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南导引禅修武术中医江湖

发布时间:2020-10-14 4:33:33   点击数:
北京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news/ylzx/bjzkhbzy/

禅定留不住语言,犹如虚空留不住云彩。

觉照留不住身心,犹如光明留不住黑暗。

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不根于虚静,即是邪术,不归于简易,即是旁门,只动,过劳损气;只静,多病短寿,所以动者静之基。

慧海禅师:

达摩禅法,动静双修,动以强体,静以安禅.只知静坐修禅,不知习武强身.坐禅既久,体羸病生,病体何能载道,体弱常遭魔侵,惜哉惜哉。

修道之学,皆当以柔为主,以静为要.天下并非无真传,实为真传也不过简略几句平淡无奇,重点还在每日持之以恒的修学练习,水滴石穿,自然自证于自然。

修道人千万不可骄傲自大,卑以下人,谦以自待,方能至诚无息,不动凡火而成金丹.未得丹时,虚静之心待之,既得丹后,以柔和之意养之,此要诀之要诀,要必本于谦和退让,稍有自矜自强之心,小则倾丹,大则殒命。(道家所言金丹,并非有形或无形之物,指代修为证量.倾丹此事,吕洞宾曾九年苦修一夕归零)。

禅修

佛祖拈花,迦叶微笑,如来托付“正法眼藏”于摩诃迦叶尊者。以心印心,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明心见性,自证圣智,离幻即觉。修行方法本身不是目的,修行,只是为了见证我们原本的模样。

五祖弘忍对六祖慧能说:不识本性,学法无益.明心见性为禅宗及道教北宗丹法修炼之第一要务,主张先性后命,均有渐、顿二乘之分,道教北宗王重阳祖师训为七分性三分命,吕洞宾言:修命不修性,寿同天地一愚夫.道教南宗主张先命后性,张紫阳祖师亦同垂训:学道之人不通性理,独修金丹,如此即性命之道未修,则运心不普,物我难齐,又焉能究竟圆通,迥超三界。

你不是这个身体,也不是意识头脑,你不是记忆体验,也不是思虑分别。

你不是感受情绪,也不是细微觉受,你不是习气觉知,也不是恐惧希望。

什么也不依靠,什么也不滞留,什么也不成就。

你不拒绝一切,也不改变一切。无所获得,也无所失去。

安详在,身心深处,极其隐秘的舒适之中,身心灵投入舒适,赤裸裸放弃一切。

清醒于,觉知深处,无法分辨的明了之中,无法思虑的释然,释然中纯澈自由。

心灵关闭了“看外界”的愿望,寂静内察就是“觉照”。

心灵拒绝了“思维记忆”的惯性,清爽安然就是“反观”。

心灵剥落了“感受体验”的肉体,习气淡化,觉知停歇。

透明无际的苍穹,是生命最初的倒影。

禅修,已经失去了意义。禅修与禅修者,只是一念错觉。

错觉熄灭,言语道断是当下,不可思议是圆满,不可沾染是清净,不可分割是随顺。一应具足是方便,未曾生灭是庄严。

打坐,只是身心投身于舒适而已,舒适中有安详,安详圆满法界十方。

禅修,只是清醒的心灵明了而已,明了就是觉醒,觉醒即是诸佛法身。

武术

禅宗达摩祖师来到中原,看到中国修行人光想修行打坐,但是身体没有搞好,打坐并不能得定,于是教习武术,并传以《洗髓经》,专练十三年到十五年把色身转换,《洗髓经》为禅门上乘功夫和心法,由禅宗历代法脉传承,并未失传。

古代的圣贤宗师,大都是文武兼备的。只是多见于他们谈文不谈武,老子说过了“兵者,凶器也,故有道者不处”,不是不懂,不学,而是不依赖,不显耀。

老子本人显然是内家武功高手,懂行的人从五千言里自然看得出来这点。孔子也是武术高手,孔子父亲叔梁纥是当时鲁国数一数二的武林高手,力能托举千斤闸门,且不说遗传就说孔子教授的六艺中,除了诗书礼乐之外,还有射和御,这不折不扣是当时的武术。

