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见字如面》、《中国诗词大会》之后,央视又推出了一档新的文化类节目《朗读者》。一个个朗读亭最近在大家朋友圈频繁刷屏,让整个杭城刮起了一阵文化风。 朗读亭内部 中国传统文化的热,就像一团火,时不时有人加点柴,文化的火焰就烧得更旺些。中国传统文化和国学,说法上似乎民间更喜欢后者。 茅盾能把《红楼梦》完整地背下来,巴金能全文背诵《古文观止》。对于国学经典,文学大家比我们更痴迷。 今天,我们一起来聊聊国学的话题。 如何理解国学 对于国学的定义,一直存在争议。说起国学,大家印象中较为深刻的,便是古人拿着书本摇头晃脑阅读的情景。 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王崧舟说,其实古人的读跟现代人不一样,古人的读介于读和唱之间,用吟诵形容更恰当。一边读,一边还摇头晃脑,抑扬顿挫。 “我听过很多老先生的吟诵,确实很有味道,小时候读过的各类经典随口就来。” 有人认为,国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的角度看,中国所有的传统文化都属于国学范畴。 从狭义的角度理解,王老师认为现在小学里讲的国学,主要是指儒释道三家的文化精神,以儒家文化为主,大概涉及到几个方面:传统经典蒙学(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四书五经等。 “根据我个人的研究,蒙学分两个层次。”王老师说,最早时没有语文课,学生都在传统的私塾教学,也就是蒙学,帮助儿童识字和写文章两大用处。 像一二年级,学认字,“以前私塾的儿童两年时间识字大概能达到字。”这里面少不了基础蒙学的作用。为了帮助孩子集中识字,古人编了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这些韵文,涉及的内容上有天文,下通地理,简直就像小百科全书一样齐全。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读起来朗朗上口的对子也是儿童需要学习的内容,从对课开始,通过学《笠翁对韵》、《龙文鞭影》,帮助儿童对对子。 从过往的语文教学经验中,王老师发现,四库全书分类的经、史、子、集中,六年级的学生觉得史最难,例如《史记》、《左传》、《战国策》等。但是反过来,他们又对此很有兴趣,因为有人物有情节有矛盾冲突。 可见,不同年龄段学习的国学经典广度深度不同。 学国学≠学语文 国学与语文,有相通之处,而又有所差别。王老师从学习的目标和目的、方法和过程、评价的标准三方面总结了两者的差异。 ①语文课学习的是语言文字运用,听说读写。而国学经典是起到积淀文化、传承文化的作用,通俗地说,是教做人。 ②学语文得从这几方面入手,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这是语言学习的基本规律和要求。国学则不同,主要是激发兴趣、明晓事理、动情、造型(改变自己的日常的行为方式)。 ③两者的评价标准也不同,语文看的是语言的表达水平,口才如何,作文写得怎么样。国学的标准更模糊一些,讲究内化于心,外化于形,比如待人接物的方式等。 这个时代学国学意义何在 《中国诗词大会》播出大热后,网络上也有网友提出质疑:“古诗词停留在死记硬背,有的人记忆力好,多读多记自然反应快了,然后就拿奖出名了。” 也有人说,国学经典中并不是所有内容都适合小孩子阅读,有的是糟粕需要剔除。 哪些是糟粕,哪些是精华?这个争论一直存在,并且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什么原因? 王老师分析,其实经典的基本意义不变,而是时代在变,所处时代的人的观念在变。 不同的人对于经典的解释自然会有不同的判断和辨别。所以,较为公正的办法是老老实实地读原汁原味的经典,把是糟粕还是精华这个问题,留给学习经典的读者,自己判断。 