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邑者,广东省江门市的别称,辖地包括三区四市:即蓬江区、江海区、新会区、台山市、开平市、恩平市、鹤山市,乃中国著名华侨之乡。江门五邑本地人口多万,旅居世界各地的五邑籍华侨华人超过万,有“海内一个五邑,海外一个五邑”的美誉。江门五邑又是著名的武术之乡,翻开一部《广东武术史》,江门五邑可谓是岭南武术发展的重镇:很多蜚声中外的著名武术拳种发源于此,很多驰名武林的著名武学宗师从这里走出,五邑武术史是一部人才辈出、底蕴深厚、星光熠熠的历史。 在五邑武术史上,产生过影响深远的“四大名拳”:蔡李佛拳、咏春拳、太虚拳和周家拳。如今,经过百年岁月磨炼,这四大名拳已经走出五邑、走出国门,成为沟通四海联谊五洲的中华特色国粹,深受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今天我们就带领读者去感受和领略五邑“四大名拳”的神奇与风采。 据了解,五邑武术史上的“四大名拳”如今已经分别成为国家级、省级或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它们的发源地五邑地区得到较好的保护和传承。 在了解五邑地区“四大名拳”的故事之前,有必要了解一下,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其特点是活态流变。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际工作中,认定的非遗的标准是由父子(家庭)、或师徒、或学堂等形式传承三代以上,传承时间超过年,且要求谱系清楚、明确。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和要求,五邑“四大名拳”是当之无愧的名副其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新会蔡李佛拳:国家级非遗项目 五邑“四大名拳”中,蔡李佛拳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蔡李佛拳是典型的广东特色武术,也是汉族传统拳术中的南拳之一。 根据专家考证,蔡李佛拳为广东省新会县崖门镇京梅乡人陈享(别字典英,-年)所创。蔡李佛拳,顾名思义,这门拳法是由三家拳法合成的。但是,其中的“蔡”不是指当年广东省的洪、刘、蔡、李、莫五大名拳的“蔡”,而是指广东省罗浮山白鹤观的蔡福;“佛”也不是指当代还流传的南拳“佛家”的“佛”,而只是用来代表独杖和尚拳法的。 陈享自幼酷爱武术,七岁起就正式跟从同村族叔陈远护学拳,从小就打下了扎实的武术基础。十七岁起,他又拜新会县七堡村人李友山为师,学习李家拳。李友山是至善和尚的高足,是当年广东省五大名拳之一的李家拳创始人。陈享二十二岁时,拳术已经相当精纯,但他并不感到满足,于是上广东省罗浮山的鹤观跟蔡福学拳,一学就是十年。这期间,陈享还曾受教于常来探访蔡福的江湖侠士白玉峰。白玉峰的拳法类似北拳,腿法较精。陈享三十二岁艺成下山。在长期的武术生涯中,他悉心研究各家拳法,综合陈远护、李友山和蔡福三家拳法,共冶一炉,创编出新的拳术套路,形成独特的风格,为纪念三位授业恩师,将新编的拳法取名为“蔡李佛拳”。