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要点:1.马保国的符号意义与传统武术“伊甸园”的毁坏2.传统武术江湖的逝去3.武术适合用硬法规制吗?“凯撒的归凯撒,保国的归保国”4.亟待建立的软法规制作为符号的马保国年5月,“浑元形意太极掌门人”马保国被武术爱好者王庆民在半分钟之内三次击倒,马保国随后在视频媒体中讲述了两个年轻武术爱好者“不讲武德”偷袭于他的故事,时隔五个月后,其视频素材在互联网平台被二次创作之后爆火,已成燎原之势,成为了华语互联网下半年最为风靡的话题之一,并衍生出了多个模因(Meme),诸如“耗子尾汁”并非某种新出的黑暗饮料,而是马保国版本“好自为之”的音译,“源赖式佐田”亦并非某位日本友人,而是马视频中“原来是昨天”口音的二次演绎。诚如一位学者所言,以马保国为代表的一些传统武者,似乎并非是人们口中哂笑的“江湖骗子”,因为在主观要件上很难说他们有行骗的故意,“这些未经历现代竞技体育理念洗礼的武者始终荡漾着一身“江湖气”,他们不像运动员,更像街头好斗者;不像正义的化身,更像神话英雄的迷恋者;不像以身体搏命赛场的武士,更像以文字语言动作宣告自身无敌形象的超级演员。”恩斯特-卡西尔将人描述为“符号的动物”,人们生活于符号的世界,整个人类社会被符号所充斥,符号构筑起了人与事物的关联,“符号本身构成了人类世界意义的一部分”。而在当下互联网语境下的马保国,显然早已经符号化。他在众多网民心中,早已不仅仅是一个落魄的带有忽悠性质的“传武大师”,他已然成了传统武术本身(无意冒犯真正的武术从业者)。马保国在互联网上多次回应的视频,被人们作为狂欢的素材,从另一角度马已经被赋予了孔乙己的意味,沉浸在虚无的世界中自说自话,被年轻人击倒依然逞强的批评对方“不讲武德”,而围观他的年轻人之间充满了“快活的空气”。换言之,作为传统武术当下符号的马保国,与被徐晓冬“打假”击败的太极雷雷、咏春大师,以及“隔空发功”的太极大师闫芳一道,将传统武术本身置于尴尬的境地,人们对于“国术”中略带民族主义与神秘主义的自豪感逐渐“祛魅”,甚至直接污名化而弃若敝履,作为封建糟粕的典型而大加奚落。曾经在中国人心中饱含复杂情感的武术伊甸园逝去了,而能否回来,以及回来的成本效益比较,则是一个问题。江湖的逝去有学者言中国传统武术有其独特的生存空间,并非在现代的体育竞技场,而是“江湖”。然而江湖在哪,连武术从业者也莫衷一是。年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管理中心将武术定义为:武术是以中华文化为理论基础,以技击方法为基本内容,以套路、格斗、功法为主要运动形式的传统体育。可以看出,武术在中国的内涵较为复杂,从宏观上,大致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类是作为文化的武术,包括基于武术所衍生、传承的道德、礼仪、思想的综合体,另一类便是作为“器物”或者“功用”上的武术,即技击方式与表演套路。毫无疑问,中国传统武术起源于技击技术,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渐注入了文化与历史的内涵,特别是近代以来,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开眼看世界的中国人看到船坚炮利的外国人,亟需从传统技艺中寻找国粹以抵消“民族焦虑”,武术便逐渐被赋予了“国术”的意义,民国时期涌现了大量带有官方性质的武术组织,如精武体育会、中央国术馆等。然而囿于传媒技术的限制,我们如今很难一窥盛行于清末民初的国术真正的样貌,流传于互联网较早的影像资料如年澳门白鹤拳陈克夫与吴式太极拳掌门吴公仪的比武录像,展示的武术大师的擂台表现似乎与浪漫化想象里的激烈过招相去甚远。从近年来传统武术界与现代搏击界的比赛场景而言,那个传统武术赖以生存的江湖似乎早已逝去。尼采认为,历史的巨变已经摧毁了传统,那条不自觉而无疑“维系着世代和谐和持久意义的纽带”。作为技击技术的传统武术,在现代化训练、科学技术不断驱动的现代搏击面前,显得不合时宜的迟钝与老态龙钟。“凯撒的归凯撒”回到本文的主题,如果我们承认传统武术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只是由于体系性的观念与训练方式的落后造成了发展的停滞,在此前提下,该如何保护与改造传统武术?在法学领域,软法(SoftLaw)的概念逐渐在我国受到重视,法国学者FrancisSnyder于年对软法概念作出定义:“软法是原则上没有法律约束力但有实际效力的行为规则。”