对于目前社会上国学经典的学习存在急功近利的问题,王老师认为,总体上还是不错的,文化性、艺术性都有体现。 不过,背诵这一点,他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似乎与温柔敦厚、节制内敛等传统文化中更深层次的内涵、价值观不太吻合。”毕竟,社会更加开放了,允许各人持不同的观点。 “现在的学生学古诗词,学中国传统文化,不是为了在人前显摆,能背多少,能背多快,主要还是学涵养、陶冶情感、滋润心灵的用处。 诗词本身是超越功利,超越情感的。打动人心的往往就是它的美。”王老师说,如果你有了欣赏美的眼睛,自然也有了对美的辨别力。 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 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 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 这三句话讲的也是读书境界的问题,少年时,只看到一点点,中年时望月,还有段距离。随着年龄的增长,境界越来越高,同样的经典带给每个人的认识也不一样。 国学该怎么学? 来听听专业人士怎么说。 读国学其实就像牛吃草 如何学国学,分不开教与学两大方面,两者相辅相成。从教的方面看,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王崧舟提出“三教”:身教、言教、境教。 ①身教,顾名思义,是榜样的力量。学生学国学,受老师、家长的影响。 如果学生所接触到的老师和家长是传统文化的热爱者,能自觉践行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以及行为方式,就像孔子说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出现在孩子面前时,自然而然会有一种气质。 ②言教与学校的课程和课时相关,主要看以怎样形式的课程和安排多少时间留给孩子,学习国学。 ③境教,则更多指境界、氛围。比如孩子所在的班级、校园的文化氛围。 走进一个校园一个班级,能否感受到儒家文化的核心要素。“让每一堵墙说话,让每一株草开口。”王老师说,学校可以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运用雕塑、绘画、书法、美观的平面设计等,有条件的还可设立国学馆、礼仪馆,潜移默化地浸润到孩子们的日常校园文化生活之中。 在小学语文界深耕多年,王老师总结了关于读国学的四个方法:乐读、熟读、悟读、化读。你别说,仅仅读国学这一项,便很有讲究。 ①乐读。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乐学。例如读传统蒙学《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王老师说,古人吟诵时的摇头晃脑,其实是有韵律在的。读的同时,拍手、打快板,保持身体律动。整个身体都在读,加强巩固。 ②熟读。“经典这个东西,年纪小,生活经验薄,一下子说不出来。” 王老师认为,语言需要长根,随着人的年龄增长和世事阅历,会渐渐改变。所以,想要它开花,就需要播下一颗种子。 ③悟读。用自己的心去理解,而不是听人说,不要急于求成。 在小学期间,王老师鼓励老师少教,甚至不教。到了初中就要慢慢改变,因为学生到了初中,逻辑思维能力、思辨能力增强,对应的应该以思辨性的形式来学习,甚至可以质疑。 他用牛吃草打了个比方。牛吃了草以后会把自己胃里的草再回到嘴里进行咀嚼,生物学上把这个过程叫做反刍。现在孩子学习国学也是一样,小学阶段吃进去,到了初高中再重新消化。 ④化读。我们日常所说的“腹有诗书气自华”便是化读所体现的气质。内化于心,外化于形。 国学难就难在“知行合一” “素读经典”课程创始人、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北京教育学院陈琴教授认为:国学应该是国民素养之学,不应该局限在一种纯学术的范畴,应该是整个国民必备的修身养性的生态之学,更应该是一种践行行为。 