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建华发展武术,必须重视ldquo武

发布时间:2021-3-9 16:43:35   点击数:
白癜风如何治愈 http://pf.39.net/bdfyy

▲林建华教授

人物简介:

林建华,福建省漳州市人,印度尼西亚归侨,厦门大学国术与健身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福建省武术协会副会长、国际级武术裁判、中国武术九段。

年开始习武;年进入福建师范大学体育系,师从郭鸣华教授专修武术;年在武汉体育学院温敬铭、刘玉华教授的指导下研习形意拳、八卦掌、翻子拳等拳技和理论。广拜名师,得到王景春、何福生、康绍远等武术前辈的传授和指导。40年来致力于大学武术教育、训练和理论研究工作。多次应邀前往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讲学和执行武术裁判、交流任务。多年担任福建省及全国武术套路锦标赛、精英赛、冠军赛及国际传统武术等重大赛事总裁判长。参与国家《武术套路竞赛规则》的修订工作。被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两次授予“全国优秀体育裁判员”荣誉称号,并被评为“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功勋奖”等。

▲武姿

出版《福建武术史》、《福建武术人物志》、《世界流行技击术》、《中国形意拳》(英文版)、《八闽武术》、《普通高校武术健身教程》等专著和教材。获得福建省优秀社科成功二等奖、三等奖。近年来,着重研究闽台传统武术文化及传统养生理论与方法,先后创编“形意强身功”“白鹤长寿功”等适合于大众健身养生的功法,其中“形意强身功”被国家体育总局评为“全民健身优秀健身方法一等奖”,在国内外广为传播。

采访手记:

年12月,厦门大学教授林建华荣膺中国武术九段,九段是中国武术的最高段位,对于林建华教授个人而言,已经拥有了武术领域的最高殊荣。但让他感到忧虑的是武术却被置于体育之下的一个与篮球、排球、田径、游泳一样的体育运动项目,成为我国所开展的五、六十项运动项目之一。而体育是教育的一项内容,教育又是文化之下的子系统。由“武化”变成“武术”,相对于“文化”而言,下降了四大等级。

▲林建华教授

林建华教授表示,今后将认真研究一下“文化”与“武化”的关系。我们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一直在强调文化,而不提(忽视)武化,我觉得很有问题。

自古以来,文武之道,不可偏废,小到个人,大到国家皆如此。中华文化与武化在民族发展史中相辅相成,“武以教化,文以载道”,“武以定国,文以安邦”,“武为基础,文以升华”。正是“文化”与“武化”的共同作用,才谱写出世界上最长久、最绚丽的中华文明史。

“武术绝不仅仅是一个体育项目,而是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于民族的教化作用是任何一种教育形式所不能比拟和取代的。”林建华认为,武术要发展,最重要的是必须上升武术的层次和地位,将武术提高到武学或者回归到“武化”的程度。只有将武术提升至“武化”的高度,才能实现其应有的社会价值。

访谈录:

呼唤“武化”的回归

问:我知道您是从年开始习武的,几十年过去了,能否讲讲您习武最大的体会是什么?对于年轻一代的武术爱好者您有什么要说的吗?

林建华:习武至今五十多年,除了强健筋骨,增强体质之外,最深的体会就是对意志品质的培养,不畏困难,坚韧不拔、乐观向上、刚正不阿。我觉得练武对人的全面培养,是任何一项体育运动和教育形式所不能取代和比拟的。习武,使人柔弱变刚强,使人明道识理、尊师重义、崇德尚勇、敬老爱友,使人坦荡磊落,使人踏实、坚毅、稳健、不骄不躁、礼贤下士、勇于进取。这是我几十年习武的体会和受益。

▲金鸡抖翎

对于年轻的武术爱好者,我想告诉他(她)们的是:作为新一代武术青年,还应该学好文化,了解中华武术发展历史,有责任和义务做一名武术的继承者和宣扬者,脚踏实地,铁枪练断,汗流八斗,内外兼修,文武兼备。

问:年,您考上福建师范大学体育系。毕业后在福建林学院、福建师范大学担任武术老师,年调到厦门大学体育部从事武术教学工作,您在当代武术价值的实现上有何体会?

