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是我国传统的体育项目,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是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发展和完善起来的。中华武术在它产生以来就被纳入中国伦理之道,在中国古老而独特的伦理思想的培育和规范下,形成了武林之人共同遵循的道德规范。这是中华武术的一个重要的文化内涵———武德。 一、武德是习武者的灵魂 武术是中华民族的精粹,武德则是习武者的灵魂。武德是一种伦理观,是习武者的道德规范。即属民族道德范畴,也是社会道德的一部分。武德是中国武术伦理观的核心,武德规范武术行为与方法,使道德观念成为武技之准则。武德一词最早见于《左传》中说武有七德即“禁暴、伐兵、保大、功定、民安、合众、丰财。”虽然这里讲的是对诸侯用兵的道德要求,但与武林中武德有着很大关 系。春秋战国时期是武德理论形成时期,且深受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中心是儒家思想核心“仁”。武德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有一个过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具体内容,明清武术各派无不强调武德,如清初藏家拳“初学条目”规定,学拳要以 德为先,甘风池,吕四娘等江南八侠联手击毙恶僧了因和尚就是以“仁”成为核心的反映。武德的基本内容长期保持着相对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为各个时期的武术界所共同遵守。武德在当今的武术文化中仍然是习武者的灵魂,其产生与形成,发展与提高是离不开当时社会、政治、教育等诸多方面的需要。它依存武术发展的 全过程,具有广泛而深刻的社会性,即正义、公正、尊严、忠诚、节操、信义等特点。武德作为传统的道德,陶冶了一代有一代精英。历代的武德核心概括为 义、勇、侠等。作为习武者谨守法身自好、内省自讼的规则,倡导自重、自爱、自信,培养厚德载物的气度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在武术发展过程中,武德作为尚武的规矩,不断被界内人们所推崇。 二、武德的基本内容及具体表现 (一)武德的基本内容 1.收徒、授徒和持技规范择徒标准:历代武术界收徒传艺都有严格的标准,如“传授门徒,宜慎重选择,非朴厚忠义之士,不可以技术相传”“为武师,须教礼”等,这就有效地防止了不法之徒跨入武术之门。师徒关系:习武者崇 尚“学无老少达者为师”,凡是习武之徒,都必须认贤为师,谦虚好学,尊敬师长崇仰武德等,说明师徒关系是以家长制,互尊制并存的,这也是习武者渗透 武德的主要途径。历代习武者强调不得“以强凌弱,任意妄为”,要“济危扶倾,忍辱度世”,“为人正直见不平之事,遂挺身而出”凡我习武弟子国召必应。为民除害,为国抗贼,要求习武者主持正道,扶弱压邪。是武德的根本所在。 2.口德、手德、心德、公德 口德,不以语言中伤他人或挑起事端,如“禁狂言”严禁排斥别派言行,团结同道,互帮互助,共同提高技艺等。手德,较技时不以武力伤人,常有止戈训武,以武会友,不得以我之拳加之同胞之身,应量其技术之深浅,以做身射之防护。非不得已,不可击其要害。心得,是对习武者的观念思想境界的要求,如:满招损,谦受益“,正直善良,怀正气,以仁爱为怀,以我所有,助人所无,牺牲个人,造福人群。公德,遵守社会道德规范,不做扰乱社会治安之事。有“尤以习武亊者,更宜束身自爱奉公守法,绝不以我之权宜,损国家名誉之不顾”等。 (二)武德在武术中的具体表现 1.尊师重道:尊师重道在中国武术发展中有及其重要的地位和意义,也正是有了尊师重道这一道德规范,武术文化才能在漫长的历史变迁过程中得以发展壮大,道有三意,一是涵养,修养,二是传授,教授,三是练武规律。习武者必须在提高自身修养的基础上,才能接受师傅的机能传授, 2.遵义守信:遵义守信是武林中人的行为方式“千里赡急,不吝其生”为重义。“言必行,行必果,己诺必诚”为守信。这是武林人最根本的人生观,也是武术文化伦理观念和道德准则的核心部分。守信重义是武林人士实现自我价值的主要途径,也是显示武术社会价值的重要方式,它是武功与个人品质的综合表现。这种行为本身也包含有胜负和抗爆意识,意味着对社会不公平的暴力反抗,对邪恶势力的惩罚。中国武术之所以在民间具有如此强大的吸引力,除了它健身自卫的特殊功能以外,与重义守信的传统美德有很大关系。 3.立身正直,谦和仁爱:所谓“立身正直‘指品格高尚,胸怀坦荡,光明磊落。他们不为权势所屈服,不为利益所动,不为美色所惑。所谓”谦和仁爱“是指习武者必须具有相当的内涵,遇事能忍让,不到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不得与人交手,即使被逼迎敌,在一般情况下,也不骤下杀手。武术的本质为技击,技击的攻防格斗直接源于战斗。战斗免不了流血,牺牲。因此,武术必然内含着残酷与暴力。但是用武既然是一种社会行为,必然有一定的社会制约。作为传统文化子系统之一的武术文化的价值系统中,亦必然贯穿着尚武之伦理,思想及道德规范—武德。武术发展到今天,仍然需要开设武德课程,对习武者进行武德教育。 三、武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教育方法 (一)武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迄今为止,全国各大院校还没有开设武德教育课及编写相应的教材。由于当前武德教育的缺乏,造成学生对武德认识不足,不了解习武的真正目的和意义,专业素质每况愈下,不求上进,不懂得尊师重道,缺乏道德修养,比赛中没有公平竞争,对裁判举止粗鲁,这些情况,污染了学校环境,也扰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给社会带来了不安定因素。从长远意义上讲,对中国武术的继承和发展,有着不可估计的危害。由此可见,当前狠抓素质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的同时,加强各个高校武术专业,及武术场馆学生的武德教育刻不容缓。 (二)武德教育的方法 1.确立习武目的 武术是中华民族的精粹,武德是武术的灵魂通过武术学习进一步确立尚武崇德,强身健体的目的,在掌握理论,技能技术的同时,培养武术意识提高体 育能力,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基础。 2.组织纪律教育 学生在校期间,应以“大学生手册”来规范自己,遵纪守法,遵守课堂常规,听从指挥,拒绝自由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行为。树立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标准。促进自尊,自爱,自立,自强人格意识品质的发展。 3.体育道德教育 培养练习者的参与意识,在武术教学中更多地以身体练习为主进行操作体验与想象体验,或攻防对抗体验,同时要强调口德和手德的培养。在教学竞赛过程中,自觉的遵守规程规则,守秩序,热爱集体,团结协作,尊重裁判尊重对方的社会主义道德观。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毅力,勇敢顽强等品质。 四、结束语 传统武德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在武术文化中的具体表现,因此通过武德教育,可以使学生全面了解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知识,吸取中国传统武德的精华培养强烈的自尊心和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树立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使学生为弘扬中华武术做出贡献。武德在武术的深层发展中的地位日益凸现,加强武德教育刻不容缓。 作者:庄河人,大连海洋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经济。 辛治国(—),男,山东章丘人,大连海洋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体育经济。 [参考文献] [1]越浅华.张承媛论明清武艺发展与武术体系的形成[M].北 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唐照莲.浅谈中华武术对全民健身的重要意义及影响[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3]吕奇.张传义略论体育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M].华中农业 大学学报,.8. 北京看白癜风大概多少钱白癜风治愈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qcfeicui.com/bsgz/505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