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

发布时间:2018-5-19 20:34:39   点击数:

异动life不定期分享好文,为你在教育上提供一点帮助与参考。

前段时间,在官方媒体的带领下,民间及互联网上再一次掀起对校外补习班现象的讨论。实际上,这一次,是义务教育阶段“过度减负”问题的集中爆发,情绪的集体宣泄。但是这个暂时的“无解”话题越讨论越激烈。一个自然而然的问题是:为什么非常多的家长一方面对孩子上补习班并不是很赞同,另一方面却每次都是急匆匆给孩子报班?为什么素质教育喊了这么多年,上补习班的孩子却越来越多?

任性发展并不等于素质教育

这不是人们第一次讨论这个问题。在更早些时候,知乎就有个专门的帖子在进行大讨论。有一个观点我认为很中肯:上补习班并不一定是错误的,错误的是为什么要带孩子去上补习班。

相对应,值得思考的另一方观点,或说观念前提是,“素质教育时代,上补习班的孩子应该越来越少,这才是合理的。”但果真如此吗?

把应试教育放在素质教育的对立面,可能是最值得引起警惕的。与此同时,如果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处于浅层次,仅仅是“不让孩子那么累,尊重孩子的天性自由发展”,显然亦非理性。

上补习班是一种东亚文化“学而思”有这么多“问题”,那么是否可以怪罪它把教育风气带坏了呢?回答是否定的。当年大学生跟着“新东方”和“李阳英语”一起疯狂,程度不遑多让,只不过,现在这波风潮蔓延到小学和幼儿园了。如果把视野再放宽一点,就会发现,整个东亚文化圈的中日韩三国,均有浓郁的“补习文化”。中国大陆不用说。根据台湾地区教育部门的统计显示,年1月,全台备案的补习班共有家,数量超过台湾街头无处不在的便利店一倍有余。台北有一条号称“补习一条街”的街道——南阳街,众多补习机构云集于此。在台湾,已经形成了独特的“补习文化”,校园门口、地铁站里、报纸上、电视中,处处可见补习班的广告。香港特区的情形更加夸张。年,香港补习界掀起“天王”争夺战,一家连锁补习社在多份报章刊登全版广告,公开以万港元的天价引诱对手学校的“补习天王”林溢欣老师。在香港,有些补习班老师海报被打造成明星造型,以招揽学生。日本的各类补习班遍布各个住宅区,几乎所有中小学生放学后都会背着书包去补课。补习班几乎每天都有课,上课时间多为下午四五点开始,因为日本一般中小学放学时间是三点,所以上补习班的学生,基本上是走出校门,就进补习班的门。不能说世界上其他地方就没有补习班,但放眼全球,学生普遍地、疯狂地上补习班的,恐怕只有东亚地区如此。所以,“补习”这种现象,中国大陆有中国大陆的问题,但似乎不能局限于中国大陆来思考。

欧美的学生真的不上“补习班”吗?BBC纪录片《中国式教育》火过一段时间,片子里的英国学生似乎是“很轻松”。但很快就有不少人提出,片中的英国学校,其实是个水平相对普通的公立学校,并不能代表大部分优秀的公立学校或私立学校。

要考上英国顶级私立中学,孩子需要所有功课达到A,熟练演奏两种以上乐器,参加各种体育项目比赛且得到奖牌,且拥有一两项冷门特长,比如骑马、射箭、绘画等等。仅靠在校内上课,孩子是绝不可能达到这个程度的。”

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并不矛盾

其实不管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孩子要想真正达到“优秀”,都必须付出极大的努力。崇尚自由的美国,他们的素质教育,也从来不等于让孩子任性发展。

美国大西洋月刊的专栏作者KarlGreenfeld有一个14岁女儿,在一所精英公立中学读八年级,每天都有很多家庭作业要做,平均一晚上要做3-4个小时的功课,睡觉的时间只剩6个半小时。这只是美国孩子的平均水平。

在繁重的课业外,美国孩子参加补习班的比例也越来越高。在美国公立小学任职的小杨老师,分享了美国小学的情况:

