就职。 中国武术不同于古代武术,它是近代产物,诞生于国学整理运动。 老一代人想在武术协会搞拳社,要起名字的时候,脑壳里第一反应不是精武就是尚德,要么就是劲武,这种起名的风格,起码在年前了。 至于中国人的国家概念的出现,曾经刘德华唱过一首歌: 这首歌恰逢香港回归前后。我们都觉得是刘德华回归大陆的感慨。 如果,这首歌唱的是“他们”终于也下决心接受大陆也是“中国人”呢? 你敢多想吗? 孔少华哪家治疗白癜风比较好北京看白癜风去哪个医院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