林建华:我在学校武术教育第一线工作了近四十年,教过的学生不少。但是我觉得当代武术价值的实现还是很有限的。据我所知,全国大中小学体育课都开设了武术课,数以万计的武术老师以及武术教练在课堂上、课外、训练场上辛勤地教学、训练。但是我国的中小学生、包括青年能够掌握武术技术并且通过武术达到教化的人真是少之又少。我认为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把民族国粹武术当成一个与篮球、排球、田径、游泳一样的体育运动项目,一个置于文化之下、教育之下、体育之下的运动项目,成为我国所开展的五、六十项运动项目之一。因此,我们要弘扬“武化”传统,呼唤“武化”的回归,只有将武术提升至“武化”的高度,才能实现其应有的社会价值。

▲在日本讲学

教武育人矢志不移

问:在您一生的武学中,相继得到黄渊、郭鸣华、林锦德、胡金焕、温敬铭、刘玉华、王景春、何福生、康绍远等前辈的言传身教,哪位老师对您的影响最大?

林建华:每一位老师在我的不同时期都给予我不同的教益和帮助。黄渊老师引领我进入武术之门,郭鸣华、林锦德、胡金焕老师为我打下系统的武术基础,温敬铭、刘玉华老师使我的武术技艺、理论和视野提高了一个层次。同时,又在王景春、何福生、康绍远等老一辈武术家身上汲取了武学宝贵的养分,使我不断地充实和提高。如果说对我影响最大的,应是郭鸣华老师和温敬铭老师。郭鸣华老师的敦厚精炼,对武术业务的精益求精,在学术上的精辟见解,以及为人的朴实低调,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温敬铭老师是当代武术巨匠、是新中国武术教育的一面旗帜,为中国武术事业奋斗一生、鞠躬尽瘁。他时常教导我们,要有铁枪练断,汗流八斗的精神,做一个武术的继承者和宣扬者。我时刻记着老师的教导,不断激励和鞭策自已。他们的精神和风范时时激励着我,努力学习和工作。

▲与王景春老师合影

问:近年来,您多次担任福建省、全国武术套路锦标赛、传统武术套路冠军赛、国际武术比赛总裁判长。在您看来作为裁判长需要具备哪些能力?做裁判长工作最难的是什么?

林建华:作为武术比赛裁判长、总裁判长,最重要的是业务水平和能力。包括对武术技术内涵的熟悉、理解,对规则、裁判法精神的把握,对裁判员业务水平的了解和使用,组织裁判员进行有针对性地的业务学习、进行技术讲评和统一评判尺度,对赛场评分的总体把控以及对应急事件的快速处理等,都是很重要的。另外,由于武术套路比赛还是采用打分打点的评分方法,难免受到裁判员欣赏角度、水平,以及外界的一些干扰。因此,裁判长、总裁判长必须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来保证比赛裁判的公平、公正、公开、准确。这也是最难的一点。

▲与蔡龙云教授

突出攻防武以教化

问:竞技武术进入奥运会举步维艰,至今也没有成为正式项目。但是在年东京的奥运会,空手道成为又一项亚洲的竞技项目进入奥运会赛场,空手道起源于福建南拳,这个流变的过程您怎么看?