作为一门课程要在中小学开设,就更应该跟学生的“当下”所需紧密联系。陈琴对国学教育有近二十七年的研究。她认为,学国学必须要做到也能做到“知行合一”。 王阳明先生 陈琴老师特别指出,按内容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人的行为、精神及意识形态的发展有裨益的内容,皆属国民必修的学问,简称为“国学”。 这当然包括了经史大纲中记载的智识学理,也包括琴棋书画、武术医学、茶道棋艺等逸民矢志的技艺之学。甚至各地的祭祀礼仪及民俗风情,只要是值得传承的,都是国学的一部分。 所以,陈老师认为,国学既有形而上治国安邦的高智国学,也有形而下怡情逗趣的行动国学,是人人可以放入自己的生活常态中的行为方式。 “希望自己的精神家园更美好,内心更笃定,外表更儒雅,这成为很多人学国学的目标。”陈老师如是说。 因此国学不是机械的戒条格言,不是碎片化的逸闻趣事,而是一套系统的国民精神必需的食粮。 对孩子而言,经过国学熏陶的学子至少会明白作为一个中国人固有的精神特质,将来也会有更宽广的胸襟接纳全人类的正能量,成为一个像《易经·乾》中所说的大人:“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和其吉凶。”成为一个纯粹而完整的人。 进入课程层面,学国学必须先让孩子接触文字,就是要背诵经典。 陈教授建议,国学的学习是要有阶梯性的,幼儿时期多听多读儿歌童谣,多背诵一些精美的诗词短文。但切记死记硬背。 中国古代有极好的诵读方法,叫吟诵,是历代读书人必用的诵读法,老少皆宜; 到小学阶段,要养孩子的心性,可以读一点蒙学,知道一些该有的规则,更适合背诵一些经史名篇, 甚至像《大学》《论语》《孟子》《庄子》等书也可以整本背诵,再背诵上百篇文言散文,两三百首古典诗词,这是十分必要的。 陈老师倡导的国学教育注重“度”的把握,教育过程特别强调“情趣”感。这也是目前“素读经典”能被许多老师和家长推崇的因素之一。 当然,陈老师在二十多年前创设“素读经典”课程是举步维艰的,因为断层,因为不被主流教育界认同,她走过一段相当漫长的“黑暗隧道”。 她说,是家长和孩子们成就了自己,是支持她的家长们让她有信心一步步前行。现在,整个民族以国策的高度弘扬传统文化,一定会有更多的同仁会做得更好。 陈琴目前依然在杭州富阳永兴学校践行“素读”课程理念。学校给予了极大的支持,专门开设了国学课程。 五六年前,她刚到富阳,这个课程无人问津,现在每个孩子都是腹有诗书,古今中外的名篇遍览,十余本如《老子》《大学》《中庸》《论语》甚至《易经》等经典背诵得滚瓜烂熟,下笔成文的娴熟与文采,让所有的家长叹服不已。 “国学的教学要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在教学当中,之所以这么多孩子受益,就是因为不断的践行。” 陈老师在多年的国学教学中不断反思和总结,完善自己的课程教学。她举例说,有个学生看见家楼下两车擦碰,双方起了争执,破口大骂的同时差点大打出手。 站在窗口的这位学生便大声对他们说:“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在场的人顿时觉得不好意思。在教学过程中,不少家长会将这样的小故事反馈给陈老师。 经典要结合生活 在公益中学校长潘志平的印象中,大多数学生提起古文,都会有点抵触,认为古文无论是诵读,还是理解,都比较困难,再加上中学生学业压力比较大,就更难沉下心去学习古文。 但他认为,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是否接触过经典、是否受到过经典的浸润与熏陶,就精神气貌来说,是大不相同的。 当沉浸在经典的语境之中而含英咀华时,学生的精神世界会变得更加宏大开朗,言谈举止、行为态度、处事方式也会逐渐地摆脱粗俗、、粗豪,而趋于温润、温和。 如何学习呢?