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武林中有练小练老不练中之说

发布时间:2025/2/18 13:18:12   点击数:

练传统武术的人大多都听说过这句话,“练小练老不练中”,说的是什么呢?这当然要做具体分析。有关人生修德的不同年龄阶段,《论语·为政》这段话非常重要:“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练小”很容易理解,《三字经》也说“幼而学,壮而行”,近四十年来,许多做父母的望子成龙心切,这个班那个班的,压得孩子喘不过气来,却大多不明白早期教育的目的是什么,甚至把学习好的孩子称为“学霸”,并作为培养目标,更属于严重误导,很容易把孩子的心灵扭曲,有的还患了抑郁症,那样的孩子学习成绩再好,特长再多,也很难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这里要特别注意的是,孔子讲的是“志于学”,从小就立志终身学习,胸怀大志,而不在于小时候就已经学到了多少知识,学习成绩有多么好,一个人在十五岁左右就下定决心终身学习,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不论学习成绩怎样,不论从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来说,都成功了,但这也是比培养几个所谓“学霸”要难得多的事情,《红楼梦·第八十四回》这句话讲得好,“夫人孰不学,而志于学者卒鲜”,要培养出志于学的人很不容易。

因此,要把孩子培养成志于学的人,有一种技艺不可不学,那就是中国传统武术,孔子讲过,“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论语·子路》),武术是普通人也必须学的,他的弟子子路就是一位武林高手,他传授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的射御即射箭和驾驶战车,就是武术。同样,从小学武术也不一定要成为武术家、武林高手,而且学武术的更重要意义不仅在于武术本身,还在于武术所承载的中国历史文化和时代精神,这里有必要多讲几句。

少林拳对练

第一,磨炼意志。习武可以使每个人都成为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强者,在任何困难、挫折和危急的情况下,宠辱不惊,从容不迫,勇往直前,直到夺取最后胜利。

第二,报效国家。“闻鸡起舞,磨炼筋骨,留以有待”,这是国人几千年来的优良传统,可以使平民人人具备军人素质,特别是在近些年来民族虚无主义思潮甚嚣尘上的情况下,学国术这件事本身,就是爱国主义的实际行动。

第三,防身自卫。中国武术主张后发先至,制而不伤,并能够提高在各种恶劣情况下的生存能力,只要能够坚持习武,一生的安全就有了基本保证。

第四,安身立命。武术在全国和全世界都是一大行业,而中国武术历久弥新,以不可比拟的强大优势独步天下,许多人可以以此为业,成名成家,扬名立万。不愿以此为业的人,可以以武术促进其他事业的发展,在其他各行各业的发展中得到极大的帮助。

第五,正心修身。习武不仅可以强健体魄,全面提高身心素质,使病弱者强壮,肥胖者瘦身,还可以变化气质,完善人格,培养贵族气质和名士风度,种种益处,难以详述。总之,自幼习武,终生受益;一人习武,全家受益;全民习武,国家必强。

少林拳

“练老”和“不练中”,也不难理解。《庄子·大宗师》也有一段有关人生不同阶段的论述:“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很多人自幼习武,但在少年时期就成为武林高手的人极少,即使如此,也并非已经进入技击的高级境界,因为中国武术所追求的高级境界是“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王宗岳《太极拳论》),青少年时期不论怎么用功,总还是阅历不够,“若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同上)。

中年时期是“劳我以生”的阶段,中年人承担着家庭和社会的主要责任,没有很多时间用于习武,即使是以武术为业的人,往往主要精力用于武术活动,而自己练功的时间很少,所以许多武术名人只是武术活动家,而不是武术家。也有的人很有自知之明,在从事武术活动之馀抓紧时间自己练功,但往往事与愿违,身心过度透支,五十出头甚至更早就走了,练太极拳和外家拳的都有。

到了老年,就进入“佚我以老”的人生阶段,有了更多的时间专心习武,是进入技击高级境界最佳的人生阶段,早年没有学过武术的人也是实现武术理想的黄金时期,同时,不论早年是否学过武术,大多数人都只有到了老年才具备豁然贯通的自身条件,从事任何职业和业馀爱好的经验心得,都是武术的拳外功夫。