庄子也是武功高手,外篇的一文,对于剑道和武道的原则说得非常到位。内篇中“至人之息以踵”,是内家武术练到高深之处才会懂得的境界。范蠡倡导的越女剑,大败吴国的高手,显见这位范大夫也是很懂武的人。

中国人文精神的尚武传统,其实直到唐代依然如此。如李白等文人名士,都是佩剑而游的。颜真卿也并不只是“书法家”,他也尚武,安禄山叛乱的时候,他是唯一守住了自己城市的太守,让敌手都很意外。

贵州在明代出了个王阳明,提倡知行合一,王阳明自己善于射箭,在和军人比赛时,曾经以三箭都命中红心的成绩令士兵惊叹,王阳明的遗风,影响了曾国藩以及后来许多士人,成为了中国人的一个重要文化资源。

武术的第一基本功是放松,不是压腿、拉筋、翻跟头。放松是训练出来的,桩法就是放松训练,这种松是相对的松而不懈、紧而不僵,找到身体上下左右前后六向的临界点,就是身体力量归零,怡神达意、舒适自然,所以站桩不但不累还是一种休息。

中国武术在国内的没落,在于官方所制订的武术标准,"高难美新"套路技术的规范设计,是违背武术本质的。王芗斋先生论述:人造之拳架子,为一般门外汉、当差表演、拳混子谋生工具,毫无用处且对神经肢体脑力诸多妨碍,损害一切良能,故习此者难有智识。武术功法是蓄养能量,反对挑战极限,高难度的花架子即没用又不能养生,初学者应选择真功夫学习,重点在于要找到会真功夫的老师。

真正的传统实战武术很不具观赏性,一般只有一个回合,伸手见高低,拳打两不知。如何区分表演和实战武术,很简单两只手合在中线上护住从鼻尖至心窝一线的为实战,两手分开敞开中线摆泡斯的为表演武术。你不会看到任何食肉动物,在攻击猎物时把两只前爪打开。武术是上天赐给中国人特殊的礼物,是智者的修为。真正的(非表演)武术动作朴实而简单,运动中所包含着东方人体学、宗教修持法与人文关怀,是一个以身体运动为载体的大文化,从中获得难以言表的身心愉悦。

从中国武术运动养生理论的角度,绝大部分奥林匹克的运动都是毁坏人类健康的运动。挑战极限使肢体内脏承受超负荷的压力。争强好斗培养出贪婪功利的心理意识。金牌奖金都是牺牲健康去换取的。我们看看那些无论获冠军的还是没拿过奖的退役运动员有几个是健康的。工作事业和他们年轻时的付出也不成正比。而中国武术家运动寿命很长,到老年身体非常好,是平时注意练功的蓄养。

中国传统实战武术近现代不得不提武术家孙禄堂,他把形意、八卦、太极融为一体。孙禄堂晚年正值国力衰败,外国列强肆意欺侮的民族危亡之时,他年近半百击昏挑战的俄国著名格斗家彼得洛夫。年逾花甲力挫日本天皇钦命大武士板垣一雄。古稀之年一举击败日本五名空手道高手的联合挑战。只有中国传统武术的训练方式,才能在古稀之年仍然雄风不减。他还写了很多拳学著作。

但凡称为“博大精深”的事物,都难以把握全面的精准。所以中国武术绝不是标准化的体育项目,而是一个庞大的身体运动的文化载体。传统武术在当今是一个落破的行业,大部分武者不是在公园小树林教拳,就是在娱乐界做武替,生活并不乐观。但是却有一批执着于传统武术传承的人,坚守着这一片小小的阵地,靠的是一种超越金钱名利的尚武精神,随着文化的回归,真正传统武术会有其应有的地位。

