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术教程初级枪术竞赛套路选段附视

发布时间:2021-3-14 20:57:03   点击数:
视频教程:初级枪术

古代“枪法”是指用于战阵中枪的拼刺技术,表现形式多为单招和对刺,着重于用枪的力度和拼杀的实效性。现代“枪法”主要指构成枪术套路(单练、对练、集体演练)的基本动作。在强凋攻防含义的前提下,着重于枪术方法的多变和身体姿势的舒展美观。

枪在中国古代兵器中因杀伤力较大而占有重要地位。后汉时军队在作战时多用枪。唐宋两代军队使用的兵器均以枪为主。宋时枪法主要有东路枪手、河东流派、张朱派等。明代戚继光的《纪效新书》、程宗猷的《耕余剩技》以及清代吴殳的《手臂录》中,均记载有不同的枪法。

明代较著名的枪法有杨家枪、沙家枪、石家枪、马家枪、少林枪、冲斗枪等,其中杨家枪法为诸家之最。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赞杨家枪法“其进锐,其退速,其势险,其节短,不动如山,动如雷震”。

现代枪术套路中的枪法较多,并多有舞花的动作。主要枪法有拦、拿、扎、穿、劈、崩等。其技法强调“前手如管”(前手握枪要活把),“后手如锁”(后手握枪要紧把);出枪讲究“枪扎一条线”。

演练枪术套路时,枪法要求缠绕圆转,灵活多变,翻转自如,步法轻灵稳健,腰腿与臂腕之力合为一体,力透枪尖,以体现“去如箭,来如线,枪似游龙”的风格特点。

  长枪之物,由来最古,车战时代,将士利用长兵,弓矢之外,惟以矛为最适宜,故矛有丈八之称,枪之来,实始于此;惜当时虽为战斗之具,惟无一定使用之法;两阵相对,不过借此兵器,遥相击刺而己。相传枪实传自苗蛮,枪谱载:西方有武吃氏者,民以勇悍着,不论男女,都娴武艺,艺精者王,群众慴服,莫敢有违;其族尤以长枪法着,枪长七尺至八尺,金其锋而以木为柄,舞动时,寒星点点,银光皪皪,泼水不能入,用以临敌,矢石所不能摧,此有枪法之始也。按西方疑指西域,武吃氏之族,不得其考矣。

  枪和矛一样,是古代战场上使用最广的长形刺兵,後汉已有载录,但是刀刃锐长,还未脱离矛头形式。因为长矛使用不便,晋代开始逐渐流行用枪,当时所用的青铜矛头,体制也较以前略小,已与後世的铁枪头相类了。唐代善枪者甚多,《五代史·王彦章传》说:“彦章为人饶勇有力,能跣足履棘行百步,持一铁枪,骑而驰突,奋疾如飞,而他人莫能举也,军中号王铁枪。宋代以後,矛在基本上就被枪所代替了,未曾公亮的《武经总要》就列举了十八种宋代长杆铁枪,其中有:捣马突枪、双钩枪、环子枪、单勾枪、拐枪、拐突枪、锥枪等。南宋抗金名将岳飞,极善使枪,至今尚有岳家枪法。

  明代是武术发展和分枝的盛期,所以枪术在这个阶段,理论和技术都有明显的提高,各家枪法,相竞争艳。何良臣《阵纪》说:“马家枪、沙家竿子、李家短枪,各有其妙,长短能兼用,虚实尽其锐,进不可挡,速不能及,而天下称无敌者,惟杨氏梨花枪法也。”当时推崇杨家枪法,是因为杨家枪“有虚实,有奇正;其进锐,其退速;其势险,其节短;不动如山,动如雷震”。明崇祯八年(西元),兵部侍郎毕懋康《军器图说》,载有一幅喷火烧灼的梨花枪,并说明道:“梨花枪以梨花一筒,系缚於长枪之首,发射数丈,敌著药昏眩倒地,火尽则用枪刺敌。”这种枪兼有火器效能,在新式火器出现之前,显然是一种有效的利器。

  到了晚清,长枪趋於简单,偏重扁镞形刃,圆底筒,直到今天武术运动就是使用这种类型。目前流行的枪有大枪、花枪、双头枪、短枪、双枪、钩、枪等。枪的用法主要有:扎、刺、挞、抨、缠、圈、拦、拿、扑、点、拨、舞花等。

形意枪赏析

辅助阅读:古代兵器之枪

枪古代兵器之一,武术长器械。由古代兵器矛演变而来。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出现了用石头或动物骨角制造的矛头。商朝时期,青铜制作的长矛已成为重要的格斗兵器。从商代经西周、春秋到战国时期,矛始终是用青铜铸造,只是在形制上有了一些变化,由商代的阔叶铜矛演变成为战国时的窄叶铜矛,矛矜(柄)的制作也更为精细。汉代以后,随着钢铁冶缎技术的提高,铜铁制作的矛大量使用,矛头的形体也加大并更加锐利。到了晋代,枪头改进为短而尖的形式,比矛轻便而锐利。自晋以后,枪兴矛衰,枪的种类越来越繁多。唐代的枪有漆枪、木枪、白杆枪和扑头枪4种。

