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象棋大师”到“武术高手” 福州教育研究院何捷 阅读全美公认的经典学习书《学习之道》,我认识了一个传奇般的人物——本书的作者乔希·维波金。 你可以从电脑软件、电影作品、各种赛事中了解到他,然而对于我来说,最大的意义是在文字中,在他的描述中探寻学习之道。很有意思,一个美国人,居然用了中国哲学中最富深意的“道”来讲述学习,不知道是翻译家的有意而为,还是作者本人的领悟力。 不了解作者,不能信其道。乔希·维波金,少年时曾8次在全国象棋冠军赛中夺魁。13岁即获得象棋大师头衔。他是《王者之旅》(又译《天生小棋王》)一书及同名好菜坞电影的主人公,声名鹊起。18岁时,他出版了个人第一本书《乔希?维波金的进攻性象棋》。20岁之后,他开发了世界上最大的计算机象棋程序“象棋大师”,并成为其代言人。在纵横西方棋坛十年后,维茨金22岁开始研习太极拳,并连续21次赢得全美太极冠军及世界冠军头衔,成为“太极拳王”。 因此,他的传奇经历及成功心法被美国人奉为学习经典,竞相追随效仿。 此书不像中国读者想象的那样,条分缕析地讲述一个个和学习有关的“道道”,仅是叙述乔希·维波金如何学习象棋,之后如何学习太极,在详细的叙述中,穿插表露出对学习的理解,分享学习的心得。阅读之后,我为大家抽取出书中和学习有关的三个非常“道”。 其一,执着。 没有人能随便成功,即便是天才,也一直警示自己不要恃才放旷。相反,学习要获得进步,无他,执着是第一要义。书中,乔希·维波金和我们分享了一个有意思的“渐进理论”,源自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家针对“学习方法对学习成果的影响”进行了广泛研究。发展心理学领域的领军人物卡罗·德维克博士提出了智力发展的“整体理论”和“渐进理论”。属于“整体理论”类型的孩子,很容易受父母和老师影响。采取这种思维方式的小孩,倾向于接受用这样的语言:“我在这方面很聪明,”并将成败归结于一种与生俱来、无法改变的能力水平。他们把自己的综合智力或技能水平看成是固定的、无法继续演变的“整体”。 而“渐进理论”则是一种全然不同的学习模式,权且将其称作“学习理论”。 该理论更倾向于用这样的句子描述结果:“我之所以做到了是因为我非常刻苦”,或者“我应该更努力才是”。采取“学习理论”的小孩子倾向于这种想法,即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通过努力,一步一步,循序渐进,新手也能成为大师。德维克的研究表明,当遭遇挑战时,“学习理论”者更有可能迎接挑战,而“整体理论”者则更易急躁不安,甚至放弃。把成功与刻苦努力联系在一起的小孩子,在遇到挑战时,倾向于采取“掌握取向的反应”,而简单地用“聪明”、“愚笨”,或者“好”、“坏”来评价自己的能力的小孩子,则倾向于采取“无助反应”。 老师也一样。很多老师把“不会上课”“不会设计教学”“不会研究”归结于“不如别人聪明”。其实,我们都差不多,智商的数值相差不大。最核心的原因,就是你是否够执着。太多人还没付出努力就先放弃了。例如我,作为中师生,开始研读理论书的时候,倍感无聊,根本读不进去。也怀疑过是不是自己有点“弱”,但坚持读了一段时间后发现——理论有着理论的话语系统,看多了,就熟悉了。实在看不懂,多看几遍。例如潘新和教授的《语文:表现与存在》,我先后读了三遍,搞不懂,亲自拜访教授,当面询问“低级的问题”。教授并没有说我不聪明,反而告诉我:谢谢你,作为小学老师,你居然读了这本书。原来,潘教授出版此书,更多指向中学以上的研究需要…… 再比如我致力于作文教学探索,回过头来算算,二十多年了,碌碌无为,但从未改过初心。执着,让我有一种朴素而宏大的力量。 其二,融合。 光有执着,傻傻用力也不行,还需要方法。 融合,就是乔希·维波金最推崇的学习方法。什么是融合?从他的跨界穿越,可以得到非常鲜活的解读。即从学习“A”中去学习“B”。你一定会说:学习“A”的方法,怎么能用在学习“B”中呢?例如,学习科学的实验法,在语文学习中,就比较少的实践机会。是的,融合的关键在于个体的思维加工。 加工的第一步,是找到联系点。“A”和“B”的相似之处。乔希·维波金善于找到联系点,通过思维,将多项目的学习内容进行整合。例如学习象棋时,进攻与防守,就是特别值得研究的技巧。而在太极拳的练习上,他也在进攻与防守上找到了关联。于是,擅长象棋的他就在思考,如何在太极推手上,注重进攻与防御。 加工的第二步,是实现通用。自己在曾经的学习中已经具备的,哪些可以用在新的学习项目中呢?通用的能力是什么呢?这就是加工中的重要一环,例如,学习语文,在文本解读中的分析能力,同样也可以运用在数学的解题之中;写作中的构思能力,同样也可以用在机器拼搭中;绘画中的层层渲染,也可以用在教学设计中,成为层层推进……很多能力都不要重新学,而要做“能力搬家”,借用、通用、挪用、共用,用起来得心应手。 