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在中国历史上的真实地位

发布时间:2019-1-27 15:21:11   点击数:

与其相忘江湖,不如点击“蓝字”

中国武术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与大自然的搏斗和冷兵器时代的战争中逐步形成与发展起来的一种体育项目,具有健身、护体、防敌、制胜的作用。中国武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

在原始社会,兽多人少,自然环境十分恶劣。在与自然进行斗争的过程中,人们产生了拳打脚踢、指抓掌击、跳跃翻滚等初级攻防手段,后来又学会了制造和使用石制或木制的工具作为武器,产生了一些徒手的和使用器械的搏斗捕杀技能,这就是武术的萌芽。

从现有的考古发现中可以看到,在旧石器时代,已经出现了尖状石器、石球、石手斧、骨角加工的矛。等到了新石器时代末期,又出现了大量的石斧、石铲、石刀和骨制的鱼叉、箭镞,甚至还有铜钺、铜斧等。这些原始生产工具和武器,后来大部分成了武术器械的前身。

考古学家发现,在旧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了尖状石器、石球、石手斧、骨角加工的矛;新石器时代末期,又出现了大量的石斧、石铲、石刀和骨制的鱼叉、箭镞,甚至还有铜钺、铜斧等。这些原始的生产工具及武器,后来大部分成为了最早时期的武术器械。

到了原始社会末期,部落与部落之前的战争频繁发生,而双方斗争的方式就是进行比试,这极大地促进了武术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弓箭、棍棒、长矛等都成为战斗武器。

武术成形

武术真正成形是在奴隶社会时期。夏朝建立,连绵不断的战火让武术进一步向实用化、规范化发展。

商周时期

商周时期,利用“武舞”来训练士兵,鼓舞士气。故认为武术可以以舞蹈形式演练。周代设“序”,“序”等学校中也把射御,习舞列为教育内容之一。春秋战国时期,各国诸侯都非常重视培养和训练将士们的搏击技术,以及格斗技术在战场中的运用。齐桓公举行春秋两季的“角试”来选拔天下英雄。在这时期,剑的制造及剑道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出现,步骑兵兴起,为了在步骑战中发挥作用,长柄武器变短,短柄武器(特别是剑身)变长,这样,武器的内容就更加丰富了,武术的技击性进一步突出。这时比试武艺的形式已广泛出现,更加推动了武艺的发展。

秦朝统一中华之后,在陕西咸阳建都,做就了秦汉时期流行于陕西之关中拳;发展至明时改称为红拳之地方拳术。秦汉时期,盛行角力、击剑,有宴乐兴舞的习俗。鸿门宴中即有项庄舞剑。其形式更接近于今天武术的套路。秦时盛行的角抵和手搏,比赛时有裁判,有赛场,有一定的服装。

两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官僚贵族或耽于宴乐或追求长生不老之术,其影响也渗透到社会各阶层的生活中,如视剑为具有神秘色彩的法器,甚至以木剑代刀剑﹐用荒诞无稽的邪说取代练武,致使武艺停滞不前。在晋代,练武活动已有“口诀要术”,武术初见雏形。

唐朝开始实行武举制,唐朝李世民时有少林寺僧兵及武僧纪录。唐朝武则天于公元年订出武举制度[1],选举军将人才,并用考试办法授予武艺出众者以相应称号,如“猛殷之士”、“矫捷之士”、“技术之士”、“疾足之士”,获得每个称号都有具体标准。这一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促进了社会上的练武活动。

这大大促进了武术的发展。宋、明、清亦从之,至清末废除,历代皆有兵员军将之世袭制度,此时武术已经成为一种文化形式,并产生流派承传,从此影响到东南亚各国。

说了这么多,大家有没有发现,纵观整个中华战争史,好像从来没有出现过拳法、掌法在战场上建功的记载,既没有某大将在乱军之中一拳轰杀对手的记录,也没有某高人大侠阵前立功的记载。那么,我们的传统武术,我们的各派绝学,哪里去了?难道这些拳法、掌法都是编造的不成?

