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武术怎样克服ldquo耗子尾汁

发布时间:2022-8-24 18:49:04   点击数:
顺时针研习历史,逆时针解毒世界原创-NO.作者:页清审核:徐飞编排:杜大大年底,“太极宗师”马保国以一己之力,养活了大半个B站的UP主,成为全民的欢乐源泉。本质上来说,这种现象反映了互联网时代中国传统武术遭遇的又一次信任危机,“术高莫用”的大师们为何被“不讲武德”的年轻人轻易击倒?传统武术究竟能不能打?事实上,早在民国初年,传统武术就经历过一场严重的危机。01传统武术的困境在中国的古典小说中,各类武侠凭借着他们的一身武艺笑傲江湖,满足着读者们的“侠客梦”,门派繁多、花样百出的传统武术也成了许多国人眼中的传家宝。民国肇造,中国社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剧变,这是一个动荡裂变的时代,也是一个“咸与维新”的时代,传统的社会价值遭到极大冲击,各种昔日的准则、观念和事物遭到求新求变的知识分子们的质疑与责难。在新文化运动的大潮下,传统武术也难以独善其身。年,鲁迅在《新青年》杂志发表文章,讽刺一些国人把“九天玄女传与轩辕黄帝,轩辕黄帝传与尼姑”的老方法,改称“新武术”、“中国式体操”向年轻人推广,还讽刺推崇“打拳”的义和团“真是名誉的完全失败了”。鲁迅对传统武术的辛辣讽刺自然引起了不小反响,精武体育会的陈铁生就撰文批驳,鲁迅因此又写了一篇《拳术与拳匪》,表示自己并非针对义和团,而是反对盲目鼓吹和推广拳术,两人打了一通笔战方才罢休。不仅鲁迅,陈独秀也认为体育应戒拳术,“庚子年‘神拳’的当我们已经上够了”,这些“武艺”不过是些“怪力乱神”。一些权威的体育学者也对传统武术提出质疑,如在年起在东南大学任教的美国体育家麦克乐认为中国武术有许多花架子,不少把式违背科学,让人“练成呆板的肌肉分配”,“中国武术派别甚多,材料不易选择”等等。在“赛先生”的大旗高高举起的年代,习惯于旧传统的武术家们一时难以招架。要想摆脱困境,传统武术有需要自身的更新与时代的机遇,更需要杰出的领军人物。02与时俱进的国术民国时期,武术有了新称号——国术。所谓国术,有研究者将其定义为中国的传统武术,“是一个以徒手和器械的格斗竞赛为核心的民族体育体系”。换言之,传统武术已经开始走向体系化、专门化,更开始走向科学化。科学这位“赛先生”是民国时期的时髦词汇,忧虑国家命运的知识分子们把“科学”当成救国的良药,生出无尽的信仰。胡适先生指出,“这三十年来,有一个名词在国内几乎做到了无上尊严的地位,无论懂与不懂的人,无论守旧和维新的人,都不敢公然对他表示轻视或戏侮的态度。那个名词就是‘科学’”。如果传统武术被扣上“不科学”的帽子,在当时是难以翻身的。一些传统武术的支持者们也认识到传武自身的“不科学”,开始提倡科学化、系统化的国术。如年体育家吴志清在《科学化的国术》一书中提出国术若“不以科学方法,从而改进,势难邀社会之信用,必致完全失传,而国运亦将受其影响矣”。因此,他总结了国术与生理、心理与教育的关系,力图以科学的框架解释国术。国术家万籁声也在《国术周刊》发文证明国术合乎生理学。还有一些国术支持者试图用西方科学理论来解释国术原理,如王健吾在《用科学说明中国拳术的神秘》一文中用科学解释“丹田”“点穴”等耳熟能详的国术名词。中国近代的国术家们大力提倡国术,原本就隐含弘扬民族文化以抵制外来文化的倾向,如今却只能以西方的“科学”话语来为自己辩护,这是传统文化面对现代科学的一种“失语”,也是历史潮流的隐约体现。在诸多试图振兴国术的志士中,有一个人发挥了尤为重要的作用,他便是为国术推广立下汗马功劳的张之江。