道家所研究的是对生命的养护,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炼养技术体系。武术是把这种炼养法植入为训练方式,成为它的技术特色。太极主要应用的是导引术,用肢体运动与呼呼吐纳相配合的内家拳种。但是中国的中医武术等文化很难标准化,让很多江湖骗子钻空子,造成了不好的影响,引起非议是正常的。所以需要真正懂得传统文化精髓的大德,用现代科学语汇传播传授,使优秀的中华文化得以保留传承。

中国实战武术大分类为两种:一种将门武术,一种宗门武术。

将门武术:冷兵器时代战场上撕杀格斗用的,多为器械。只充许一些将军家族或地方团练和孝武科举的少数人习练,战时国家征用。历史记载有戚继光的戚家军、岳飞的岳家军、杨家将等。随着冷兵器时代的结束,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

宗门武术:只有中国的武术来源于道观和庙宇,是修行者在修炼过程中总结出来了。在深山老林闭关修炼时,即要保持体能又要防御野兽的攻击,长期观察野兽动态,以炼养法、禅定、丹道术等修行手段,融合出一种阴性的武术体系,一开始这种武术就是对抗野兽的,所以凶残程度可想而知,只有中国武术有仿生机制。由于和宗教有关后人相对将门武术命名为宗门武术。

年,国民政法委员张之江发起,冯玉祥、于右任、蔡元培等人呼吁,与南京创立了国术研究馆,称“国术馆组设,原本救国之热诚,以期强种强国,而循至于民众均国术化”。年更名为南京中央国术馆,首次出现“国术”二字,后台湾沿用之。国术:指中国传统武术。也是对武术的尊称,凸显其强身卫国的重要性。关于国术还有另外一种说法:只杀敌,不表演的武术,就叫国术。

中医

清楚人体的生理结构,才能破除身障,故需了解五脏六腑、奇经八脉、经脉主要穴位、人体骨骼结构、十二经脉等,这是修行比较深入的阶段必须的知识,在初学阶段仅需了解任脉、督脉、中脉及人体主要养生穴位。

仔细观察道教的修仙过程,不难发现大道至简,就是养生过程,故有"十个神医九个仙".眼泄神,耳泄精,口泄气,心泄精气神,口少言、眼少看、耳少听、心少思虑、少手淫房事,关闭六根以止精气神外泄,待等精气神充足,气脉自然被精气神冲开,一切自然变化,所以修道是自然而然的事,不论何宗何教的功夫修行,都须从此入手。

吕洞宾说"道人先要学痴聋",故各修行道场均止语止乐止思止左顾右盼以蓄养精气神.但身体不可不运动,不动则气血凝滞,须要习武并守静,动静得其中,身心才能真正静得下来,打坐才能坐得住,故道经云:动者静之基。

很多人一修道就认为追求大道,无须再管顾这个"臭皮囊",任随疾病消磨精气神,消磨元阳真气,正如扁鹊见齐桓公:"不治将恐深","疾在腠里"不及时治理,才会"病入膏肓".

其实身体不健康,人不但静不下来,还会产生烦躁、抑郁.心理上有一个问题,身体上就有对应的问题,心静不下来、散乱、烦躁、悲观等一切情志问题,应先调理身体健康,身体真正健康的人,即使听闻身受困事,也不起烦恼,因为烦恼必气结,而真正健康的人经脉畅通,不起结障,烦恼忧愁无法侵入他的内心,他只是淡淡的了知有这么一回事"如是如是",佛教所言心能转物,不为外境转心,即是在身体绝对健康的境界上做到的。

中脉固通的人,不易起烦恼,因为每一个细胞总是处在饱满明亮的喜悦中.有一个执着,就有一处脉打结,我们常对一些人说:打开你的心.遇到心不开阔、多烦恼忧愁的人,言语很难长久作用于他,不如请他习武、养生,全身健康、气脉通畅,自然"脉解心开"南怀瑾先生反复提示:"没有健康的身体,是无法修道与证道的,这是一个事实。

色身没有绝对的健康,即不能得定。不能去掉身体的障碍,想进入定境,是绝对不可能的事。能做到身心健康,求证道业就比较容易了。若气脉未通,虽有时可见自性光明一面,但如禅宗所谓孤光偶露,石火电光,只这样发一下而已,不能得正定,不能得正觉,不能证果。所以宗喀巴大师也说:气不入中脉,而云得证菩提者,绝无是理。虽然禅坐没有专门讲气脉,但是打坐的姿势和方法已经包含在内了。