其实也不是,徒手格斗一直存在,并且不断发展,只是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远不如武器重要。

徒手格斗的发展史

自古以来,徒手搏斗都是军事训练的重要内容。先秦时期,称为“角力”,主要是力量比试为主,秦代更名为“角抵”,力量之外,增加了一定的摔法。其功能除了锻炼身手,主要用于娱乐。

刘邦在汉朝之初,曾经一度禁止角抵,而到了汉武帝刘彻时期,由于他的喜欢和提倡,角抵又开始盛行。隋唐时代,角抵被技术更加丰富的手搏、白打取代,徒手打击技术的雏形开始出现。到了宋代,不但有了更多手搏比赛,而且开始出现一定的规则。

到了元代,政府禁止民间持有兵器,非但没能阻挡民众习武的热情,反而使徒手格斗技术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

明代则是中国古代武术承上启下的重要时期,此时手搏多称为“白打”或“搏击”,更多的招式和理论被总结出来,而且开始有了流派。

戚继光在《纪效新书》的拳经捷要中,便提到了当时的一些流派,“古今拳家,宋太祖有三十二势长拳,又有六步拳、猴拳、囵拳,名势各有所称,而实大同小异。至今之温家七十二行拳、三十六合锁、二十四弃探马、八闪番、十二短,此亦善之善者也。吕红八下虽刚,未及绵张短打,山东李半天之腿,鹰爪王之拿,千跌张之跌,张伯敬之打。少林寺之棍,与青田棍法相兼;杨氏枪法与巴子拳棍皆今之有名者……”

而到了清代,又禁止民间习武,可反清复明的活动从未断绝,因此民间开始出现秘密结社,这就是后来门派的雏形。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门派理论,创新出许多的武术套路,而且有多种的练功方式,人们开始重视武术的健身、防身、自卫、修身养性的作用。

直到此时,武术仍然没有引起社会的足够重视,正如戚继光所说:“拳法似无预於大战之技,然活动手足,惯勤肢体,此为初学入艺之门也。……大抵拳棍刀枪钗钯剑戟弓矢钩镰挨牌之类,莫不先由拳法活动身手。其拳也,为武艺之源。”

可以说,徒手格斗,在整个中国武艺历史中,都是军械格斗的辅助存在,用于训练,可以培养士兵的身手和勇气,以及临场反应能力,徒手搏击练好了,其他的武器上手就会更快,练得更好,这就是徒手格斗的最大作用。当然了,徒手格斗的实用性、防身作用,确实是有的,同时还是民间很受欢迎的娱乐竞技活动,和解决争端的安全方法。

除此之外,要说传统武术的徒手格斗,比现代格斗术厉害很多,在战场上杀过多少人,那是不科学的。毕竟,任何地方的格斗术,刚开始都是以杀敌自保为目的,这一点,中国武术并没有先进性,直到晚清和民国时期,形势突然发生了改变

晚清和民国时期,由于国家积弱,外敌入侵,中华民族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危机,而在正面战场上,由于武器装备落后,当权者为了振奋民族精神,也为了探索强国强种之路,便开始大力倡导民间习武,扶植成立了很多武馆,各个流派,也在此时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只要在京城或天津扬名立万,便可以名利双收,武馆、声望、地位、财富都源源不断。

而在这个时期,也涌现出了最多的一批能打的武人,但是在地位已定之后,为了维护自己既得利益,不少门派都走上了玄学和表演的路子。徒手实战能力一代不如一代,轰轰烈烈的民国武林,又渐渐归于平静。这就是武术史上,最辉煌的“国术热”时期,三大内家拳,便是在这个时代,登上了历史的巅峰。

建国后,武术彻底没有了用武之地。最需要武力的军队,仍然以先进武器的应用为主,武术又成了强身健体、锻炼身手、比赛娱乐的运动项目。至于说实战,有人说,任何不以实战为目的的武术,都是耍流氓,但是我们也可以说,任何不使用先进武器的实战,也是耍流氓。在今天这个科技发达的时代,如果还以武术来保家卫国,难道不悲哀吗?

形意拳宗师:李存义

如今,传统武术,也就是我国的传统徒手搏击,在经历了漫长的历史传承之后,很多遗失,但还有很多保留了下来,虽然不再像它的辉煌时期晚清民国那样,被奉若神明,但也并没有受到刻意的打压和排斥。

天下武功

唯快不破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北京哪家白癜风最专业
治疗白癜风权威医院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qcfeicui.com/wsly/1040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