张之江本是西北军将领,自幼爱好武术,其家乡沧州更是著名的武术之乡。在技术水平低下的军阀混战中,张之江充分认识到武术仍有相当大的作用。年张之江就任南京国民政府委员,上任不久便同钮永建、李烈钧、戴季陶、孔祥熙等20多名党政大员联名发起成立国术研究馆。张之江在《中央国术馆缘起》一文中指出“我国技击之术,发达本早,代有传人”“其方法途径,别具神妙,与国学同有优异之点”“故正名曰国术”。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一些纷乱的国内事务开始步入正轨,此前门派林立、鱼龙混杂的国术圈也得到了整顿和复兴的好机会,倾心国术的张之江抓住了这次历史的机遇。年,国术研究馆改名中央国术馆,这是国术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喜好拳脚功夫的张之江终于可以在国术改革上大展拳脚了。在科学逐渐成为主流话语的时代,张之江没有抱残守缺,而是继续推动国术的科学化。他认为国术本身就是一种科学,改良国术就是要“思以科学新法,整理旧术,融洽贯通,力图普及”。科学、整理、融合、普及成为张之江改革国术的要点。为证明国术的科学性,张之江反复强调国术是“最高尚的卫生”“锻炼体魄最优美的方法”“我们国民最优美的技能”,许多同志“用了科学的方法,生理学数学重学的标准”,才明白国术在科学上“也有他崇高的位置”。不仅张之江如此定义国术,同时期其他著名武术家、体育家,也以科学的方法整理国术。如范振兴认为国术本身就是“人体力学”,应以科学的方法研究人体力量的应用,诸如“一跃可高十数丈”等未被科学的武林神话都是无稽之谈。可见,今日不少影视神剧、武侠小说、“武林大师”们所津津乐道的武侠奇事早在民国时期就被理性的武学家反思抛弃。除科学性外,传统武术的另一大问题在于门户众多、良莠不齐,各种玄妙传说也层出不穷,狭隘的门户之见更是制约着武术的发展。张之江认为“国术家融化门派为今日之第一要着”“国术统一的需要,尤不容缓”。国民政府设立中央武术馆,也有整合国术界的意图。为破除一些不切实际的传武神话,中央国术馆制定《国术考试条例》,在各省市举行国术考试,邀请各派大师参赛认证。在普及国术上,张之江更是不遗余力。传统功夫充满了神秘性,在许多人看来,大师们往往隐居于山林之中,“武林绝学”不过是些传奇异闻。中央国术馆成立后,便努力推动国术的教育化,使国术走进寻常百姓家,从而提升全民族的身心素质。如在年的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上,张之江便向国民政府呈文请求将国术定为全国学校的体育主课。年代,国术的教育化更进一步,国民政府陆续颁布《国民体育实施方案》《小学体育教授细目》《师范学校体育课程标准》等,都将国术加入体育课程。经过张之江等人的努力,原本混乱衰弱的中国武术逐步摆脱困境,并成为具有特殊意义的“国术”。历史证明,“术高莫用”救不了中国武林,传统武术恰恰是在实现科学化、正规化、普及化后才有了延续的可能。在国难接踵来临之际,国术更是成为国人心目中救国救民的良药。03国术与国难“九一八”事变后,救亡图存开始成为时代的主题词。对“国难”的忧虑开始让国人寻找挽救国家危亡的灵丹妙药,而“国术”也因此焕发新的生机。作为一名爱国军人,张之江对国术救国寄予厚望,他大声疾呼设立国术馆便是为了改变“民气不振,相习成风”的局面。国难来临之际,张之江更是作《敬劝同胞速练国术备纾国难书》,痛陈中国的“受病之原”有三:惰佚、衰弱、自私。要想破除三病,就必须从速普及国术。只有普及国术,方能增民力、振民气、扫除、养成扫除宗派门户之习惯。