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术蕴含的文化魅力

发布时间:2016-10-5 22:50:04   点击数:

练武能提高人的基本素质。古代人最讲究“文武双全”,故有俗语:有武无文则蛮,有文无武则弱。练武能增进人的体格,能改善人的精神面貌,塑造出勇敢刚强的品格。“功夫”一词是佛教专用名词,禅宗的修行成果,就叫做“功夫”,比如,坐禅、参话头,我们就叫“做功夫”。做“功夫”的目的,是为了开悟成佛,超凡入圣,彻底改变人的品质。少林寺是禅宗祖庭,少林僧人习武,是一种修行,所以又叫“禅武”,“禅武合一”。有一点很重要,习武的动机对习武的后果影响至大,这就是武德。因为好的习武动机,将培养出好的品格。

武术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并在传统文化环境里发展、完善。武术与中医息息相通,互为渗透,武术中的伤科,就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里的阴阳五行、穴位经络、子午流注等等思想,同样贯穿在武术体系中。无论从拳理,到具体动作,甚至名称,都很容易并强烈地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气息。比如太极拳、八卦拳,其拳理就是从阴阳八卦思想中直接生发出来的。实际上,中国所有武术都讲究阴阳变化。拳家常说:能动能静,拳道之圣。所谓“能动能静”,讲的就是阴阳变化。少林功夫基本特点:进退一条线,拳打卧牛之地,非曲非直,刚柔相济。讲究的都是阴阳变化。现在一说起阴阳变化,大家便以为是道家专利,这是误解。阴阳变化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基本的思想,不仅道家讲,儒家也讲;甚至我们佛教也讲。我们禅宗的曹洞宗,就讲“偏正互回”,“君臣五位”,不仅吸收了阴阳思想,还结合了五行八卦。当然,我们少林功夫作为佛门方便,更有自身独特之处,包含着丰富深奥的佛教思想。其他武术追求的最高境界是出神入化,变化莫测,随心所欲;但少林功夫是以禅入武,身心两修,追求的是悟道解脱,成就的是“不动心”。内心解脱了,就什么都不怕了,连死都不怕了,武术就不在话下了。故少林拳谱上说:“盖以外功之修练,乃肉体筋骨之事;而内功之修练,实性命精神所皈依。中国武术号称博大精深,就是因为中国武术包含着博大精深的中国古代思想。

功夫包括武术与武道两部分或两个层次。从修而言,武术修人,武道修道。武术能强身健体,增强人的意志,让人勇敢、坚强、充满活力。功夫有四部分,即基本功、套路、技击、功夫。样板武术是在基本功和套路方面多加了几个腾空和旋转动作,仅此而已。至于技击、功夫、武学、武道就不言而喻了。这也就是为什么说传统功夫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

从武术历史看,武术的产生和发展,是和中华民族的历史融合在一起的。和国外武术相比,中国武术的发达程度和独特面貌,实与我国战乱频繁、多灾多难的特殊历史有关;武术从一个侧面,反映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历史的一个缩影,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少林功夫为例,少林功夫就与少林寺历史息息相关,比如:隋末,少林寺为山贼所占,僧众拒之;唐初,少林寺僧人捉王仁则归唐有功,封地加爵;北宋末,又参加“尊胜队”积极抗金;元末,红巾军袭少林,遭僧众阻击,紧那罗王传说即出于此;至于明朝嘉靖年间,少林僧应诏抗倭,英勇壮烈,可歌可泣,更是妇孺皆知;清末民初,嵩山地区山匪蜂起,少林寺僧人成立保卫团,清剿山匪,靖安一方;以上都是有史可查的事实。据统计,中国目前自成体系的拳种达三百多种。它们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中国武术文化。中国武术沉积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英勇抗争的精神,非常直观地表达着中华民族的心理和理想,具有很强的民族心理认同功能。中国武术业已成为跨国界、跨民族,甚至跨信仰的文化现象,并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中国武术文化圈,这在海外华人生活区表现得非常明显。实际上,中国武术早已脱离了简单的拳脚状态,发展成为独特的民俗文化,并发挥着独特文化功能。









































白癜风那家医院治疗好
北京看白癜风哪间医院疗效好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qcfeicui.com/wsly/129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