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授徒20年,沧州老拳师用汗水传承武术

发布时间:2016-12-13 1:47:29   点击数:

20年,郭雪迎用一天天的坚守诠释着自己对于武术的那份热爱,更诠释着作为一名“武者”,他对于将中华武术瑰宝传承下去的一份属于他自己的责任。一个人的力量也许是微弱的,但只要有更多像郭雪迎这样的前辈以开放、包容的胸襟来让更多人,尤其是更多的孩子得以拥有学习武术的机会,那沧州的“武术之乡”才会拥有更为长久的生命力。

自幼习武,武术伴随老人一生

今年67岁的郭雪迎老人家住沧州市运河区万泰丽景小区。老人在小区里可是一位“名人”,不少居民都认得这位义务教授孩子们武术的“郭爷爷”,大家也对老人对于中华武术的这份痴心,还有老人对孩子们的付出而充满敬意。

郭雪迎老家在河间农村。他说,他出生于一个世代习武的家庭,家族传承着弓撑闭形门二郎拳。7岁的时候,郭雪迎就已经站在了练武场上,开始接触古老的中华武术。当时,他的爷爷和父亲就是他最好的教练。

从基本功开始练起,农家院里多了一个习武的孩子。如今说起来,郭雪迎已经不觉得当时练武有多苦了,他说,吃苦是肯定的,但他热爱武术,所以也觉不出苦来。特别是爷爷也经常跟他讲起祖辈们当年学武的艰难来,那时,想要学一身武艺不是一件容易事,不是轻易就能找到师傅的,因为当时大的环境相对来说有些保守,大家都想守着自己的“绝活儿”,不轻易亮出来,更不轻易传授给他人。

郭雪迎说,他现在仍记得爷爷跟他说过的当年祖辈们为学武而付出的艰辛。这也让当时尚是一个孩子的他,对于自己能够拥有学武的机会而倍感珍惜。

武术就这样融入了郭雪迎的生命里。无论是赴外地求学,还是回乡当知青,无论社会环境如何变迁,哪怕在“文革”期间不许人们私下聚集的时候,他也会找机会去偷偷练武。

年,郭雪迎来到沧州工作。他的第一份工作是锅炉工,结果正是凭借着多年练武造就的那份坚毅,让他很快就赢得了领导和同事们的好评,他也随后成为业务员,最后甚至成为所在单位分公司的负责人。说起这些,郭雪迎说他感谢武术给自己带来的收获,习武,不仅仅是强身健体,更能磨炼一个人的意志品质,而且越练,会越心中有敬畏,这些“财富”对于一个人来说,简直太宝贵了。

武术,就这样伴随着郭雪迎从孩童走到青年,从青年走到中年,直到如今。

胡同里马路边教起徒弟

年,按照民间的传统,郭雪迎被家中长辈推选为弓撑闭形门第四代掌门人。郭雪迎觉得,这是自己肩膀上的一副担子。

那时,他就已经很明显地感觉到了武术的失落。他说,在他小时候,习武之风特别浓,四里八村都在练,练武似乎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但到了这时他发现,人们已经将精力全部放到了打工挣钱上,没时间也没有那个“心劲儿”去学武、练武了。

“这不行啊!这要是持续下去,二郞拳这一‘枝’不就没了吗?”,郭雪迎说,在他心里,如果中华武术是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的话,那所有的武术门派都是这棵大树的枝杈,只有每一棵枝杈都茂盛,这棵大树才会“热热闹闹”的。在他眼里,每一个古老的武术门派都是瑰宝,都值得流传下去。

想来想去,郭雪迎作出了一个决定:义务授徒。说白了,就是不要钱,白教,只要你愿意学,而且经过考察你适合学武,那郭雪迎就会打开自己的“箱底儿”,拿出“看家本领”,一股脑地都“倒”给你。

刚开始,还担心现在的家长都每天逼着孩子们学英语学奥数学钢琴,哪知刚一开始教,就来了10来个孩子。原来,郭雪迎此前已经开始在周边教授孩子们习武,有这个“底子”在,他的开局还称得上是顺利。

那时,郭雪迎住在平房里,夏天的时候,他就将习武场放在了胡同里,冬天的时候就在他专门盖的三间小房里练。后来平房拆迁了,他就带着孩子们在马路边上。环境虽然挺艰苦,但让郭雪迎高兴的是前来学武的孩子如同“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多。有不少家长还特意从大老远的地方带着孩子赶过来学武,有家长跟郭雪迎说,现在的孩子总有些娇惯,而习武可以锻炼孩子的身体和意志,作为家长,觉得这样的培养比孩子考多少分还要重要。

20年坚守,几多付出

日前,记者来到了郭雪迎和孩子们的“练武场”。这里是沧州市运河区丽景社区的大院,守着社区办公楼。郭雪迎说,社区特别支持他,提供了场地,专门安了灯,提供了存放武术器械的房间,冬天的时候,还开放楼上的大厅给孩子们练武用。