潘志平认为切入点不能太大,要选择真正适合学生所处年龄段学习的,要与学生的生活与学习相结合,让学生在平时能够体验和应用,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要让学生能主动学习。 在公益中学,每一名入校的学生都要学习《论语》。为何选择《论语》?潘志平认为,对于中学生而言,如果学习《弟子规》就显得较为浅显,学习《道德经》《庄子》等可能某些内容上不太适合学生价值观的养成,由此,他选择了《论语》。 从《论语》中挑选出一些适合学生学习,包含着做人做事道理的篇章,之后再让学校多名学生进行选择,挑选出学生自己喜欢的、觉得适合自己读的篇章,从中确定了个篇章,让学生诵读。 诵读之余,鼓励学生点评,写出自己的看法,让学生与平时所看的其他书、电视、电影等其他内容相结合,进行知识的迁移,“不同年龄层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同龄人的解读与想法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潘志平说。 他还鼓励学生用漫画的方式来解读论语中的词句,将学生的文字与漫画等结合,师生共同出版了一本新版的“论语”——《嗨,孔夫子》。 学校还会举办一些类的活动,比如穿插学生初中生涯的论语考级活动,读完25个章节是基础线,越往上走星级就越高,“所有的形式都是希望学生能主动参与其中。” 杭城校园中的国学气息 杭城不少学校将诵读经典纳入到基础教育当中,杭州的国学教育也是百花齐放,以不同的姿态林立在各个校园。 开设了书法、武术、汉文化、木版水印等传统国学文化课程,成为校园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长江实验小学 开发多种载体传承国学 “每天的晨读时刻,语文老师带领孩子们进行经典诵读,用的就是这本省教育厅编写的《小学国学经典教材》。”长江实验小学语文教研组组长戴一苗说。 有的班级有自己的国学特色,长江实验小学的胡晓芳老师将国学与班级管理相结合:“从智、仁、勇三方面培养学生,智主要体现在学习方面的培养;仁的范围较大,有孝敬父母、尊敬老师、团结同学、爱护自己等;勇表现为为人勇敢。”胡老师说。 孔子像 胡老师还提到,班上曾经有一个孩子总爱发脾气,有时候,周围的同学都不明白他为什么要生气,直到学到《中庸》中的一段话,“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这句话的意思是心里有喜怒哀乐却不表现出来,被称作中;表现出来却能够有所节制,被称作和,接近于过犹不及的思想。因为这句话,治了他的坏脾气。 学生在制作木版水印 “中国风,国际范”是长江实验小学的办学理念,正是以此为出发点,消失的传统文化开始在校园重生。 “就像学校的一大特色——木版水印,它不仅仅是艺术的、传统的、文化的。通过木版水印体验馆这个载体,我希望孩子们能够和中国传统文化有灵魂上的沟通,在他们心中种下传统文化的种子。”学校校长丁杭缨在两年前将木版水印这项非遗引入校园。 去年学校的一份寒假作业,引发了全城轰动,同学们的寒假作业集——手札《鱼传尺素》也记录了孩子们对G20的款款深情。 当全世界都在用网络互动,用手机通讯时,他们用传统的手札向自己远方的朋友亲戚,身边的叔叔阿姨写信,道出了心里话。 丁校长说,“每一年,我们都会寻找合适的载体,让孩子们与传统文化能够有深层次的对接。我们把中国传统文化落实在课程体系里;落实在拓展类课程里,例如书法、陶艺;也落实在学校的活动中,包括小队活动和学校活动。” 东园小学 校内体育课上练武术 东园小学早在三年前便开设了武术课程,引进校外资源在校内建设武术基地。 学校从三年级开始增设武术课,利用每周的体育课时间,对孩子们进行武术教学。体育老师樊丰丰介绍说:“孩子们都非常热爱武术,特别是男孩子,练起来有模有样。” 课上老师教的一套武术操名为“旭日东升”,包含起势、伸拉运动、开合运动、踢腿运动、侧展运动、拧转运动、俯仰运动、跳跃运动共9节内容,开头和结尾都需要加上抱拳礼,通常一个学期的时间学生就能熟练掌握。 图片来自网络 同时,学校也将武术元素融入到课间操,你会看到武术操与广播体操交替出现在校园中。 