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和文化上中国武术的内涵

发布时间:2016-11-28 20:35:04   点击数:

解放后,中国武术发展战略失误的集中表现是,

由有关部门组织编纂的二部垄断性武术大典--

《中国武术史》和《中国武术百科全书》。

前者严重歪曲中国武术发展历史,

千方百计在历史资料中为今天的

“现代武术’寻找历史根据;

后者用所谓西力科学系统即解剖学的原理肢解中国武术。

两部著作合一,彻底使武术“去中国化”,

即与中国传统文化脱钩。《中国武术史》(简称《武术史》)的基本观点是

“武舞一体”或者“武舞同源”。

《武术史》说:“武舞与武术在原始文化形态中本为一体”,

并指出商乐《大鹱》和周乐《大武》就是武舞,

说“执干戈而武,就是武艺”。

又说武术套路就是从“武舞”发展出来的,

说武术具有三性,“娱乐性、表演性、竞技性”,

这三性都源于武术的“舞蹈性”。

《武术史》说:

古时武术,常以武舞形式出现。

到汉代时期,武舞已有相当的发展,

如剑舞、斧舞、钺舞等等,

其动作虽多随意性。

但出现了追捕、进击、打斗等有强烈攻防含义的动作。

从这个意义上讲,武术已出现了简易的套路。

他们把今天的竞技武术套路搬到三千年前的商周和汉代。

什么目的?

就是为武术的舞蹈化寻找历史证据。

把武术归结为有攻防动作编排的“舞蹈”,

其形式是“套路”,

动作要求是“高、难、新、美”,

其宗旨是“观赏”和“娱乐”,

表现是“表演”和有表演性的

“竞技比赛”。

《武术史》完全本末倒置。

舞蹈是生活、生产中,也包含武术的艺术升华,

属上层建筑的东西,属精神文明的范畴。

然而,《武术史》却把生活基础与上层建筑倒转过来,

硬说武术是从舞蹈中产生出来的,

一点社会发展史的知识都没有了。

为什么会犯这样的错误呢?

就是因为他们为今天的现代武术竞赛套路

寻找历史证据而歪曲历史。

记得在姚宇导演的太极道中他说过这样一句话。

人类群居以后就会产生矛盾,产生冲突,

为了解决矛盾,解决冲突,才会产生了一种技术,

这种技术就叫做武术。

这种技术是为了解决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的。

我非常认同这句话,武术既不是产生于原始人捕猎,

也不是(最不可能是)产于所谓的舞蹈。

历史上的武术本来是真杀实战的军队技击术,

为了解决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的矛盾。

《武术史》却一定要把武术说成是戏台上的舞蹈。

历史就这样被拦腰切断,一部《武术史》

恰恰把中国武术阉割了,看不到中国武术的真实模样。

这对后代是有很大危害的,

后代接受的中国武术就是,

今天的竞赛套路这副模样,

真功夫却再无人知道是何物?

《中国武术史》为今天的竞技武术套路作了历史铺陈,

而《中国武术百科全书》(下称《全书》)

则是阉割中国武术的实质。我们认识事物是“全息”的。

本来全世界的人类看东西都是全息的,

比若说,人一睁开眼睛,

马上看到眼前的全景,是山是水,一目了然。

然而出现文字之后,这些就不同了,

西方拼音文字是串行的字母排列,

而中国象形文字是整体的方块字,

我们一看到“虎”字,

脑子里就出现了一只张牙舞爪的老虎;

西方就不同了,英文“虎”字是“tiger”,

由五个字母串行而成,

识别它必须从左到右扫描五个字符

才能识出该单词的词义是老虎,

而每个字符都没意义。西方文化,无处不是串行的。

西方拳击是串行的,

它只有“直、勾、摆”三大拳,

打起来就是这三大拳的不同组合,

称之为“组合拳”,

谁打拳击都是这一套。

东方文化是全息的,中国武术把敌我双方看成是一个整体,

随时观察敌我双方的动静状态,所以才会有“以静制动”、

“以柔克刚”、“顺势借力”的打法,达到“弱胜强”的目的。一些人,开口“科学”,闭口“科学”,

用“科学”二字吓唬人,动辄说中国传统武术“不科学”。

这里的“科学”显然指的是西方科技。

须知,西方科技是从机器和解剖学开始的,

西方视人和机器没什么不同,

都是由零件构成,组装起来,

加油点火就发动起来。

大规模生产机器,要求零件规格化,可以互换。

西方体操就是按这个模式设计的,体操的编排,

设计出一个个模块,再把这些模块组合起来,

由运动员把编排好的组合动作表演出来。

“高、难、新、美”本来是体操比赛的要求,

现在把它原封不动地拿到武术套路比赛中来。

这四项原则都不是武术标准,

武术要求是技击标准,以致胜对手为目的,

不问你“高不高”、“难不难”、

“新不新”和“美不美”。竞技武术干了些什么呢?首先,把传统武术肢解成一个个“零件”,

称其为“动作”,接着规范这些动作,

叫作“可比性”、“可量化性”,

再把动作编排成“套路”,创新,

增加表演难度。

所有这一切归为一个目的一一“得高分”。

中国武术就这样被肢解了!《中国武术百科全书》、是以“权威”的面貌出现的,

其严重性也正是在于这种“权威”。

人们都以为,这就是对中华武术的最终、最高和最权威的结论,

中国武术就是这个样子,一切都以此书为标准。

《全书》给人以用“科学”去规范过去中国武术的假象。

我们不能在一篇文章里剖析《全书》的全部内容,

这里仅剖析它的要害是什么?