张之江进一步陈述全民联系国术,其利有二:不劳民伤财,民众练习国术后参军可直接增强军队战斗力;寓兵于民,通国皆兵,以力动员。抗战时期中日两国战力悬殊,除武器装备、训练后勤、作战体系等原因外,动员能力的差距亦是重要原因。国民政府于年颁布《兵役法》,因为种种原因无法迅速有效推行,在战争后期更是只有以“抓壮丁”的方式补充兵员,弊端丛生,不仅使相当数量的壮丁在运输途中死亡、逃亡,而且严重影响国军兵员质量。如黄仁宇回忆,抗战时期他的士兵“不仅体格孱弱,而且状以白痴、不堪教练”,这样的士兵是难以与武装到牙齿的日本兵抗衡的。由此可见,张之江试图通过推广国术来增强民力兵力,确实有先见之明。但是,作为国术的忠实拥护者,张之江对国术的运用难免趋于理想化,比如他认为靠国术可以弥补中国军队武器装备的不足。在《国术与国难》一书中,张之江认为“飞机虽猛,大炮虽利,步枪、机关枪、坦克车,虽便利迅捷,然皆利于远战”,两军最终还得靠近战决胜负,而在近战中,中国的大刀、拳脚大有优势,因此国术是中国之“唯一国宝”。张之江还举了“一二八”淞沪抗战的例子,称中国军队的大刀队“颇奏奇功”,“当其冲锋直入,一往无前勇猛叱咤,如迅雷飓风,遂使敌人马不及旋,枪不及发。裂肤断指,斫臂洞胸,十步之内,血流成渠……”作为西北军老兵,张之江对大刀情有独钟,文字间可见其慷慨激昂,他还发出灵魂一问:“彼谓今日不必提倡国术者,其亦醒觉亦乎?”平心而论,大刀队虽然在喜峰口等战役中表现英勇、颇有斩获,但毕竟是以落后的冷兵器对阵日军的现代化武器,中国军队以血肉之躯抵御日军,势必付出沉重的代价,何况当时供应充足、训练严苛的日军同样精于白刃近战。推广国术,或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国军装备的不足,但提升军队的现代化程度才是当务之急。正如桂系将领黄绍竑回忆,长城抗战后,他曾问《申报》老板史量才:“新闻界不去鼓吹正规军的新式武器,而来鼓吹大刀队,不是又要演出义和团的老把戏了么!”史量才无奈地表示“新的没有得吹,只好把旧的来吹吹”,这其中流露着弱国的悲哀。国术很难弥补一个前现代农业国技术上的不足,但也不失为一个减小国防成本的应急之法。张之江认为推广国术是利用“最经济之时间与方法”,克服“经济拮据所限制”,以最小的成本提升中国军队的战斗力,这一观点为国民政府所接受。蒋介石在日记中曾写道“民团以国术为重,经济以农业为重”“国术之于军队与社会提倡之盛,皆有可观也”,可见他对国术的重视。张之江等人也致电国民政府,请求定国术为国操,“急图强国基础,厚培民力,雪耻自卫”,并请求各学校和各机关一体进行国术训练,各民团也开始提倡国术训练。在国难危机与新生活运动的影响下,国术开始在全国推广,蒋介石也致电各省提出要求。▲习武的中国军人国难当头,国术更振奋了国人的民族精神。年8月7日,《大公报》发表社评,指出“吾人对于国民体育问题,自国难以来,思想被迫而改变”。在那个时代,国术支持者们反而指责西方运动“不实用”,“西式之运动,中国既不暇学,亦不必学,且不可学”,救亡图存,成为全民族的最高目标,国术应切合实际,讲求实用反而获得推崇。在国难焦虑下,忧国忧民的中国人开展学习国术的热潮,国术大赛热火朝天,《国术救国论》《国术救国说》等主题文章屡屡见诸报端,重实用的国术既成了救国之学,更成了救国之学。年柏林奥运会开幕,尽管此时世界已处于战争的阴影下,但中国积贫积弱的中国仍抓住这次机会,派遣运动员参赛。此次奥运中国运动员未能取得理想成绩,但国术代表团的精彩表演仍令各国观众惊叹,中国人也以国术向全世界宣告中华民族的勇气与志气,是不可撼动的。04“接化发”的异军突起在诸多国术种类中,太极的崛起是非常迅速的,时至今日仍在民间有着相当大的市场,这一切早在民国就初见端倪。