此外,想要深入学习武术的同学,学校设有专门的武术社团,成员基本固定在二十多人。在这里,老师会教授更多的拳法,“武术主要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气势、力度一个都不能少。”樊丰丰老师说。 来自五(4)班的徐霏儿是武术社团的一员,也是一位忠实的武术爱好者。武术带给她的直接好处就是增强免疫力,以前容易感冒的她,自从练习了武术,抵抗力有所增强,整个人的精神风貌有了很大的改变。 据了解,目前开设武术课程的学校并不多,东园小学现处于普及性教育阶段。 “武术学习的过程较慢,不像乒乓球、羽毛球加以练习,便能看到成效。许多参与武术比赛的人都是专业武术队的,学生想要通过练习武术,参与比赛获得荣誉显得有些困难。” 春芽实验学校 书法课作为必修课进课表 “书法课是学生的必修课,每周都会有一节。”丁洁是春芽实验学校专职的书法老师,目前主要负责3-6年级学生的书法课程。 既然是课程,当然应该有专门的教材,“十年前我刚进入学校时,学校就有书法的校本化教材了。”丁洁说,大约三年前,学校又推出一套新的校本化教材,从三年级开始,不同的年级,教材有所不同。 图片来源于网络 对书法感兴趣,基础又扎实的学生,学校还专门开设了社团,每周会有额外2-3节课的上课时间,“社团里的学生都是书法比较好的苗子,平时经常会去参加一些活动和比赛。”丁洁说。 除给本校学生上课外,丁洁还给其他学校的学生上课,只因学校的书法课是凯旋教育集团内部4所学校的共享课程之一,每周五下午,其余三所学校的学生都会到学校上书法课。 “大约会有60多名学生,上课的时间是一个半小时。”丁洁说,共享课分为基础班和提高班,基础班的学生主要以三年级的学生为主。 公益中学 师生共同编写新版“论语” 在公益中学,每个学生手里都有一本“论语”,据说,这本论语在学生中很受欢迎,据说,这本“论语”的作者是全体的师生,据说,这本“论语”不叫《论语》,而是叫《嗨,孔夫子》…… 这本由全体师生编写的“论语”有何不同之处呢?据主编,也就是学校的校长潘志平说,《嗨,孔夫子》中,每个篇章有六个部分,分别是原文、注解、老师说、同龄人语、我来讲、英文翻译。 举个例子,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老师的解读是,本章强调了万事德为先,此处的“德”可以理解为孝敬父母、尊敬兄长、谨言慎行、博爱亲仁。 孔子的教育以道德教育为中心,在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良好的道德行为后,如果还有余力的话,就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 同龄人语是,很多同学都会看过金庸的《射雕英雄传》,我们喜欢的郭靖就是这样一个“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的人,郭靖对每一位师傅都那么好,对母亲至孝,木讷寡言却极为诚信,最后为守襄阳而死,所以被称为“侠之大者”。 要说不完美,或许就是读书偏少,可能没有做到孔子说的“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吧。 在老师的借读与同龄人语之后,就是空白部分的“我来讲”,学生读完之后可以把自己的想法与感悟填写上去。 后面还有一部分内容则是这一篇章的英文翻译,这也是阿潘校长的一个“小心机”:希望学生在理解论语的同时,也能提升英文能力。 青蓝小学 穿越时空研习汉文化 青蓝小学于年3月成立了汉文化社团,一度成为当时全校最火爆的社团,第一年共招收了22个人。 每周一下午的社团课,社员们身着汉服,老师讲解各种汉服形制以及相关文化、历史,学生分组合作讲解的是传统文化知识点,比如十大名花、十大名茶、五礼。 社员们的汉服必须是符合传统形制的正式汉服,只能从网上量身订制。身穿汉服,社员们在西溪湿地花朝节中参加了千秋月汉学社的祭祀活动,体验了传统花朝的习俗。 身穿汉服,师生一齐在浙江图书馆的汉服文化讲座中,进行了汉服款式的展示。 