蔡福的手法最好,而且在三家之中辈数最高,所以“蔡”字排在前头,又因陈远护善用掌法的拳术是在广东省鼎湖山向独杖和尚学来的,和尚乃佛门,故以“佛”字作代表。 ▲新会蔡李佛拳 陈享创编的蔡李佛拳套路繁多,内容丰富,手法着重攻防配合,步法灵活而稳健,发劲刚中带柔,讲究发声与动作的配合,要求发声以助威,发声以助势。动作舒展大方,拳路气势磅礴。蔡李佛拳共四十九套,高级拳二十九套:高级拳的套路分别以龙、蛇、虎、豹、鹤、象、马、猴、彪等命名的共十套,还有龙虎拳、虎豹拳、五形拳、十形拳、独脚拳、佛掌以及带有“八卦”两字套路等;中级的有平拳、八卦心等;初级有四平桥、小梅花、截虎拳等。在手法内容上,高、中、初级拳均含三家手法,而其中初级拳又以李家拳手法为主。在蔡李佛的高级拳中,有一套叫“白毛拳”的,是陈享主要模仿白玉峰拳法进行创编的。 蔡李佛拳拳不仅在广东地区,而且在香港、澳门以及东南亚一带也较盛行。此拳手法以拳、掌、桥为主。步法和腿法有弓、马、虚、拐、撒、扭步和踢腿、横踩、后钉、单飞脚和箭腿等。其特点是快速灵活,柔中带刚,左右开弓,步法多变,具有勇猛、机智的风格。 年6月7日,蔡李佛拳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蔡李佛拳诞生一百八十多年来,历久不衰,除了它的拳法确实精湛之外,与陈享威名远震是分不开的。 陈享学成绝艺离开罗浮山后,回到家乡新会县,在江门设馆授徒(当时馆名叫“洪圣馆”)。随后太平天国运动兴起,陈享参加了由其堂兄、也是他的师兄陈松年领导的广东“天地会”武装起义,并进军省城,以夺取广州。但起义遭到失败,陈松年被俘就义。陈享不得不带领残部东走,当撤到增城一带时,他们又被清军包围。义军在突围时被敌人冲散。陈享只身逃至香港,又从香港转到南洋。陈享在南洋唔蒙、明古、吧城等埠,以教拳为生。在南洋各地教的一套铁箭拳,有二百多个动作,称蔡李佛长拳。以后,陈享以其精湛的拳术赢得了很高的声誉。又根据《新会县志》记载,陈享又应美洲陈氏宗亲会的邀请,前往美洲华人会馆教授蔡李佛拳。所以经过陈享多年的努力,蔡李佛拳在南洋、美洲等世界各地扎根开花,成为风靡世界的中国功夫。 经过陈享家族及其弟子门人的不懈努力,蔡李佛拳已经成为世界上最流行的广东武术之一。今天的蔡李佛拳弟子数以百万计,足迹遍及五大洲四大洋。年12月,蔡李佛拳创立周年暨著名武术家陈享诞辰周年之际,新会区人民政府与蔡李佛始祖纪念会斥资筹办国际性武术文化交流活动。在这次活动中,16个国家的多名蔡李佛洋弟子参加了包括在新会崖西京梅村蔡李佛洪圣始祖馆进行的拜祭活动、蔡李佛拳武术文化研讨会、传统武术套路、内部散打观摩赛等。 今天,陈享故乡已经成为旅游热土,无数游人慕名前来寻找蔡李佛拳的足迹。在新会崖门京梅村,还保存有蔡李佛拳始祖馆、陈享故居、陈享墓等,晨曦暮霭的乡道林间,矫健的青年人在跳跃腾挪,蔡李佛拳迎来了又一个春天。 古劳咏春拳: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鹤山市的古劳镇,是风景秀丽的水乡,这里走出了一代武术宗师梁赞。梁赞是咏春拳的高手,他一生练习咏春拳、钻研咏春拳、改良咏春拳,是咏春拳发展史上一位重要的人物。梁赞晚年归隐故乡鹤山古劳,潜心创制出“古劳偏身咏春拳”。目前,古劳咏春拳已经入选广东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咏春拳是一门中国传统武术,是一门制止侵袭的技术,是一个积极、精简的正当防卫系统、合法使用武力的拳术。