一句话,肢解中国武术。

我们从西方科技理念基础说起。

西方科技是从解剖学开始的,

西方不承认看不见的东西,

对人体的研究从解剖尸体人手,

解剖出肌腱、血管、骨骼、内脏、大脑、神经等等。

然而,一个最根本的问题,

西方科技至今也没有意识到,

他们在人体科学的成就是从解剖死人中得到的。

活人的问题,他们远没有触及。

例如,一个死人具有他们解剖到的一切东西,

如肌肉、骨骼、肌腱、神经、大脑、细胞、血管、内脏等等,

可是为什么就没有知觉、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等

一切活人才有的东西呢?

西方科技不承认他们摸不到、看不见、听不着的任何东西。

所以,他们对东方文明是不承认的。

他们不承认人体有经络、穴位,他们解剖不出经络,解剖不出穴位。

为什么?

因为他们解剖的是死人。

人死了,哪里会有经络、穴位!

中国武术是活人的运动。

活人人体的每一部分都不是孤立的,

活人有精气神,人身是精气神的载体。

中国的人体观是活人观,所以讲整体,讲感知。

看病也是从整体出发,辨证施治,

“望、闻、问、切”都是对活人的。

我们的整体观还扩大到“人与自然”的关系,

提出“天人合一”。

这都是中华武术的基础,提出

“我赖天地以存身,天地赖我以致局”。

所以,中国武术讲功夫、招法、劲,

而不孤立地讲“三大拳”、几大脚。

劲是全局的,整体的和可控制的,

而力是局部的,支节的和不可控制的。

所以,中国拳术讲“劲”而不讲“力”。

《全书》是按西方解剖学分类编排的,

把武术按人体组成进行分类。

以拳术为例,它分类为

“拳、掌、勾、指、爪、肘、腿、脚、膝”,

“拳”分类为

“瓦楞拳、凤眼拳、空拳、奇拳、斩手拳、握杯拳、螺形拳、尖拳……”;

“掌”分类为

“八字掌、羊角掌、圆形掌、瓦面掌……”;

“爪”分类为“鹰爪、猴爪、虎爪、龙爪”;

“步型”分类为“弓步、马步、虚步、仆步……”;

“手法”分类为“贯堂手、托手、抄手、吞手、采手、牵手、封手、挠手、垫手、带手、剪手、钩手、掳手……”;

“腿法”分类为“圈腿、勾踢、弹腿、蹬腿、踹腿、点腿、铲腿、缠腿、分腿……”;

“步法”分类为“套步、扣步、行步、S行步、蹬泥步、磨胫步、闪展步、活步、碾步……”。

这样分类,把中国武术的整体性完全肢解成互不相干的若干块,

完全是“大卸八块”加“碎尸万段”!中国武术一大特色是门派林立,然而各派各成一体,

它们有各自的打法,手、眼、身法、步法协调统一。

例如,太极拳的打法与形意拳的打法不相同,

八卦掌又不同于太极拳和形意拳,

戳脚的踢法不同于潭腿,如此等等。

对抗双方一亮相就表现出本门的特色。

然而,《全书》抽掉了这些内涵,

把手、眼、身法、步法分割成谁都可以用的“零件”,

随意组装成“套路”就成了。

一个套路只有“动作”,没有打法;

只有“得分”标准,没有胜败之分。

《中国武术百科全书》是一堆死的模块的罗列!

其危害在对后代的影响严重,

它以“权威”和“垄断”的面貌出现。

使后代不再知道历史上真实的中国武术是什么?

不再有这样的概念,更不要说真功夫了!

《中国武术史》和《中国武术百科全书》,

就是用西方体育观来挖掉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之根的两套工具:

一个从历史角度,一个用现代方式,直接的结果是“去中国化”!如果一个民族,她的传统文明完全丧失了,

那么,这个民族的民族性也丧失了。

她将完全倒退为“动物”!

她有幸富裕了、强大了,强大到谁也不敢惹她,

但她也不过是个“冷血动物”。

那些失去传统文化,又不幸落后了的民族,

其国家民族的悲剧很可能马上就会来了。

如果说武术是一门武技,

不如说她是一种修养。

中国所独有,世界无双!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以作为中国人而自豪骄傲。

只有中国才那么多的人生哲理和古文化经典。

长按或扫描







































了解一下北京那个医院看白癜风好
北京那家白癜风治没有副作用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qcfeicui.com/wsly/254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