作者:李新方

上引《论语·为政》一段,讲的就是通过学习认识客观事物的一般规律:吾十有五而志于学——立志终身学习,三十而立——终身学习的志向坚定不移,四十而不惑——不再被错误的信息误导,五十而知天命——掌握了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六十而耳顺——透过现象直接看到事物的本质,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做任何事情都符合客观规律而不犯错误。青少年学武术都要从基本功开始,只有极少数悟性极高之人才可以学顿悟法门,而中年以上才开始学武术的人,则可以直接进入顿悟法门,因为只有在掌握事物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才可以认识技击的特殊规律。

同时,老年人习武也是安度晚年的需要。俗曰老人像小孩,对老年人健康危害最大的并不是常说的那些老年病,而是悲观、寂寞、孤独等心理问题和由此而产生的疾病,“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庄子·田子方》),人死心先死,而现在西医的心理医学本身就是不健康的,看心理医生不如习武以自强,老年人能习武就能自强不息。

至于说“不练中”,并不是中年人真的不适合练武,而是许多练武人没有找到适合中年人习练的武术。中国武术具有三大作用,对应人生的三个不同阶段:一曰技击,青少年时期以技击为主,重在培养奋斗精神;二曰养生,中年时期以养生为主,重在休整以坚持奋斗;三曰修道,进入老年以修道为主,重在超越生死以继续奋斗。

有人说,老人长寿夺儿女之寿,指的是那些到了老年才学养生的老人,整天听什么养生讲座,买保健品,钱不够花就找儿女要,还总让儿女“常回家看看”,这样的老人长寿,无疑是家庭和社会的灾难。而真正的武术老人早已超越生死,活着一分钟,战斗六十秒,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秒钟,只要还有一口气在,就继续为家庭和社会发光发热,这样的老人长寿,不仅不会夺儿女之寿,而且会使儿女和周围许多人得到正能量的加持,无疑是家庭和社会之大幸。

然而,中国武术广大精微,门派众多,分类方法也多种多样,有所谓南拳北腿,长拳短打,内外两家等等,至年国家体委传统武术挖掘整理工作所认定的拳种就有个,而每个门派的技术内容又有拳术、器械、对练、功法等之分,习练者很难全面掌握,特别是练拳和练功是分开的,故有“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之说,青少年时期所学的东西到了中年以后多不适用,中年以后应以内功修炼(内家拳)为主,叫做“以内养外”,不能适应这个转变的人大多半途而废。

从小就练太极拳

那么,有没有一种“练小练老更练中”的武术呢?当然是有的,那就是武式太极拳老架。此拳最高级而又最简单,集中国各家武术和修炼文化之大成而止于至善,“从此做去,一年半载,便能施于身”(李亦畬《五字诀》),多则一年,少则半年,你就进入了懂劲阶段,不论你是青少年,还是中年、老年才开始习武,都是一样的,用于防身自卫,一辈子够用了,这虽然还只是中级阶段,却是大多数人练了一辈子也很难达到的。

武式太极拳老架是专练太极的功夫,初学阶段是人练太极,在体内输入了技击和内功修炼的全自动化程序,使体内信息能量(真气)达到高度有序化后就进入懂劲阶段,此后便是“太极练人”,宇宙真气源源不断入体,进入全自动化程序按太极规律运化,生成坎离震兑,乾坤艮巽,金木水火土,即八卦五行十三种气机,亦即掤捋挤按,採挒肘靠,进退顾盼定之十三势也,内则气敛入骨,外则气势腾挪,因工作较忙,不能每天练拳,功力也在不断提高,叫做“不练自练”,有时间时就练一点,只是为全自化程序加速。

当然,如果是在少年时期就立志终身习武的人,得到的收获就决不仅仅是“练小练老更练中”了,而是从小就做到了“练功生活化,生活战斗化”,无论工作学习怎么忙,都不会影响练拳,工作学习效率成倍提高,创造力超常发挥,技击、养生、修道尽在其中,得一而万事毕,技击则英雄所向无敌,养生则益寿延年不老春,修道则渐至从心所欲,孔子讲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在中年时期可以做到了。

武式太极拳名家李永康(右)、陈渭同老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qcfeicui.com/bsgz/1638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