身穿汉服,社员们成了上学期的“六一”社团课程节暨六年级毕业典礼的活动中闪亮的小明星,第一次在众人面前集体亮相,在绚烂的校园舞台中将文化之美无限放大。 汉文化社团的两位老师分别是学校的英语老师傅琦和语文老师余宁,她们也是杭州千秋月汉学社的成员。 最近学校汉服社团又开始纳新了,她们希望能有更多的男生来报名参加。傅老师说,汉服美而兼具文化,男生也更能展示汉文化之美,比如射箭,女生是无法展示的。 青蓝小学四(4)班的傅芷祎逛街时有个习惯,每每有穿汉服的阿姨经过,会忍不住仔细上下打量,鉴定汉服的真伪,忍不住下一个结论:“真正的汉服不可能用到欧根纱,也不可能有像扇贝一样的大立领。” 传统的汉服是十分讲究的,她罗列了数种汉服必备的要素:交领、系带、右衽,不一定都是上衣下裳,因为还有深衣制(比如直裾),通裁制(比如圆领袍)。 因为学古琴的关系,她也特别喜欢汉服,“平常大家都穿西洋装,是外国人发明的衣服。当知道我们中国也有自己发明的衣服时,很骄傲也很喜欢。” 闵可琪因为妈妈的关系也喜欢汉服,曾与妈妈搭档拍过汉服亲子装。漂亮的汉服让她认识到了古代文化,也帮助她学习语文。 她的语文成绩向来不错,加入社团后,更加深了她对语文古诗词等古文化学习的兴趣。 经过将近两年时间的历练与整理,傅老师对汉文化社团的课程内容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拓展,在研究汉服的基础上,带孩子走出校外体验篆刻,学习笛子等古典乐器,以及茶文化等传统饮食文化。 青蓝小学校长娄屹蓝介绍,儿童在拉丁文中解释为“自由者”,而文化不是零碎的学科,是一个丰富的生活空间。如何让孩子自主地感受我们古代的文化?汉服文化社团,就给了孩子们这样一个平台。 孩子们穿着汉服,唱着汉文化的歌曲,学着汉朝人的各种举止,在活动中、在体验中、在交流中感受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礼仪。这样一个成长空间,可以让孩子继承传统、感受现在、展望未来。 下沙学正小学 让孩子浸润在浓郁的国学氛围中 步入学正小学,目之所及是古色古香的建筑。 较为醒目的是日晷广场,广场北侧坐落着一个复古式舞台,由国学馆的走廊改建,舞台两边各有一段白色石雕栏杆、七扇复古屏风和一个仿古圆窗。抬头一看,舞台上方写着“六乐阁”,取《云门大卷》、《大章》、《大韶》、《大夏》、《大濩》、《大武》六套乐舞之意。 据副校长徐春芬介绍,每天上学清晨,学正的孩子在六乐阁演奏迎接,这已经成为学校传统。小学六年里,每个孩子都能有上台表演的机会。 细心的孩子一低头,还能发现地面上的地雕,比如节选自《谏太宗十思疏》的“慎始而敬终”,踩起来凹凸不平。青铜碑上刻着校训“博学正身”。教学楼下的石板上,分别记载着《四书五经》和以“学”、“正”开头的四字成语。 有一条国学长廊,又叫清雅长廊,传统的中式装修,有竹子做的窗棂,还有宫灯、古玩架,长廊墙上窗户上都是古诗词,而墙边则摆着三套中式传统家具,有圈椅、供案,供案上则放着一套茶具。 自长廊建成以来,茶具没有损坏过,古玩架上的装饰品、书本也未遗失过。徐副校长发现,连坐在这些椅子上的孩子也会自觉地端正自己的坐姿。 此外,学校基于蒙正国学馆、茗馨茶艺轩、怡陶工作坊、弘毅围棋室、墨居书画院等场馆开设了具有国学特色的蒙正课程,通过每周一节国学课,内容丰富,有茶道、陶艺等,引导孩子正言、正行、正身、正法。 目前,蒙正课程已成为杭州市级精品课程。徐副校长说,学正的国学教学不强调死记硬背,而是让孩子浸润在充满国学气息的文化氛围之中,喜欢上国学,从而潜移默化地把这份自我认识迁移到生活中。 福山外国语小学 从游戏中学汉字 诗词有声韵之美,讲究平仄对仗、声律。《中国诗词大会》大热之后,不少孩子都对这句话印象深刻: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这句话收录在《声律启蒙》,简单来说,是教儿童对对子中的对偶技巧和声韵格律。 杭州市福山外国语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就有在学,听、读、唱《声律启蒙》的内容。 