林建华:日本空手道源于福建南拳,这在中国以及日本都有大量的历史资料可以证明。日本空手道刚柔流和上地流多次派代表团到福建寻根访祖,找到并确认了他们的中国始祖。日本冲绳空手道总部为了纪念空手道刚柔流祖师东恩纳宽量的中国师父谢如如,于年特地在福州建起了一座“显彰碑”。

日本空手道能进入年东京奥运会,一是其内部原因,即把空手道改造成适应奥林匹克要求的运动;二是运气好,正好赶上了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卸任,新任主席巴赫上台。罗格致力于奥运会的“瘦身”,严格控制奥运会规模,对新增项目进行了严格的控制。而新任主席巴赫却认为,在统筹好参赛人数和场地设施两个条件的情况下,可以灵活地调整大项下的小项数量,从而达到未来奥运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日本申请了年东京奥运会,在“巴赫”的灵活措施下,乘机就把空手道塞了进去。而中国在年时没有这么幸运。但是我坚信,中国武术一定能够进奥运会。理由是中国国力和影响力在不断增强,二是中国竞技体育水平在不断提高,三是武术进奥条件和时机都基本成熟。

▲与武术名家温佐惠、吴彬、门惠丰、陈顺安

问:近年来,韩国的跆拳道在中国遍地开花,您对青少年的武术普及教育有哪些建议?

林建华:跆拳道有一整套相对完整和适应当前社会的推广理念和系统,完全按照企业的模式来包装、经营。包括他们的技术内容、礼仪、服装、等级制、教学形式等等,适合和吸引当前青少年的心理、品味、爱好和需求。而武术较多地仍停留在传统的招生、教学上。教学内容多,见效慢,服装不统一,礼节礼貌等细节不规范,基层教练进行系统性培训不足,素质较低等等,都需要进行大力提升。青少年普及武术教育,首先要突出中国文化特色和项目特色。武术绝不仅仅是一个体育项目,而是民族优秀文化中的一重要部分,其对于民族的教化作用是任何一种教育形式所不能比拟和取代的。其次要精选内容、突出攻防、循序渐进、重过程、重形式、重在教化,从而达到武以教化的目的。

▲与武术名家关铁云、蔡龙云、肖红征

武术姓“武”,要重视技击

问:在您看来“传统武术”、“学院派武术”、“竞技武术”的定义及其相互关系是怎样的?

林建华:传统武术是指经历了较长历史传承的武术,包括各拳种、套路、功法、技法等,在民间广泛流行。所谓学院派武术,是社会上对于学院武术偏重套路教学、理论研究而轻技击实践一类的划分(花拳绣腿的别称)。竞技武术指的是在传统武术的基础上,为适应现代体育竞技而经过改编的武术竞技套路和散打。竞技武术套路强调的是“高、难、美、新”的技术风格,并采用了新的竞赛规则和裁判法。散打就是在体育原则下进行的搏击比赛,有别于传统技击。

传统武术经过了上百年、数百年的传承发展,较多地保留了武术技击性本质和技法,是民族最可宝贵的文化遗产。虽然是传统的,但是也是在动态发展和流变。学院武术,面对的是青少年的武术教育,需要按照教育的规律办事,以武术套路教学为主。或许学院武术在培养教育方向上出现了偏差,但是通过学院教育平台传播武术,对武术推广和传承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这是不可否认的。竞技武术源于传统武术,在技术上有了较大的创新,它从另一个角度、也就是从竞技场上的平台向世界展示、宣扬了中华武术,取得了很好的宣传效果。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大型武术表演,这几年春晚的武术节目,吸引了数亿观众的眼球,展示了多彩多姿、多元的中华武术。

不管是传统武术还是学院武术,或者是竞技武术,都是中华武术。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从中也体现了中华武术多元的的功能、作用和表现形式。

▲与刘玉华教授、何福生老师

问:许多人对“学院派武术”、“竞技武术”持强烈的批评态度,甚至有人把它描绘成造成武术事业衰落的罪魁祸首,您怎么看?