因为现代已经很少人注意身体和成道的关系,故偌论到真功夫,即使以各大小门派成道的最低基础来看,也是"举世不曾有初禅".偌想真修道,须先使身体健康,此是成道第一步。

修性无有过佛教,佛教法理究竟圆融,修命无有过道家,道家以炼养功夫见长.以道教详言修命而略言修性,佛家详说尽性而略言修命,深通禅宗理论及道门丹法的张紫阳祖师融长避短创立了道教南宗,而佛门的真功夫则相对隐匿,只私下传授佛法理论已经学得比较透彻的弟子,但从未失传。

现代大多数修到人业已荒废禅定,有位高僧甚至叹举世不曾有初禅。

武林

如果把中国历史浓缩成一个星期,那么朝廷是一三五禁武,二四六间歇性禁武,周日还搞菜刀实名制。在朝廷眼里,武术是“保家、卫国、造反”三合一,极为影响社会管理成本,必须从源头扼制。

从秦始皇收缴天下兵器,到明清严禁民间比武,表面上是禁武,实际上是防起义。但腐朽的封建社会毕竟管控乏力,民间习武难以从根子上禁绝,偶尔也会出现短暂的繁荣局面。

比如在清末民初,社会动荡引发富人们的安防刚需,反而造就了武林盛世。那会儿三只腿的蛤蟆不好找,两条腿的宗师遍地都是,北有霍元甲,南有黄飞鸿,高手层出不穷,因李小龙誉满后世的咏春拳,还只是佛山地区的冷门小拳种,一场传染病都可能导致它失传断代。

当时行走江湖的硬通货,是形意拳、八卦掌、太极拳。时局动荡、匪盗横行,练武既能强身健体,也能看家护院,再混出点名堂入了官家法眼,就是平步青云了。

王家卫的《一代宗师》里,宫保森这个角色的原型就是形意拳泰斗李存义和他师弟宫宝田。宫宝田先后担任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的近身侍卫,是清廷最后一任大内侍卫总管,真人版本的中楠海保镖;李存义则跟过两江总督,又开过万通镖局,是名副其实的武林扛把子。

太极功夫最纯熟的,则是为端王载漪看家护院的杨氏太极掌门杨露禅。年,吴京主演的《太极宗师》里那位杨昱乾,就是号称“杨无敌”的杨露禅。而八卦掌一哥当属董海川,他曾经给大清最后的“铁帽子王”肃王善耆保驾护航。当然,杨露禅和董海川日后经常在横店比武。

左起:杨露禅李存义程廷华孙禄堂

总之,那年头上得了牌面的武林宗师,除了功夫到位,还得吃皇粮有编制,最次也是个厅级干部。李存义的大弟子尚云祥便是其中翘楚,替袁世凯小站练兵,帮李莲英私宅护院,最后去镖局挂靠社保。

年,八国联军侵华,李存义率形意门人挺身而出,曾多次与联军主力巷战,曾带着徒弟全歼天津老龙头火车站的俄军守备,伤害输出完爆清朝正规军队。而董海川的衣钵弟子程廷华也放下眼镜店的生意,立起武士身份。单人单刀,看到洋兵就跳下砍死,最终行踪暴露,死于乱枪下。

流传到现在的民间传说,肯定有夸张的成分,但这些众口相传的丰功伟绩,让习武阶层有了社会声望。民众把他们编进段子往死了吹,官府财团也都真金白银地为其疯狂打call,孙中山的金牌保镖、张作霖的护卫队长、冯国璋的贴身侍卫,都是武林名家,可谓名利双收。

生于乱世,身负一门绝技俨然成了咸鱼翻身、跨越阶层的一条捷径。一时间,民间拳术登堂入室、裂土封侯,禁武时代被压抑的对象,现在堂而皇之地冠上一个“国”字,以国术、国技、国粹示人。在这种背景下,实战派高手层出不穷,尚武之风也随之盛行。

