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祖国之瑰宝,被视为中国十大国粹之一,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一项内涵丰富、形式多变,具有独立体系和多种社会功能的体育运动项目。中国武术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的传播,已成为世界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武术起源 武术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它的产生,缘起于我国远古祖先的生产劳动。人们在狩猪的生产活动中,逐渐积累了劈、砍、刺的技能。这些原始形态的攻防技能是低级的,还没有脱离生产技能的范畴,却是武术技术形成的基础。到了氏族公社时代,经常发生部落战争,因此在战场上搏斗的经验也不断得到总结,比较成功的一击、一刺、一拳、一腿,被模仿、传授、习练着,这便是武术的萌芽。并在人类不断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蕴育、发展、变化,逐步演变成现在的武术。 武术发展 “武术”一词最早见于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文选》第二十卷中有《皇太子释尊会作诗一首》,诗中说:“国尚师立,家崇儒门……偃闭武术,闸扬文令。”,这时的武术泛指军事技术。“武术”一词的普遍使用,则是辛亥革命前后的事情。年,青岛出现了“武术传教所”,年,山东教育界创办了“武术传习所”,年4月,上海举办了“全国武术运动大会”,年,在南京成立了中央国术馆,年中国武术队赴柏林奥运会参加表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武术得到了蓬勃发展,年,中国国家体委把武术正式列为比赛项目,年,中国武术队开始出国访问表演。近年来,武术的动作和比赛的规则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中国也正在申请让武术成为奥运会的正式项目,年在横滨举行了第一届亚洲武术锦标赛,标志武术走进亚运会,年,国际武联被吸收为国际奥委会的正式国际体育单项联合会成员。 武术的文化特性 武术作为一项中国传统的体育运动项目,它一方面跟中国的古典哲学、军事思想、文化艺术、医学理论、社会习俗等互相联系,互相作用,共同组成绚烂多姿的中国文化整体;另一方面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整个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它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其特性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哲理性:在武术理论中,以“阴阳变化”这种古代朴素辩证法为基本思想,演绎出对立概念:动静、刚柔、虚实、开合、内外、进退起伏、显藏、攻守等等。这一武术理论思想体系被广泛地运用到了各个拳种、流派的武术理论之中。中国武术的指导思想“天人合一”的观念也是道家哲学本体论的一种表现。认为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人应顺乎自然才能获得生存与发展。 技击性:产生、发展于冷兵器时代的武术,技击性是其一个显著特征,并在古代军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习武者在对抗中热衷于切磋技艺,在相互提高中同时达到愉悦身心的目的。从中国武术发展的历史来看,武术有技击和套路两种表现形式。 健身性:当今社会,人们一般都是以健身、技击实用等目的来进行武术锻炼。中国武术是一种身体运动形式,属于人体科学的一部分,而中国的人体科学是分立在中医学的基础之上。中国武术传统练功的理论是以中医的“阴阳五行说”、“经络学说”、“脏象学说”等基本理论为生理学的依据的。 武术的作用 武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祖国之瑰宝。历史发展到近代,随着火器的兴起,武术和冷兵器退出了战场,武术逐渐演变成体育项目,武术作为体育项目的作用还是很突出的,它具有强身健体、防身自卫、修身养性、娱乐观赏等多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广大群众的重视。 提高防身自卫的能力:火器早已替代了冷兵器,武术从整体上退出军事技术体系,形成一项体育运动后,武术的攻防技术发展成了体育化的武术对抗运动,以及人们自卫抗暴的防身术。通过习武,不仅可以掌握各种踢、打、摔、拿、击、刺等技击方法,提高身体的灵活性和反应能力。持之以恒地练功,还能增长进攻劲力、抗击摔打,克敌制胜,具备防身自卫的能力。若系统地训练,还可掌握防身制敌的本领。修身养性,培养道德情操:武术的学艺和练功,不仅要有吃苦耐劳精神,还需要常年不懈,坚持有恒。这不仅能培养坚韧不拔、勇敢无畏的意志品质,也是一种修心养性的良好手段。 娱乐观赏,丰富文化生活: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武术运动能使人获得美的感受,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和享受。这种审美价值,产生于技击美和技艺美融合的武术美。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时至今天,中国武术正以其旺盛的生命力在世界舞台上大放异彩,越来越多的国家也被中华武术的魅力所折服,透过中华武术向世界人民传达出的精神和文化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正在快速发展的国家—中国。时代在召唤祖祖辈辈的中国人将璀璨的中国文化传承下来,为了中华民族的世界影响力,我们更应该以身作则,用实力用行动去弘扬武术文化,传承武术精神。 白癜风费用北京白癜风的费用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qcfeicui.com/wsdw/1103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