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届世界传统武术锦标赛日前在四川省峨眉山市顺利落幕,来自48个国家和地区的余名国内外武术精英参赛汇聚峨眉之巅,以武会友,切磋技艺,交流文化。 峨眉作为中国三大武术流派发源地之一,见证了两年一期的全世界传统武术习练者的盛会。 关于“峨眉武术”的有声书《峨眉武术的前世今生》,在《中华武魂》全国联播节目中已经热播两个多月,先后介绍了峨眉武术的起源、发展等历史。 今天我们要来说一说在“武举制度”盛行时期,峨嵋武术如何脱颖而出。 壹 武举的发展史 之前的节目中已经讲过,中国历史上的“武举制度”始于唐代,兴盛于明清两代。初级的武举考试也仅限于考较武功的强弱,但随着朝代的沿袭,难度就越来越高。 (武举试场) 公元年,武则天开创武举制度,考试科目仅设有弓箭、马射、步射、平射及摔跤等武术技能。 宋朝武举考试则增加了难度,不再只考武艺,在考试科目中还增加了军事策略。明代的武举子就更重视笔试策论考试,先默写武经,再到场上操刀弄剑。 贰 武举和峨眉武术的发源地 四川乐山是峨嵋武术的发源地,跟“武举”的缘分可谓极深。早在唐代武则天时期,乐山也就是当时的嘉州,就已经被列为了武生考场之一。每逢岁考,嘉州所属各地武生云集城中演武场上操枪比剑,求取功名。 (明代的武举会场) 据考证,仅明清两代,乐山一共出了武举士两人,武举人四十二人。在当时的武举制度下,算是极不容易,毕竟不仅要武功出色,还要有策略、计谋。 叁 演武场的变迁 历史记载,乐山的演武场也经历了多次变迁。一开始的乐山演武场设置在当时的嘉州城西的空地上,到了明代万历15年(年),嘉州城向城北发展,为了延续“尚武”民风,官府决定将演武场迁到城北。 此地位于嘉州至成都的交通要塞,商旅往来众多,演武场两旁也逐渐形成了店铺门面,演武场遂变成街市称为“演武街”。 (从演武场到街市) 演武场变为街市后,演武场只能另觅他址,最终选择了城东南外河滩处,也就是如今乐山市的校场坝街。 演武场设施初始比较简陋,有“演武厅”等之类建筑,建筑前面就是操练武功的大坝子。清代此处还有官兵帐营驻防,操场上还设有刀弓石等,还有马厩养战马。百姓便命名此处为“校场坝” 光绪二十一年(年),军机大臣荣禄提出废止武举考试。光绪二十七年(年),武举制度终止,乐山校场坝也逐渐消散,慢慢成为了当地市民居所,商贩茶馆的九城老街。但,峨嵋武术仍然流传。 本书作者 于铁成 峨眉武术岳门传人 乐山市峨眉武术协会秘书长 “希望通过与《中华武魂》合作《峨眉武术的前世今生》有声版,让大家更多的了解峨眉武术。” 更多有关《峨眉武术的前世今生》的内容,您可白癜风平安医院小孩白癜风能治好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