其与对位概念硬法最大的不同在于,硬法有国家强制力作为后盾,可以由公权力保证实施,而软法则基于共同体的某种社会连带发挥实际效力,不具有强制力,但是根植于社会之中,发挥着无处不在的影响力。历史上,将传统武术提升为国家战略已有先例。清末民初中国社会充满了“病夫”焦虑,知识精英崇尚以“尚武”为药方进行国民心理建设,如梁启超认为:“吾所谓武,精神也”,而学校成为了国民尚武的教育的践行之地。年2月,《军国民教育实行方案》要求“各学校应添授中国旧有武技”。同年4月召开的全国教育会联合会,北京体育研究社提出,全国教育会联合会《拟请提倡中国旧有武术列为学校必修科案》,草拟三则办法:“拟请于学校体操科内,兼授中国旧有武术,列为必修科,以振起尚武之精神。”,此外,还有《拟请全国中学样一律添习武术案》《学校体育应特别注重国技案》等多个议决案强调国术的在国民教育中的重要性。以笔者个人观点而言,现今不应用硬法的方式保护与规制传统武术。首先,对于某种文化是否被人民大众喜爱,源于其价值选择,不宜以硬法的形式加以强行规制,否则由国家背书的“传统武术”将为其复杂的内涵再次蒙上一层魅影;其次,当下社会,战争以科技化为背景的时代,传统武术难以担当起民国时期的历史使命,更多的蜕变为体育文化的一种类型,并无提升至国家化高度的必要。相反的,国家应当推动的是武术行业的规范化与标准化,(尽管在这个过程中传统武术将遭遇前所未有的现代化断裂),只有将技击层面上传统武术神秘主义的面纱揭下,武术才能如比较意义上的巴西柔术、韩国跆拳道等,重新驶入现代格斗技术的视野。亟待建立的软法规则“凯撒的归凯撒”,硬法不适宜规制传统武术,而传统武术的软法规则体系亟待建立。所谓传统武术的软法规则应当包含的内容有:以中国武术协会牵头制定较为完善的行业规范;建立与完善传统武术搏击的有关规则;整顿传统武术组织,可加入准入机制;进一步加强传统武术与国际格斗/搏击技术的交流并完善比赛规范。事实上,我国在这方面早已经开始了尝试。比如年国家体委发布了《关于挖掘、整理武术遗产》的通知,整理出成体系的传统武术拳种余种。年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相继聘请了一百多位有代表性的武术学者专家共同编写了武术考核评定教程,并不断修订。目前该套系列教程已经推广到社会与学校,得到广大武术练习者的普遍认可。另外在套路表演领域,我国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竞赛规则,并逐渐具有世界性影响,吸引了国外众多运动员参加比赛。而在格斗竞技层面的传统武术,软法规制仍然存在较大空白,未形成合理、系统的规则体系。人类的搏杀文化从萌芽直至很长一段时间都处于粗放、混杂的综合格斗形态。而近代化学科分化思潮与科学实证主义的影响下,搏击规则产生了分化,从而催生了不同的技术特点。拳击规则把腿法和摔法列为禁忌,开发出了科学、系统的强大拳法体系;巴西柔术规则促进了关节技和寝技的繁荣;泰拳规则提升了其在膝肘技术、内围技术领域的先进性。虽然格斗的目的在于击倒对方,但现代格斗比赛都限制了一些违背道德且高度损伤健康的行为出现,让格斗成为合法化、科学化、合理化的博弈形式。反观传统武术并没有系统化、科学化的规则,允许踢打摔拿等多元技能的使用,亦未有明确的技术禁忌。反而以马保国为代表的人士仍然不遗余力的宣扬“杀人技”,诸如插眼踢裆等,体现了传统武术规则的滞后性。而马所言之凿凿强调的“武德”,亦不应再作为传统武术竞技的规则,因为德具有模糊性与不确定性,我们不应将生活中的斗殴、街斗等行为等同于格斗,传统武术如想纳入现代化潮流,必须摒弃竞技层面过多的价值比附,而重新定义为在规则引导下、展示人类搏杀本能的体育项目,并制定明晰而科学的规则。结语在笔者撰写本篇文章的同时,中国武术协会罕见地就马保国事件发声了:马保国闹剧,该收场了。这当然是一个积极信号,传统武术因为拳种复杂,主客体难以明晰界定,监管与规制有着不小的难度,而这反而更有赖于社会组织的积极治理,在武侠小说的浪漫想象中有少林武当与五岳剑派主持公道,而当前传统武术界鱼龙混杂,有大量欺世盗名者行走于“江湖”,逝去的江湖不会自己回来,只有传统武术的从业者们筚路蓝缕,赶上时代,方能带领曾经的“国技”到达它的应许之地。武侠是文化的,而武术应该回归技击本身,又有谁不爱武侠呢? 参考资料 路云亭,《马保国现象:一个传统武术江湖人士的人设特征解读》任玉峰,《传统武术法律保护问题研究》姜明安,《软法的兴起与软法之治》徐帆,《人文视域下武术技击技术规则的演变与发展》戴国斌,《武术现代性的断裂》周延,《武术国家化-民国时期武术转型研究》张雷,《基于技术和规则视角审视传统武术的发展》注:本文为笔者“法律与人文”课程结课作业张正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