北宋时的((武经总要》中所载枪的种类有9种,其中双钩枪、单钩枪、环子枪等是骑兵用枪,素木枪等是步兵用枪,无锋刃的褪枪是训练用枪,还有可以投掷的梭枪,是与盾牌组合使用的一种标枪。明代有长枪、铁钩枪、龙刀枪等。清代有钩镰枪、虎牙枪、雁翎枪等。另外还有枪杆两头均安枪头的“双头枪”,又称“双头蛇”。火器开始使用后,枪仍是军中必备的兵器。直到19世纪中叶一,军队装备了完善的近代步枪后才被淘汰。枪的形制也有所不同,枪头有笔尖形、梭形、锥形、箭形等等。不同用途的枪,枪杆的粗细、长短也不等。用于车战、骑战的枪杆粗而长,用于步战的枪杆略粗而短。

现代武术运动中的枪,是以明清时的长枪为基本形制,由枪头、枪杆、枪缨组成。枪杆多用白腊木制,枪头用金属制成,枪杆和枪头衔接处,系扎红缨。枪的长度,按《武术竞赛规则》规定,约相当于人体直立,手臂伸直上举后的高度。枪杆的粗细,根据使用者性别、年龄而异。枪缨的长度不短于0厘米。枪的基本击法有拦、拿、扎、劈、崩、挑、拨、穿、点、圈等,以拦、拿、扎为主。素有“枪扎一条线”之说。枪的套路内容也十分丰富,如杨家枪、梨花枪、六合枪、四平枪、锁口枪、五虎断门枪等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枪术被列为武术竞赛项目之一,并由国家体委、中国武术研究院组织专门人员编写出版了《初级枪术》、《乙级枪术》、《甲级枪术》、《枪术》竞赛套路。

枪术竞赛套路选段

1.弧行步纹枪

右脚向右斜前方上步行步,同时左手松握枪身中段,右手握把在胸,随后两脚交替向场地的右前方行走五步成弧前沿逆时针方向连续绞枪四周。(图la一1f)

.插步拦拿扎枪

①左脚向左前方上步,右手握把收于腰右侧。(图a)

②右脚向左脚后插步,右手握把上翻,左手持枪外翻拦枪。(图b)

③左脚继续向前L步成半马步,右手握把下翻收于腰右侧,左手持枪内扣拿枪。(图c)

④左腿站直,右脚脚尖点地前移半步,右手推送枪把向前扎枪。(图d)

3.盖步拦拿扎枪

①重心稍下降,右手抽把至腰右侧,右脚向左脚前盖步,随即右手握把上翻,左手持枪外翻拦枪。(图3a一3b)

②左脚向前上步成半马步,右手握把下翻收于腰右侧,左手持枪内扣拿枪。(图3c)

③重心前移成左弓步,右手推送枪把向前扎枪。(图3d)

4.弓步拦拿扎

①重心后移成半马步,右手抽把至腰右侧。(图4a)

②上身后倚,右手握把上翻,左手持枪外翻拦枪。(图4b)

③右手握把下翻收于腰右侧,左手持枪内扣拿枪。(图4c)

④重心前移成左弓步,右手推送枪把向前扎枪。(图4d)

5.反身下扎枪

①重心后移,右手后抽枪把,左手滑握枪身中段并略向下压,枪尖向前下方。(图5a)

②右脚蹬地,身体向前上方挺起,随身体向左后翻转,左手持枪向左上方挑挂。(图5b)

③右腿屈膝提起向右后方落步,身体左转,右手推送枪把向前下方扎枪,枪尖着地,左手松开枪身,屈肘立掌护于右上臂内侧。(图

5c一5d)

6.弓步侧推掌

身体右转成右弓步;右手握把屈肘向后拖枪,左掌向左前方推出;目视左掌前方。(图6a一6h)

视频欣赏:小径枪王者『张家枪』

  “何棍张枪,盖世无双”,这一句民间谚语已经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流传了多年。这里所说的“张枪”便是回族武术——张家枪。年,张家枪被列入宁夏回族自治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张家枪又名“小径枪”,源于宁夏灵武县郭桥乡张家湾子,清朝咸丰年间武举人张明德博采众家,精研枪法,深得“小径枪”之妙,驰名四方。张明德将枪法传给家孙张天洪、张学仁,张天洪传与吴生保,吴生保又传杨金柱。张家“小径枪”经几代人的传习发展逐步完善,将枪法总结提炼为“十三枪”,枪艺更为精湛,有月形套路、单练、对练和枪谱。

  宁夏回族具有奉教尚武的优良传统,回族重视武术的实用性和击技性并多有建树。由于回族习武历史悠久,且世代相传也总结积累了许多宝贵的健身经验和功法,有着很高的健身价值。宁夏回族武术家大都长寿,如马洪、于子祥、居奎都曾是年近百岁的长寿老人。著名的回族民间武术家马振武年时已是90岁的高龄了,耳不聋、眼不花、头脑清楚、身体硬朗、精神爽烁,仍在习武练功。可见练习武术对于身体的益处与延年益寿之功效。

点赞是支持鼓励

分享是传递友谊

周易奇门堂

易学爱好者互动交流平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qcfeicui.com/wsdw/1262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