年代,新兴武术组织如雨后春笋,如霍元甲的精武体育会和李存义的中华武士会,均有官方支持。中央国术馆在年成立后,口号是“强种救国”,国术馆很快在神州大地成林立之势。年,扛着“北拳南传”旗号组建的“两广国术馆”,牵头人则是开国六位副主席之一的李济深。

孕育了水泊梁山的山东省,更是一马当先成为了学武标兵。及至30年代,山东仅县级国术馆便建成座,差一座就能凑成一百单八将,武馆学徒有如过江之鲫,各个怀揣练就武艺、护国安邦、发家致富、顺便混个事业编制的远大抱负,跟多年之后扎堆考公务员如出一辙。

武行与政客的特殊关系,加之世纪之交千年未有的变局,使得武术迎来了黄金时代,不仅吃喝不愁,还能博一个好名声。正如李存义所说,“形意拳只杀敌、不表演。叫国术,就要保家卫国”,除了有底蕴、有排面,更重要的是在那个冷兵器还没有销声匿迹的年代,武术有应用场景。

年初,日军兵锋在华北疯狂试探,接连攻占榆关与热河,曾率队抗击八国联军的李存义已然故去,座下弟子尚云祥,扛起了武行抗日的义旗。

日军侵华促成了国内武术领域的空前团结,自尚云祥开始,武林各派纷纷摒弃门户之见与守秘誓言,研究古拳术的军体化和推广法,方便一线部队能迅速掌握,从而能让战士在肉搏中多一分胜算。《亮剑》中精通少林拳的魏和尚,就是那段峥嵘岁月的朴素缩影。

典型的如卫戍华北的29军,这支冯玉祥旧部由于武器装备差,只好演练起格斗技巧,下辖各师、旅、团都有聘任拳师传授刀法(劈挂拳、三皇炮锤、形意拳)的传统。在年3月的长城抗战中,29军的王长海团敢死队用“破锋八刀”,将擅长拼刺的日军砍得鬼哭狼嚎。

长城抗战后,日军策略由鲸吞改为蚕食,29军武艺超群的十万官兵,孑然对抗着侵略者日益膨胀的野心。年夏,一位擅使双刀的陆军中将曾叩响过尚云祥的家门,来访讨招者不是别人,正是自幼习练八卦掌、喜峰口前勇冠三军、七七事变后牺牲于北平南苑的抗日名将赵登禹。

大战迫在眉睫,日本人也在研究对“破锋八刀”的反制法,前线部队需要专业人士的指导,对此尚云祥毫无保留。作为报答,赵登禹给他发过几个月的军饷,尚云祥告诉徒弟:“国家有难,这钱不能要。”可他刚退回去,部队又给送来。不久后,赵登禹前线阵亡,寄钱的事就断了。

年7月7日,全面抗战的第一枪打响于卢沟桥。据29军老兵回忆,战死桥头的旅何基沣部武术教官,一人手刃了七个日本士兵,他是赵将军的同乡,山东国术馆的螳螂拳底子。

次日凌晨,曾在喜峰口浴血杀敌的旅将士,高呼着“寸土不让”的口号,在团长吉星文的带领下,由宛平城坠绳而出,以白刃战团灭铁路桥上一支日军中队。活跃在上海的左翼作曲家麦新,敏锐地发觉长城大刀已经成为抗日标志,便写下了那首堪称民族最强音的《大刀进行曲》。

当时尚云祥已年过七旬,未能亲赴前线。他病逝于年10月,此前因拒绝日本人的教拳之邀,失去了四位高徒。一种说法是,这四人上演了《叶问》里甄子丹的剧情,在“我要打十个”的关头真打死了日本兵,全部遇害;也有人说,他们被带去日本,不知所终。