较其它中国传统武术,咏春拳更专注于尽快制服对手,将当事人的损害降至最低。 ▲已故古劳咏春拳宗师冯振(右)生前指导弟子练武 咏春拳是以“中线理论”等理论基础为内容、而颇具特色的南拳拳术,强调使用正确的观念、意识及思维方式,来导出肢体的灵活应用;其内容主要包括“小念头”“寻桥”和“标指”等,主要练习方式为双人对练的“黐手”“黐脚”等;辅助器材有贴墙沙包、三星桩等;训练器械有木人桩、刀、棍等。 关于咏春拳的起源有许多传说和历史版本。发展至今的咏春拳实质上是经过历代咏春先师逐步发展完善而成。虽然有许多人认为咏春拳源自川滇边区,流行于福建,而扬名于广东佛山,但由于缺乏文字资料记载,有关咏春拳的历史只在群众中口头流传,再则就是野史小说的描述。随着时间的推移,说法互有出入,故有关咏春拳的起源都是众说纷纭,没有统一的说法。 说法一:咏春拳的创始者是福建福清南少林的少林庵五枚师太(原名朱红梅),五枚师太将禅武结合,最终创出一种适合女性演练的的实用功夫——咏春拳。之所以用“咏春”二字命名,是其一生博学心得的结晶体现。如简单的一个“咏”字的右半边“永”字的点、横、折、竖、勾、挑、撇、捺,就暗藏着咏春拳的拳理与招法。 说法二:与清廷“火烧少林寺”有关。当时福建莆田南少林因暗中“反清复明”遭到围剿。少林古刹也被官兵一把火烧成废墟,只有5个绝顶高手(“少林五老”)逃了出来,其中一个是五枚师太。她在南少林鹤拳的基础上创立了一套更重技巧的拳术,并传给严二、严咏春父女。严咏春进一步发展了这种拳术,后称“咏春拳”。 说法三:福建泉州严咏春观蛇鹤相斗有悟,融合永春一带拳术和少林搏击技法而自创。 说法四:五枚创咏春拳后,并非直接传给了严咏春,而是传给了少林弟子苗顺,苗顺传少林俗家弟子严二,严二再传女咏春及婿梁傅俦。 说法五:咏春拳的创编与五枚师太或严咏春均无关系,更没有什么蛇鹤相争,是清初反清组织“天地会”的一种斗争的武技,为河南嵩山少林弟子一尘庵主所创。他(或她)首先传给汀昆戏班的武生张五(人称“摊手五”,据说有“一只摊手独步武林”之誉),张五后来落难来粤,落脚于南海县佛山镇大基尾的“琼花会馆”,便将咏春拳传于粤剧界诸弟子。后咸丰年间李文茂起义,诸弟子为避祸而将“咏春拳”的“咏”字改为“永”、“泳”。红船中人黄宝华、梁二娣、大花面锦等人学得此拳,又再传给在佛山筷子路开中药店兼行医的梁赞,此后梁赞将咏春拳发扬光大。 说法六:咏春拳应为永春拳,得名于福建泉州少林寺的永春殿,乃当年进殿者所习的南派内拳法,全称是少林永春,总教习是少林弟子至善禅师。南少林被焚,至善逃避到佛山,曾一度藏匿于粤剧红船中当伙夫。后因在东莞打抱不平露出行藏,戏班中人便纷纷拜他为师。弟子中有惠州人氏苏三娘,为戏班中花旦,所学尤精,被人誉为“永春三娘”。后三娘将武功传于红船中人黄华宝、梁二娣等人,黄、梁又传佛山梁赞,使永春拳得以在佛山发扬光大。 关于鹤山梁赞与咏春拳的结缘,武术界的老前辈有这样的传说:在黄华宝将咏春拳技传授给戏班好友梁二娣后,梁二娣又将拳技传给鹤山县古劳乡人士梁赞。在黄华宝五十寿辰之际,梁二娣携徒梁赞前往祝寿,梁赞因此结识黄华宝。黄华宝对梁赞赏识之余,更将梁赞作为关门弟子纳于门下。 梁赞(赞先生)自随华宝习咏春以后,他即感到咏春拳在法度用力、身型和手法上,无一不是上乘之法。梁赞约于年—年在赞生堂内收徒授拳,将其毕生所学重新整理。