“在美教书,美国的公立学校上学的时间其实不长,每天8点45上课,下午3点就下课了。更多学校是2:30左右下课。而大部分的孩子父母还没下班,那去干什么?去上afterschool,在中国俗称为补习班。

这种afterschool就设立在我们公立小学教室里面,3点下课不到十分钟,afterschool的老师带着孩子就进来了。一般来说afterschool分为好几部分:首先帮孩子做功课、然后复习考试、然后做一些有意思的手工、科学项目、读书画画之类。有的时候我3点下班还会在教室里备一下课,afterschool的老师就会过来问我接下来要考什么,他要跟小朋友复习什么内容。你看,人家都知道,得先把功课、考试复习完,才能做有意思的课外活动。”

不只是在中国,补习班在哪里都是重要的。而且,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从来就不是对立的。

即使是推行应试教育的国家,孩子也不能在课堂上获得他们所需要的所有知识。只不过,注重素质教育的国家和地区,会更注重在夯实孩子学业基础的同时,兼顾孩子兴趣和潜能的激发,会给自己划一个更明确的界限——达到哪一个程度,孩子的学科补习就足够了,踩个刹车,把精力和资源集中在孩子的自我探索上。

说白了,素质教育从来都不是负责减轻孩子的压力,相反,它要求孩子有更多更全面的能力,它想要解决的,是孩子面对未来的迷茫,对于自己的潜能的无知。

素质教育并不等同于技能教育

谈到这里,我们有必要谈谈另一个误区,即认为素质教育嘛,就是让孩子不仅成绩好,又会弹钢琴,又会计算机,又会书法,最后琴棋书画样样皆通……与欧美社会相比,太多的中国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把素质教育的定义给窄化了。

维基百科对于素质教育的目的,写得相当清晰,“让学生能发挥个人潜能,各展所长,并培养良好的品格,并不局限于学术上的才能。”知乎用户、来自北京大学的Marshall有一段大白话,把这个目的阐述得非常清楚:

“如果素质教育仅仅是这些,那还是‘技能教育’,不比‘应试教育’好多少。不是说一个城市孩子会弹钢琴就比农村孩子素质高了,人家农村孩子还会种地呢。我理解的素质教育,是对学生内在素养和能力的培养,而不仅是对技能的培养。就像英语专业不仅是学英语,计算机专业也不仅是学编程。”

世界顶级名校,如常春藤联盟,在招生时所重视的,如体育等“素质”,本质上,也不是真正为了培养孩子有这方面的品格,而是为了确保精英子弟的录取比例。比如你得练大提琴,而不是吉他,你得练击剑,而不是武术等,最好还要有名人推荐信等等,这些都不是普通人家的子弟所能轻松做到的。

如果家长的想法还停留在“掌握了这些技能,孩子就能上名校了”的认知阶段,即使孩子学的一系列技能独立于学科,也只是看上去全面发展了,也只是带上了素质教育的帽子。或者说文初所说,如果出发点错了,自始至终抱着功利的目的,那么一切教育都是应试教育。到最后大人和孩子都将身心疲惫。

所以,在讨论“补习班乱象”时,家长们还是应该回到原点,重新思考,不只思考孩子考多少名次、将来能进入什么学校,而是思考孩子未来成长为什么样的人、拥有哪些品格和意志……唯有解决这个根本的问题,我们才能在这个焦虑的时代保持淡定,不再盲目给孩子加码,而是有方向地陪孩子前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如果只是为了成绩为了分数对孩子进行天的恶补,这样长远看来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分数并不是评价一个孩子能力好坏唯一的标准,好的教育应该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中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正在路上,我们的家长在为孩子的未来插手的同时,也应该多听听孩子的声音。报各种补习班不能盲目跟风,要因地因时因人制宜,要考虑全面,让补习班不再是孩子的噩梦,而是真正有利于孩子自己“筑梦”的添加剂。让孩子的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白癜风的临床表现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里医院疗效最好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qcfeicui.com/wsly/968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