林建华:社会上的确有不少这种观点和声音,表现出这部分人对武术发展的关心和忧虑,这是可以理解的。老祖宗为我们留下的武术遗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从来就有多种形态和多种功能并存。武术既有功法、阵法,还有套路、技击;既有少林武当、形意八卦,还有南拳北腿、快拳慢拳;既能防身技击,更能强身健体、修身养生。在冷兵器时代,武术(艺)就是防身杀敌救命本身贴骨的勾当,不练武术(艺)就是不要性命的呆子。到热兵器时代,武术逐渐退出了格斗的主战场。到了21世纪,武术的功能、形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更加多元,这也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能够要求所有人只能练少林,不能练武当;只能练搏击,不能练套路;只能练硬拳,不能练绵拳吗?不可能。同理,民间的传统武术在发展,学院武术、竞技武术也在发展,几种不同形式、功能的武术同时发展有什么不好呢?做个初步推算,全国练传统武术的人少说也在五、六千万人,是中国武术的主体。而练竞技武术的不足一万人,学院里学武术的学生可能多一些,但和全国练传统武术的人数相比,仍然是少数。如果说学院武术和竞技武术是造成武术事业衰落的罪魁祸首,我认为这不符合事实。当然了,武术就是姓“武”,不管是传统武术、学院派还是竞技武术,都要重视和体现武术的攻防技击属性。武术的发展艰难曲折,甚至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因此,需要做全面的、理性的、客观地分析。

▲芝加哥教学

上升武术层次和地位

问:在您看来什么是武术?什么是尚武精神?您是怎样理解武德的?

林建华:按字面上来解释,武术就是讲勇论威之术、以武力制服对手之术。亦是强身健体、修身养生之术。它包含有功法、套路、搏击等内容,讲究武德、武艺、武化的中国传统文化形式。

武与文相对应,一文一武,一柔一刚,一阴一阳,相互相成。尚武即是崇尚勇气、武力,依靠武力来实现自己的目的。尚武精神就是崇尚勇气、武力,不畏强暴、勇于拼搏精神。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武力作为坚强的后盾,就不可能自立于社会乃至世界民族之林。因此,当我们在崇文的时候,也特别需要尚武精神。

武德属于道德范畴。所谓的武德,就是指心德、口德、手德。心德就是要从内心真正讲道德、做善事、尊老爱幼、明理仪知廉耻;口德就是不利于武术的话不说,不利于团结的话不说,贬低别人的话不说;手德就是不轻易出手,出手点到为止,以德服人。

▲带领学生练功

问:您对当前武术的现状怎么看?您对武术事业的振兴有哪些建议?

林建华:当前,武术又处于一个良好的发展时期。年北京奥运会之后,国家明确提出要建设一个全民体育大国、体育强国,加强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加强对传统体育特别是传统武术的投入和扶持。近些年来,国家明显对传统武术发展的重视,每年举办各种全国性、国际性的传统武术节、传统武术比赛、传统武术论坛,以及对传统武术的推广和传承人的宣传等,大大激发了民间练武的热情,许多中小学生、青壮年,又回归到传统武术训练中。民间和官方、半官方积极地对散打技击进行尝试和推广,武术出现了难得的宽松环境和多元发展的现状。

我以为,武术要发展,最重要的是必须上升武术的层次和地位,将武术提高到武学或者回归到武化的程度。原国家体委主任伍绍祖早就提出:“武术属于体育,又高于体育”。武术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决不能等同于篮球、排球等一般的体育项目。因此,国家需要出台新政策和具体措施,各级政府应进一步加强对武术特别是传统武术的支持和投入力度。例如:以国家的名誉,构建传统武术发展工程,系统发掘、整理和研究重要武术门派的理论、技法;重点扶持各门派的主要传承人所进行的武术传承活动,给予资金、助手、场地等方面的支持;出版传统武术文献资料书籍;加大传统武术进校园的力度;加强传统武术的技击研究与训练,组织擂台赛试验等。其次,需要创建政府和职能管理部门与民间武术家沟通和对话管道,让政府了解民间武术家想做什么?民间知道政府在做什么。上下沟通,了解,很多事情就好办了。

赵丛君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qcfeicui.com/bsgz/1256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