毛主席为赵登禹亲属签发的纪念证书

学武标兵山东省在抗战中也不敢落伍,武当太乙门的窦来庚(首届“国术国考”中比武第一的国士)就在家乡临朐拉起一支义勇军,成为山东保安第17旅旅长。这支杂牌军全员牺牲在年,自戕殉国的窦来庚被追赠陆军中将,并在和年被民政部追认为“革命烈士”和“首批位抗日英烈”。

此外,查拳、蔡李佛、戳脚、太极等门派的传人也都曾在卫国前线出生入死、惩奸除恶、深藏功名。但武术终究打不过飞机大炮,象征着民族精神的“大刀术”只能在特殊场景(巷战、夜袭)中迟滞日军一时,却无力改变国力落后导致的国土沦丧。由于中国的钢铁产量一直上不去,军队连刺刀都无法大规模生产,只能装备易卷刃的铁刀,其他装备后勤更是全方位落伍。

当时在上海开专栏的鲁迅,就在《以夷制夷》一文中,把武术近战的功效归纳为“我斩敌二百,敌斩我二百”:若沉溺于此种胜利而不能自拔,国运便会更加艰难起来。鲁迅何尝不知道,前线战士用大刀对战实属没有选择的选择,假如有钢枪钢炮,谁愿意用赤手相搏呢?

坦克轰炸机横行的二战,让冷兵器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国术也失去了安身立命的根本,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若干年后,人们只能通过文艺作品,再度窥见它的荣光。

抗战虽使武林生态遭到破坏,但在战时,武行不是唯一受害者。针对性的断炊反而是在战后:南京政府困于货币贬值,没钱养武人,转瞬之间,国术馆纷纷倒闭。

《一代宗师》里的“两广国术馆”

年,“民族形式体育表演与竞赛大会”在武林圣地之一的天津举办,虽然安插了大量表演环节,但、年两届“国术大考”注重实战的遗风犹在——像民国时期的比武那样,有不少选手在比赛中被打死。这件事情影响深远,最终触发了对传统武术的“改良”。

与此同时,随着几位元勋过早离世,养生保健问题引起了高层注意。经过遴选,拳架舒缓的太极拳成为了改造对象。在“练完不累”的指导思路下,太极拳完成了钦点套路的编修工作,成为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必备功法,而其他刚猛功夫如“形意拳”等,则全面衰落。

紧接着,传统武术被收缩并整顿,对抗环节完全取消,套路表演全面顶替了实战搏击。武术的套路表演叫“演法”,也是传统武术的一部分,但仅是“练法”与“打法”的补充,目的是储存武术;而此时的新套路,则根本是将武术做体操化与舞蹈化的处理,只允许具备观赏性。

这一时期,大量简化套路与自选套路应运而生,这些“普及型武术”,褪去了金戈铁马的苍凉,与苏式体操有机结合。年,在北京举办的“12省市武术比赛”中,改造已颇具成效:武林豪杰变成体操健儿,在同一个圈里比拼谁的腰肢柔软、谁的步伐轻盈、谁的动作复杂。

随后,“技击才是武术本质”的观点被抛弃,还将武术发展面临的问题定义为“路线之争”——是像兴办国术馆那样对待武术,还是将武术视为活动筋骨的体育项目?年,陈氏太极拳第十代的陈照丕回到故乡河南温县陈家沟时,村里已经没人会打真正的太极拳了。

抗日期间,陈照丕在“豫北别动队”范庭兰部统领大刀队,范庭兰与日寇战斗牺牲后,他去往部队驻地教拳。年,陈照丕所在的单位于开封起义,一直工作到这次探亲。村支书告诉陈照丕,自40年代初,蝗灾、兵乱、运动轮番肆虐,活命尚且不易,拳就没人管了。

在拳术失传的关头,陈照丕当即向组织提交退休申请,跟同乡陈克忠一起教拳术,村里有30多个青年跟他们学,其中就有马云曾经拜师的王西安。但“旧事物、伪国术、大毒草”三合一的太极拳还是在时代的浪潮中遇到了挫折,年,74岁的陈照丕受不了侮辱与折磨,选择跳井自杀,结果在浅井中没淹死,却被竹筒刺穿了一只脚。医生一开始不敢医治,使他整整瘸了一年多,刚兴起的太极拳又冷了下来。

年,《人民日报》登了一条毛主席语录——“凡能做到的,都要提倡。做体操、打球类、跑跑步、爬山、游泳,打太极拳及各种各样的体育运动。”看到“太极拳”三个字,陈照丕垂死病中惊坐起,拿着报纸就去找徒弟:“毛主席号召打太极拳了,打太极不犯法了!”