校长邵宏锋告诉记者,一年级的孩子比较发达的是语言思维和形象思维,所以先从声律方面,给他们一些熏陶。 老师们设置了一套学习语言文字的程序,从词、句、段、篇到演讲、辩论,序列传承,为不同阶段安排了对应内容,学生学起来自然是水到渠成。 《声律启蒙》对应的是语言思维,对子讲起来朗朗上口,对孩子来说也不难。而形象思维对应的是汉字探秘,去年邵校长亲自操刀,给孩子们带来《手足之情》一课,从课上孩子们的反应来看,效果不错。 课堂上通过让孩子们想象古汉字、造一造古汉字、为古汉字分类等这样的形式,学习含有“手”与“足”元素的古汉字。 邵校长发现,孩子们喜欢玩三国杀,于是老师们就把教具做成卡片的形式,有技能卡、时空卡、百兽卡等,以游戏的方式,让孩子们玩中学、学中玩。 以虎、鸡、虫、苗为例,本身组成一条食物链,虎吃鸡、鸡吃虫、虫吃苗。如果鸡要逃脱老虎的抓捕,就需要使用技能卡,技能卡上的文字可能是树、翼等等。 汉字是表意文字。邵校长说,从字形、造字方法来学习,对孩子来说更容易,也更有趣些。 采荷二小 书法普及到每一个学生 采荷二小是全国中小学生中华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学校,也是全国书法教育实验学校,更是全国传统文化进校园项目的试点学校。 在采荷二小,书法有着20多年的历史,据学校副校长高琦说,学校创办之初,学校里就有一名专职的书法老师,学校也由此对学生的书法有所倾斜,目前,学校有两名专职的书法老师。 学生一年级进入学校后,先从硬笔书法开始练起,每周会有专门的一节书法课,到了三年级之后,开始练习软笔书法,也是专门会有一节课的校本化课程,一直到六年级毕业。 当然,在练习软笔书法的同时,每周四中午还会有40分钟的硬笔书法时间。 对书法有兴趣的学生,还可以选择学校的书法社团。据悉,书法社团主要以四五六年级的学生为主,要有扎实的书法基础,分为高级班和低级班,每周会有2小时的时间上书法课,社团中学生用的是校本化的教材。 此外,每年5月,学校的艺术节中会有书法大赛,以去年为例,学校展示了3-6年级学生的书法作品,还专门邀请了书法专家对学生进行指导。 下沙二小 将国学教育融入校园的一砖一瓦 去过下沙第二小学的人都知道,这是一座带着浓浓的江南古韵,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书院。龙缸、石磨到砖瓦、山石,校园里每一砖每一瓦,都有不一样的故事。 “中国是一个传统文化极其深厚的国家,钱塘江流域也有着数千年的悠久文化历史,所以最后我选择了用‘国学’作为整个学校氛围营造的基础。”吕建生校长说。在营造学校氛围的同时,将学校氛围转化成“课程”,这也是吕校长常常激励老师要做的事。 在校园大门的左侧,有一座古色生香的徽式院落,院落的门匾上书写着“北沙书院”四字,明时门楼、清末土砖、民国木扉、明清窗漏物,院落的每一砖每一瓦都透着书香历史的气息,而墙上窗漏上更是画着和琴棋书画相关的故事。 历史老师可以在这里讲述明末清初的历史,音乐老师可以教导孩子古时的琴乐艺术,美术老师可以像孩子展示古时的绘画、雕刻技艺等等。 学校目前的国学课程有七大板块:琴棋书画诗药茶,以特色社团或综合课程形式,融入到一般课程里面去。 在教学楼的中央有一个数阵兵图,园内种植着各种珍稀药木,在数阵兵图的中间有一座道古亭,在古亭内蕴含着一些数学问题和数学规律,说起这个数阵兵图,这本来是学校积水排涝改造的项目,吕校长说,“改建成数阵兵图,给孩子们学习刚柔相济,学习人生的管理有很大帮助。” 看完这些,小编要大大地羡慕一下:能够在沐浴在浓郁文化气息中的孩子真是太幸福了! 我们现在接受的资讯,远远多于我们佩服的孔子、孟子、李白等古人,之所以没有超过他们,是因为每个人心底的文化垃圾多了。 当然,余秋雨的这句话也值得我们深思…欢迎在评论去留下你的见解~ 以上内容刊登于-2-21每日商报21-24杭州教育导刊,转载请注明出处。 内容转载自北京中科白殿风医院怎么样哪家白癜风好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