这天晚上来了近30个孩子。平时多的时候,得有50多个孩子在这里习武。郭雪迎早早来到场地上,指导着孩子们踢腿、“里合外摆”、“二起”,孩子们随后分组练习“旋风脚”“旋子”“鲤鱼打挺”,还有马步、弓步……看得出来,孩子们对于这些基本功已经熟练于心,不用郭雪迎再专门细致指导了。

练完基本功完成“热身”之后,孩子们开始操练起二郞拳。郭雪迎说,二郞拳刚柔并济,“不动如山,动者如雷”,是中国优秀的拳种之一。

在“练武场”周围,围着专门送孩子过来的家长们。一位家长告诉记者,他已经坚持送孩子来学武三年了,基本上每天都来。从练武之后,他最大的感受就是孩子“吃饭多了,不生病了”,而且“豁达”了。提起郭雪迎,他一再表示着他的感谢之情。他说,老人的这种付出,让所有的家长都十分感动。

此时,“练武场”上更加热闹。拳术对打演练完以后,单刀、双刀、匕首、剑、大刀、枪等各种武术器械开始上场了。孩子们的眼神也愈加专注,全情投入。郭雪迎告诉记者,二郞拳有多达10多套的套路,不仅如此,还有10多套武术器械,其中不乏原先不轻易示人的“宝贝”,比如双刀。但现在他也全部都拿了出来,毫无保留地教给孩子们。

郭雪迎已经记不得自己送走多少个这样的夜晚了。20年了,他几乎每天晚上都将自己的汗水洒在了孩子们的练武场上。至今为止,他已经教了多个徒弟。在这里面,最后选择武术专业的很少,绝大多数还是作为一种爱好选择了习武。但在郭雪迎看来,这恰恰是将传统武术传承到民间、传承到百姓当中最好的方式。他提到两个徒弟,一个跟随他练武多年,不仅学习没落下,而且考试成绩还特别好,因为习武而教给孩子的咬牙坚持已经体现到了孩子的学习当中。还有一个“淘得没边儿了”的孩子,虽然没有在学业上有所突破,但这个孩子现在跟着父亲做生意,踏踏实实,知道父母的辛苦,这同样让郭雪迎十分欣慰。他说,练武,不是说非得练成个什么冠军,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只要通过习武学到一些受益终生的东西,那就够了。

20年的坚守,郭雪迎付出了常人想不到的艰辛。其实20年前就已经下岗了,但为了传授武术,他一直在苦苦支撑。去年,一个常人难以承受的打击降临到郭雪迎头上:儿子因车祸身亡。这样的打击对一位老人来说意味着什么不言自明。但即使这样,郭雪迎竟然愣没有耽误给孩子们授课。

至今,郭雪迎住的房子还几乎是“零装修”,只是抹了墙面、铺了地板砖,除此之外什么都没动。

一位“武者”的心得与期盼

教武,已经教了20年,并且还在继续教下去。练武,却是从小练到大,是一辈子的事了。作为一名“武者”,郭雪迎有着属于自己的心得与期盼。

郭雪迎说,这20年来,他最大的欣慰就是看到一个个孩子茁壮成长。有的孩子刚送过来的时候,“一碰就恨不得躺下”,但练了两年武后,胳膊一摸都是硬的,意志也坚韧了许多。还有的孩子性格比较暴躁,郭雪迎就要重点给讲“武德”。在他看来,习武的目的如果放在了“欺负人”上,那最后的结局只能是害人害己。他一遍遍地告诉孩子们,习武是为了强大自己,是为了当国家、人民有需要的时候能够“站出来”。

沧州是有名的“武术之乡”,郭雪迎说,每一个喜欢武术、学武、练武的人,都盼着中华武术能够发扬光大,能够一代代地传下去。为此,就需要所有的武术界人士都能“解放思想”,丢掉保守的“老一套”,用开放的心胸来真正地为传承中华武术做些实实在在的事情。虽然现在他的年纪越来越大,但只要身体许可,他还会继续义务授徒,让更多孩子从小就能亲身感受到武术的魅力,能够很方便地学到武术。

正如这位老人所言,沧州的“武术之乡”不能仅仅停留在历史中,不能仅仅停留在资料里。每天早晨,在公园,在运河岸边晨练的人们中,有众多的习武者。无论是拳术还是刀、剑、棍等器械,都让人看到了鲜活的武术仍旧存活于百姓生活当中。也只有像郭雪迎这样的“武者”越来越多,有更多人重视并投身于武术的传承,古老的武术瑰宝才会成为“有源之水”,在这片大地上继续生机勃勃地扎下根去。









































北京哪治疗白癜风不复发
乌鲁木齐白癜风医院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qcfeicui.com/wstd/436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