▲上海女武术家吴梦月表演太极太极拳据说是宋代张三丰所创,经长期发展产生诸多门派,因其体现中国深奥的阴阳哲学而受到后世推崇。除此之外,太极拳具有易于推广的优势。年,刘斌章在《生产月刊》发表《太极拳与身体之关系》,认为太极拳术,不分性别,不论老幼,不限人数,不择地方大小,室内室外,皆能练习,且无间断。霍少如在《练太极拳之益》中也指出此拳“不拘年岁”“不论强弱”“迈者,可以转弱为强,幼者可以发育体格,有隐疾者,亦可渐渐消除”。可见,太极拳低门槛、易练习的特点赋予了它强大的生命力和传播力。▲李景林之女表演太极▲张静江之子表演太极在国术热的大背景下,太极拳迎来的发展的春天。为推广太极拳,有民团指挥亲自向当地民众传授太极拳打法,一些地方的民众教育馆甚至昼夜组织训练太极拳。年,《健康家庭》杂志称太极拳是“家庭中最简便的健身运动”,越来越多的海外华侨也开始修习太极拳法。年汤莘的《漫谈太极拳》称太极拳是“拳术中最高尚最微妙最精深的一种拳术,亦系现在各学校各机关最摩登的一种拳术”。汤莘的评价是一家之言,但确实道出了太极拳的盛况。这一年,是抗战的胜利,也是太极拳的胜利。05年轻人要讲武德行文至此,我们不得不提到以一位69岁的老同志。年,香港体育记者赖端甫在路上遇到两位老朋友,一个叫黎景殷,一个叫汪济帆。赖端甫惊讶地发现这两位朋友的面容“均红润异昔时”,便问发生甚么事了,方才得知两位朋友最近正在练太极拳。原来此二人素有神经衰弱和肺弱的毛病,只好去向不久前来港的一位太极老师傅学习太极拳帮助治疗一下,竟然收获了奇效,“不旬日而病即若失”,还请求赖记者撰写文章帮忙宣传。赖端甫有新闻人的操守,“素不轻许人”,哪里肯轻信朋友口中的太极神话,决定亲自去拜访这位69岁的老师傅——吴式太极拳创始人吴鉴泉。▲吴鉴泉让赖记者没想到的事,他竟被吴大师的太极拳法所深深吸引,写成一篇《国术太极拳见闻记》,被香港《大公报》连续八天刊载,吴鉴泉大师的名声也更加响亮。今天的读者如果对传统武术史没有特别的兴趣,恐怕只知道另一位红遍网络的69岁同志,对吴大师还不甚了解。不过,很多人应该听说过吴大师的一位著名弟子——褚民谊。▲褚民谊演示太极汤莘在《漫谈太极拳》中把吴鉴泉与褚民谊并称为南派代表,可见二人的太极造诣确实相当了得,但这对师徒有着根本的差别,这就是武德。赖端甫的《国术太极拳》见闻记写于年,此时中华民族正处于存亡的边缘,赖记者对吴鉴泉推崇备至,不仅仅是因为吴大师的高超拳法,更是因为崇高的武德。赖端甫记录道:“当此严重时期,拳术实有大利于抗战,故吴师以为今凡来学之国人,当一律接收,但有同门者为介,无不收录……”可见,吴鉴泉老先生的民族气节和高尚武德才是国术的魅力所在。无论是吴鉴泉还是褚民谊,都有高超的太极拳法,可时光荏苒,吴大师的英名流传,而褚民谊只能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其中的差别,只在“武德”二字。回顾历史,国术能够在那个苦难的年代成为国人心目中的明灯,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武德”。结语年轻人耗子尾汁沧海桑田,时代的喧嚣已经成为遥远的回忆,国术也被今天的人们更理性地看待。在马保国现象的娱乐狂欢中,我们也许应该好好反思,传统武术究竟何去何从?梳理历史往事,可以发除了张之江、吴鉴泉等先贤的不懈努力外,讲求科学、实用、普及、强身健体都是昔日国术转危为安、再度崛起的关键所在。国术从来不是因为抱残守缺、拒绝现代、自吹自擂而流传于世,立足科学、推陈出新、实事求是、追求武德是振兴国术的光明大道。武林,要以和为贵,也要以实为贵。