加工的第三步,是执行“不抵抗主义”。人在学习的时候,有一种源自本能的“抵抗”——这个事有点难,我可能不行;那个内容有点深,我可能不会。特别是跨界学习的时候,会因为“我是学文科”的自我定位而排斥学习理科,或者说还没学习就先自我暗示“这个不是我可以做到的”。切记,给予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实行“不抵抗主义”,悦纳一切新的学习项目,这就是突破学习难点的关键支撑。 “不抵抗主义”还强调:学习形式后要摆脱形式。形式,是基本的技巧,原理,套路,是一种入门的规定动作,也是本门与旁门相区别的标志。“不抵抗主义”提醒学习者,学习技巧、原理、套路不是为了显示“我很专业”,而是要去思考“为什么这件事需要这样做”。当思维能贯穿之后,就要学习忘记技巧、原理、套路,实现自发自动。其实,原理都是共有的,而套路和技巧就是一种入格的训练。入格,是为了破格,为了升格。 例如,我们在学习课堂教学时,写下教学设计会按部就班,按照“三维”来罗列教学目标,根据“重点”“难点”等来罗列教学设想。这些都是套路。写十年套路设计依然不会设计。但写几次后思考“为什么目标中要涵盖三维”“为什么如今三维目标又要升级为素养目标”“为什么每一课教学都要确定重点与难点”……当把这些问题想明白后,你不需要被格式套牢,简单写下流程,也能做出美好的教学设计。 乔希·维波金说:只有当我们的工作超越熟练阶段而成为自身的一种表达的时候,学习才成为一门真正的艺术。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学习,需要从陌生到熟练,不能跳跃必不可少的练习;艺术,从来都是不拘一格的;学习,原来是一种证明我和你不同的行为艺术。 其三,细节。 学习的成败,都在细节。乔希·维波金认为:学习的实质是钻研细节,之后知道什么构成了宏大的结果表象。非常认可,特别是教师行业的学习,宏大的结果表象往往被当做是学习的要点,如:今天学习这样教语文;明天学习那样引领小孩阅读;后天又用上信息技术设备实现智慧课堂……一个个结果,不是学习的根本,过程中促成结果呈现的细节,才是学习的要义。 乔希·维波金在书中居然引导读者回到武术这个话题。 很多人都会自觉不自觉地把武术这个词和传奇及电影联系在一起。我们会联想到忍者在黑夜中潜行,或者是《卧虎藏龙》中身着夜行衣的快士飞檐走壁。我们看到的是尚格?云顿的格斗以及成龙的空翻。我们看到的完全是非现实的武艺,是用复杂的钢丝吊着拍摄并配以逼真的声音,以致于有些人也想亲身经历一把。这就对学习功夫产生了很大的误导:急功近利。许多“功夫”学校给学生教授各种华丽的招式,像舞蹈一样的各种动作。学生练得好坏以他们所知道的招数为标准。每个人都紧赶慢赶地想多学点,但都学得不深。学的东西花哨但很肤浅,不具备稳固的身体技能或是原则基础。所学的东西都是初级知识,结果就只是一个招式的收集者,光会踢踢腿,摆几个姿势,完全没有武术价值。 专注于细节,我们可以这样学。从最终看到的结果入手,之后借助思维去分解,去感受,用思维进行重新组合,发现差异,就是学到手了。例如统编三年级上册《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一课,目标是学习预测。看到课文批注中的预测结果后,从这一结果入手,分解这一结果是怎么得出的。我们会发现预测内容源于故事。当我们读到故事中让自己有感觉的内容后,接下来要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关联前后文,找到这一感觉生发的“点”。之后,自己也提出一个预测的结果。将自己的预测结果和书本中出现的预测结果对比,和故事的结局对比,看看谁的预测准。如果自己预测不准,发现问题后找到预测失当的原因。最终,调整预测方法,得到预测准确的思维路径。 这一过程中,对文本的细读,是凸显的第一个细节;找到“有感觉的点”,是发现第二个细节;联系生活、文本,是第三处对细节的回望;对比预测的结果,是对细节的细致琢磨。细节,在整个学习中起到的作用至关重要。相反,忽视细节,只是接受了预测的结果,貌似学会预测,实际上只是记住“这一课中的预测”而已,停留在皮毛上,或者说连皮毛都没碰到。 这部书带给我们关于学习的“道”还有很多,细读之后,你会有收获。最后说明一下,作者身为美国人,为什么以“道”为名?原来,他直言不讳地说:给我最大启发的,是中国的一部书《道德经》。 可惜啊,我们身在宝山却空手而归,真的汗颜。 因为坚持,所以喜欢。 因为喜欢,所以越来越坚持。 语文老顽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