然而,梁赞并不公开授徒,始终以行医为业,因店务缠身,他只收了几个关门弟子,未能广授徒众,所以并未令咏春拳盛极一时。能得其真传者,除其二子梁春及梁璧外,仅陈华顺一人而已。梁赞六十多岁后,两个儿子梁璧、梁春皆有工作或已经离开佛山,不能接替父亲的生意,唯有将赞生堂转让给他人并改名杏济堂。梁赞退休后返回古劳镇。 陈华顺(华公)因找钱事业,常经过赞生堂,由于他知道佛山梁赞的比武事迹,时常从门缝里偷看自学,终于在三十九岁时追随已经六十二岁的梁赞学习咏春拳。梁赞去世后,陈华顺于后在莲花地大街缸瓦店内教授咏春拳术。然而咏春授拳之法与一般少林拳术不同,因它需要通过长期过手之练习,而过手之最佳练法,需由个别教授,故未容多教,因此陈华顺收费颇昂,遂未为一般人士所能负担,而能学者,多为贵家公子,当时有“少爷拳”之称号,故未能广泛流传。陈华顺于—年间授拳,传人共有16人。而能得陈华顺之技者,有吴仲素、何汉侣、雷汝济、其子陈汝棉及封门弟子叶问。 这就是为什么广东佛山与鹤山两地区同时流行咏春拳,虽同为梁赞传授但又各有特色的原因所在。因为中青年梁赞长期在佛山开馆行医,留下了正身咏春拳的绝学;晚年梁赞归隐古劳,创制和传授古劳偏身咏春拳。但无论正身咏春拳还是偏身咏春拳,都是梁赞一生献身武学、发扬咏春文化的心血结晶。 今天的古劳咏春拳,梁赞之后,代有英豪:年,梁赞的第四代传人梁挺在香港创办“国际咏春拳总会”,至今在世界上6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分馆和分会。根据不完全统计,尊奉梁赞为咏春宗师的咏春拳馆达0多家,门徒达到数百万人,咏春拳成为世界上最流行的中国武术之一。 外海太虚拳: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江门市江海区外海镇是历史文化名镇,这里的外海太虚拳也是驰名远近的神奇武学。据说,太虚拳原本属于朝廷皇族秘传,在民间鲜为人知。那么,这一属于王孙公子专利的太虚拳,为什么走出大内禁区,流传至广东江门外海镇呢?说起来,这里有一段极富传奇色彩的感人故事。 ▲太虚拳名家伍德文生前授徒留影 太虚拳与太极拳同源异流。太虚拳又称“六合六踭逼打花拳”。据外海太虚拳第四代传承人伍雪波撰写的《太虚拳经》记载以及拳派伍荣羽师祖传述,外海太虚拳由武当丹士张三峰所创,后经其徒传至雍正,在皇族中秘传直至乾隆、嘉庆、道光、咸丰等。 话说,清咸丰年间,伍氏家族是广东新会县(现江门市)外海镇南山乡当地著名中医世家,其中伍荣羽医术高明、医德高尚,是伍氏家族中声望颇高的掌门人。 咸丰年间,伍荣羽从广州贩运新会陈皮去往北京时,在京城偶遇一位面色暗红、咳嗽不止的长者。经观察断定,长者因外感风寒侵袭肺部患上了肺痨病,伍荣羽于是用新会陈皮姜做药引,搭配家传秘药对其进行治疗。这名长者是咸丰嫡系皇叔。皇叔病愈后,与伍荣羽成为莫逆之交,常常邀伍荣羽到皇叔府邸谈医论道,并为其调理身体。皇叔为了报恩,便把秘传与皇族的太虚拳教授给了伍荣羽,并嘱咐他只可秘传。 后来伍荣羽衣锦还乡,将拳术秘传于伍氏家族。伍荣羽之后传至伍文兆,再到伍学卫至伍雪波。外海太虚拳的弟子多将自己视为太虚拳第四代传承人伍雪波的徒子徒孙。因为在外海,伍雪波首先打破伍家祖先的陈规,广开门户,将拳术传于族外弟子,使太虚拳得以逐渐发扬光大,伍雪波亦被太虚拳后辈尊为近代的“太虚拳宗”。 