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思想 以《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年版)》为依据,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以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的目标为导向,以运动负荷、体能练习和运动技能三个关键要点展开教学。提高学生运用技能的水平,培养学生健康意识和行为,塑造学生体育品德;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利用情景与游戏,引导学生快乐学习武术;通过门派体验,自主探究、团队合作学练和实践应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与团队协作精神;通过上下肢协调配合练习,发展身体协调能力,增加自我锻炼意识和学生自信心。 学情分析 高一年级学生年龄为15岁左右,该年龄段男生性情好动、敢于挑战,女生相对安静、不意愿主动参与活动,且学生对有难度的体育学习具有畏惧之心,学生运动兴趣还需加强。在运动能力方面,大部分学生有了自己喜欢和擅长的运动项目,但对武术的了解参差不齐。对武术课学习普遍认为枯燥,缺少兴趣。在此之前学生通过少年拳和武术操对武术运动有一定认识,且具备基本武术套路及攻防能力,但该年龄段学生对于武术长拳的学习也有一定难度,普遍表现在柔韧性和协调两个方面。教学中通过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武术内涵和实践应用有较高兴趣,从而引导学生深入认识和理解武术运动。 学习目标与教学内容分析 (一)学习目标分析 通过自主创编游戏环节让学生初步体验武术攻防的含义,然后利用简单的技术组合主动进行攻防对抗练习,在模拟实战环节中明确自己所学技术的应用状况并了解组合动作的用法,发展学生反应、灵敏、速度、力量、协调等素质。在对抗演练中提高运动兴趣,在活动和比赛中自我控制情绪,做到严肃认真,排除干扰,适应不同要求和挑战。展示环节,强化武术精气神,强调武术礼仪;培养自主学习、互助学习的能力,提高协作配合、互助评价的意识以及善于进取的体育精神,在展示中尊重对手相互鼓励,树立正确的体育品德。 (二)教学内容分析 武术运动是一项强身健体,防身自卫和个人技术要求比较严格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本课是武术健身长拳教学单元中的第二次课,首先是各门派展示创编入场和自主复习展示健身长拳前4动。然后进行声东击西(拍肩拍膝游戏),利用游戏达到热身和锻炼学生反映灵敏与攻防武术意识。其次是动作学习。利用图解将动作进行拆招展示,通过单一动作组合化的练习,利用拳靶提升学生练习兴趣,起到规范动作和练习力度的作用。三个动作学练后,提高难度进行自由靶练习,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应用水平和熟练程度。在展示过程中引导学生组合动作连贯化,在明确攻防及组合动作要求后回归武术套路,强化学生对武术运动的理解。最后练习成果进行分组展示,评选出本节课武林第一。引导学生学会观赏武术运动,并强化武术的仪式感。 教学策略分析 创编声东击西游戏,利用游戏提高学生运动能力,灵敏与反应能力,激发学生思考进攻与防守判断,搏击智慧等方面。利用小组自主探究的方法,学习新动作,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通过小组间的比赛来激发学生积极性。老师进行巡回指导,目的是使不同基础的学生都能进行有效的练习。利用拆招图解,引导学生模拟实战实践应用练习,以攻防配合演练的形式,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也增加武术运动的趣味性,为培养学生对武术运动终身兴趣打下基础。因为武术运动技能的提高有赖于上下肢力量、速度、以及核心稳定,结合补偿性体能原则要求,在体能练习部分安排了敏捷梯练习、攀爬绳练习、正压腿踢腿组合练习,腰腹力量练习,引导学生在活动中积极参与全面发展体能。 重难点分析 动作路线变换和动作与动作间的链接,上下肢动作的协调发力。 根据学生对武术套路缺乏积极学习兴趣的特点,从游戏设计引入武术的攻防意义,招招可制敌的防身作用,单个动作组合攻防力度练习,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和热情,最后利用方便记忆和练习的动作组合,通过评选“武林第一”调动学生勤加练习。 指导教师评析 ——评析人徐亚奎博士生 重庆张真源老师水平五(高一年级)武术健身长拳,通过老师的个人武术展示引起学生对武术的兴趣,以“武林大会”情景模拟让学生参与进来,亲身体会武术内涵,成功激发学生学习武术的热情。在教学组织与方法上也打破“套路”教学的一贯模式,以学生为中心,以游戏的方式引入相互之间的攻防练习,学生在武术对抗游戏中体验到武术的魅力,提高学生练习的热情。本次课的教学设计使武术套路课不再是枯燥的套路学习。 但还有一部分需要改进提高。第一,在组织教学上加大巡视教学,全面指导学生的习练情况,不要厚此薄彼;第二,学生练习的密度和运动强度有待提高,力争达到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的要求(运动密度达到75%以上,平均心率达到-次/分)。 往期优秀教案回顾: 教案分享 水平四(八年级)《排舞》 教案分享 水平五(高二年级)《篮球运动》 教案分享 水平五(高二年级)《跨栏跑》 教案分享 水平五(高二年级)《排球运动》 教案分享 水平五(高一年级)《八极拳对练》 文案:张真源徐亚奎 图片:李立 编辑:曹丹丹 编审:蔡瑞金孙洁丽 扫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