对陈照丕来说,这是传拳的新契机;但对武术来说,却是另一场“寿则多辱”的误会。陈照丕练的,虽然也叫太极拳,但已不是提倡的那种太极拳——以反关节、擒拿、摔法著称的“太极黑手”,已被埋进了历史的故纸堆,广受流传的则是那些没有实战用途的花架子。

在内地国术向“养生拳”“杂耍拳”“反修拳”“语录拳”渐变的独特经历之外,40年代末的另一个平行世界,一批武人奔赴港台与海外,为千年绝学留灯待人。“佛山王思聪”叶问,几乎与吴公仪同时在香港开馆授徒,就在“吴陈比武”的年,14岁的李小龙正式拜在叶问门下。

据说王家卫拍《一代宗师》的最初构想,便是在香港的一条武馆街,五湖四海的门派汇聚于此,各怀绝技、各安天命。街两侧有咏春的“八斩刀”与“六点半棍”、有形意的“大杆子枪”、有八卦的“子午鸳鸯钺”,还有一位八极高手“打人如挂画”的撑捶顶肘。

电影中,王家卫花了大量镜头演绎张震使出的八极拳,八极拳为清代禁军所习,与形意拳一时瑜亮。溥仪保镖霍殿阁、蒋介石侍卫刘云樵,均为八极同代门人。结果电影上映,不少观众居然怀疑,王家卫是不是把“太极”的“太”字打错了,武术的改造效果可见一斑。

20世纪后半叶,武术跟其他“泥菩萨过河”的文化遗产一样,无力给后世一个妥帖交代,却提供了滋生传奇的吉光片羽。从“邵氏”、“嘉禾”到“新艺城”,从张彻、胡金铨、楚原到袁和平、徐克,香港武侠片能在60-70年代迎来井喷式发展,不仅是人才的优秀,更是题材之卓越。

年,太极宗师陈照丕溘然长逝,同年香港公映的《精武门》里,李小龙扮演的霍元甲徒弟陈真,一脚踢碎了“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招牌。

中国武当拳法功法研究会特邀研究员贾维勇先生

改革开放之后,传统武术得到平反。年,国家体委下发《关于发掘、整理武术遗产的通知》,数年内整理出个“自成体系”的武术流派,成绩斐然。但实际情况不如数据乐观,挖掘出来的各类“武术”,绝大多数属于大成拳宗师王芗斋强调过的“脑子瓦特”才练的简化套路,可以说都是花架子。

《通知》出台之际,“念念不忘,必有回响”的是廖仲恺之子、时任港办主任的廖承志,他向香港中资影业的负责人廖一原倡议道:“香港和海外观众都喜欢看武侠片,你不也可以拍一出少林寺或者太极拳吗?”

一开始担任导演的,是对传统武术缺乏敬畏的香港人陈文。被他选来当演员的剧团武生,只能骗骗媒体记者与影评人,却瞒不过一同被请来试片的武术家。在“没有一点少林拳的味道”的鉴定下,项目领导愤怒地烧掉了拷贝片,还罚了“糊弄国家”的陈文港币。

经历了“临阵换帅”,著名导演张鑫炎不敢怠慢,这次的选角目标,落在了藏龙卧虎的北京什刹海体校。日后成名的李连杰、甄子丹、吴京等人,也都出自这所“打星的黄埔军校”。

年,《少林寺》公映,这个隋末“十三棍僧救唐王”的小众故事,在一举打破华语电影票房记录的同时,引发了社会对于传统武术的空前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qcfeicui.com/wstd/1179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