目前,遍布中国大陆各地以及香港、澳门、台湾地区,日本、德国、英国、加拿大、澳洲、美国等十几个国家都有太虚拳门徒,其中也有不少年轻人对太虚拳产生兴趣。后继有人,薪火相传,外海太虚拳正以前所未有的激情与热情书写自己新的传奇。 棠下周家拳: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周家拳创于清末民初,当时岭南武林称此拳派为洪头蔡尾。拳法创自周龙,乃参合洪拳与蔡拳有所发明而来,后流传广远、声名鼎盛,故称为周家拳。周家拳是流传于广东、广西、福建一带的传统拳术,属于南拳的一个流派,创制至今超过百年的历史。周家洪头蔡尾之称,既有洪拳之刚,亦有蔡家拳的步法灵活,而小伏虎拳则为基本拳。周家拳曾学洪拳、蔡家拳、北少林拳,所以其手法近似洪拳,其技击两家大致相同;不过在手法上,尤其运劲,洪家比较刚猛、沉重、步法较为简朴。其拳术重手法,和运劲与洪拳相似,但步法身法会比较快速柔慎,以快打慢,而洪拳则以刚克弱。不过,洪拳在练功运劲有独到之处、手法精严;“周家拳”之中的“万字拳”源於洪拳、“十字拳”源於蔡家拳、“大伏虎拳”讲求劲力,归之於虎豹,精於技击,实与洪拳拳理同出一辙;但鉴于本来之洪拳有失於呆滞之病,故保留刚劲手法,所以兼汲了蔡家之进退灵活。 周龙祖籍广东新会县沙富乡(今属江门市蓬江区棠下镇),世代务农,崇尚武艺,农隙之暇有所寄托,以避免子弟于不良嗜好。周龙之叔父周雄,曾从洪拳名师学技,本领推为一邑之冠。周龙年幼少年时,周雄喜其矫健明慧,授以拳法。练洪拳多以马步为主,不论年轻、稚子、壮夫皆以为苦,独周龙毫不介意,从不言苦,周雄更加喜爱,对之另眼相看,十载淬砺,周龙练得步法沈雄、稳健,拳势威猛而刚劲有力,深得洪拳之特色。 ▲洋弟子现场表演周家拳套路器械 周龙后随肇庆名师蔡九公习蔡家拳,其突击手法更为灵活,步法更为坚实稳固。周龙自得洪蔡拳法,习之不辍,技艺益发精进,身手比昔日更为精深,此时已将洪蔡两家拳法融会贯通,有所发明而自成一家。 民国三年黑旗军福军统领李福林,聘请拳师出任武术教育,采公开比赛方式,冠军者予以聘任。当时报名者逾百人,分十组比赛采淘汰制。周龙报名参加,连战奏捷。最后与一名高手管金池决赛,管终不敌周之技高勇猛而拱手称臣。周龙受聘为福军武术教官,声名因此益著。周龙任福军国术教练时,李福林将军赠与周家武馆“振武堂”馆号。 周家拳的招式有如下特点:“小伏虎”第一套拳法,以训练基本拳路,力量,身法。直来直往,以强制敌;“小洪拳”源自蔡家拳,以灵活步法进退,斜步顺势攻击,走步如风,以弱制强;“万字拳”源自洪拳,以刚劲桥手马步,引全身之力进攻,遇强愈强,以刚制刚;“柴椿”以低马及地搪脚法破敌,沉桩力定;横扫制敌;“大伏虎”源自少林洪拳,训练以气运劲,用掌法甚多,力沉气定,一招制胜;“虎豹拳”源自北少林,以低马及地搪脚法,势如虎豹,出招快狠,巧妙取胜。 周龙的家族还是罕见的武林世家,他的四个弟弟:周协、周彪、周海、周田,都是响当当的英雄人物。周家兄弟在20世纪20年代岭南武林被誉为周家五虎。 如今,周家拳已经走向世界,各分会馆遍及新加坡、马来西亚、德国、波兰、美国、加拿大、澳洲、英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分会、分馆总数达到90多家。 作者:黄柏军、张东梅 主编:刘迪生 副主编:钟敏仪 主编助理/排版:赵阳欢 欢迎来稿,邮箱 中科公益爱心白癜风能根治
|