参考文献

1、賴端甫:《国术太极拳见闻记》,《大公报(香港)》年9月30日-10月7日,第7版;

2、《家庭中最简便的健身运动》,《健康家庭》年第2期,第51页;

3、《地方消息:第五路民团张指挥热心提倡国术,亲赴民敎馆讲解太极拳》,《黄县民友》年第2卷第26期,第16页;

4、《海外侨讯:美国:屋崙侨胞提倡国术,习太极拳者日众》,《四邑华侨导报》年第1卷第3期,第57页;

5、《民众教育馆深宵干戈组织国术班昼夜训练太极拳》,《铁报》年7月25日,第1版;

6、刘斌章:《太极拳与身体之关系》,《生产月刊》年第1卷第6期,第8-9页;

7、霍少如:《练太极拳之益》,《生产月刊》年第1卷第6期,第13-14页;

8、汤莘:《国术考证:漫谈太极拳》,《江西驿运》年第3卷第25-26期,第-页;

9、《江苏绥靖督办张之江电国民政府为拟请转饬各学校暨所属各机关一体切实进行国术训练》,台北“国史馆”藏国民政府档案,国民会议会议案(六),数位典藏号:--05-;

10、《中央国术馆馆长张之江呈国民政府请定国术为国操以挽颓风而兴党国》,台北“国史馆”藏国民政府档案,国民会议会议案(六),数位典藏号:--05-;

11、《中央国术馆馆长张之江等呈国民政府请速定国术为国操急图强国基础厚培民力雪耻自卫》,台北“国史馆”藏国民政府档案,国民会议会议案(六),数位典藏号:--05-;

12、吴志清:《科学化的国术》,上海:大东书局年7月版;

13、中央国术馆编纂:《张之江先生国术言论集》,南京:中央国术馆年9月再版;

14、张之江著:《国术与国难》,版权信息不详,见抗战文献数据平台;

15、黄绍竑:《黄绍竑回忆录》,北京:东方出版社年版;

16、陈独秀等著;顾海选编.:《常识之无》,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年版;

17、朱小云:《中国武术发展研究》,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年版;

18、周蕾.:《国术的近代调适》,硕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年;

19、李文鸿:《民国时期武术的科学化变革》,《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年第4期;

20、林辉锋:《张之江国术思想述略》,《广东社会科学》年第6期。

查看往期精选内容中国地摊简史丨胡焕庸线丨谁会“叛清”

历史系社交指南

学术名利场|抗日神剧

免费用知网

白帝城托孤阴谋

消失的西康

到底东几省

”绿帽子“

历史题能有多难

苦逼帝王

蒙古族发迹史

帝王怕什么

刘备败在哪|历史书单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新人文浪潮计划签约账号原创内容,未经账号授权,禁止随意转载?欢迎分享到朋友圈哦?——原创不易,喜欢的话请帮忙转发朋友圈哦!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qcfeicui.com/wsly/1449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