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于民间的武术奇花环翠区非物质文化

发布时间:2016-11-20 0:55:07   点击数:
      

要不是第四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的公布,恐怕很多人不知道时任鲸园街道戚谷疃社区经济股份合作社理事长的陈洪亮还有另一个身份——太极梅花螳螂拳第五代谱系传承人。近百年来,武术之花在威海这片人杰地灵的土地上常开不衰,太极梅花螳螂拳便是扎根于民间的一朵武术奇花。

                    掩埋在时光里的传奇故事

螳螂拳自明末清初由王郎首创,至今已有多年的历史。上世纪中期,原本只在烟台开馆收徒的太极梅花螳螂拳第三代传人郝恒禄之子郝宾到青岛收徒传艺,机缘巧合下遇到了跟随父亲去青岛讨生活的陈学崑,并收他为徒。

没想到,这一学就是40余年。刻苦钻研和练习,不仅让陈学崑精通太极梅花螳螂拳初、中、高级套路及器械等二十余传统套路,还成为太极梅花螳螂拳第四代杰出名家,于上世纪八十年代获得全国武术观摩赛三枚金牌,被授予“全国优秀武术辅导员”称号,于年被纳入“中国武术名人词典”。年国家体委将螳螂拳确定为国家稀有拳种,陈学崑将掌握的二十余个螳螂拳传统套路在威海全部录像完成,资料由国家体委收存。

陈洪亮自幼随陈学崑习练太极梅花螳螂拳,后来陈学崑退休后回到威海老家,便将毕生所学传给陈洪亮这位最得意的徒弟。

                成为第五代传人

太极梅花螳螂拳是一种以技击擅长的传统拳术,陈洪亮习练的太极梅花螳螂拳,动作灵活多变,形象古怪,着法密集奇特,攻防意识强,手、脚、腕、肘、臂、膝皆可用于格斗,进攻速度快,出招换势刚柔并用,施用于格斗攻防技击,远近有效,特别是其剑法因剑身长而重,可单、双手握剑,可与长短器械格斗,着势动作以怪、快著称,正如螳螂拳之“手眼身法步秘诀”所称“软似棉花硬似铁,进如绣女透轻巧,出似霸王勇莫遮”。

尽管已年近天命之年,陈洪亮依旧保持着每天早上5点练功的习惯。清晨的棉花山安静异常,天晴的时候,微风吹起树叶发出沙沙的声音,伴随着四季的轮回,陈洪亮在静谧的大自然中临风而立,或起势推掌,或潇洒挥剑。除了自己身边亲近的人,很少有人知道这位身高1米8,满头乌发、剑眉星目的“陈书记”还是一位隐藏的武术大家,他拥有国家二级武术裁判员资格和中国武术五段称号,曾获得第二届北京国际武术文化节传统拳术和器械比赛项目的两金一银。

                致力于稀有拳种的传承与弘扬

在武术江湖界,有一个普遍的说法叫“人走艺绝”,意思是,由于传统师徒一对一传授的局限性,再加上现代人普遍吃不了练功的苦,随着许多武术大家的离世,很多武术流派面临着传承困难的窘境,尤其是像太极梅花螳螂拳这样的稀有拳种。

随着时代的发展,武学传承也面临着很多尴尬,用陈洪亮的话来说就是,以前是“偷着学”,现在“哄着学”都很少有徒弟能坚持下来。年,陈洪亮深刻意识到太极梅花螳螂拳这一优秀传统拳种的宝贵武学价值、文化价值和现实资源价值以及濒危状况,积极收集整理本门拳术的各种资料,并且开门收徒,培养下一代传人。同时在戚谷疃社区服务中心开始传授太极梅花螳螂拳,致力于传承发扬和保护这一珍贵的传统武术拳种。

年,他积极参与了威海市环翠区武术协会的组建工作,并在协会中担任常务理事和螳螂拳分会会长的职务。目前正积极组织有关人员致力于对太极梅花螳螂拳传统武术套路及功法的发掘和保护工作。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传统武术文化的重视,威海太极梅花螳螂拳作为威海地区传承至今的优秀传统拳种,对研究传统武术精髓、发展和弘扬当地传统武术文化、做好青少年传统武术普及和传承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和保护价值。

    







































黑龙江白癜风医院
湖北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qcfeicui.com/wsdw/181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